首页 胡 第11页

胡 第11页

  • 伤风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伤风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

    时某,男,16岁。2016年10月24日初诊:诉间断性发热2周,加剧2天伴咽痛。患者2周前,因着凉感寒,开端发热,体温时高时低,一向动摇在38.6℃~39.5℃之间。因学习严重,为防止误课,于课余时间在社区门诊输液1周,以抗生素、抗病毒药为主。近2天,体温39℃左右,自觉输液不见好转,故找中医救治。刻下症见:发热、头痛、咽干、咽喉痛苦等,呕恶,舌淡苔略黄,脉浮。血常规成果显现正常。 确诊:伤风(少阳郁热,痰气郁结)。 治则:解郁清热、行气化痰。 方药: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柴胡30g,...

  • 发热(邪阻少阳)方药:小柴胡汤

    发热(邪阻少阳)方药:小柴胡汤

    储某,男,61岁。2018年5月7日初诊。近10天,每天均继续寒热来往。伴胸胁满闷不舒,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大便不梗,耳似失聪,舌质淡,舌苔白厚腻,脉弦缓。 确诊:发热(邪阻少阳)。 治则:宽和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12g,黄芩8g,生姜10g,大枣5枚,法夏10g,人参5g,陈皮10g。5剂。 患者服药3剂后,寒热来往已退;进药5剂后,康复。 患者因冰伏阳气,太阳之邪未解,邪陷少阳,故见来往寒热;一起伴见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明示邪传少阳。因为...

  • 胡希恕解惑温病

    胡希恕解惑温病

    每当传染病如流感、SARS、H1N1、新冠状病毒肺炎等流行,中医界即有温病、伤寒之争。溯源经典,学习胡希恕先生对温病的相关论述,并通过临床体悟似有所获,小记如下。 《伤寒论》中的温病 《汉书·艺文志》有“经方者……医经者”的记载,明确中医自古即有两大理论体系。 第一次听经方家胡希恕教授讲温病,是1966年冬,当讲到《伤寒论》第6条时,说道:“这个病,也是头项强痛,也是脉浮,很像太阳病,但是主要症状是渴,是一个...

  • 小柴胡汤是一张百病良方

    小柴胡汤是一张百病良方

    小柴胡汤 第三条经验我讲小柴胡汤。我发现小柴胡汤是一张百病良方,很多疾病我们都能用。它是治疗各种发热性的疾病,包括呼吸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应用范围非常广,很多疾病都适用。它的治疗范围不能用现代医学的某一种病来概括,简单地说小柴胡汤治疗的就是“小柴胡汤病”,小柴胡汤证就是小柴胡汤病,又是“小柴胡汤综合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就是小柴胡汤病的主...

  • 从大柴胡汤治胸痹案理解“阳微阴弦”

    从大柴胡汤治胸痹案理解“阳微阴弦”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中医临证往往受《金匮要略》启发,认为病机为“阳微阴弦”,治疗多从虚、寒入手,常取方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但往往忽略了该病病机还有湿热内蕴、阻滞经络的一面。本案跳出既往思路窠臼,治疗从少阳阳明入手,同时兼顾少阴虚损,取效显著,有助于重新理解“阳微阴弦”的深刻内涵。现整理分析如下。 刘某,男,45岁,2022年7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胸闷痛3个月,加重3天。患者3月份因突发胸前区闷痛,伴放射性后背痛,少量冷汗出,于急诊...

  • 心悸 方用柴胡三参汤加减

    心悸 方用柴胡三参汤加减

    刘建和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擅长以“和法”为纲,运用柴胡三参汤加减治疗心悸。 柴胡三参汤是由刘建和及其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程丑夫根据多年的临证经验,以“和解定悸”为核心思想,通过经典名方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而来。此方以和解少阳为主,辅以寒热并用、扶正祛邪、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等多种调和之法,具有和解定悸、解郁化痰、顾护正气之功,治疗心悸疗效显著。该方由柴胡、法半夏、党参、丹参、苦参、黄芩、青蒿、...

  • 小柴胡汤治顽疾

    小柴胡汤治顽疾

      案1吴某某,男,44岁。2009年6月5日初诊。低热2月余,曾做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生理盐水、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2月,仍无效。刻诊:患者自觉头痛,体温37.5℃,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脉象稍弦细,别无异常。《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胡每剂用24克。共服3剂,低热全退,患者自觉全身舒适。   案2刘某某,女,63岁。2009年11月21日来诊。自述患冠心病,心律失常2年多,曾反复用中药活血祛瘀剂及西药治疗无效,症见胸满...

  •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求源: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处方:柴胡15克,党参12克,黄芩、半夏、生姜各9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人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党参,加全瓜蒌;若渴,去半夏,党参加至20克,天花粉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9克;若胁下痞梗...

  • 小柴胡汤解析与临证

    小柴胡汤解析与临证

      小柴胡汤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少阳病的经典名方。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有17条,在《金匮要略》中,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有3条。柴胡汤的方药及药量配比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本经》),能解表清里,畅利三焦。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本经》),能清泄阳明邪热,特别是胸腹蕴热。柴、芩...

  •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病证无论在表或在里,只要有小柴胡汤见症,哪怕仅仅是一症,也就意味着单用表证或者单用里证无法完全解释见症者,此时单治表或单治里即属治不对证,而应当先予小柴胡汤(或小柴胡汤类方)和畅表里、通达上下,或在此基础上取用汗法或下法。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对于某一具体病患,似乎可以辨为某一证或某一方证,但总有那么一、二症不支持。这时候,很多医者会选择忽视这一、二症的存在。细细品...

  •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四句申明小柴胡之功效如此,所以诸症得之皆愈也。”   服小柴胡汤可使上下通达,里和表畅。也就是说,小柴胡汤具有和畅表里,通达上下之功效。   那么,凡是具有表里不和、上下不畅之病证,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伤寒论》第9...

  • 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

      张庆祥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博士生导师。他通过对《伤寒论》小柴胡汤方义、加减及半表半里概念的分析,认为小柴胡汤是一外可清热散邪、益气解表,内可调理肝脾、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的方剂。笔者侍诊师侧,亲眼目睹老师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治疗内伤外感各种疑难杂症,每获奇效。遂将其对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方义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张庆祥认为其核心病机在于调理气机,并常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说明气机条畅的重要性。《素问&midd...

  •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方源: 《金匮要略》。 柴胡、生姜各12克,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各9克,大枣4枚,大黄6克。 处方: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注治: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方论: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

  •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君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君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名,很显然,柴胡为君,原方中柴胡用量最重,为半斤。   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先辈论此汤,转旋在柴、芩二味,以柴胡清表热,黄芩清里热也。卢氏以柴胡、半夏得二至之气而生,为半表半里之主治,俱似有理。然本方七味中,半夏、黄芩俱在可去之例,惟不去柴胡、甘草,当知寒热往来,全赖柴胡解外,甘草和中,故大柴胡去甘草,便另名汤,不入加减法。”   本段论述,似有所偏,没有黄芩相配,柴胡便不足以治少阳病,口苦、咽干也就无由而解。但本段论述强调小柴胡汤中柴胡的...

  • 小柴胡汤证抓主症

    小柴胡汤证抓主症

      小柴胡汤证的主症,依据《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可以概括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表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患者。   曾治疗一老者,女性,“感冒”后静滴抗生素3周,致卧床不起。笔者至其家中诊治,患者闭目卧床。   问其哪儿不舒服?回答:“全身都不舒服。”   问其冷吗?热吗?回答:“冷一阵,热一阵,难受死了。”此为往来寒热。   问其口苦吗?回答:&...

  • 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

    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

      早年实习时,曾跟一位治疗肝病的老师抄方。老师几乎每方都用柴胡,且柴胡恒用30克。问及为何如此频用、重用,老师的回答是:这是我的临床体验。慢性肝病必用柴胡,且需重用。不单重用,且需久用。疗效很好。   一位“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经西医救治,病情平稳,各项检查指标趋于正常,唯每晚寒热往来。笔者处以小柴胡汤,其中柴胡用18克,黄芩用12克,党参用9克,服1剂寒热即未再复发,但虚汗淋漓,身体更显无力。急以补中益气汤调治,虚汗渐止,气力渐增。   泛览医书,历代医家对柴胡的用量认识不一...

  •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是从和解表里作解的。   “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

  • 两胁胀痛 《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两胁胀痛 《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日前,一58岁的两胁胀痛女性患者来诊,自述近两周来因与老公吵架出现两胁胀痛,生气后尤甚,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从中医角度分析,本病例当属心情不舒影响肝之疏泄,产生肝郁气滞,始病在气,日久由气及血,导致血脉不畅,治疗当以疏肝为先,佐以活血。方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笔者用柴胡、香附、枳壳、陈皮、佛手各10克,元胡、白芍各15克,川芎、炙甘草各6克。处方5服,每日一服,水煎服,并嘱保持心情舒畅。5天后电话随访,药后诸症消失,不再来诊。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由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白芍、川芎、炙...

  • 小柴胡汤临床上治眩晕痛经带下

    小柴胡汤临床上治眩晕痛经带下

      小柴胡汤是仲景所创,为众多医家喜用的名方。后世医家在研究《伤寒论》的实践运用中,多认为它是和解少阳、治少阳半表半里之方;现今的方剂学教材中亦作为和剂的首方予以讨论。其实通过变通,此方在临床上的运用是非常灵活广泛的。   眩晕   张某,女,42岁,2002年2月18日诊。患者被家事激怒,突现头痛眩晕,胸肋胀满,口苦咽干欲呕,心烦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辨证:肝阴不足,火动风升,上扰清空。治以平肝息风、滋阴清火,用小柴胡汤加减。   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生姜10克,白芍2...

  • 调整气机小柴胡汤

    调整气机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具有调整气机升降出入之效,后世医家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气郁证。小柴胡汤可以治疗“热入血室”,后世医家常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月经病。小柴胡汤在临床上常被用来治气、治血,而其治水之功常被忽略。   《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有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

  • 治脂膜炎 用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加味

    治脂膜炎 用柴胡桂枝汤合白虎汤加味

      安某,男,34岁,银行职员,1997年3月6日初诊。   诉:皮下结节,发热,反复发作2年,加重4个月。患者2年来无原因,胸、腹、背、四肢不断散在发生皮肤红斑,皮下结节,伴有发热。初期局部红肿斑块,疼痛,小如钱币,大如掌面,伴有畏寒,发热,肌肉关节疼痛,倦怠,纳减,恶心等症状。7~10天后红肿面积缩小,局部变硬,颜色变暗,形成皮下结节。小者如花生米大,大者如核桃,少数局部化脓感染。一般3~4周,少数1年以上消退。   患者每年冬季发病少,其他季节天气变化加重。素常自汗,易患感冒,饮食可,两便调。近4...

  • 姚树锦应用小柴胡汤经验

    姚树锦应用小柴胡汤经验

      姚树锦,清“太和医室”第四代传人,全国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善于应用温补药及治疗疑难杂症著称。   小柴胡汤法,是姚树锦临床运用仲景之法较多者之一。理法方药,方之与法,必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异。姚树锦应用小柴胡汤法的主要内容是:有主证,必有主法主方;有兼证,必有灵活化裁加减;有变证,必有主法结合变法变方;病机同,可异病同治。   病有主证必有主法主方   小柴胡汤法是仲景为少阳病而设,《伤寒论》中将其主证归结为七大类证:往来寒热,胸胁...

  •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之比较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之比较

    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 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 黄芩,略为 偏寒,故以 口苦、咽干 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早急腹痛为主症之一。 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欧阳军)...

  •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主要体现在解郁作用上。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如饮食不节制,过食生冷或煎炒油炸之品,熬夜甚至通宵达旦,白天睡觉,因而患气机郁滞的比较多,气机不行走了,阴阳不转动了,于是就爱发脾气,急躁易怒,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苦,或是神情淡漠,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干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经常躲在家里或没人的地方哭,严重的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或者是气聚成痰,痰聚成核,发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等病。又因少阳经行于人体两侧,少阳气机不利,易出现人体...

  • 十病九痛 中成药元胡止痛片

    十病九痛 中成药元胡止痛片

      俗话说“十病九痛”,疼痛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元胡止痛片是一种止痛效果明显的中成药。   元胡止痛片组方很简单,由延胡索(醋制)、白芷两味中药组成。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入心、肝、脾经,有活血、定痛、行气之功,既能入血分而活血化瘀,又能走气分而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止痛之佳品。利气、止痛、通小便,广泛用于由气滞血瘀所致的多种疼痛。现代研究表明,延胡索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止痛和催眠等作用,且有抑制胃液分泌及抗溃疡作用,无论是复方煎剂还是研末口服,疗效都不错。...

  •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病之良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非常广泛。少阳病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证。本证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使用小柴胡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本方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清代陈修园《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

  • 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没有用过小柴胡汤的临床医生(中医)应该是不存在的。   善于使用小柴胡汤、善于使用“小柴胡法“,至少可成一方名医。   读当代医家赵恩俭所著《伤寒论研究》,在读书笔记中摘录了这么一句话:“如果善于用柴胡,善于用小柴胡的理法,在变通当中可得无限‘法门’,真是妙难尽述的。”   而当代有一位老先生,在小柴胡汤理法的基础上,独创一“协调疗法”,并以此疗法为重要组成部分,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rd...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里证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后人通常认为大柴胡汤组成中有大黄。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

  •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两大困惑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两大困惑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方由“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共七味药组成。   笔者初学柴胡桂枝干姜汤有两大困惑:   其一,条文中提到“小便不利而渴”这一症状,它的病因病机各是什么?在《伤寒论》第71条五苓散证中亦提到&ldq...

  •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关于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于“上品”第一位,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之功,有“久服轻身延年”之效。后世多将人参用作补气养身之品,固脱救急之用。   但如此一味常用药,对其“气”的认识竟不能明确,可谓从古争论至今。   《神农本草经》中首言人参气“微寒”,而后世医家在临证中多以“气温”使用。以至于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