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胡 第12页

胡 第12页

  • 升麻柴胡与补中益气汤

    升麻柴胡与补中益气汤

      1979年5月,余诊治一女性患者。患者述其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肢体软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日2~3次,少腹胀闷不适。舌淡苔白,脉虚弱。   诊为中气不足。立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焦白术15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炙黄芪15克,当归15克,陈皮6克,炒山药18克,炒薏仁12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此方连服10剂,病情时有好转,但总不能痊愈。余欲改方另用,即与家父商讨。家父观方刻许,提笔作处方修改:只动二味药剂量,即改升麻2克,柴胡3克,嘱患者连续服用3~5剂。患者服药...

  • 胡氏系列方 主治肺结核

    胡氏系列方 主治肺结核

    功能主治:功能清热解毒,养阴杀菌。主治肺结核各型。处方组成:(1)生地9克、桃仁9克、麦冬9克、山药9克、百部9克、白花蛇舌草30克、仙鹤草30克、凌霄花根12克、丹参12克,水煎服。用于肺阴虚型.(2)秦艽9克、银柴胡9克、北沙参9克、麦冬9克、川楝子9克、生地9克、地骨皮9克、白薇9克、青蒿9克、石斛9克、白芨9克、马兜铃9克、黄芩9克、百部9克、白花蛇舌草30克、仙鹤草30克、凌霄花根12克、丹参12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火旺型。(3)白头翁16克、黄连6克、黄柏6克、秦皮9克、米仁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

  • 小柴胡汤与三仁汤相较

    小柴胡汤与三仁汤相较

      一日脑子里一直回放着一句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其中“上焦得通”四字,似乎总领其纲。这句话是对小柴胡汤功效的论述。然笔者由此想到了三仁汤。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言:“惟以三仁汤轻升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此处三仁汤的重点落在“上焦”,而小柴胡汤的本意似乎也在开上焦。或许可以说,这两方都是以开上焦为先,以此为顺。   临床与书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临床可以将书本的知识无限放大,...

  • 柴胡类方歌括

    柴胡类方歌括

    数年前,笔者在所著的《银屑病经方治疗心法》中编撰了“柴胡类方歌括”如下: 小柴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 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显奇能。 七变渴咳热烦胸,痛悸去芩胁痞硬, 腹痛芍三悸四苓,除枣四牡治痞硬。 去夏四两五人参,治渴四两瓜蒌根, 咳除生姜枣与参,二干姜暖味半升, 两去芩夏三去参,外有微热三桂成, 萎实一枚除夏参,主治不呕并烦胸。 大柴芍三去草参,加枳四枚或二军。 柴胡姜桂八二三,蒌四芩三二牡甘。 柴胡桂枝桂半用,柴芩夏参四味轻。...

  • 中医“小柴胡法”

    中医“小柴胡法”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是中医和法的代表方剂,历代中医从本方中得到启发,变化出以柴胡为君药的柴胡流派,以通治各种疾病,是为柴胡派。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抓住了治病的枢机所在。我们仔细分析该方会发现,本方是由4组药物构成的:1.疏肝:柴胡;2.清胆:黄芩;3.和胃:半夏、生姜;4.健脾:人参、大枣、炙甘草。相应的主治症状也分为四类:1.肝气郁滞: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脉弦;2.胆腑郁热:口苦、咽...

  • 小柴胡汤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药物组成

      阴阳升降消长理论与小柴胡汤   《黄帝内经》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阴阳二气的升降与消长,所以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与死亡,皆本于此规律。由此,一年之中就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换,一日之中就有昼夜晨昏的变化。也就是说,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明显地表现有年节律、日节律等。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到了夏至,阳气升发达到顶点,而一阴即生,一直到冬至,阴气达到顶点,进入下一个轮回。一天之中也是如此,子时一阳生,到了午时阳气最盛,此时,阴气渐生,一直到子时最盛。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天人相...

  • 四逆散、逍遥散与柴胡疏肝散之比较

    四逆散、逍遥散与柴胡疏肝散之比较

    两方均可调和肝 脾、治疗肝脾不和之证。 四逆散以柴胡为 主,输转气机、透达郁 热。配枳实以增强其输 导泄热作用;配芍药、 甘草以和营缓急止痛。 主治伤寒传经邪热陷 入于里所致的“热厥”, 以及肝睥失调引起的 胸胁脘腹疼痛或泻利 下重、脉弦等症。对于 肝郁化火,阳气内郁不 能外达而见手足厥冷 者,亦可应用。 逍遥散由疏肝解 郁的柴胡配伍健脾养 血的白术、茯苓、当归、 芍药等组 成,具有疏 肝解郁、健 脾、养血功 能,主治肝郁、睥虚、营 血不足之症。症见头 痛、目眩、胁痛、神疲乏 力、食少、...

  • 大柴胡汤为张仲景柴胡系列方重要方剂

    大柴胡汤为张仲景柴胡系列方重要方剂

    大柴胡汤为张仲景柴胡系列方重要方剂之一,有清解郁热、行气活血之功,临床应用广泛。方中内含四逆散、枳实芍药散之意,原文可见于《伤寒论》第103条、136条、165条,《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第12条。原著记载主证可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按之心下满痛”,病机为“热结在里”。临床应用可见口干口苦,易急躁,恶心,心下按之不舒,或有疼痛,大便不畅,或为大便干结,或...

  • 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

    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

    我的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就是把我运用经方的经验归纳了一下,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这个经方了不得,说到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发明创造,中医中药应该算一个,而其中的经方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它也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宝贝。 很多人研究经方都喜欢搞纯理论或极纯粹的实验研究,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整理其应用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非常宝贵,把它们清楚、有序的整理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家运用经方经...

  • 用好中成药小柴胡冲剂

    用好中成药小柴胡冲剂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里面最著名的方剂之一,用途非常广泛,疗效也非常的好。 小柴胡冲剂(或小柴胡颗粒)是根据小柴胡汤配制而成的中成药,是广受欢迎的居家常备药品。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少阳病的代表性方剂之一,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只要辩证正确,剂量得当,此方可以治疗很多很多的重大疾病。根据此方配制的中成药,是作为一种感冒药来销售的。服用虽然方便,口感虽然很好,治疗风热感冒或风寒感冒后期、余热未尽时,效果的确很好。但是由于剂量大大降低,用它来治疗重大疾病,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如果应用得当,此方在家居保健方面,却有...

  •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因是内伤

    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因是内伤

    《伤寒论》第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张仲景“但见一证便是”的主张,导致后世伤寒学者对小柴胡汤证的诊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伤寒论》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论》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根据以上条文,...

  • 从小柴胡汤效用探究少阳枢机原理临床意义

    从小柴胡汤效用探究少阳枢机原理临床意义

    《素问·阴阳离合论》 言: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 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 也, 搏而勿浮, 命曰一阳” 。 张志聪注为: “开主外出, 阖主内入, 枢主外内之间, 若搏于中而勿浮, 则合而 为一阳矣” [1] 。 即, 太阳为阳气外放, 阳明为阳气内 收, 少阳调谐于开合、 收放、 内外之间。 三阳开合枢 各得其宜, 内守于三阴而不浮越, 一体运化。 《伤寒 论》依开合枢机理, 明确太阳病阳气不得外放而 “恶 寒&r...

  • 有一类方剂有一个名字叫作“柴胡剂”

    有一类方剂有一个名字叫作“柴胡剂”

    从医圣张仲景的著作到后世历代方书,以柴胡作为主要组成的方剂不胜枚举,这一类方剂有一个名字叫作“柴胡剂”。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类方剂,后世医家也对其发挥出了很多延伸功效和应用范围,今天就带大家跟随名医赵进喜教授学习下柴胡剂的实用心得。 柴胡剂是以柴胡为主药,或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的一类方剂,包括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小柴胡汤是其代表方,主治外感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半在里,半在外&rdqu...

  • 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

    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

    千百年来,众多伤寒学者对少阳病小柴胡汤证非常重视和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可谓是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近年,笔者通过许多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新知道,与许多传统经典的说法有所不同。 《伤寒论》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就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该条中“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指的是战汗。但是咱们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汤时,并没有像张仲景所说的那样...

  • 五官属半表半里 柴胡类方治疗五官疾病

    五官属半表半里 柴胡类方治疗五官疾病

    郭少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市名中医。师从耳鼻喉科名家于清涛教授,喜用经方治疗耳鼻咽喉等五官科疾病。郭少武法承仲景,着眼五官方寸之地,从半表半里诠释五官之病,运用柴胡类方进行治疗。笔者整理其临证诊疗思维与经验如下。 五官属半表半里 张仲景《伤寒论》原书无半表半里一词,金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率先明确提出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半表半里证,系外感邪气由表入里,郁于少阳,病邪处于由表入里的过渡阶段,病势徘徊于表里之间。临证多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 柴胡二陈汤

    柴胡二陈汤

    组成及用法: 柴胡、郁金各12克,法半夏、黄芩、生姜、枳壳、甘草各9克,陈皮、竹茹、川贝各6克,泡参、茯苓各15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虚人感冒,痰热郁滞少阳证。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谭绍尧的经验方。有体虚感冒风热者,食少纳呆,有寒热感,心慌闷乱,默默不欲言语,咯痰想吐,舌白稍腻,脉浮弦,诸多抗生素无效,清热祛风解毒方无效,虽明为少阳证,予小柴胡汤亦无效。 谭氏认为小柴胡汤证过程中,或全归少阳而半表半里,或兼表证也可连滞于里,故主证未必齐备,从证又多种多样,表里虚实并非一致,...

  • 梅国强用柴胡类方经验

    梅国强用柴胡类方经验

    柴胡温胆汤 柴胡温胆汤由小柴胡汤和温胆汤加减而成,梅师认为,该方并非两方功效之叠加,故常以该方加减治疗杂病中属于痰湿内盛者,对于合并有情志抑郁,饮食不节,病后失养,或外感湿热日久伤正等复杂病机者,均以该方加减治疗。指出该方所主证候,不论其来路如何,其病机总属湿(痰)热内阻,或影响胆胃,或上扰心窍、清阳,或使三焦不利。梅师所用柴胡温胆汤之基本组成为柴胡、黄芩、法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因其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更兼湿热阻遏,故去人参、甘草、大枣,若呕恶者加生姜。 乳腺增生:聂某,女,40岁...

  • 畏冷恶热自汗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

    畏冷恶热自汗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

    黄某,女,54岁,2011年03月17日初诊。畏冷恶热、自汗,病已3个月,伴口苦,时觉头痛,失眠,疲乏,苔薄黄,脉细。有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 辨证:少阳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固表止汗。 处方:小柴胡汤合玉屏风散。柴胡10克,黄芩5克,西参6克,法夏10克,甘草6克,炮姜6克,炒白术10克,黄芪30克,防风10克,炒枣仁2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7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03月24日):寒热交作及自汗显减,仍夜间难寐,舌淡,苔薄黄,脉...

  • 口干多饮1年余 药用柴胡治验

    口干多饮1年余 药用柴胡治验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147条,原文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主编的《伤寒论讲义》认为:此条文主要阐述“少阳兼水饮内结的证治”,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功在“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所著《伤寒论通俗讲话》指出“此证是为胆热而脾寒,故治应清少阳之热,兼温太阴之寒,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验之于临...

  • 柴胡龙牡合欢汤组成及应用

    柴胡龙牡合欢汤组成及应用

    柴胡龙牡合欢汤是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翘楚经验方。该方由《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来。 组成及应用 组成:柴胡10g,龙骨30g,牡蛎30g,天麻10g,钩藤15g,郁金15g,菖蒲10g,焦山栀15g,黄芩15g,赤芍15g,白芍15g,合欢皮15g。 功用: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活血开窍安神 方解:本方以柴胡为君药,能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宣畅气机。龙骨、牡蛎为臣药,镇静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君臣合用,升降调节有序,牡蛎又可制约柴胡不致升散太过。三药共奏...

  • 石恩骏柴胡温胆汤临证经验

    石恩骏柴胡温胆汤临证经验

    石恩骏,195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参与《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书编写,主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石家百年医案精选》《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等书。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柴胡温胆汤是他临证常用方剂,笔者总结其临证运用经验如下。 组成:柴胡24克,泡参30克,陈皮、黄芩、炒枳壳各10克,竹茹1...

  • 柴胡桂枝干姜汤基本方义

    柴胡桂枝干姜汤基本方义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少阳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证,证候寒热错杂,属厥阴病之厥阴中风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病机为三焦枢机不利,上焦郁热津虚,中焦虚而寒热互结,下焦虚寒泄泻或阳明微结,阴阳不和,水饮上逆。 •纵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有调达枢机、调和阴阳、解表清里、温中散结、清热养津、降逆除满等多重功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辨证关键在于着眼于小柴胡汤证部分证候加太阴证,或有阳明、太阳证部分证候。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临床常用良方,...

  • 暑月穿毛衣 小柴胡汤疏寒凝

    暑月穿毛衣 小柴胡汤疏寒凝

    2020年7月2日,门诊抄方时,一位女士引起我注意。电脑中她最近的一次就诊记录是2019年7月4日门诊记录备注栏写着:“值此暑天,其人着长袖绒线衫,还诉怕冷,着实特殊”。老师问及去年病证,她说去年服用14剂药后,困扰十多年的头痛、怕冷症状消失了,手指胀痛、发黑等症状均大为好转,不影响日常生活,故未来复诊。这次是因其他病来诊。我以前只在课堂听说过有夏月穿厚衣服,经中医治疗痊愈的案例,今天亲眼见到这样的患者,遂记录其案分享。 袁某,女,51岁。 初诊:2019年7月4日。...

  • 柴胡和胃饮

    柴胡和胃饮

    组成及用法:柴胡、焦山楂、花粉、郁金、元胡各12克,法半夏、黄芩、陈皮各9克,茯苓24克,泡参15克,生姜、甘草各6克,大枣5枚。 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慢性胃炎,溃疡病。 解析:伏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不惟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更常致肝胃气滞而上腹饱胀疼痛。其证胃脘胀痛,食少欲呕,口苦或酸腐嗳气上泛,有寒热感,舌苔厚腻,脉弦滑。本有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者常因外感寒热或内伤积食而加重发作,皆易有此类证候。 本方为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泡参利痰气,余药行气除湿,消炎消胀,...

  • 治验谈谈大柴胡汤的运气证治认识

    治验谈谈大柴胡汤的运气证治认识

    大柴胡汤是张仲景的名方之一,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现在多阐述本方为“少阳枢机晦气,胆腑郁热过甚”“少阳未解,内有里实”的证治。笔者近期按照五运六气思想,依据“六经欲解时”理论,运用本方医治许多始用常法无效的事例取得了显着作用。现结合治验谈谈本方的命运证治认识。 大柴胡汤,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张仲景原文中共有四条涉及本方。《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

  • 柴胡类方的名与义 柴胡类方的理法关联

    柴胡类方的名与义 柴胡类方的理法关联

    刘英锋对古今柴胡类方的学与用:理法串解 清代徐大椿首次提出的类方分证之说, 于领悟仲景之学可谓另辟一径, 对伤寒方证学派的发展影响至今, 然其与伤寒六经分类学说的关系, 往往令人困惑, 其实它们是认识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两个角度, 具有辨证之理与论治之法的内在统一性, 刘英锋教授, 在承秉先师姚荷生先生少阳三焦之论与陈瑞春先生以法类方之说的基础上, 对最有代表性的柴胡类方及其证治分类进行了文献总结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性研究, 以求达到理法统一的认识, 实现提升实践的效果, 笔者将对其研究结果, 分“...

  • 《伤寒论》大柴胡汤临证应用辨析

    《伤寒论》大柴胡汤临证应用辨析

    《伤寒论》大柴胡汤分别见于 103 条、136 条 和 165 条,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 实、大枣组成,与 《金匮要略》中的大柴胡汤相 比少大黄一味,在其他药物的剂量以及煎煮方法上 则完全一致。这一区别,王叔和在整理 《伤寒杂 病论》时即已发现,并在无大黄条文后注 : “一方 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大黄为 伤寒要药,它的有无必然会影响大柴胡汤的证治特 点,加之历代医家对条文的理解及临床实践经验的 不同,导致在大柴胡汤有无大黄及其证治特点等方 面产生了分歧与争论...

  • 汗出的机制 小柴胡汤证汗出机制辨析

    汗出的机制 小柴胡汤证汗出机制辨析

    论小柴胡汤之“汗出而解”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创制的治疗少阳病的主方, 能够通过和解少阳枢机治疗多种外感内伤杂病, 临床上对其运用广泛, 历来为医家所推崇。但因《伤寒论》中对小柴胡汤证的描述常出现“汗出而解”, 临床上使用小柴胡汤后也往往有汗出, 故而关于小柴胡汤是否为“发汗剂”及其何以“汗解”的讨论不断。现就此提出笔者的一些见解, 以供同道探讨。 小柴胡汤“汗出”之争 《伤寒...

  •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证体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证体悟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附《外台秘要》方:“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笔者有幸跟从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学习,深感冯世纶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确有“一剂如神”之效,自己临证又不断揣摩,常有“下方必验&rdqu...

  • 口干口苦 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金铃子散加味

    口干口苦 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金铃子散加味

    患者郭某,女,61岁,2017年8月初诊。诉“口干口苦半年”,伴夜眠多梦,心烦,双目干涩,双脚发凉,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且胁痛已多年。辨为肝胆气机不畅,郁而化热,兼夹脾寒。 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金铃子散加味,药用柴胡24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瓜蒌根15克,生牡蛎20克(先煎),炙甘草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2克,郁金12克,炒白术15克。7剂。 水煎取汁400毫升,早晚分服。 二诊诉诸症皆减,近2日出现右后侧下牙痛,舌脉同前,于上方加...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