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阴虚 第16页

阴虚 第16页

  • 瘿病(阴虚火旺)散结消肿方药治法

    瘿病(阴虚火旺)散结消肿方药治法

    贾六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擅长治疗感染性疾病与疑难杂症等。贾六金临证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辨证精准,用药得当,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匪浅。兹举验案1则,以飨同道。   李某,女,23岁,初诊时间2016年1月18日,主诉乏力、眠差2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近2个月来自觉精神欠佳,神疲乏力,睡眠欠佳,心烦不寐,并伴有咽部不舒,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甲状腺功能,提示功能亢进。为进一步诊治遂来诊。刻...

  • 阴虚发热 午后身热或骨蒸潮热组方依据

    阴虚发热 午后身热或骨蒸潮热组方依据

    阴虚发热是指体内阴津耗损所致的发热现象,以午后骨蒸身热、两颧红赤、形体消瘦为特征,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病初愈的病人。 中医学认为“阴虚则生内热”,由于体内阴津亏虚,不能制约偏亢之阳,产生发热。多见于患者素体阴亏,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或误用、过用温燥药物,导致阴津损伤,水不制火,虚火内炽,邪热留居阴分,出现午后或夜间发热。病机为阴气不足,阳气有余,阴阳失其平衡,阴虚为本,虚火为标。 组成 醋鳖甲30克,生地30克,生白芍30克,青蒿30克,地骨皮30克,白薇15克,银...

  • 肺阴虚干咳少痰 煲一盅北沙参麦冬瘦肉汤

    肺阴虚干咳少痰 煲一盅北沙参麦冬瘦肉汤

    很多人对麦冬并不陌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易美容中药师介绍说,麦冬还有个别名叫做“不死草”,对于麦冬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这样评价“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别录》则说“强阴益精,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2015版中国药典: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如果家里有肺阴虚、干咳少痰的人,可以给TA煲一盅北沙参麦冬瘦肉汤。 【推荐食疗方】 北沙参麦...

  • 糖尿病消渴病阴虚热盛型 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

    糖尿病消渴病阴虚热盛型 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

    全国名中医林兰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三型辨证理论是林兰结合中医消渴病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理认识总结出的辨治分型理论,涵盖了2型糖尿病发病的早、中、晚期三个阶段的病理病机特点。早期包括糖尿病前期和初发糖尿病,此时患者大多症状较轻,一般无并发症表现,中医辨证以实证为主,伴有肺胃阴虚热盛。中期患者多病程较长,出现并发症,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受损,正虚逐渐加重,气阴亏虚转变为主要矛盾。晚期患者糖尿病病史长,年龄偏大,并发症较重,同时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胰岛β细胞功能接近...

  • 消渴病阴虚燥热 中药方加减运用

    消渴病阴虚燥热 中药方加减运用

    南征,男,1942年出生,朝鲜族,吉林龙井人,中共党员,国医大师,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提出“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三法合一治疗消渴,提出“毒损肾络”病机学说并创立“解毒通络益肾导邪法”治疗消渴肾衰。 组成:生地15g,知母15g,黄连10g,葛根20g,地骨皮20g,玉竹20g,枸杞子30g,黄芪50g,黄精50g,佩兰10g,厚朴10g,丹参10g,人参10...

  • 青玉汤是治疗小儿阴虚发热的经验方

    青玉汤是治疗小儿阴虚发热的经验方

    张炜,男,1962年出生。河南省名中医,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南阳张仲景医院主任中医师,南阳理工学院兼职教授。1985年8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从事中医儿科工作38年,潜心于仲景学术研究,致力于中医儿科经方临床应用研究。 组成:青蒿(后下)30g,鳖甲(先煎)10g,生石膏20~50g,知母6g,怀生地15g,玄参15g,麦冬6g,地骨皮6g,牡丹皮6g,白芍6g,甘草4~6g,酒女贞子18g,墨旱莲18g,甜叶菊2g。(以上...

  • 阴虚火旺牙痛方

    阴虚火旺牙痛方

    【方名】阴虚牙痛方。 【辨证】阴虚火旺。 【治法】补肾益阴。 【组成】生地24-30克,熟地24-30克,元参15克,骨碎补9克,二花15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国医大师徐景藩从脾阴虚论治虚劳案析

    国医大师徐景藩从脾阴虚论治虚劳案析

    典型案例 唐某,女,52岁。患者腹泻与大便干结交替出现10余年,大便干结情况较多,4~5日一行,羊屎状,饮食不洁或稍食生冷后易腹泻,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晨起口中发甜、黏腻不爽,恶心欲呕,吐出白色黏涎,口干,食欲尚可,饮食量少,食后全身乏力,脘腹坠胀,嗳气,四肢捆绑感,腹胀,矢气频多,矢气得舒,头晕耳鸣,牙龈发酸,全身怕冷,腰酸,失眠,焦虑。手掌色红,面色晦暗,面部色素沉着,舌红少苔,脉细弦。年轻时喜食肥肉。既往病史:曾因“白塞氏病”发热,口腔溃疡时有发作,无生殖器...

  • 从治疗阴虚火旺的处方分析知柏地黄汤

    从治疗阴虚火旺的处方分析知柏地黄汤

    知柏地黄汤在课本上记载的功效是滋阴降火,治疗“骨蒸痨热、虚烦盗汗、腰肌酸痛、遗精”等阴虚火旺之证。许多人都认为该方能清虚火。笔者仔细分析知柏地黄汤功效后,觉得此说法值得商榷。 从知柏地黄汤的方义而言,熟地、山萸肉、知母滋阴;知母、黄柏、丹皮清火。我们常常认为后三者在方中的功效是清虚热,这是选择性解释。准确地说,知母、黄柏、丹皮既发挥着清虚火的作用,也发挥着清实火的作用。 阴虚火旺的火是实火 阴虚可导致:(1)阴损及阳,阴阳两虚;(2)阴虚阳亢。阴虚火旺指的就是阴...

  • 上火怎么办 老年人阴虚火旺方

    上火怎么办 老年人阴虚火旺方

    许多老年人常易出现眼睛红肿涩痛、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及舌尖糜烂等上火症状。祖国医学把这些病理表现称为火性炎上,并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冠以不同的名称;如目赤肿痛谓之肝火,咽喉肿痛谓之肺火,牙龈肿痛称为胃火,口舌生疮称为心火等等。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上火呢? 祖国医学认为,首先是体质的原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年人正气虚弱,各种病邪容易侵入机体,滞留体内,郁而化火。此类火一般为实火;还有,老年人易于出现阴液亏虚。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因此,老年人的上火,往往是虚火、实火夹杂,治疗上...

  • 阴虚体质怎么调理呢?

    阴虚体质怎么调理呢?

    老中医常说,“人过四十,阴气自半。 ”女性到了更年期,由于内分泌改变,阴虚体质较常见。阴虚体质,从形体上看,一般偏瘦;容易上火,肤色偏红、偏暗,尤其颧骨部分特别红;脾气一般不太好,易生气,烦心事比一般人多;睡眠差,多梦,每天醒得早;常口渴,五心烦热,即手心、足心、胸口发热,甚至感觉手心像火烧一样,泡在冷水里才舒服;容易盗汗,就是睡着的时候出一身汗;年龄大些的人容易腰酸,膝关节没有力气;眼睑与口唇比较红,舌头比较瘦小,颜色很红。 阳虚体质有真寒假热,阴虚体质也有真热假寒。有些患者自觉怕冷,手...

  • 阴虚上火用中医方法来治疗

    阴虚上火用中医方法来治疗

    牙痛、慢性咽炎、口腔溃疡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病,究其原因皆为虚火所致,虚火一般是指阴虚而导致火升的病理现象。遇到这些情况,怎么用中医方法来治疗? ■灭虚火药方推荐 病例一:牙痛 滕某,女,38岁,牙疼连及整个左边脸及头痛,极度不适,痛苦不堪。之前,曾服金匮肾气丸。四逆汤之类皆无效。以潜阳丹合封髓丹方治之,一副药见效。第二天患者自述,药只喝了一次,十几分钟后,牙疼连及整个左边脸及头痛大大减轻,还发现多年的口臭消失,更神奇的是十余年来腰以下如浸入冰水中般的寒冷逼迫感消失。 治疗药方:潜阳丹合...

  • 冬病夏治疗法 阴虚者勿用

    冬病夏治疗法 阴虚者勿用

      又是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热”来临了。安徽贾女士听人说,许多冬天易发的病夏天都可以治疗。然而前不久,一位中医号脉后说她是“阴虚体质”,最好别去凑“冬病夏治”的热闹。贾女士不明白,为什么她就不能享受“夏治”呢?   所谓冬病夏治是将冬天好发的病,选择在夏天治,这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

  • 阴虚者慎防秋燥 湿热者当避暑湿

    阴虚者慎防秋燥 湿热者当避暑湿

    目前正是处暑时节,虽然暑气渐收,但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秋凉,特别是在晴天的午后,其炎热程度并不亚于暑夏之季,故此人们常有“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针对这种夏天的“回光返照”,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刘继洪提醒,属湿热、阴虚体质的朋友会较难适应,易出现不适及罹患疾病,要特别小心和注意养生保健。 暑热未消,秋燥渐当道 处暑时节,一方面,气温依然常常居高不下,暑热难消;另一方面,空气湿度开始有所下降,气候逐渐变得干燥。这时候,除了中暑、“空调病...

  • 辨证阴虚和阳虚体质数指甲

    辨证阴虚和阳虚体质数指甲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体质的人,所用的保健方法也不同,比较常见的两种体质就是阴虚和阳虚。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判断自己到底是阴虚体质还是阳虚体质呢?国际营养师张劲翀教了一个小方法——数数指甲上的“小太阳”(即指甲盖上白色的半圆)。   张劲翀介绍,中医所说的阴虚,是指精血津液亏损,体现为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阳虚则是指肌体功能减退,体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脉沉无力等。   作为普通人,很难根据上述定义确定自己到底属于阴虚还是阳虚。除了看...

  • 中医理论区别肾阳虚和肾阴虚

    中医理论区别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肾气充盈,人就生机勃勃,肾气虚弱,人就多病易衰。中医学所说的“肾虚生百病”,就是这个道理。人们一提起肾虚,就会想到电视广告中所宣传的六味地黄丸或其他壮阳补肾药品。有些人不经就医诊断,盲目买来服用,轻者起不到补肾效果,重者对身体有害,又浪费了钱和药,这是存在于人们当中普遍的误区。 根据中医理论,肾虚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种类型,但也有肾阳虚兼有肾阴虚的,在治疗上就要看以哪个为主,先治哪个或者阴阳兼补。有人说了,我不是医生,弄不清楚什...

  • 阳虚怕冷 阴虚火旺 慎用服中药

    阳虚怕冷 阴虚火旺 慎用服中药

    阳虚怕冷慎用黄精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黄精“补 诸虚,填精髓”,称黄精为“服食要药”。黄精 按形状不同,又称为老虎姜、鸡头参。中医 认为,它能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因 黄精药效平和,身体虚弱者也可以用来改 善腰膝酸软、体倦乏力、盗汗、口干、心烦等 症状。现代研究表明,黄精含有多种氨基 酸,因此自古就被作为著名的滋补性中药 应用。此外,黄精可提高男性的生育能力, 提升精子质量,改善精液液化不良等;也可 用于因阴精亏虚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如阳 痿、早泄的调理。...

  • 阴虚火旺者不宜艾灸

    阴虚火旺者不宜艾灸

      小暑之后,气温高,阳气升发,阳气浮在人体表面,艾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护阳,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中医师吴蔓彤提醒,艾灸并非人人适宜,阴虚火旺者、湿热者不宜艾灸。   她介绍,阴虚火旺的人,主要表现为舌红、苔少、盗汗、手心出汗、心烦等,艾灸保健的原理主要是温通经络、活血化瘀,属于温性,此类人艾灸,相当于火上加火,不能达到保健作用。一般女性阴虚者较多。此外,湿热比较重的人也不宜艾灸,原理也是一样的。...

  • 肝阴虚的病机变化

    肝阴虚的病机变化

    《伤寒论》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医生看病必须圆机活法,这就要求临床大夫需要清楚病因病机是如何变化的。下面将简述肝阴虚的病因与病机变化过程。 阴虚内热 阴虚则内热,此热不可用苦寒直折之品,本身有虚,当滋补阴液,当选用如麦冬、熟地、知母等凉润之品。方选玉女煎、大补阴丸。但两者又存在不同。玉女煎中,用石膏、知母清泻胃火,熟地、麦冬来滋阴补液。大补阴丸中用熟地、知母、龟板、猪脊髓来滋补肝肾之阴,用知母、黄柏来清泻肝肾之相火。玉女煎偏于清胃火,兼以养阴;而大补...

  • 解决温燥与阴虚的 关键养阴护肝

    解决温燥与阴虚的 关键养阴护肝

      处暑虽过,但暑热的余威尚未散去。中医认为,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空气干燥。而“燥”又是秋季的主气,所以此时要格外提防秋燥的侵袭,尤其是“温燥”。温燥指的是在秋季感受到的燥热之邪。初秋时节天气还很热,人体容易受到“温燥”侵袭。加上老人多阴虚,经常会在初秋表现出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心烦、舌干苔黄等。   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正骨理伤室主治医师陈磊认为,要解决温燥与阴虚的双重夹击,关键还是要从养阴、护肝入手。...

  • 阴虚动风证与血虚生风证鉴别

    阴虚动风证与血虚生风证鉴别

    定义   阴虚动风证 因汗、吐、下伤阴太过或温热病后期,肝血肾精不足,筋膜失养,则手足蠕动以及虚热内生所导致的证候。   血虚生风证 因失血过多或病久正虚,化源不足,使筋脉、爪甲、肌肤、头面失于濡养,出现手足震颤,肌肤麻木等虚风内动的证候。   病因   阴虚动风证 温热病持续不解,消灼阴液,或温病后期,余热未清;或汗、吐、下太过,阴液大量丧失,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消耗营阴;或房室不节,斫伤肾阴。导致水亏火旺,阴不敛阳,筋膜失养,虚风内动。若失血过多或血之化源不足,则阴血亏...

  • 阴虚火旺食用滋阴潜阳药膳

    阴虚火旺食用滋阴潜阳药膳

      烦躁不宁、易怒,伴随失眠健忘,手脚掌、心窝发热者不妨喝点天冬麦冬水鱼汤。这道药膳滋阴潜阳,适合阴虚火旺的患者食用。   材料:天冬15克、麦冬30克、黄精20克,水鱼(鳖)1只250克,生姜15克,红枣6枚。   做法:将天冬、麦冬及黄精洗净备用,将鳖去头留用背甲及肉,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沸煮,文火煮1.5~2小时即可,加盐调味即可服用。   功效:传统食补中的食材甲鱼具滋润的作用,甲鱼肉偏凉性,有些体质较虚弱者,大量食用后可能会不舒服。水鱼、甲鱼肉即鳖肉,属于较清淡的肉类,属于滋润...

  • 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鉴别

    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鉴别

      定义   肾阴虚证由久病或房劳等因素导致肾脏阴液亏虚,虚火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肾精不足证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小儿生长发育缓慢,成年过早衰老及生殖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肾阴虚证多因久病重病,耗伤阴液,或房室不节,肾阴亏损,或情志失调,郁而化火,暗耗阴精,或过食辛热香燥之品,劫夺阴液,或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消灼阴液,终致肾阴亏虚。   肾精不足证先天禀赋不足,如父母高龄生育,子女气血虚弱,正如《褚氏遗书》所说:“父少母老,产女必羸;母壮父衰,...

  • 阴虚水肿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阴虚水肿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现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对于水肿一病证治分型中并无阴虚水肿一证,临床中却不乏此种证型的患者,现对其相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临床应用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   病因病机   阴虚水肿的成因大致有三:   一是患者本身属阴虚体质,水液运化失常而停聚。阴虚导致水肿的形成从脏腑功能看,津液代谢需要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正常,无论阳虚,还是阴虚,都能使脏腑机能减退,不能正常发挥其效能,即阴虚可以使脏腑机能减退而导致水肿,此符合中医整体观;从阴阳...

  • 肺肾阴虚证与肝肾阴虚证鉴别

    肺肾阴虚证与肝肾阴虚证鉴别

      定义   肺肾阴虚证肺肾阴液亏虚,肺失清肃,肾失濡养,虚火内生所致的干咳少痰日久,甚者痰中带血,腰膝酸软和虚热证候。   肝肾阴虚证肝肾阴液不足,肝脉失养,肾失濡润,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所致的胁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和虚热证候。   病因   肺肾阴虚证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情志过激,郁而化火,邪火妄动,耗伤真阴;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伤不复,肾元亏乏,肾阴亏损;久病不愈,或失血亡液,耗损肾之阴津,导致肾阴虚;老年人肾气渐衰,不化阴精,肾阴亦虚;“老年精力自衰,背驼腰曲,疲软无力,行...

  •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鉴别

    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鉴别

      定义   肝血虚证由于失血过多或久病、热病耗伤肝血,使肝脏血液亏虚,肝失所藏,筋、目、爪甲、肌肤失于肝血濡养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面色无华,两目干涩,爪甲不荣,肌肤麻木等症状。   肝阴虚证多在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肝木,或热邪灼伤肝阴,导致肝阴亏损,虚火内生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眩晕,目干,烦热,盗汗或筋惕肉?等症状。   病因   肝血虚证多因产后大量失血,或崩漏日久等各种出血,导致血液大量丢失而营血亏虚。或因脾胃虚弱,血之化源不足而生成减少,或因肾精不足,精不化血,或...

  • 滋补脾阴可影响脾阴虚糖尿病大鼠脑胰岛素信号转导

    滋补脾阴可影响脾阴虚糖尿病大鼠脑胰岛素信号转导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糖尿病相关认知下降”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如不及早干预治疗,将不仅是医学问题,更可能发展为社会问题。我们通过建立证病结合模型,以脾阴虚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为研究对象,以脑胰岛素抵抗为切入点,希望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线索和新靶点。 我们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糖尿病组、脾阴虚组、脾阴虚糖尿病组和滋补脾阴方药治疗组。结果发现糖尿病组、脾阴虚组、脾阴虚糖尿病组大鼠皮质、下丘脑IRS-1的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升高,同时Akt磷酸化水平降低,提示三组大鼠皮质、下丘...

  •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西洋参石斛茶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西洋参石斛茶

    天气干燥再加上思虑多,操劳费心,很容易损耗心阴,津液一少,各种器官都会比较“干”,所以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干眼涩这一系列的“干”症。在秋季,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嗓子干燥,还有点发痒,容易口渴,喝了很多水也于事无补。原因大都是疲劳过度,耗费心血过多,加上秋季本来就天气干燥,才出现了这些咽干口渴的症状。 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咽干、口渴的时候,都会泡一款滋阴润燥的好茶,喝一喝就相当于给久旱的身体下一场雨,立马缓解身体的旱情,身体干燥的情况就不见了,自然也就不会咽干口...

  • 熬夜阴虚火旺中医食疗方

    熬夜阴虚火旺中医食疗方

      阴虚火旺型的失眠患者,宜服用生津养阴、清心降火的食物,如银耳、灵芝、百合、金针菜、莲子、连子心、酸枣仁、黄鱼等。加班熬夜会造成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型失眠累及的脏腑主要是心和肾。阴虚火旺型失眠与熬夜、饮食等关系密切。中医认为,子时(相当于每天的23点到隔日1点之间)为人体阴阳交接时分,若子时过后仍不睡觉,就容易损阴耗津。在此介绍一些食疗方,供读者选择:   百台糖水:百合100克,加清水500毫升,用文火煮至熟烂后,加糖适量,分两次服食。百合甘苦微寒,能清心安神,治疗心烦不安、失眠多梦。   盐莲子心茶:将莲子心3...

  • 胃阴虚证与胃热证鉴别

    胃阴虚证与胃热证鉴别

      定义   胃阴虚证:胃中阴液不足,虚热内生,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和阴虚证候。   胃热证:胃中实火内炽,胃气失和,气血壅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常见胃脘灼痛,口渴,便秘和里热炽盛的证候。   病因   胃阴虚证:多因急性胃病,迁延不愈,伤津耗液,或热性病、温热病,耗津灼液,或吐、下后,阴液损失过多。或平素嗜食辛辣炙煿食品,劫夺胃阴,或精神忧郁,日久化火,肝火消耗胃液,或劳倦过度,耗伤气阴,则阴虚生内热。   胃热证:可由外感寒邪,或燥邪,入里化热,或情志不遂,气郁...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