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第50页
-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的应用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主要 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组成,具有清 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该 药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有促进肺炎症 吸收、解除气管痉挛等作用。小儿肺热 咳喘出现发热、口渴欲饮、呼吸急促、烦 躁不安、夜寐不宁等症状,以及急性上 。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均可服 用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进行治疗。 用法:口服颗粒剂,每日3次,1岁 以内,每次4克;1~2岁,每次6克;3~5 岁,每次8克;6岁以上,每次12克。口 服液,每日3次;1~3岁,每次10毫升, 每天3次;4~7岁,每次10毫升,...
-
用于婴幼儿出痱子的治疗
夏季高温湿热,人比较容易出汗,一旦排汗孔阻塞,排汗不畅,就容易长痱子。其中,婴幼儿的皮肤比较细嫩,汗腺功能也还在发育阶段,当汗液不能快速蒸发时,就会浸渍表皮的角质层,导致汗腺导管口闭塞,使汗液潴留,如状况持续没有改善,久之就会产生痱子。 一般来说,只要痱子的症状并不严重时,在温度下降、干燥通风的环境下,痱子会自行消退。如出现皮肤红疹、瘙痒等症状,可运用中药内病外治疗法进行治疗。 中药内病外治法,就是采用中药制剂,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此种治疗方法,以使用安全、方便、效果明...
-
巧用小方治愈顽疾
在临床上一些医家对于久治不愈之顽疾,多采用大剂、重剂或药性峻烈之品,以图速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姜良铎,临证善用小方平淡之剂而愈顽疾沉疴,今举其治疗神经性呕吐医案如下。 病案:车某,男,68岁。患者无明显诱因呕吐6年,呕吐时发时止,呕吐后无任何不适。曾于某医院收住院治疗,诊为神经性呕吐,经治疗后呕吐仍未能控制,后出院改为口服中药治疗,曾服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散等,疗效不佳。即延请姜老诊治。刻诊:呕吐时作,便干难出,余无所苦,舌苔淡黄,脉沉细滑。证属郁久化热,邪热久滞阳 明,胃失和降。治宜通腑泄热之轻剂...
-
小儿腹泻 家庭用的小药方
郴州市宜章县刘益民:我小孩还不到2岁,最近一段时间已经连续2次腹泻,孩子太小,不知道能否用药?请问有没有家庭用的小药方? 常德市石门县乡村医生赵阔:腹泻是秋季常见病,尤其是2岁以下小儿易发。治疗秋季腹泻一般都需要1个星期左右,切忌乱用抗生素之类的药物,易导致其他病症。 小儿腹泻时,建议首先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可购买口服补液盐,按要求服用,但最好是及时送到专科医院就医,根据病情合理用药。 此处给您介绍一个民间小土方,可在腹泻初期试用:大蒜一个,连皮烧焦,再与半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服汤,1日1次,一般两三天会见效。...
-
小儿伤食的常用疗法
小儿一旦出现伤食现象,应从调整饮食入手.可暂停进食或少食1~2餐.适当吃些容易消化的粥、蛋花汤、面条等。若症状较重,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捏脊疗法:让孩子俯卧在床上.操作者沿脊柱两旁两指处.用食指和拇指从尾骶部的长强穴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采用推、捏、提、按的手法,向上至颈部.反复做3次。在推捏过程中.每捏3下.需将皮肤向上方提起:推捏后.再用拇指在腰部两侧的肾俞穴点按几下。此法宜在晨起进行.每日1次,连用 7天为1个疗程。 对症选用中成药: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消积丸、疳积散、肥儿丸、保和丸、健胃消食片、小儿...
-
活用白虎汤治小儿纳差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常用于大汗、大热、脉洪大的阳明气分热盛证。但笔者抓住病机,活用本方收到较好疗效。 小儿纳差 纳差一证,小儿较为多见,一般治疗多责之食积、脾虚、胃阴虚。但笔者认为还当责之于胃热。 如一小女孩,纳差。已有3个月,烦渴喜冷饮,小便黄,舌质淡红,苔剥。辨证为胃阴虚,给予沙参麦冬汤加山药、石斛、五味子、山楂、神曲等;服药15剂,食欲仍差。后因发烧、口渴、汗多而改服白虎汤加山药、石斛、神曲;服药2剂,热退渴止,食量倍增。继服5剂,停药后食欲良好。 此例为何用沙参麦冬汤无效,而用白虎汤不治纳...
-
汤剂是中医儿科内治法应用最多的剂型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完全相同,比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如果用药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中药汤剂内服是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重要治法,在用药上具有如下特色: 【汤剂是中医儿科内治法应用最多的剂型】 临床用药一般要因人、因病、因时而选择不同剂型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发热患儿的治疗,一般以汤剂疗效最好,若患儿呕吐而无法服药可改为直肠给药。由于汤剂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成为中医用药的第一大剂型,中药汤剂内服也是中医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
-
小儿腹泻用双黄连粉针治疗
小儿腹泻发病原因多样,一般为细菌或病毒进入肠道所致。由于病毒进入体内后导致强烈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引起明显的失水,而丢失的水分带走大量的钾盐和钠盐,使细胞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正常的细胞功能不能表达,由此进一步加重症状。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首先要控制控制病情,使体内恢复正常的生理环境。然后通过药物治疗,间接改变体内的生理环境或通过靶位点直接抑制细菌,从而使细菌不能正常生长复制以及行使功能,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多在基础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双黄连粉针。双黄连主要成分为连翘,金银,花黄芩,其有效成分为绿原酸,黄芩苷,...
-
夜间出汗临床用霜桑叶治疗
夜间出汗是临床很常见的症状,有的治疗较难,常常影响睡眠令人十分痛苦。临床用霜桑叶治疗,效果奇佳。 推荐验方:取霜桑叶6克,焙末,水煎,沸后,文火煎煮刻许,去渣留液,放入小米,再煮成粥,临睡前温服,每日1剂,连服5天。 评:此方临床应用30年,每用屡效。 如治胡某,男,28岁,干部。2011年3月13日诊。患夜汗症三年有余,每夜汗出,曾按自汗、盗汗遍请中医治疗多日不效,经人介绍就诊。嘱其用上方,服用三天后,夜汗大减,五天后,夜汗基本治愈,又服七天巩固,随访一年余未复发。霜桑叶有止汗之功,...
-
特殊盗汗证 运用山楂配当归治愈
盗汗属于临床常见病,此病之汗是指除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出汗外的寐中汗出,醒来汗自止的现象。该病多由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而致。笔者临证中曾经遇见1例特殊盗汗证,运用山楂配当归治愈,报道如下: 张某,男,30岁,1999年12月24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酒,因婚姻问题时有郁闷。3年前结婚,婚后不久出现夜间熟睡后腰以下出冰冷汗水,上半身潮热汗出,并逐渐伴有性功能减退,婚后妻子一直未孕。经多医以肾虚治疗,未曾显效。半年前,夫妻俩去三甲医院检查,排除妻子不孕。丈夫...
-
儿科名老中医刘以敏临床运用滇药举隅
《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载滇南地区特产药品及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的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1],系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兰茂深入民间,采集药草,为民治病,同时收集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历经20余年编写的,这也是云南历史上第一部价值最大、影响最广的地方性本草。该书因切合云南的地理气候与民情病谱,对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倍受云南名老中医的推崇,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名老中医刘以敏主任也主张后辈们不但要悉伤寒神农,作为云南地方中医,还应熟读《滇南本草》,学会使用一些滇草药,才能突出自身特色优势,解除患儿病痛。现将刘主任...
-
采用针灸等手段 治疗小儿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即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 该疾病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眨眼、挤眉、呲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摇头、转动躯体、甩动手臂等运动性抽动,也可表现为类似咳嗽声、清嗓声等发声性抽动,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
-
婴幼儿泄泻用资生健脾丸加减
资生健脾丸载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参苓白术散去大枣,加藿香、橘红、黄连、泽泻、芡实、山楂、麦芽、白豆蔻。笔者用资生健脾丸加减治疗婴幼儿泄泻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案一:患者王某,7个月女孩,2008年6月20日初诊。便溏10余天,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及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等效不明显。大便仍每日5~6次或7~8次,最多达10次,有泡沫,酸臭,纳呆、多汗。两天前鼻流清涕,无发热,无咳嗽。足月顺产,人工喂养。无明显遗传病及传染病史。查:咽稍红,心律齐,肺呼吸音无殊,腹平软,无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较活跃。舌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