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第163页
-
胃病难复 治当疏肝利胆安中通便
王某,女,60岁,1994年6月25日初诊。 患者主诉:上腹痛伴烧灼感不思食已六月余。该患者家在陕西省千阳县城,自发病后,先后在当地及市里三个医院住院四次,作过二次胃镜,都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窦炎,伴糜烂及胆汁返流。用过胃膜素、三九胃泰、注射辅酶A、细胞色素C、三磷酸腺苷等多种药,还做过腹部埋线等治疗,不仅无效,且病情不断加重,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及经济困难双重压力,后慕名来诊。 患者精神差,面萎黄晦暗,不思食,六个月只能喝稀面糊,若其中挟有小面块,都会引起上腹痛著,更不敢食面条,馍等较...
-
儿童哮喘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哮喘,历史悠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写道:“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中医治病求本,针对儿童哮喘辨证论,治,临床可取得很好效果。 哮喘发作期,要急则治其标;辨证属于热哮者,主要以麻杏石甘汤、二陈小陷胸汤、三子养亲汤等方剂加减,清热解毒,开胸降气,止咳平喘。哮喘缓解期,应缓则治其本。根据肺虚、脾虚和肾虚辨证,选用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加减。玉屏风散、六君子汤补肺健脾,现代医学研究,两方有增强免疫等多方面功能。六味地黄丸滋肾阴,金匮肾气丸补肾阳,都有...
-
中医治疗胃脘痛 疏肝和胃法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肝与脾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肝气疏泄失常,一则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则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不和。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肝气久郁,又可化火伤阴,进一步克伤脾胃。辨证要点:胃痛胀闷,攻撑连胁,嗳气频作,舌淡、苔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法。常用方剂:四逆散、左金丸、金铃子散、二陈汤等。 典型病案: 李某,男,55岁,3月 26日初诊。胃脘胀痛3个月余,暖气频作,恶心呕吐,自觉腹中冷而不适,大便时泻,纳可眠差,...
-
泄泻贴敷中药方 典型病案
泄泻是因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泻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多发生于夏秋两季。一般以婴儿为多见。本病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所致,若暴泻无度或治疗不当,易致耗伤气阴,出现伤阴、伤阳或阴阳两伤而出现险症。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药敷贴三阴交穴治疗小儿腹泻,效果较为显著。 方药组成:吴茱萸50克,公丁香50克,花椒20克,小型高压粉碎机制成极细粉末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用药末5克,平摊在三阴交穴位处,用活血止痛膏,或其他类膏药贴牢,勿使药末外漏,每...
-
危北海治消化性溃疡 中医辨证论治大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危北海教授是当代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和脾胃疾病研究开创人之一。其脾胃病学术理论及临床经验颇丰,特别是在中医脾虚证的研究上有重大贡献。笔者今简单介绍危北海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本虚标实是基本特点 祖国医学无消化性溃疡的概念,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属于“胃痛”的范畴。危北海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入侵等因素密切相关,脾胃虚弱为本病的根本内因,内外因相结合,在本虚的基础上加上外邪的入侵,导致本虚标实,是本病的基本特点...
-
胃酸过多 中医食疗小方
现代人普遍工作压力大、不注意饮食,这些都可能影响肠胃功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天津中医药大学讲师、著名中医养生专家田栓磊表示,如果排除了十分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可能,胃病患者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办法来抑酸养胃。具体做法是:将鸡蛋壳洗净,打碎后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炒黄。注意,绝对不能炒焦。然后研末,研得越细越好。最后将其用白开水送服,1日2到3次,1次3到5克,见效后逐渐减少用量。 田栓磊解释说,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有很明确的抑酸作用。它们进入人体胃部会覆盖在溃疡、炎症的表面,从而有效地保护胃黏膜。另外,鸡蛋壳的内膜...
-
中药外治除红霉素胃肠反映
近年来,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炎、肺炎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支原体感染最有效的药物是红霉素,但红霉素由于在胃肠道中反应较大,常会引发腹胀、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给继续用药带来了困难。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敷脐外治红霉素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疗效甚佳。 取炒麦芽、焦山楂、鸡内金、细辛各3份,延胡索1份,共研细末备用。每取3克,用甘油、食醋适量调为稀糊状,于用药前半小时敷于脐部,外用一次性敷料贴敷固定,用药结束后7小时取下。 红霉素导致胃肠道反应的原因是由于药物的化学刺激,使腹内脏器的微血管收缩,从而使胃肠壁血液供应减...
-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分型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秋冬季节为发病高峰,是多种因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病毒和细菌所引起的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和加剧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粉尘、大气污染、刺激性烟雾、长期吸烟的慢性刺激是主要病因之一,气候寒冷,过敏因素也是发病的诱因。机体抵抗力减弱,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是引发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因。 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逐渐加重。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喘息或气短,尤以清晨或夜间为重,痰量增多。当并发肺气肿时,除有咳、痰、喘等症状外,逐渐出现呼吸困难。...
-
中药外用敷脐治疗肠梗阻的方法
老人长期便秘、婴儿巨结肠、颅脑外伤后长期卧床以及各种腹部手术后,都可引起完全或不完全肠梗阻发生,多数病人反复发生。中医学认为,脐为任脉之神阙穴,任脉乃奇经八脉之一,贯穿于十二经脉之间,为经络之总枢,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在脐部外敷药物,可通络活血,行腹部气机,消除腹胀。同时,应用中药敷脐治疗简单、安全,无不良反应,价格低廉,易为大多数患者接受。现把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外用敷脐治疗肠梗阻的方法介绍如下。 芒硝外敷脐部选用纯净芒硝200~300克,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脐部。棉布袋潮湿或芒硝结块后即予更...
-
哮喘病的中药治疗
哮喘病的中药治疗(陈复正)治哮喘痰气壅塞者。 雪梨汁1杯,生姜汁1/4杯,蜂蜜半杯,薄荷细末30克和匀,用器盛,重汤煮1时之久,任意与食。 (龚廷贤)治吼积方。用鸡蛋1个,略敲碎损,膜不破,浸尿缸内三四日夜,取出煮熟,食之神效。 哮喘病的中药治疗(陈泽霖)先父陈耀堂认为哮喘发作时,呼长吸短,乃肾气不足,吸人之气不能归肾所致,治宜标本兼顾。有一通用方:蜜炙麻黄9克、光杏仁9克、生熟地各12克、山萸肉6克、五味子3克、干姜3克、旋覆花9克(包)、生甘草3克。 寒,加附片9克、黑锡丹9克(包煎);热,加黄芩9克、地龙9克...
-
糖尿病性腹泻的中医辨治
糖尿病性腹泻是糖尿病所致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必须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脾胃气虚泄泻的特点是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反复发作,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脉缓弱;有的伴腹部隐痛,食欲不振,纳少,稍进油腻食物就腹泻等。另外,病人还可见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周身乏力等气虚症状。治疗应以健脾补气为主。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开胃健脾丸、补脾益肠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丸等。也可选用党参、山药、薏苡仁、黄芪、大枣、白扁豆、莲子肉各 25克,茯苓、白术、芡实、生姜、陈皮各15克,枳壳、砂仁各10克,甘草6克,每...
-
中医对症治低热疗效佳(下)
3.阴虚低热:此类病人的低热,为阴液不足,不能制阳,阴阳失衡,而使虚热内生。多见于瘦人。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病案:患者,男,60岁,脑血管病,两手心发热,午后两颧红赤,口干,心烦,睡眠差,唇红,舌红无苔,脉细弱。可采用沙参麦门汤加减:生地、麦冬、石斛、首乌、玉竹、沙参各15克,当归、丹皮、青蒿各10克。用牛地等药滋补阴液,丹皮、青蒿等清虚热。 4....
-
饮食积滞中医典型病例
食积,饮食积滞之简称,为九积之一,是指食滞不能消化,日久成积者。此病多见于小儿、老人及久病脾胃虚弱者,也可见于一些重病的兼证或一些胃肠重病的早期症状中,如肝癌、胃癌等。一般的饮食积滞,停食一二次即可缓解,长期饮食积滞,需服药治疗方可痊愈。陈宝贵教授治疗食积常用保和丸加减,疗效很好。 保和丸一方出自《丹溪心法》,药物组成为:山楂六两、神曲二两、半夏三两、茯苓三两、陈皮一两、连翘一两、莱菔子一两。方中以山楂为君,消食开郁,善消肉食之积;以神曲为臣,消食健脾,善消酒食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善消谷面之积。三...
-
哮喘发作期 中药验方
哮喘发作期(冷哮)方 处方:射千、款冬花、紫菀、半夏(打碎)各12克,细辛3克,五味子9克,麻黄6克,大枣4枚,生姜3 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痰多者加白芥子和。橘红温肺化痰;痰少、喘甚者加白芥子、莱菔子、苏子降气化痰平喘。 功效主治:温肺散寒,祛痰平喘。用于治疗哮喘发作期,属冷哮者。症见呼吸困难,喉中哮声阵阵,痰白黏或稀薄多沫,不能躺卧,胸膈窒息,面色青白或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或伴发热畏寒,无汗头痛,咳嗽喉痒,鼻流清涕等。舌淡、苔白,脉浮紧。 创方者:陈金伟 哮喘发作期(热哮)方 处方:...
-
治慢性胃炎针灸印堂穴中脘穴
慢性胃炎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大多数病人常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不适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常常并不一致。慢性胃炎可由于治疗不规范、不彻底甚至不合理等,造成患者病情时好时坏,症状时轻时重,迁延难愈,给许多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带来长期、很大的痛苦和精神折磨。近年来,笔者治疗慢性胃炎针灸并用,对迅速减轻患者症状、加速病情好转疗效不错,简介如下。 取穴:印堂穴、中脘穴。 治疗方法...
-
治久瘀胃痛中药名方
膈下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三钱、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当归三钱、川芎二钱、五灵脂二钱、红花三钱、枳壳钱半、香附钱半十二味药组成,有行气化瘀、破结止痛之功效,主治积块、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等病证。现在多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胃病、肝硬化、慢性肝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跌打损伤以及腹部积块等病症,有不错的疗效。陈宝贵教授对于膈下部位(中脘),病久属血瘀证者,也常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收效颇高,今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当归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红花...
-
中风并腹泻车前子研细服之
陈某,男,48岁,2008年10月9日上午来诊,患者因脑梗死出现右半身不遂已一年多,现有所好转,但右手仍欠灵活,感觉迟钝,伸舌斜,近日腹泻,一日四五次,身倦疲乏。在某医院求诊曾服西药,经治10余天,仍一日三次水样便,口干,右侧肢体软弱无力,困倦想睡,脉弦沉细,苔薄白,给予补脾益肠汤不见好转,后用车前子粉,每次5克加红糖适量温水服下,每日3次,5天后泻止便干,食欲增加,精神好转,病侧肢体稍有力。 组成车前子200克。 制法将车前子研细,过细罗收粉为药。 用法每次5克,加红糖适量温水服下...
-
呃逆(反流性食管炎)治疗针灸+中药
汪某,女,21岁,2014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反复呃逆2月余,加重3日。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呃声连连,声轻不能自制,时呕吐宿食之物,伴咳嗽咯痰,痰少色白。发病期间,胃纳差,大便量少,小便可,夜寐一般。 在某三甲医院入院治疗,诊断为心因性呕吐;予止吐、抑制胃酸、促胃动力、止咳等对症治疗,未见缓解。后又转诊各院,皆未见好转。形体消瘦近20斤,精神萎靡,乏力纳差,不欲饮食,每日靠滴注葡萄糖维持营养,夜寐欠安。近3日症情加重,遂来诊。 诊时:持续性呃逆,呕吐宿食,咳嗽咯痰,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