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第162页
-
保护胃黏膜中成药3种
胃溃疡、急慢性胃炎.都是胃黏膜的损伤性疾病,所以保护胃黏膜对预防胃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些中成药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香砂养胃丸 由木香、砂仁、白术、陈皮、茯苓、枳实、厚朴等制成。药理研究发现。香砂养胃丸可明显升高胃酸pH值,减少胃蛋白酶原转化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从而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抑制和治疗胃溃疡。该药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表现为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叶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温胃舒颗粒 由黄芪、党参、附子、肉桂、山药、肉苁蓉等中药组成,具有补气散寒、温胃止...
-
神经性呕吐 中药敷脐
采用左金丸合风油精敷脐治疗神经性呕吐50例,收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50例中,男6例,女44例;年龄最小 21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 1年半。 临床表现:反复发生于进食后自发性或故意诱发的呕吐,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糜,无导致反复呕吐的躯体因素如早孕、颅内高压、胃肠道梗阻等,无减轻体重的主观欲望,情绪波动可诱发。全部患者均经消化内科及胃纤维镜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二、治疗方法 取黄连6克,吴茱萸1克。共研成粉,用时取药粉l克,加风油精少量调为糊状,填敷于脐中,干棉球覆盖,胶布固...
-
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治方
中满痞胀_脘腹痞满(脾胃阴虚)方 处方:砂仁、桔梗各8克,莲子肉、白芍、香橼片、檀香、谷芽、白术各10克,山药、扁豆、茯苓、薏苡仁、沙参各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益气,行滞消满。用于反胀辨证属脾胃阴虚型。症见脘腹痞满,饥饿时反饱作胀,心下灼热,嘈杂,嗳气不舒,干呕呃逆,饥不欲食,口干鼻燥,精神不振,身体倦怠,言语轻微,睡眠欠佳,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苔乏津,脉象弦细数。 专家点评:心下灼热、嘈杂、饥不欲食、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脾胃气阴两虚;饥时反饱作...
-
中药外敷治红霉素胃肠反应
近年来由肺炎支原体感染而引起的支气管炎、肺炎的发病率呈增多趋势,而支原体感染治疗最有效的药物是红霉素。但由于红霉素肠道反应严重,且疗程较长,常使患者难以接受或治疗中途而废。笔者临床上采用中药敷脐的方法以缓解红霉素的胃肠反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取炒麦芽、炒山楂、鸡内金、元胡,各药比例为3:3:3: 1。将上药混匀研成细粉,再取细辛(研粉),按7:3比例配制,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粉3克,用甘油、醋调成糊状,于静滴前半小时敷于脐部,外用一次性自粘性敷料同定,静滴完毕后1小时取下。 红霉素导致胃肠道反应的...
-
慢性胃炎的中医论治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素体脾虚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总由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所致。早期多由饮食、情志所伤,病属邪实,后期常见脾虚。 实则邪扰胃腑,虚则胃失所养,虚实可互相转化。日久瘀阻络伤,可见吐血、便血。辨证论治如下: 胃气壅滞:胃脘痞满,胸闷不舒,纳呆食少,嗳气则舒,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缓。治宜行气开郁,和胃通降。方药香苏散加减:香附10克,紫苏叶5克,甘草5克,陈皮5克,枳壳5克。伤食引起,加鸡内金、焦三仙各5克;有寒象加高良姜10克。日1剂,水煎...
-
中医的穴位埋线疗法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西医主要以抗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粘膜等治疗方法为主,而中医的穴位埋线疗法对该病的治疗也有不错的疗效。 穴位埋线疗法即将羊肠线埋入相应的穴位皮下,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达到调和气血、调整脏腑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具有刺激性强、疗效持久等优点,临床上多用于哮喘、胃炎、胃痛、腹泻、遗尿、尿失禁、糖尿病、面瘫、癫痫、腰腿痛、痿证的治疗。 埋线的穴位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而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常选择脾...
-
梅核气怎么治疗_中医治疗梅核气
中医治疗梅核气(痰热互结)方 处方:柴胡、厚朴、黄芩、栀子、夏枯草、白芍、瓜蒌、浙贝母各12克,甘草、香附各10克,海浮石20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涤痰开结。用于治疗梅核气,中医辨证属痰热互结型。患者多兼见胸胁满闷,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细数。 中医治疗梅核气(痰瘀互结)方 处方:香附、郁金、半夏、浙贝母、川芎各12克,马勃、红花、厚朴各10克,当归、丹皮、赤芍、射干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祛瘀化痰。用于治疗...
-
小儿肺炎的中医治疗
小儿肺炎四季均易发生,以冬春季为多。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也有不发热而咳喘重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兹介绍中医的辨证治疗。 风寒闭肺:多见于肺炎初起,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而稀或多泡沫,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或淡红,脉浮紧,指纹青红在风关。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葱白10克,淡豆豉10克,荆芥6克,半夏6克,莱菔子10克。中成药:小青龙冲剂1/2-1袋,每日2次,药膳可选用葱姜粥:葱白3根,生姜3片,粳米50克。以上共煮粥热服,有祛寒宣...
-
进食后呕吐丁蔻理中汤治
李某,女,40岁,村民。2002年5月25日初诊。患者自诉进食后呕吐已持续半年。既往无胃病史,于发病前无明显诱因,每于进食后2~3小时则呕吐,多在一次内吐出全部未消化之胃内容物乃止。且胃脘部有阵发性膨胀,进食后尤甚,但无疼痛;每餐只能进食稀粥少许,每日多餐;大便溏而量少,1~2天一次。发病至今已消瘦十余斤,月经亦未见来潮,自觉神差肢乏,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未效。经X线胸部透视及胃肠道钡餐透视和摄片示为:胃位置较低,蠕动较弱,胃幽门梗阻。 观患者见其倦怠,消瘦,面色萎黄,肌肤枯槁。腹部平软,胃脘部无明显压...
-
胃轻瘫的中医治疗
当食物进入胃后,胃的肌肉开始有规律的收缩。一般食物在胃内只停留 3~5小时,高脂肪食物停留时间稍长些,但6小时后也完全排空。胃将食物排空后,由于胃的收缩,使人产生饥饿感。而胃如果发生轻微的瘫痪即胃轻瘫.由于胃的肌肉不能有规律的收缩或收缩无力,运动消化功能低下,就会使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不能及时有效地将消化物排入十二指肠,就会使人感到食少纳呆、上腹胀痛、不思饮食、上腹不适、上腹饱闷等。胃轻瘫属祖国医学痞满证的范畴。中医认为它是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功能无力所致。中医治疗可用补中益生丸加健胃消食片、参苓白术散加...
-
胃脘痛 温中和胃法
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一种病症。其病因主要有寒邪客胃、饮食所伤、气滞血瘀、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几方面,临证中也有多种病因兼而有之者,各种病因导致胃失和降为此病的主要病机。本病程度主要与患者得病新久、轻重、气血盈亏有关。其治疗之法多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结合患者具体病证之寒热、虚实、气血等随证施治。常见治法主要有温中和胃、消食导滞、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滋阴和胃等。据陈师体会,胃脘痛以虚寒、湿热、气滞、血瘀四型为常见,故其治疗也多以温中和胃、清热和胃、疏肝和胃、化瘀和胃为主,对于证型兼夹者,多法...
-
急性阑尾炎中医疗法大全
急性阑尾炎是指阑尾的急性炎性病变,常波及阑尾周围组织,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本病中医诊断为“肠痈”,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油腻,生冷等物,损伤肠胃,湿热内生;或饱食后急剧奔走,使肠道运化失常,导致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肠腑所而导致的内脏痈病类疾病。 辨证分型 蕴热型:转移性右下腹痛,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伴有脘腹胀闷、恶心、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或黄。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紧或细涩。 [治法方药]通里攻下,清热化湿。大黄牡丹汤,或锦红汤、红藤煎剂加减,主要药物:大...
-
糖尿病腹泻中药外敷治
糖尿病性腹泻足糖尿病胃肠病变具体表现之一,临床较常见,它足桃尿痫并发神经病变的一种,一出现很是棘于,且血糖控制不稳定,笔者从2005年8月至2009年8川对84例糖尿病腹泻的患者,分别给予中药散外敷,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药物配方:吴茱萸、丁香、葛根、麻黄、肉桂、益智仁、五倍子、黄连、干姜以:30:30:60:60:30:30:60:60:60比例共研细末混合均匀,每次取10克,用白醋调成糊状,用75%酒精棉球消毒脐部及双侧涌泉穴再放人调好的药糊,用保鲜膜敷盖,外包纱布固定,每天2次,每次 30分钟。...
-
胃脘隐隐作痛 中药兜肚治之
配方:荜茇、干姜各15克,甘松、山奈、细辛、肉桂、吴茱萸、白芷各lO克,大茴香6克,艾叶30克。 加味:气虚加党参、生黄芪各30克;兼中气下陷加柴胡、升麻各15克;气滞加香附、佛手、炒枳壳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柔软的棉布折成20厘米见方的兜肚形状,内层铺上少许棉花,将药末均匀撒上,外层加一块透气良好的棉布,然后用线密密缝好,防止药末堆积或漏出,日夜兜于胃脘部,一个半月为一疗程。如末痊愈,须更换新药续兜一个疗程。 适应证:胃脘隐隐作痛,得食则缓,泛吐清水,胃部有冷感,喜暖喜按,或兼有大便溏薄,四肢不...
-
治疗胃十二脂溃疡 老中医验方
处方:柴胡10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玄胡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乳香10克,黄连6克,枳壳15克,白芨60克,云南白药粉30克(另包),甘草6克,海螵蛸15克。 服法:将云南白药粉用温开水冲服,每日1~2次,其他药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4次温服,需少量多次服用。10剂为一疗程,连用1~3个疗程,服用期间进流汁或软食。禁食生冷瓜果,辛辣陈臭、焦脆难消化类食物。 疗效:此方是湖北省麻城市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的验方。笔者需系统观察治疗胃溃疡、十二脂溃疡共12例,均有明显的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