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6页

医 第26页

  • 结节性红斑病因病机与中医诊治

    结节性红斑病因病机与中医诊治

    结节性红斑是由于真皮脉管和脂膜炎症所引起的结节性皮肤病,常侵犯下肢伸侧,为对称性鲜红色结节性损害,压痛明显。春秋多见,好发于青年女性。   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所记载的“湿毒流注”、“瓜藤缠”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湿毒流注、附瓜藤缠记载:“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有蕴湿,郁久化热,湿热下注,凝滞血脉,经络阻隔;或因脾虚湿盛,阳气不足,腠理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

  • 疖的治疗 中医亦称之为“疔”

    疖的治疗 中医亦称之为“疔”

    疖是急性化脓性毛囊及毛囊周围的炎症。疖一般为单发,若数目较多,且反复发生,经久不愈,则称为疖病,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中医亦称之为“疔”。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内蕴湿热,外感毒热之邪,热毒不得外泄,阻于肌肤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皮肤外伤,皮脂溢出均为发病诱因。贫血、慢性肾炎、营养不良、糖尿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均易并发疖。疖病患者鼻腔和肛周常带葡萄球菌,成为感染复发的来源。   主要症状  ...

  • 蜈蚣冰片医“甲沟炎”

    蜈蚣冰片医“甲沟炎”

    甲沟炎刚开始时指甲的一侧轻度疼痛和红肿,之后加重化脓,脓液向另一甲沟炎图片侧或甲下蔓延,形成甲下脓肿,在甲下可见到黄白色脓液,使深处指甲与甲床分离。在足趾嵌甲的一侧常有慢性肉牙组织增生,使伤口长期不愈。 治方:蜈蚣2-3条烤至焦黄,加入冰片5克,研成细末备用。未破溃出脓者,可用香油凋涂患处,已溃破出脓者将细末撒于患处。早晚各1次,一般3至5次即愈。上述药物可请中药店代为加工。 ·甲沟炎治疗方法比较 ·甲沟炎 ·大葱外敷治疗甲沟炎 ·芦荟叶治甲沟炎 ·甲沟炎的防治...

  • 汗斑防治方 中医紫白癜风

    汗斑防治方 中医紫白癜风

      汗斑即中医的紫白癜风,相当于西医的花斑癣。花斑癣是由正圆形糠秕孢子菌(俗称花斑癣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浅表性真菌病。这种菌为正常人皮肤上常见的腐物寄生菌,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只有在某些特殊体质或条件下才会发病,如易发于多汗、多油脂的青壮年男性。好发于颈项、肩胛、胸背,尤其是多汗部位及四肢近心端。皮损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为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可有少量糠秕状细鳞屑,常融合成片状,有轻度痒感,常夏发冬愈。应与白癜风相鉴别,白癜风皮损为纯白的色素脱失斑,白斑中毛发也白,边...

  • 祛毒疽中医奇方

    祛毒疽中医奇方

    北宋时期,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有一位官员张某患病,开始只是胸部疼痛,后来痛处长出一粒赤豆般的小疽,慢慢地竟长成了栗子大小,痈疽溃破后流出脓血,痛入骨髓,无法入睡。张某遍请当地名医诊治,毫不见效,弄得人憔悴不堪,自以为必死无疑。 三年后,张某被任命为梓州路(今四川省三台县)转运判官,只得带病启程。当他走到华山附近时,只觉得疮口疼痛加剧,胸中炽热,呼吸窒息,眼冒金星,竞昏倒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张某迷迷糊糊地听到有人叫他。他睁开眼睛一看,自己躺在道士观里,他的老朋友武元亨正在用药汁 r替他洗疮口。原来,武元亨是华山的...

    精品偏方 2024-03-08 10 0 中医
  • 苗医治皮肤皲裂方

    苗医治皮肤皲裂方

    处方与用法:黄豆200克,研细过筛,与2倍凡士林调匀,备用。先洗净皮肤,再敷上药膏,包扎。隔3天换药1次,一般2次见效。     功效:润肤生肌,主治皮肤干燥、皲裂、瘙痒等症。...

  •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分3种类型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分3种类型

      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壁而发生出血症状。除了皮肤紫癜(皮下有瘀点、瘀斑)以外,常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关节及肾脏方面的症状。血液检查可无异常发现。与过敏性紫癜发病直接有关的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起病前可有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不振,少数病例先出现胃肠症状或关节症状,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过敏性紫癜属于中医学的“发斑”、“肌衄”、“葡萄疫”等范畴,其病机多属气火逆乱,血不循经,脉络损伤,血溢于外所致。中医治...

  • 臁疮分型辨治 典型医案

    臁疮分型辨治 典型医案

      臁疮是发生于下肢经久不愈的溃疡,常继发于下肢静脉功能障碍性疾病,关于臁疮历代医家均有较详尽的论述,《疡医心得集》载:“臁疮者,生于两臁,初起发肿,久而腐烂或津淫搔痒,破而脓水淋漓……”,其表现为以小腿下部内外侧溃疡,经久难愈,愈后不久又溃为特征,故又称为老烂腿、裙边疮、裤口毒等。多由久立或负重,日久耗伤气血,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郁阻脉络,影响气血运行,复因湿热下注,气血凝滞而成;或因小腿皮肤破损染毒,虫咬湿疹而诱发。病变部位大多在内踝上三寸处(内臁),内侧多于外侧,以痒痛、红肿、糜烂、溃烂、疮口下陷,...

  • 名医熏洗方治皮肤跖疣疗效显著

    名医熏洗方治皮肤跖疣疗效显著

    采用我国名老中医赵炳南经验方剂 “紫蓝方”加味熏洗治疗跖疣3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34例患者均符合泛发性跖疣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11例;皮损208处;年龄8~63岁,平均37.1岁;病程3个月~ 1年,平均7个月。 治疗方法 中药熏洗方以“紫蓝方”加味:紫草、板蓝根、大青叶、生薏苡仁、苦参、黄柏、马齿苋、红花、赤芍、木贼、香附、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用法:将上13味中药放入锅内,加水4000毫升,煮沸30分钟,过滤去渣再煎,先用蒸汽熏患足,待药液温度适宜,将患足放人泡洗。若药液温度下...

  • 唇疱疹中医治方 小柴胡汤

    唇疱疹中医治方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所谓的调和,不是补益,也不全是清热,而是对机体抗病能力的调整。所以,对于那些反复发作的疾病,所谓往来寒热的疾病,一般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下面我们举个病例来说明小柴胡汤的作用。   奋某,男,39岁,2007年3月20日初诊。   患者诉每年春秋季节脸上热毒都发作。2005年秋曾发作一次后,2006年春又发作了。3月17日先鼻塞,在鼻左翼出现肉肿,按之有点痛,感觉发炎了。鼻右翼边上的脸皮有点痒,感觉要出疹了。一夜过后,鼻两侧的情况更严重了,右侧的皮下水疱出现了。此处皮肤慢慢...

  • 中医皮肤病学应善于运用外治法

    中医皮肤病学应善于运用外治法

        •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尊古而不泥于古,我们首先要重视古籍的整理和发挥,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中医皮肤病学在医疗、教学、科研过程中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将中医皮肤病学科列为二级学科符合学科发展规律。       •要提高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应在系统研究有关中医学文献基础上,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外治法及中医特色适宜技术。       •中医药的发展与创新不是凭空臆想,在中医理论创新的道路上,任何平凡或细小的创新,都是有意义的。       中医皮肤病学...

  • 几款中医治疗手足病症方

    几款中医治疗手足病症方

    无论春夏秋冬许多人的手、脚都会出现一些病症,如:脚气、手汗、手足开裂等。以下为您介绍几款中医治疗手足病症的方法。    1、手气、脚气:生大蒜头两只,去皮放入半斤醋内泡3天, 再用大蒜头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7~10日,有消炎和杀死细菌之特效。   2、手汗、脚汗太多:明矾5钱、热水2斤,一起溶化浸手脚、一次10分钟、浸后让其自然凉干,一日一次,5天后手脚汗正常。   3、手足开裂、粗糙:生猪油二两,加白糖1钱。捣匀擦手脚,一日2~3次。一般7天可愈。   4、冻疮未破:尖头辣椒5钱,白酒或酒精半斤一起放入瓶内浸3...

  • 中医艾灸治疖肿

    中医艾灸治疖肿

    经验方:艾条(药房有售)适量。 用法:点燃艾条,对患处作温和灸,距离以病人感到微烫为度。以疖肿最高点为中心,缓慢均匀移动艾条,灸至疖肿及其周围皮肤明显红晕、皮温微烫为止,每次约30分钟,每日1次。 疗效:本方治疗皮肤疖肿患者80例,其中54例未成脓者经治疗2~3次全部消散;26例脓初成者,有10例经3次治疗后消散、吸收,16例切开排脓后再灸1次而愈。...

  • 痈疽病 中医皮外科的临床

    痈疽病 中医皮外科的临床

    《内经》中有关痈疽病的理论丰富,至今仍指导中医皮外科的临床。笔者在此简要总结如下。 《内经》的痈疽病泛指一切疮疡证。其中,多发于皮肤、肌肉,甚则深入骨髓者,称为外痈;也有生于内脏者,称为内痈。痈疽的形成,主要由于感受风寒之邪,侵入营血,郁而化热,热腐肌肉而为肿为脓。 《灵枢·痈疽》说:“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也有因于喜怒不节,饮食失宜,导致...

  •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脂溢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脂溢性皮炎系指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性皮肤病,损害以黄红色斑片,油腻性鳞屑和结痂,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特征。多发于青壮年,或婴儿。相当于中医“白屑风”、“面游风”。中医一般分以下两型辨证施治: 一、干性型  患者以皮肤出现黄红色斑片和瘙痒为主要症状。     治法:养阴清热利湿。     处方:生地、生石膏、白花蛇舌草、车前草、虎杖各15克,玄参、麦冬、土大黄各10克,山楂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二、湿性型  患者的皮肤出现油腻性鳞屑和结痂,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     治法...

  • 中医“三叶方”治疗带状疱疹

    中医“三叶方”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皮肤病,由于它多发生在身体的腰背部,因此被俗称为“缠腰龙”。采用中医“三叶方”治疗,配方简单,疗效不错。1.菊花叶汁方 菊花叶200克,洗净捣烂取汁,调配适量白酒,抹于患处,每天3次。具有清热解毒、润肤止痛作用。2.番薯叶冰片方 番薯叶200克,冰片20克。将番薯叶洗净后与冰片一起捣成叶泥,敷于患处,每天2次。有解毒消炎、止痒除燥功效。3.老茶树叶方 取老茶树叶适量,晒干研细成粉,再以浓茶汁调涂患处,每天2~3次。有清热解毒、消肿除痂作用。 带状疱疹病人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习惯:1.避免...

  • 皮肤病的应用 中医八法的清法

    皮肤病的应用 中医八法的清法

    清热凉血法是以寒凉性质的方药清除血分热毒 的一种疗法。常用于温热病中热入血分的病症,属于 中医八法的清法。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清 热凉血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突出。将本 法辨证地与其他法则结合运用,则更可扩大其治疗范 围、提高疗效,发挥中医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优势。 湿疹 案1 患者某,英籍华人,男,20岁。2008年6月11 日初诊。主诉:面部皮疹瘙痒反复发作3年。患者婴 儿时期曾患有婴儿湿疹,经过治疗症状消失。3年前 进食羊肉后出现面部皮疹瘙痒,曾在家庭医生处治 疗,诊为湿疹。现患者面部皮肤发红,干...

  • 民间中医治串腰龙新方法

    民间中医治串腰龙新方法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于腰部的病毒性皮肤病,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民间俗话将其形象地称为“串腰龙”。 春季也是带状疱疹的高发季节。实际上,带状疱疹这种病还可侵犯人的头、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患者以中老年人最为常见。由于中老年人的体质相对较弱、免疫力低下,所以更容易感染病毒而引起此病。另外,过度疲劳、赶上早晚温差大等因素均可诱使其发生。 若没有及时、彻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中约10%会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即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其疼痛持续时间短则 1~2年,长则可超过...

  • 神经性皮炎“顽癣”中医治方

    神经性皮炎“顽癣”中医治方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顽癣”。顽癣者,顾名思义,大多是顽固难愈的。《诸病源候论》记载:“摄领疮加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大多数“顽癣”患者的病灶确是发生在颈项部,此外,还有发生在肘窝、胳窝、前臂、股、小腿、后腰部、会阴和肛门周围的。其症状多为:皮肤上出现聚结性扁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大小如粟粒或高粱粒,沿皮脊方向扩延,状似席纹,皮肤变厚变硬,呈苔癣状,剧痒。其病因多由情志不遂,闷郁不舒,心火过旺,以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层;也有因脾脏湿热,复感风邪,蕴阻肌肤而发病。现代医学...

  • 中医临床针药并用治接触性皮炎

    中医临床针药并用治接触性皮炎

      囿于当前中医分科越来越细,临床各科相互之间的沟通与配合越来越少。诸多如针刺、灸法、饮片内服、汤剂外用、理疗等本应协同配合发挥良好疗效的治法因门户之见或视野不够开阔、理论或实践经验不足等在临床上越来越难以相互倚重,导致越来越多的针不用药、药不用针、针药俱不用灸等现象。   这不仅制约了中医临床疗效,更削弱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全科医学的根本特色,使中医师的思路和视野越来越狭窄,值得中医人思索。   笔者不揣冒昧,结合临床治疗1例接触性皮炎患者的验案探讨中医临床针药并用的重要性,以抛砖引玉。   病案...

  • 《武威医简》68、86甲乙及唐以前麻风病用药特点讨论

    《武威医简》68、86甲乙及唐以前麻风病用药特点讨论

    《武威汉代医简》 ( 以下简称《医简》 ) 在中医药 学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中简 68 所载 内容及其与牍 86 甲、 乙的关系, 学界鲜有讨论, 本文 试对其做简要分析。 1 《医简》 68 所载内容与麻风病的治疗有关 麻风古称“疠” , 字又作“癞” 。《说文解字》 : “疠, 恶疾也 。 ” 《玉 》 : “疠, 恶病也。 ” 《春秋公羊传 》 : “秋, 盗杀卫侯之兄辄。母兄称 兄, 兄何以不立? 有疾也。何疾尔? 恶疾也。 ” 何休 注曰 : “恶疾谓瘖、 聋、 盲、 疠、 秃、 跛、 伛, 不...

  • 皮肤癌中医饮食调理原则

    皮肤癌中医饮食调理原则

    皮肤癌中医饮食调理原则是着重清热祛湿,养血润燥。   推荐食疗   5 土茯苓田鸡汤 [组成]土茯苓100克,田鸡250克。 [用法]田鸡去皮及月肠脏,先将士茯苓用水煮1小时,滤出汁,再重复煎l小时;合并药液至500毫升,将田鸡放入土茯苓汁中煮至熟烂,和盐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适应]皮肤癌红肿热痛、溃烂流血渗液者。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肝、胃经。含生物碱、甾体皂甙、树脂、淀粉、鞣质等,有清热利湿、解毒利尿的功效。田鸡即青蛙,性味甘凉,富含...

  • 中医药在治疗脓毒症的临床实践

    中医药在治疗脓毒症的临床实践

    脓毒症免疫紊乱的中医应对策略思考 脓毒症(sepsis)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 综合征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严重脓毒症或脓毒 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 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 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在美国每年脓毒症患者超过75 万例, 至少21万人死于脓毒症, 全球每年估计1 800万 例 [1-2] , 脓毒症已成为现代医学面临的突出...

  • 四川名医治皮肤瘙痒方

    四川名医治皮肤瘙痒方

    四川名医治皮肤瘙痒(外感风寒)方: 处方:麻黄、桂枝各6克,蝉蜕、炙甘草各5克,黄芪30克,地骨皮、白芍、茯神、大枣各15克,当归、川芎、熟地、杏仁、防风、远志各10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气血,调营卫,祛风寒。用于治疗皮肤瘙痒,中医辨证属外感风寒型。这类证型多因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卫外不固,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症见每遇冷风、冷水刺激后,全身起风团,成片,以头面、四肢裸露部位多见。风团常多白色,抓后变红,同时瘙痒难忍,在温暖的环境中逐渐消失。病程较长,常年难愈。体质虚弱,畏...

  •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 典型病例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 典型病例

    硬皮病是以皮肤及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进行性发展疾病,对患者危 害严重,现代医学目前无确切有效疗法。本病属中 医学 “皮痹”范畴 ,《素问·痹论》曰 : “痹或痛, 或不痛,或不仁,……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 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 皮则寒 ” ;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 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中医重视人体 自身抗病能力,强调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演 变,因此,从中医学角度研究,对于防治本病具有...

  • 中医治皮肤瘙痒症 凉血祛风汤

    中医治皮肤瘙痒症 凉血祛风汤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症多因素体不足,阴血亏损,又感风邪,郁于皮肤腠理,邪正交争,邪盛正衰,则出现全身皮肤瘙痒不适。治宜活血凉血,清热燥湿,疏风止痒。笔者采用凉血祛风汤治之,收效颇佳。   方法 生地30克,白鲜皮、玄参、苦参、金银花、连翘各15克,地肤子、牡丹皮、赤芍各12克,紫草、荆芥、防风各10克,升麻、薄荷、生甘草各6克,蝉蜕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药渣再加水煎汤反复擦洗患处。一般用药两剂后即可。   上方中生地清热凉血;白鲜皮、苦参清热燥湿止痒;玄参滋阴凉血,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改变的中医病机演变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改变的中医病机演变

    系统性硬化症 ( systemic sclerosis,SSc) 是一 种原因不明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以微血管病变、 广泛纤维化和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为主要特点。临床 表现以皮肤肿胀,继而增厚变硬,最后萎缩为主, 同时累及消化道、肺、心、肾等多个内脏组织器 官 [1 ]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该病尚无特效药物,主 要应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改善血管异常,糖皮质激 素、免疫抑制剂等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以及抗纤维 化治疗等,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2 ]1904 。相对其 他结缔组织疾病,系统性硬化症更易累及肺,产生 间质性肺炎、肺...

  • 中医辨治带状疱疹

    中医辨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盘疮”、“蛇串疮”或“蜘蛛疮”。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多在春秋两季。其病程一般为2~3周,病后不复发,可终生免疫。部分患者病后局部留有疼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临床将带状疱疹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证,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肝经郁热型:症见皮损颜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

  • 浅谈国医大师禤国维治疗皮肤病经验

    浅谈国医大师禤国维治疗皮肤病经验

    禤国维教授(以下尊称 “禤老” )是 “第二届” 国 医大师, 在中医皮肤病学研究颇有建树, 继承先贤理 法, 吸取现代新知, 长期致力于皮肤病的临床实践, 疗效显著, 医德高尚, 深受患者爱戴; 禤老对待学生 和蔼亲切, 无私地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后辈们。 笔者 有幸能跟随禤老学习, 收获颇丰, 现将禤老治疗皮肤 病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用药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以 期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 谨守病机,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 任何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均遵循着 一定的机理, 即为 “病机” , 而治病的关键就在于抓 住病...

  • 单纯疱疹 从医多年验方

    单纯疱疹 从医多年验方

    【疾病】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 【简介】单纯疱疹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病毒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热疮”、“火燎疮”。 【组成】青黛 冰片 【制法】青黛、冰片各等份。两药混合,配成散剂。使用时患处用生理盐水清洁后,将药粉撒于疮面上 【用法】两天换药1次。一般用药2~3次后,热疮基本结痂,继续用药可愈。 【出处】中医中药秘方网...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