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第29页
-
麻疹的症状和治疗 中医验方民间偏方
麻疹 【病因与症状】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靠空气飞沫传染,病人足唯一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麻疹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多见于婴幼儿。临床以发热、眼和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和全身性斑丘疹、疹退后糠麸样脱屑,并留有棕色色素沉着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1.前驱期一般为3~4日,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和眼部发炎及麻疹粘膜斑。发热明显,可达39℃~40℃,热型不定。同时有全身不适、头痛、食欲减退、喷嚏流涕、咳嗽、声嘶、畏光流泪、...
-
外阴瘙痒怎么办 中医验方
郭某,女,39岁。2011年8月25日初诊。无明显诱因会阴部瘙痒2月余。会阴部阵发性瘙痒,搔抓数日后有少许黏液渗出。在两家医院妇科进行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对症予氯雷他定、赛庚定、维生素C等内服,外用皮炎平软膏、肤轻松、肤乐乳膏,痒感当时减轻,过后依然痒剧。患处有抓痕,黏痂及色素沉着,且具灼热不适感。近来头目时常眩晕,耳鸣,口苦口黏,纳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数。诊断为会阴部湿疹,为肝经湿热下注,蕴结所发。处方: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9克,车前子10克,木通5克,白术10克,...
-
阴囊瘙痒 中医辨治一般分三型
阴囊瘙痒症是指阴囊皮肤瘙痒异常,古称阴囊风、绣球风、阴下湿痒,中医辨治一般分三型。 湿热蕴结 初起阴部干燥痒甚,喜浴热水,甚者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痒异常,搔破浸淫流水,痛如火燎,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此乃素体肝经郁热,外感风湿之邪,与肝热相搏,湿热不得外泄,循肝经下注阴囊所致。治宜清泻肝经湿热。 药用:龙胆草8克,车前子20克,柴胡10克,木通5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泽泻12克,苦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另外用马齿苋60克,煎水外洗,每日2次...
-
中医护发治脱发食疗方
一个人的头发有10万到15万根,头发从长出到脱落,要经过3个周期,即成长期(约2~7年)、退缩期(约1个月)和休止期(约4个月)。头发的生长速度和密度随年龄而变化,年龄增加,成长期头发逐渐减少,休止期头发增加。头发的新陈代谢,平均每天有60~100根脱落,医学上称为生理性脱发。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干扰破坏了头发的正常生长期,那么休止期的头发比例会逐步提高,就表现为人们所说的脱发。 常见的脱发类型 脂溢性脱发:也称为雄激素性脱发,除脱发外,常伴有头发和皮肤油腻,或面部痤疮和多毛症。 遗传性...
-
怎样去除黄褐斑 中医妙治
黄褐斑是发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病变,也称肝斑,中医称为黧黑斑。中医认为,黄褐斑虽为皮肤病变的一种表现,但其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笔者临床分为以下4型辨证论治。 肝郁内热型:此类患者最为多见,常伴有烦躁不安、胸闷不舒、面部发热、口干、舌红苔薄、脉象弦细等症状。治疗宜以舒肝清热为要,可用丹栀逍遥散加清热泻火之药物。 肝肾不足型:患者肌肤枯燥不润泽,并常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象弦细等症状。治疗宜以补益肝肾为要,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养肝补肾之药物。 气滞血瘀型:患者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常见胸闷胁痛...
-
三位中医治痤疮的经验体会
寻常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碍容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颜面部,临床以面部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中医药因其治疗痤疮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特点,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本文介绍三位当代名老中医治痤疮的经验体会,读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选用。 1.王德林以风热火毒,湿热火毒二型辨证论治。 王德林,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耳鼻喉专家。王老认为,痤疮多由风热火毒或湿热火毒郁于肌肤引起,治疗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或清肠通便为原则。风热火毒型是由于肺,胃火毒和血热所引起,症见颜...
-
"鬼剃头" 斑秃中医治疗方
"鬼剃头" 是俗称,医学上的名称是斑秃,若所有头发脱落,称为全秃,全身毛发尽落则称普秃。中医学上认为斑秃是肝肾亏虚所致。头为血之余,头发能反映肾的状态,而肾藏精生髓(髓有造血功能),因此若肾气亏虚,血气不畅,头发便会枯旱脱落。 取蛇床子500克、百部250克、黄柏100克、青矾20克,用75%酒精3000-4000毫升(冬季1000-2000毫升),浸泡1-2周,去渣。每次取100毫升浸液加入甘油20毫升擦摩患处,每天1次,一般1周可见效,连用1个月左右。 中医治疗「鬼剃头」的方法是养血养阴、壮肾及行气活血,藉以改...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病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红,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绵难愈。总之,该病属湿热,血热,湿阻,血燥所引起。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脉证,选方用药,不可拘泥成方。 本病的治疗,辨别皮疹的湿、热、风对于立法非常重要。皮损分布、颜色、性质的不同是湿疹辨证的依据,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背部的属阳;屈面、腹部属阴;头面、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下肢及阴部的多属湿。同时结合脉、舌的变化加以全面分析,舌红为血分有热;苔黄腻为热在肝胆;苔白腻为湿...
-
老中医胡旭忠治黄褐斑方
湖南名医治黄褐斑(肝郁气滞)方 处方:柴胡、白芍、丹参、茯苓12克,青皮、香附各8克,佛手、郁金、川芎各10克,当归、红花各5 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活血消斑。用于治疗黄褐斑,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临床症见患者色斑深褐或略带青蓝,弥漫分布或以面颊部为主,伴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或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创方者:胡旭忠 湖南名医治黄褐斑(肝郁脾虚)方 处方:党参、丹参、黄芪、茯苓、法半夏、薏苡仁各 12克,柴胡、郁金各10克,白术、白芍、佛手各8...
-
名医治痤疮经验
陈彤云,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著名皮肤科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诊治皮肤科疾病,尤其在诊治黄褐斑、痤疮、扁平疣等损容性皮肤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的 60余年中,陈彤云教授曾治愈过无数的痤疮患者。痤疮又叫青春痘、粉刺,是最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在我国,约有80%~90%.的成年人患有痤疮或曾经患过痤疮。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陈彤云将痤疮分为红色丘疱疹型、脓疮型、经前型和聚集型,并总结出可有效治疗痤疮的一些验方,现介绍如下。 一、红色丘疱疹型 此型痤疮患者的面部、背部可长出数量不等的红色丘疱...
-
消除黄褐斑 中医有良方
中医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等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关,所以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辨治。 1.从肝论治 患者面部淡黄色斑,伴有腹部肝区胀满,心情不畅。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和营。方选丹芩逍遥汤加减:丹参、黄芩、郁金、柴胡、当归、白芍、白术(炒)、茯苓各10克,甘草(炙)5克。 2.从虚论治 患者除面部色斑多年外,还伴有腰膝酸软等。治以养血补肝,滋水涵木。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菊花、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面部淡黄色斑,自汗,易疲劳,月经色淡不规则者,治以补...
-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跟肺关系密切 肺风粉刺
痤疮在临床上有很多个类型,可大可小,小的就是一些小粉刺,对于人的外貌影响不太大。有一些长在额头上,比较严重。 中医把痤疮称之为肺风粉刺,认为痤疮的发生跟肺关系密切,主要病因是肺胃血热毛窍不通。后来在临床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完全按照这个理念来治疗效果不好。禤国维教授的敏锐性很高,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痤疮跟肾阴不足有关。 我把痤疮分为三种类型:阴虚内热型、痰热凝结型、冲任不调型。 阴虚内热型是基本的证型,皮疹是以红色丘疹和粉刺为主,伴有脓疱、结痂、口...
-
面部痤疮 治疗痤疮的偏方 中医验方
痤疮 【病因与症状】 痤疮俗称粉刺,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雄性激素分泌增加使 皮脂腺肥大,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栓塞,皮脂淤积,被棒状 杆菌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破坏毛囊壁、引起炎症。另外,饮食、气候、化 学物质刺激可以诱发本病。本病多发生于青春期男女,男性多于女性,青春 期过后,大多自然痊愈或减轻。其基本病机为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 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 痤疮常自青春期开始发生,好发于面、胸、肩胛间等皮脂腺发达部位。 皮损初起为圆锥形丘疹,与皮肤颜色一样,...
-
中医误治“冻疮”医案
患者王某,男,43岁。2008年2月17日来诊。 主诉:双手冻疮4年。患者4年前双手即开始生冻疮,手背胀痛,纳眠俱佳,余无不适,察见患者双手肿胀,按之凹陷不起,颜色苍白微青紫,手背冻疮较多,手凉,耳边有冻疮,舌淡红,脉沉细。正处方之际,患者诉说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无力症状,不能长时间举重物,无肩颈酸楚疼痛不适,曾于当地医院检查颈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期间未做任何治疗,后自行缓解。目前上肢无力症状基本消失,再查:颈椎活动度基本正常,双侧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旋颈试验均为(-),双上肢肌张力无明显...
-
河南名医治面部色素斑方
河南名医治面部色素斑(气郁血瘀)方 处方:柴胡、赤芍、薄荷、炙甘草各10克,当归、白术、茯苓、生地、白芍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各 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若气郁明显者,加香附、砂仁,以行气化湿和胃;若血瘀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祛瘀;若夹热者,加牡丹皮、玄参,以清热凉血散瘀;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软坚通便等。 功效主治:行气解郁,活血通脉。用于治疗面部色素斑,中医辨证属气郁血瘀型。症见颧部及前额有黄褐斑,或色素沉着,或黑色斑,或胸胁闷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或大便干...
-
中医对黄褐斑区分来加以治
特约专家、北京市西城区民政中医门诊部副主任医师 曹淑芬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的色素沉着病, 其特症为黄褐斑片会分布于面部,也称 肝斑,而在中医上古称黧黑斑。一些妇 女在怀孕中容易出现此斑,而在生产后 却减轻或消失。因其多出现于脸上,故 当侵犯的面积较大时,便会造成容貌上 之困扰,而影响病患心理及人际交往等 活动。传统中医认为,黄褐斑虽为皮肤 病变的一种表现,但其是为诸多原因所 引起内在脏腑之功能失调所致。此类病 患可能因长期生活忙碌紧张或休息不足 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中医所谓 之肝气郁结、肝经火旺的症候,且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