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 第322页

药 第322页

  • 王世贞 只言医道尊 赵鹤 阴功香案处处悬 戴良 韩公卖药世偏知

    王世贞 只言医道尊 赵鹤 阴功香案处处悬 戴良 韩公卖药世偏知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家和医学家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群体。医学家诊病疗疾,文学家赠诗写序,留下了许多文苑杏林的友谊佳话,令后世仰慕传颂。 王世贞 只言医道尊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同为文学流派“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曾挥笔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作序,深望该书能早日面世。他在序文中以精炼典雅的笔触,描绘李时珍的形象,嘉勉其用心,说自己“如入金谷...

  • 中医药文化 秉承了“养生与修德”理念

    中医药文化 秉承了“养生与修德”理念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秉承了“养生与修德”的理念。   古代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首位,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养生必养德。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想入非...

  • 王焕禄用药经验总结

    王焕禄用药经验总结

    王焕禄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幼承岐黄,博采众长,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精湛,屡起沉疴,对内、妇、儿、皮肤科等各科杂病有独特的见解。王焕禄教授根据脉症结合,有时或舍症从脉,有时或舍脉从症,辨证精准,用药有的放矢,效如桴鼓。在辨证精准的同时,王焕禄教授总结出了很多药对,配合临床辨证论治,往往收到较好的疗效[1,2]。现将王焕禄教授运用药对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炒酸枣仁、珍珠母、紫石英 炒酸枣仁、珍珠母、紫石英常用于心悸、怔忡的治疗[3,...

  • 孙桂芝 指导临证遣方用药

    孙桂芝 指导临证遣方用药

    孙桂芝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孙桂芝50余年来始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工作,勤钻医理、治学严谨,经验丰富,配伍法度严谨,疗效显著,深为广大患者所信赖,在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应用药对经验。笔者现将孙桂芝常用药对加以整理,以期指导临证遣方用药。 桔梗、牛膝: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可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临床上,桔梗与牛膝常被作为引经药使用。孙桂芝指出,临证应擅用引经药,如果使用恰当,可将...

  • 缅怀中医药学家焦树德

    缅怀中医药学家焦树德

    焦树德(1922-2008),河北省辛集市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日友好医院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焦树德从医70年,为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曾多次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卓越贡献。 承祖业 矢志中医 焦树德1922年生于河北农村,自幼酷爱医学,上小学时也常向当中医的外祖父学习一些中医歌诀,学医救人的愿望就这样萌发了。1937年7月日寇侵华,学校停办,15岁的焦树德就在家乡跟外祖父学习中医,广泛涉猎古今医家名著,学习中药炮制,打下...

  • 医乃仁术 医者仁心 遍观草木 无一非药

    医乃仁术 医者仁心 遍观草木 无一非药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鹃啼雀噪,恐有冤魂。 上为清代一巡抚在职内撰的一副楹联,见载于清人笔记《藤阴杂记》卷一中。作者徐士林(1684~1741年),字式儒,山东文登人,号雨峰,晚属岊(音同杰)山白叟,是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臣循吏。晚清鸿儒俞曲园樾曾亲见此联,其时不知何人所题,“叹为仁人之言”(见《春在堂随笔》),与《藤阴》著者吟梅居士戴璐的赞言“仁人之言,历久未沫”正同。 医乃仁术 医者仁心 窃谓此&ldqu...

  • 贾治中:清代药性剧是以表现中药药性为主题

    贾治中:清代药性剧是以表现中药药性为主题

    1990年前后,山西中医学院(现山西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主任贾治中教授从太原旧货市场上淘回一本《群英会》钞本,内容是以中药药名为人物打开剧情演绎。那时教育使命繁忙,他并未细审这本书。1992年冬,贾治中将《群英会》与几种古代本草书本逐条对勘,发现此书具有较大的科普价值,又是寓教于乐的戏曲方式,非常可贵。所以他便开端校注此钞本,一起又打开了其他版别的搜集、收拾与研讨,至今已20余载。2013年7月,贾治中与杨燕飞所著《清代药性剧》一书出书。 偶得一书,启一段保藏之旅 贾治中搜集到的第一本《群英...

  • 石榴 为张锡纯非常善于使用的一个药物

    石榴 为张锡纯非常善于使用的一个药物

    昨天晚上从地铁站出来,看到路边摆地摊的,有位妇女在卖石榴,她整整齐齐地摆了几堆石榴,每堆四个,石榴红红的,煞是可爱,我突然想到,原来石榴的季节到了,于是就掏钱买了几颗石榴,然后想着,有时间把石榴给大家写写吧。 话说当年张锡纯在老家的时候,邻村有个妇女,姓张,已经四十多岁了,“素患肺劳咳嗽”,就是当时怀疑是肺结核,叫肺痨,总之是咳嗽,已经有好几年,晚上睡不好觉了,就是一个咳嗽,无论服用什么药物,都是没有效果。但是,有一天晚上,这位妇女服用了一种水果,居然感觉晚上的咳喘见轻,她很奇怪,...

  • 季德胜蛇药给人的启示

    季德胜蛇药给人的启示

    季德胜之所以令人思念,是因为他创制了季德胜蛇药,救活了很多蛇伤病人。并且,直到今日,季德胜蛇药还在继续出产。 可是,季德胜蛇药给人的启示,却现已被人逐渐忘记。 这些启示是什么呢? 尊重并不断向民间医师学习 季德胜是贫民身世,住在破庙里,以捕蛇、卖蛇药为生。江南民间称他们这类人为“捉蛇乞丐”。“乞丐”是乞丐的意思,身份很下贱的。今日说得尊重一点,是民间草医。民间草医大都半农半医。他们的特点是识得草药,因某种机缘研究了某种病,并在医...

  • 中医药人挺起了脊梁

    中医药人挺起了脊梁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数人被卷入这场战“疫”,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对病毒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怎么做才能打赢这场战“疫”?危急时刻,千千万万医护人员义不容辞,驰援救助;中西医优势互补,各尽所能。其中,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以72岁高龄,临危受命,奔赴武汉前线,为中医药充分深度参与疫情防控立下汗马功劳。 “这份信任是无价的”...

  • 缅怀李时珍为发展中医药学

    缅怀李时珍为发展中医药学

    本年是我国明代闻名医学家、药学家和国际公认的出色天然科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500年来,李时珍的姓名在浩瀚的医学星空熠熠闪烁,其医药学理论和实用典方泽被苍生、谋福公民,其济世情怀和惊人毅力鼓励着广阔卫生健康作业者、特别是中医药作业者。 李时珍最杰出的成就是“网罗百氏,读书万卷,采访四方,行路万里”,历时30年,完结了190余万字的恢宏巨著《本草纲目》。全书收纳药物1892种,编录单方1.1万个,附图1100余幅,不只药物和药方数量空前,并且采用了先进的分类办法,将药物依种属联系...

  • 阅读治病 浪淘沙 中药名四季歌

    阅读治病 浪淘沙 中药名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鲁庸兴) 阅读可治病   都知道阅读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养,但阅读也可治病,恐怕知道的人不多。   “阅读疗法”一词源于希腊语,由...

  • 冉雪峰用中药解危症二例

    冉雪峰用中药解危症二例

    冉雪峰(1879年~1963年),原名敬典,字剑虹,号雪峰,别号恨生,为御医之后,与张锡纯共有“南冉北张”之称。冉老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出版了鼠疫、霍乱、痧证、麻证、伤科等急症的相关专著,创立了“疗伤寒坏证方”“太素清燥救肺汤”“急救通窍活血汤”等急危重症经验方。现从1926年出版的《医学杂志(武昌)》、1930年的《上海医报》及1935年出版的《湖北医药月刊》上摘录冉老...

  • 缅怀中医药学家谢海洲

    缅怀中医药学家谢海洲

    中医药学家谢海洲。 谢海洲(1921-2005),河北秦皇岛人,原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资深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谢海洲一生从医60余年,为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事业奉献一生。谢老师虽已逝世14年,但其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心中,一幕幕往事恍然如昨。 幼承庭训 立业本草 谢海洲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技,立业本草,自幼既学文又学医,练就了一手背诵经典医著的童子功。谢海洲从15岁起就协助长辈从事诊疗及制备药剂的工...

  • 我国泡温泉的历史“洗药浴”

    我国泡温泉的历史“洗药浴”

      中国最早的商业性浴室虽然出现在宋代,但“洗桑拿”、“泡药浴”的历史则久远得多。   据《周礼》等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我国就有了“药浴”,考古发掘的西汉楚王陵墓中的“宦眷药府”便是有力的实证。西汉楚王用的这个“大浴盆”插图描绘的是其中的铜杵、铜臼和铜量。铜杵长36.5厘米,棒状且一端粗一端细;铜臼高18.2厘米、口径16.3厘米,腹部在两耳,并装饰了三道凸弦纹。弦纹下面的臼腹上...

  • 缅怀著名药物化学家汤腾汉

    缅怀著名药物化学家汤腾汉

    汤腾汉(1900—1988),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历任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系副主任、主任,以及毒物药物研究所(曾称药理毒理研究所,简称军医科院六所)首任所长等职,为1963年版《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笔者1959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当年入职军医科院六所任实习研究员,师承汤腾汉老师多年,亲见老师投身于我国军事医学建设,开拓现代军事药学事业,倡导从中草药创新研发现代化学战剂防治药物,作出奠基性贡献的往事。 军医科院六所成立于1958年,重点任务是研发现代战争...

  • 刘仁斌:中医药治疗要“精准”

    刘仁斌:中医药治疗要“精准”

    “精准使用中医药,中西医协同起效,这样可以有效缩短病程,提高救治率……”疫情发生后,这是刘仁斌对同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刘仁斌是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中医医学中心主任,也是十堰市新冠肺炎第二定点医院中医救治组组长。 在第二定点医院,刘仁斌等3名中医各自包联一个病区,在巡查汇总所有病例进行分析、研讨后,推出了一套具有十堰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案,包括针对高风险人群预防用方和新冠肺炎患者6种证型处方,分别针对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确诊但无临床症状和恢复期...

  • 不要把六神丸当成包治百病的“神”药

    不要把六神丸当成包治百病的“神”药

      夏季,许多家庭都准备了六神丸。六神丸含珍珠粉、牛黄、麝香、雄黄、冰片、蟾酥等名贵中药,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痈疡疔疮、无名肿毒等证。药理研究发现六神丸还有强心、抗惊厥、镇静等作用,因而其用途拓展至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专科的疾病治疗。但专家提醒,千万不要把六神丸当成包治百病的“神”药,在应用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证选用   六神丸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乳蛾、烂喉丹痧、喉痹失音、乳痈、痈疡疗疮、无名肿毒、口舌糜烂、小儿热疖、声带息肉、牙痛、流行性腮腺炎等。近年来...

  • 气是添年药 津为续命芝

    气是添年药 津为续命芝

      上联:气是添年药   下联:津为续命芝   此联选自明末医家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上联是强调养气的重要作用,养气能使人“千岁健”,永远健旺。“气”为生命之根。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的精、气、神“三宝”之一。人体的气包括父母的先天精气,饮食中的营养即水谷精气和大自然中的清气。养气最重要的是必须依靠脾胃消化吸收食物,把其中的营养成分化生为水谷精微,维持人体生命运动。“故人的生...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 李时珍墓,华佗庵,神农庙,安国药王庙,药王山石刻

    李时珍墓,华佗庵,神农庙,安国药王庙,药王山石刻

    医圣祠 位于河南南阳市东关温凉河畔,为纪念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而建。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学桥、秦问亭等,大门内10米许为张仲景墓。 李时珍墓 坐落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两湖之滨。20世纪50年代,墓冢得以重修,并增建了莲池、牌坊、拱桥、层台、药圃、六角亭、纪念碑及陈列馆等。 华佗庵 位于安徽亳州城内。此庵为后世纪念华佗所设,庵内塑有华佗像及华佗传世验方。 华佗墓 位于江苏徐州市彭城路的华祖庙侧。因华佗常来徐州行医,明永乐初年,徐州知州杨仲掘取华祖庙之土代衣冠冢,并...

  • 张仲景也因对医药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也因对医药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中医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被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因对医药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在两汉四百多年间,南阳作为大郡,隶属于荆州。刘秀起兵于南阳,在洛阳称帝,因刘秀发迹于南阳,故南阳有“帝乡”“南都”之称,诸多重臣将帅均来自南阳,名门望族遍布境内,仲景张氏族姓亦为望族之一。 汉...

  • 自制药酒需谨慎

    自制药酒需谨慎

    自制药酒必须慎用 秋冬季节天气转凉,类风湿疾病发病增多,一些患者有自制药酒驱寒治病的习惯。医生提醒,自制药酒需谨慎服用。 41岁的陈先生患类风湿疾病多年,不久前听人介绍一个治疗风湿的“偏方”。急于治病的陈先生马上按方买来蜈蚣、蝎子、蛇等自制成药酒。药酒制成后,陈先生第一次服用二两药酒,凌晨就感觉周身发麻。起初以为是药酒起了作用,但麻木感越来越重,随后周身无力。陈先生被家人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躁动、抽搐、心率失常、血压下降等症状,经全力抢救不治身亡。 专家表示,偏方因用药简单、价格低廉、...

  • 桐君老人与桐君中药文化

    桐君老人与桐君中药文化

    在浙江省富春江与分江水交汇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山,因其精致与奇妙,素有“小金山”之称。梁启超曾把他比作“峨眉之一角”,而梁的老师康有为则认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这座山,便是桐君山。“桐君山”这个名字的来历,与桐君老人有关。桐君的真实姓氏与生卒已无从考证,相传在黄帝时期,这位老者受黄帝之命,到江南采药求道,行至富春江和分江水交会处的东山时,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所吸引,便在山上的桐树下结庐而居,采药治病。他每每采药之后,就...

  • 贴膏药过敏主要有三个原因

    贴膏药过敏主要有三个原因

      进入伏天,很多人用“三伏贴”冬病夏治,还有些人在平时也用膏药治疗疾病。但容易过敏的人用膏药应慎重。   膏药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但部分人的贴药部位红肿、发痒,灼热难受,严重的还会出疹子、水泡,甚至皮肤溃烂,这些就是典型的过敏反应了。   贴膏药过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制作膏药的药材中可能有生姜、肉桂、白芥子、麻黄等挥发性成分,容易穿透皮肤,以达到疗效,但它们同样容易引起过敏。二是膏药制成贴剂时,要加入辅料,如蜂蜜、醋、油等溶解药物成分,这些...

  • 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 遣方用药

    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 遣方用药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是武汉市黄陂区名中医张氏第六代传人。他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和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概念,推动了中西医在各领域的结合。 学徒时练就厚实基本功 张介眉的祖辈是当地的有名中医,拿手儿科和内科。他从小就在父亲的要求下,吟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真实易》《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等中医古籍。16岁时,他跟从大伯张百川学习中医,大伯给患者医治时,他就在一旁帮着抄方抓药。 大伯对他的要求比外人还严,一有闲暇,就考他《...

  • 郭剑华:药内药外巧疗疾

    郭剑华:药内药外巧疗疾

    他是首届全国名中医,他推动中医在南非从“巫术”到合法,他培养出一批批医术过硬、医德良好的中医药人才,他就是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中心主任郭剑华。 郭剑华,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科协针灸、筋伤首席科普传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重庆市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临床56年,他擅长治疗颈、肩、腰、膝痛,风湿性关节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

  • 鄢素琪:用中医药为儿童保驾护航

    鄢素琪:用中医药为儿童保驾护航

    一身洁白的工作服,面带微笑、轻言细语,她就是武汉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鄢素琪。 1982年,大学毕业,鄢素琪来到武汉儿童医院工作,成为一名中医儿科医师。从医37年,经她开方治愈的患儿数以万计,她凭着“热心”“耐心”和“爱心”,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儿科医生的执着与坚守,深受患儿和家长的爱戴和信赖。 主攻“胎黄”病 打造儿童中医特色专科 河南的小彬(化名)刚出生就皮肤发黄...

  • 陆龟蒙,皮日休智对中药诗

    陆龟蒙,皮日休智对中药诗

    皮日休(约838—883),生于湖北天门,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其嗜酒好诗,号“醉吟先生”。皮日休与同时期的文学家、农学家陆龟蒙(?—881)为至交,二人才华出众,彼此尊重,彼此“挑战”,他们的友谊被世人称为“皮陆”之交。 二人不仅在诗文方面出类拔萃,造诣颇丰,而且精通医药,通晓药性,常将中药名巧妙地应用到诗文中,诗之韵味、药之寓意精妙结合,含蓄典雅,惟妙惟肖,文医并茂,别具一格。 一日皮日休在家闲坐...

  • 张锡纯用药经验

    张锡纯用药经验

    张锡纯为近代中西汇通的代表人物,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临床专著,其用药独具妙法,有“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的观点。笔者就其用药及剂量特色浅述如下。 “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的合理性 明确了药物作用的主体对象是为病而设 药物作用的主体对象为疾病,药物的选择及剂量大小,当以病之轻重为确定剂量的原则。而病之轻重是以辨证结果为准绳,病有轻重之别,有中脏腑、经络、肌表之异,用药的剂量也要根据作用的主体情况区别对待。因此“用药以...

  • 孔子和曾国藩的“不轻服药”的道理

    孔子和曾国藩的“不轻服药”的道理

      《论语·乡党篇第十》有一则记载。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季康子送药,孔子拜谢接受,然后说:“我孔丘不了解这药的药性,不敢吃啊。”   鲁卿季康子给孔子送药,是出于对孔子身体健康的关怀之情。孔子是最重视礼节的,所以他“拜而受之”,表达了自己的尊重。不过,孔子随后就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我因为不知道这药的药性,所以不敢服用。”因为药有药性,寒热温凉,作用于人体的各个部分,用来纠正阴...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