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 第10页
-
怀念国医大师张灿玾
2017年9月1日黄昏,从山东济南张鹤鸣处传来一个凶讯,他的爷爷、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张灿玾教授因病不治,于当日下午6点多不幸逝世。虽然之前早已得知恩师患上了不治之症,众弟子忧心忡忡、纠结不安,听闻凶讯的我仍感到震动又俄然。恩师于我情同父女,恩重如山,他的离去令我千般沉痛。时值恩师逝世一周年,特撰此文以悼念恩师。 敬慕大师 心向往之 人与人的相识相交,靠的是缘分。我与恩师相识甚晚,但心中早对他向往已久。我的父亲在当地是一方名医,在针灸方面亦颇有造就。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
-
国医大师邓铁涛 医学建树 传承创新
时隔一年再断肠,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怀念恩师李振华教授。回想2004年冬天,通过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引荐,我有幸拜李振华教授为师。年过八旬的李振华教授在师母及家人的陪同下专程到广州参加广东省中医院举办的“羊城岐黄传承拜师会”,期间在我院查房、会诊、讲学,与部分医师代表、弟子们座谈,日夜繁忙。那次师徒分别,我送李老到机场,一路上还有机会再向李老请教学习中医的方法、临床中遇到的困惑以及中医教学的经验,直到登机前尚意犹未尽。后南来北往跟师侍诊,问道求教,并与李老保持电话联系,我虚心求教的诚心打动...
-
写在国医大师郭诚杰逝世一周年之际
2018年5月7日是第二届国医大师、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郭诚杰逝世一周年纪念日。郭诚杰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是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科的创始人,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四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作为我国现代针灸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郭诚杰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针灸相结合,倡导和践行养生保健。 郭诚杰在其97年(1920年12月~2017年5月)的人生历程中,忠诚于中医教育事业,传道授业,尽其所知,无私奉献,学生弟子遍布海内外;一生勤奋努力,近70年的行医生...
-
纪念国医大师周信有先生
2018年3月10日,第三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教育家、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周信有因病去世,享年98周岁。周信有从医从教70余年,德高望重、医术精深、治学谨慎、造就精深,为中医药工作作出了卓越奉献。仅以此版留念周信有先生。 2018年3月10日清晨,德高望重的恩师周信有慈祥地离开了咱们,享年98岁。大寿在德,周信有教师尽管离开了咱们,但他的精力长存!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周信有少时家境贫寒,迫于生计而随父闯关东,因交不起学费而入免费的教会学校,习文弄武,自强不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周信有志于“...
-
国医大师、临床家熊继柏谈成长之路
源于陈文和先生对熊继柏中医童子功的赏识,他亦如胡岱峰先生一般,单独为熊继柏开小灶,指导熊继柏系统研习《黄帝内经》及温病学诸家经典。更难能可贵的是,陈文和先生单独给了熊继柏一本其亲自撰写的方剂书,涵盖方剂达1000余首,并嘱咐熊继柏抄写下来。遗憾的是,当时在进修班学习期间,熊继柏刚刚打开温病学的宝库,正如痴如醉地研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叶天士温热论》等著作,同时开始涉猎《黄帝内经》,于是对于陈文和先生的方剂书,熊继柏只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诵记,背熟后并未抄写。数月后,送还方剂书,陈老先生得知熊继柏没有抄写便委婉地提...
-
国医大师刘志明:抗疫老将远程救治危重新冠患者
95岁高龄的国医大师刘志明是一名抗疫老将。弱冠之年,刘志明就曾深入瘟疫横行的地区,救治大量疫病患者。新中国成立后,刘志明参与了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筹建工作,负责建设传染病组。此后他多次主导中医药防治小儿病毒性肺炎等传染病工作,均取得了满意成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刘志明一直心系防控工作,多次提出前往一线参与抗击疫情。其女儿、学术继承人刘如秀主任医师组建了一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志明国医大师抗击新冠肺炎公益医疗团队。刘志明团队首先与黑龙江省鹤岗传染病医院苗青院长对接,对其医院的一例...
-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如何学习中医
国医大师熊继柏13岁习医, 16岁行医, 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 从事中医高等教育30余年。通晓中医经典, 谙熟方药, 临证善于辨证施治, 因证选方, 因方用药, 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 妇科、儿科病证, 以及各种疑难杂证。熊老学习中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学习中医的经验值得我们传承和挖掘, 本文对熊老之前的有关如何学习中医的录音和文章进行整理。 坚定志向, 端正学习中医的目的 熊老指出中医学的典籍浩瀚, 内容广博, 理论精深。欲求学精, 确非易事。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终生奋斗的...
-
学用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50年
国医大师王世民于1968年一手写成的《中医方药手册》,最初是内部印行五千册。由于不能满足各地的需要,王世民又作了修改,于197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量达62万册。到201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已是第4版。从1984年版开始,每版发行之后,王世民老师都会亲笔题签赠阅于我。50年来,该书已成为一部以典示范、执简解难、合宜适用的案头枕边书。 我初学中医那年,就买到这本《中医方药手册》,那是第1版,书名没有“实用”二字,收集方剂646首,中药447味,制作64开本,红塑料皮,携带方...
-
83岁的国医大师沈宝藩 精力充沛宛如年轻人
83岁的国医大师沈宝藩如今仍然繁忙。门诊、查房、带教,一周六天半都在作业,精力充沛宛如年轻人。他以为,坚持充分的作业状况和规则的日子作息,有助于身体健康。 作业充分 闲不下来 沈宝藩每一个作业日都提早超越半小时来到医院,几十年如一日。他对弟子也是如此要求,假如有谁来晚了些,即使按医院规则不算迟到,沈宝藩仍会十分不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党办主任孙强以为,沈宝藩之所以年过八旬还能坚持充沛的精力,和他全身心投入医疗作业有很大联系。 平常的假期,沈宝藩都是照旧上门诊。有一年端午节,老伴、...
-
国医大师梅国强学术思想拾萃
梅国强教授临床酷爱经方,但用药并不拘泥,提出“复用经方,便是新法”,善以经方组合加减辨治疑难杂症,提出医者当以临床疗效为终极目标,无论经方、时方,都是取得疗效的手段而已,不必刻意追求经方派、时方派之标签。用药善用药对或药物组合,以利于药物更好地发挥协同增效,减轻毒副作用之功效。临证思维必以伤寒理法为先,但并不局限于六经,对温病理论也有颇深造诣,常常在诊察疾病、处方用药时借鉴温病学思想。 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
-
深切缅怀国医大师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脱离咱们已经三周年了。可以告慰先生的是,他老人家晚年未尽之业后辈继续在做——他心心念念的南通中医药文明博物馆,已经开馆两年有余,集朱良春一生学术成果、临证经历之大成的《朱良春全集》(简称《全集》)已有6卷面市,另3卷将于近期出书,《医案选按卷》正在加紧收拾。通过博物馆的展品和《全集》的内容咱们得以比较全面、体系地了解章朱学派构成的基本脉络,了解朱良春是怎样八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章朱学派的开展绞尽脑汁,进而深刻地知道朱良春特有的人格魅力以及章朱学派的创立与传承。...
-
缅怀国医大师李振华老师
2017年5月23日,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医教育家、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终身教授李振华因病仙逝,享年94周岁。李振华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博学广识,从事中医药临床、教育工作60余载,为中医药传承与教育呕心沥血。仅以此版纪念李振华先生。 时光荏苒,转瞬间我的恩师、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仙逝已届周年。老师的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于我眼前。 1982年,我有幸师从李振华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伊始,导师即以医德授人:“医学乃仁人之术,学医必具仁人之心,以仁为本,济事活人,方可学有成就...
-
国医大师周信有因病逝世 享年98周岁
2018年3月10日,国医大师周信有因病逝世,享年98周岁。惊闻凶讯,作为周信有的入室弟子,我无比悲痛。 记住我第一次跟教师碰头时,既兴奋又严重,但他和蔼的情绪、慈祥的目光和儒雅的举止登时使我放松了下来。从那时起,无论是为学仍是做人,教师都给了我永生难忘的辅导和协助。 教师治学十分谨慎,对我要求很严厉。我写的文章,教师都会仔细修改,指出问题,提出改正定见。记住有一次,我为学术研讨会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几个专业名词翻译掌握禁绝,本想蒙混过关,成果被教师发现,他苦口婆心地对我说:“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学...
-
读国医大师王烈《婴童释问》有感
做过父母的都有一个切身体会,为了哺育孩子,都曾怀着非常忠诚的心情做很多“功课”,包含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尤其在孩子健康生长方面,家长们费尽了心思。因而,家长手里应必备家庭育儿书,学习怎么哺育孩子。我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医大师王烈著、孙丽平主编的新书《婴童释问》是一本深受欢迎的育儿书。2017年11月出版不久,就销售一空,2018年4月又重新印刷。 《婴童释问》是国医大师王烈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一批至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继承作业辅导老师。他从...
-
张琪中医方的思路与特点,国医大师张琪
张琪(1922—2019),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优秀指导老师,著名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张琪从医7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他医术精湛,疗效卓著,擅长治疗内、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是在内科杂病的治疗独具匠心,一些疑难重症常应手而瘥。他精于辨证,用药灵活,锐意创新,不泥于古。笔者结合张琪书稿,以及带教时所讲的用药思路,回顾张琪应用经方的思路与特点。...
-
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的组成部分
外治法是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的组成部分,具有简、便、廉的特点,一向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清代医生吴尚先,在行医中,发现外治法的许多优点,对于散存在医药书中的零星外治疗法,进行过一番深入的整理、研究。同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系统地提出了外治法可以治疗许多内科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理瀹骈文》一书,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研究外治法的可贵资料。 《理瀹骈文》 吴尚先的医学路 吴尚先(1806~1886年),名安业,字师机,钱塘(今杭州)人。他主要的医学活动在19世纪中叶。这是一个封建社会基本矛...
-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毕生实践的“三通法”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离开我们已经1年了,但贺普仁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贺普仁教授开创并毕生实践的“三通法”则永远是我们学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贵财富。30多年前,在我初入针灸之门的时候,就有幸拜学于贺普仁门下,跟随贺普仁学习针灸期间,目睹了他对许多疑难杂症应用三通法获得神奇疗效的案例。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一对夫妇从芬兰带着自己患肿瘤的孩子来到中国找贺普仁看病。当贺普仁看到此患儿时,其左手切除了拇指、食指的部分长着一个鸡蛋大的肿块,表面血管明显可见,发硬疼痛,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用止痛药水浸泡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