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 第9页
-
保暖避寒扶阳气 阳虚体质特征
每个季节,各种体质的人所注意的事情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到了什么季节,都是一种调理方法,这肯定是不妥当的。立冬之后,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养生又该注意什么呢? 阳虚体质特征 阳虚之人总是怕冷恶寒、面色苍白或发黑、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大便容易溏薄、白天总是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夜尿多、性欲减退、舌淡脉迟弱。其实,阳虚之人最佳的养阳时期应该是在夏天。夏天天气温暖,补阳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把阳气的阈值提高了,到了冬天,阳气这个曲线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整体还是高水平的。所以,用温阳药物治疗哮喘的“三伏贴”,...
-
夏季阳气易随汗外泄 运气顺应调养
夏季三个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这一阶段气候主要特点有三个,夏热夏长:夏季阳气旺盛,天气炎热,太阳早升晚落,昼长夜短;多雨挟湿:夏季天气变化迅捷,骤雨无时,加之天气炎热,地气上蒸,易挟湿气,尤其是江南“黄梅”雨季,更易多湿;阳气易泄:夏季烈日酷暑、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腠理开疏,汗液易泄,阳气易随汗外泄。 《黄帝内经》早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之明训。中医养生注重调整天人关系,强调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时、节序、运气的变化,以调整起居饮食,调摄情志,最后达到“欲求最上之道...
-
温阳补阳与通阳是治疗阳气相关病变的常用方法
温阳、补阳与通阳是治疗阳气相关病变的常用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因对其内涵或相应方药的性能认识不清,时常可见对这些治法的误用或乱用,造成理、法、方、药的不一致。兹据中医药学的原理,对这些方法加以辨析厘正。 温 阳 温阳即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扶助阳气以治疗寒证的一种方法。寒证的成因无外乎“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阳虚则外寒”(《素问·调经论》),其基本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与“疗寒以热药”(《神农本草经》)。 寒证有表里虚实之分。表寒...
-
扶阳 维护增强调理阳气功能
扶阳当理解为维护、增强、调理阳气的功能。是针对纠正阳气在量上的不足及质(功能)上的不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治法的统称;它是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治法,以恢复阳气正常气化功能的方法。 阳气是水肿发生与否以及发展转归之关键,阳虚则温煦气化无权,水液泛溢为肿。“寒者温之”,阳气得盛,水湿乃化。故仲景临证善用温扶脏腑阳气的办法治疗水肿,这亦是三阴病的主要治疗法则,是仲景扶阳法的重点体现。 中医学认为阴阳乃人之根本,而阳的作用尤为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
-
吃韭菜养阳气
韭菜为补肾壮阳之物,又称起阳草、壮阳草。春天多吃些韭菜,有利于滋养阳气,强身健体。 1.炒韭菜将韭菜500克,洗净、沥水、切段;把锅放在旺火上烧热,倒入食油,油热后倒入韭菜,迅速煸炒,加盐,炒至熟时起锅即成,佐餐食用。有温肾助阳之效。炒韭菜也可加入豆腐干丝、鸡蛋、绿豆芽、小虾、肉丝等配料,如韭菜炒鸡蛋。 2.三鲜水饺取韭菜、大虾、鸡蛋、猪肉、面粉各适量。韭菜切细末,鸡蛋搅匀,放油锅内炒成碎末,猪肉剁泥,大虾去头去皮切碎,以上诸物共置容器内,放人生姜末、盐、味精、花椒等调味拌匀即成三鲜馅;用面粉擀面皮,以馅包成饺子,...
-
补阳气 自我按摩疗法
立夏将至,目前正处于春夏之交,自我按摩拍打可温补阳气。 拍打背部 熬夜或者劳累时,可采取拍打法和捏脊法。拍打法是手指并拢,掌心部位中空,从肩颈部位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捏脊法是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提起背部脊柱两侧的皮肤和筋膜,从腰骶部位向上捏到颈项部。拍打法和捏脊法各反复操作3~5遍,每天1次。 按摩涌泉穴 刺激涌泉穴有益于补肾壮阳、强筋壮骨。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脚心,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脚心,搓到有热感为佳。每天早晚搓揉100下,接着搓揉各脚趾100余下。经常搓揉此穴还有助缓解手脚冰凉症状。 按压肝脏排毒要穴——...
-
阳气为什么会不足 阳气不足该怎么办
经常有患者问我这样的问题:为何我那么怕冷呢?其实,怕冷的原因很多。比如,肝气不舒,会四肢冰冷;瘀血体质的人,气血不通,会手脚冰凉;血虚的人,天冷的时候,因为缺乏血液温养四肢,手脚也冰冷。但是,要说怕冷的原因,最多的一种情况,就是阳虚。 阳虚就是体内的阳气不足,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火气不旺。其实,阳虚也分不同脏腑,每一个脏器都有阴阳,但是,一身的阳气之根,在肾脏,阳气不足,往往与肾阳不足有关。 阳气为什么会不足 遗传 如果孩子的父母阳气不足,尤其是母亲的体质如此,则会将体质遗...
-
秋分补养夏日过多消耗的阳气 食补“药补”
秋分已过,天气转凉,寒冷将至,大部分人都开始了积极的秋季进补,以期补养夏日过多消耗的阳气。如果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均衡营养,合理补充机体所需,必然可以做到食补养生。比如说,秋季天气干燥,多吃一些诸如百合、山药、银耳、薏苡仁之类的滋阴之物,可以很好地养阴润燥。 但有些人却非常苦恼—为什么自己补也没少补,累也没累着,却仍然感到挥之不去的疲劳,常常精力不足、睡眠不好甚至头晕健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对于体质差、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光食补是远远不够的,“药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冻疮虽然病在皮肤上 其实多为素体阳气缺乏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它是由于气候冰冷、环境湿润等因素引起部分皮肤发生的一种异常炎症反响,好发于耳部、鼻部、面颊、足跟、手指,症见部分皮肤发凉,呈现暗紫红色或紫蓝色斑片,按之柔软。严峻时呈现水疱,决裂后形成糜烂或溃疡。遇热后自觉痒、灼热感及疼痛。 中医以为,冻疮虽然病在皮肤上,其实多为素体阳气缺乏,外寒侵袭,损害阳气,寒凝血瘀而致。因而,防止冻疮复发,关键在预防: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流循环,恰当冷水洗手、洗脸,提高机体对冰冷的适应性,要注意全身及部分的保温暖枯燥;恰当吃一些防寒保暖的食物,如羊...
-
脚暖和 阳气充足 性生活才强
自古以来,脚与性爱就密不可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洗脚、捶脚的意象,暗示着主人公即将享受性爱。中医中认为,脚暖和了,阳气充足,性生活才会达到极致。 脚的温度会对性爱造成直接影响。现代医学认为,寒冷会使体温下降,体表各个器官迅速收缩,触觉也会明显弱化。男性一遇冷,阴茎就容易萎缩。寒冷也会降低女性皮肤的敏感度,影响性欲。在身体各器官中,脚是对温度非常敏感的一个部位,哪怕只是0.1℃的微妙变化,它都能迅速感知。所以,脚部暖和,达到性高潮的几率就能增加30%。从中医角度看,双脚是人体经络的集中处,与机体各个脏器关系紧...
-
溃疡性结肠炎 芳香化浊与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与顾肺理肠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由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疾病,呈慢性的炎性反应状态,病变呈连续性,可累及直肠、结肠的不同部位,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临床以发作、缓解和复发交替为特点,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病。UC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黏液脓血便、腹泻及里急后重等肠道内症状及关节、皮肤、眼、口腔、肝胆等全身性的表现。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本病患者因其所处缓解期或发作期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且本病具有病程长、易复...
-
大便秘结 治法疏理少阳气机理通内结
张某,男,50岁,1996年12月3日初诊。大便秘结3年有余,常3~5天、甚则6~8天排便1次,必登厕努责,大便虽下,已疲惫不支。除便秘外,常有腹胀、干呕恶心、嗳气频作、时有腹痛、不欲饮食、胸胁满闷、口苦心烦等症。舌质偏红,苔白,脉弦细。 诊断:气秘(少阳枢机不利)。 治法:疏理少阳气机,理通内结。 处方:柴胡10g,炒黄芩10g,法半夏10g,太子参15g,炒白芍15g,甘草6g,生姜6片,红枣6枚,决明子20g。 服1剂后,脘腹满闷减轻;服2剂后,大便通畅;服7剂后,诸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