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第8页
-
初识药引子 不是学中医而是散文
初识药引子,不是学中医,而是读鲁迅散文的时候。 鲁迅在散文《父亲的病》里说,清代名医叶天士给人治病,只在人家的原药方上加了一味梧桐叶,百治不愈的病人就被治好了。据说当时是秋天,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以梧桐叶携带的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病愈。这梧桐叶就是药引子,神秘而有趣。 叶天士是清代名医,擅治情志病。而情志病,最好的良药就是药引子,越神秘越有效。当然神秘之中是有科学道理的。叶天士就非常懂得怎么利用药引子来治疗情志病。他曾治一个患癔瘫的妇女,患者双下肢不能动,瘫痪在床,之前看过不少医...
-
中医药学熔铸传统文化之根本
自中医药科学体系形成至今2000余年,无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历朝历代,东西南北,都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献身中医药事业。据李经纬教授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收录,从古至上世纪中叶,对中医发展做出卓著贡献的历史代表人物就有6200余人。 同时,以《黄帝内经》等四部经典为代表,形成了中医药学的文献体系。据2007年版《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1949年前中医古籍为13455种,加上台湾现存的690种,合计14145种。在反映古代中华文明成果的三部大型丛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中,中医...
-
《金瓶梅》中的明末医药文化
在《红楼梦》面世前,《金瓶梅》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为鲁迅等大家所肯定。这部书表面上写宋代末年之事,实则写明朝末年的社会。其主要人物乃市井小民、下层官吏、商人、医生、僧道、地痞、无赖、娼妓、仆妇、三姑六婆等等,无不有生动的描绘,应该说它是明季社会生活风俗的画卷。 我们研究的不是迄今歧见甚多,久无定论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问题,而是鉴于《金瓶梅》充分暴露的社会现实状态,足以显示正史对底层百姓医疗状况记载如何的不足,从而论证明末医药文化的真实面目。 《金瓶梅...
-
以文化提升中医药无形价值
中医药无形资产市场价值的形成,内在为技术含量,外在于市场培育。举例来说,同样生产六味地黄丸,著名中医药老字号的产品就能得到社会更广泛的认可;而同样是医生,名中医也更容易获得患者的青睐。反之,如果社会大众对技术或产品不知道不了解,这项技术或产品的市场开拓必定困难重重。 社会大众对中医药技术、产品的认可,或者说中医药产品市场的培育,应该通过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般的进行。 首先应加强宣传,培养大众中医意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途径,宣传中医文化。例如,前些年热播的《神医喜来乐》《大宅门》等影视剧,...
-
当代文化对中医发展的阻滞及对策
自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医学进入我国,中医地位日渐削弱;尤其是20世纪中期之后,伴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医在百余年间明显发展缓慢,医疗市场渐次萎缩。是什么制约了中医的发展,应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使古老的中医焕发活力?本文从文化视域关注中医的角度,从中医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探析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对其产生的阻滞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中医的危机实际是文化的危机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自然科学中硕果仅存的一支,它的理论体系形成于古代,其框架中蕴含了中国古老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