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方 第5页

中医方 第5页

  • 中医方法就称之为“和法”

    中医方法就称之为“和法”

      中医认为,很多疾病都是由于外邪入侵导致的。这时,除了用发汗、呕吐、通便等方法将邪气赶走外,还可以采用更为温和的方法,促使人们与这些邪气和平共处。这样的方法就称之为“和法”。      和法重在调和   从字面上来理解,和法就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手段来治疗疾病。人体内存有正气,当邪气入侵时,两者就会发生争斗。正邪双方的斗争情况不断变化,人体也会随之出现各种症状。   所以,要消除这些症状,一种思路是去除或者削弱体内的邪气,让正气在斗争中占得上风;另一种思路则是做一些调解工...

  •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提出与建立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提出与建立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法学意义上的创新,有助于揭开中医方剂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这个复杂的“黑箱体系”。日前,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医药代谢组学研究高峰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西苑医院,中国药科大学的多位中医、中药及药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致这样认为。会议就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并围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首先提出并建立的“...

  • 中医方剂 方名相同而方异

    中医方剂 方名相同而方异

      中医方剂、中药学内容丰富,有些方剂名同、名似但实异,有些中药同出一物而功异,现选出一些常用且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些方剂和中药进行分析介绍。   方名相同而方异   中医方剂始《内经》十三方后,代有发展,在名目繁多的方剂中,除具有药味增减、药量增减、药物配伍、剂型更换等变化特点外,有许多方剂具有方名完全一样,而药物组成、功能、主治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方名相同而易于混淆的方剂,对业医者知晓十分必要。如:   柏子仁丸:同此方名之丸剂有二。一为经产之剂,一为收涩之剂。经产之剂出自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 中医方剂 平淡之中见神奇

    中医方剂 平淡之中见神奇

      高建忠老师治学,同修仲景、东垣;临证用药时,经方、时方并重。在用其他方剂时,也能平淡之中见神奇。   秦某,男,58岁。2010年9月29日初诊:   主诉:间歇性便脓血1年半,近1月加重。   患者既往体健。去年3月大便脓血,静滴抗生素痊愈。去年6月大便脓血又发,肠镜示“结肠溃疡”,住院治疗1月,痊愈。今年3月大便脓血又发,时轻时重,经治疗始终未愈。近1月症状较甚。患者现大便日1次,起床即便,溏稀,夹有脓血,腹有隐痛,周身困乏,纳食尚可,睡眠好。舌质淡暗,舌苔白黏腻,脉...

  • 中医方证与病机之我见

    中医方证与病机之我见

    •透过疾病之现象“证”以测知疾病之本质“病机”,是仲景的主要写作目的。 •仲景在解释了一次脉证所反映的病机后,便未必每一条都重复,而是改由通过脉证来代替病机论述,以训练医者的辨证思维能力。 •《伤寒论》中的“辨病脉证”是透过辨别各种疾病的现象以推知疾病本质,而今天之“辨证”则是指如何辨别各种“阶段性病机”。 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先生...

  • 五中医方法缓解足疲劳

    五中医方法缓解足疲劳

    很多女性,无论是办公室白领还是校园学生妹,都对高跟鞋情有独钟,因为穿上高跟鞋不仅能使腿变得修长,给人高挑、优雅的感觉,还能使走路的姿势变得非常优美,女性的性感、妩媚会立刻彰显。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女性由于穿着不合适的高跟鞋,导致小腿肌肉明显向外膨胀突出、腿部线条僵硬、走路弯腰驼背、一瘸一拐等。好多人以为,为了漂亮,受点苦又何妨?其实不然,不合适的高跟鞋以及不恰当的穿法不仅让女性受罪,还会成为伤害女性健康的致命凶器。 常穿高跟鞋有哪些健康隐患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骨科主任何伟指出,高...

  • 含“灵宝”的中医方剂

    含“灵宝”的中医方剂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名就有千千万,因此研究地名也成为一门学问。要说最与道家结缘的,与中医关系最密切的地名,非灵宝莫属。   “灵宝”一词最早见于《太平经》,原为神灵宝贵之意。晋朝葛巢甫附会引申,造作《灵宝经》30余卷,勾划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谱系。经南朝刘宋的陆修静的弘扬,灵宝派大行于世。灵宝天尊居三清的第二位,由元始天王的赤太无元玄黄之气化生,手捧玉如意。   灵宝作为地名,与唐玄宗改元有关。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741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曾...

  • 老中医方和谦配伍用药经验

    老中医方和谦配伍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方和谦(1923年-2009年),生前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从医60余载,幼承家训,勤于治学,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尤对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及肝胆系统疾病有独到之处。专著有《北京市流行性乙脑炎治疗纪实》、《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方和谦》等。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潜心伤寒重扶正   方和谦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考据求源、引经据典的研究,每篇都有撰写的讲稿。他认为中医只有在深刻领会仲景学术的基础上,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 中医方法学创新

    中医方法学创新

      从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及现代医学发展来看,方法学的创新是这些学科快速发展的根本,而制约中医药学发展的根本还是方法学的问题。   中医药学是整体调节,个体化治疗的复杂干预是系统思维基础上的科学。如何建立适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能够把临床上的诊疗数据很好应用起来的方法学体系,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很难超过古人。   如果能够借助现在的高新技术,使中医学在这个方面有彻底的变革,那么中医无论对古代和现代文献的利用,还是对个体经验的总结、对临床的研究,都会是变革性的革命...

  • 从尚“和”思想看中医方药配伍

    从尚“和”思想看中医方药配伍

    君臣佐使的和谐结构与方药配伍的调和技巧,它们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药个体的药性药效,又灵活可靠地调控使用了中药群体的综合功效。这些与古代哲学“和”的蕴义是何等吻合。它们不仅在总体上体现了“和而不同”,有的还具体体现了“可而有否,否而有可”等古代哲学思想。 几千年来,中医学始终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它与传统文化之尚“和”,实乃一脉相承。 中国古代的尚“和”思想 早...

  • 中医方法缓解长途坐车各种不适

    中医方法缓解长途坐车各种不适

      春运期间,坐火车就像挤公车一样,但长途的车程、不流通的空气,远比挤公车要难受多了。因此,很多人在坐长途车时,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穴位篇   晕车:记住三个穴位   一上车就感觉头晕、想吐、胸闷、手脚发凉、掌心冒汗等,这种是晕车的表现,有的人是天生的,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车内空气质量不好或低血糖而引起的。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黄月莲副主任医师表示,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思是各种晕动症的表现,都是因为肝的问题引起的。如果是天生会晕车的人,平时多调理肝脏,可能会...

  • 中医方药进行迂回治病

    中医方药进行迂回治病

    医者治病,在多数情 况下,是有是病,即用是 方。如风热咳嗽,用桑菊饮 疏风散热、肃降肺气;肝气 郁结,用柴胡疏肝散畅达 肝气;胃寒痛,用良附丸温 中止痛……等,即是其例。 但是,有些病证,特别是一 些内伤杂病,久病一则按 有是病,即用是方治之,其 效不著,二则按上法治之, 反而弊多利少。如阴血亏 损之病,不受滋补,补则反 见腹胀腹泻等。在此情况 下,摆脱有是病,即用是方 之束缚,并采用方药给予 迂回冶疗,就能化弊为利, 也能收到治彼愈此的效 果。这种治法,在医书里, 是屡见不鲜的。中医所...

  • 中医方证的科学内涵

    中医方证的科学内涵

      评价一门医学理论是否科学,主要看其理论是否能正确指导临床,是否疗效确切,而经方、《伤寒》的科学性为世界共认,应当指出的是,其中的方证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有人怀疑中医不科学,经方的方证不过是经验之方而已,不具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医,尤其是经方发展史缺乏认识,对经方理论缺乏认识,这里首先要解读方证的科学内涵。   1.方证本八纲之理:方证体现了八纲辨证,从《本经》和《汤液》及《伤寒》看,可知经方的每一方证,不同于一般的方剂,它既代表了该方药物的组成,亦包括了该方的适应证候。更值得注意的是,标明方药功用性能...

  • 中医方剂有了另类的“芳名”

    中医方剂有了另类的“芳名”

    中医方剂,浩如繁星,治病救人,普惠众生。在中医药学史上,一些方剂词理精当、相得益彰,既对证管用、药到病除,其名亦充溢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展现出异彩纷呈的美感,堪称神来之笔。 众所周知,早年的中医方剂或取意于主要药物,或取意于药味数量,或取意于主治病症等。后来,一些中医方剂逐渐有了另类的“芳名”,其特点是彰显医理、形象生动、构思精妙、意蕴优美。 舟车丸为泻下药,用“舟车”命名,形容其药效,如顺流而下之舟楫,若急速直下之车辆,峻猛之...

  • 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中医方面是一种生命

    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中医方面是一种生命

    中国传统医学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智慧,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与黄老道家思想有颇深的渊源。中医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天人合一,与道家文化大道至简、顺应天地自然的认知是相合的。 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中医方面是一种生命观。中医诊病讲究时空观念,这也是建立在顺应自然的生命观的基础上。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身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深受自然的影响,自然的动态变化也必然影响人身体的变化,所以中医看病是有动态、时空观念的。比如,主要症...

  • 无孔不入的“春节病”中医方

    无孔不入的“春节病”中医方

    走亲访友,举杯畅饮,聚会玩乐成了每年春节假期的常态规律,大家都沉浸在团圆的美好中,将春节的年味也烘托得越发浓郁。但是,伴随着这些享乐,随之而来的却是无孔不入的“春节病”。 症状:睡眠紊乱 精神萎靡 开方:按摩三穴位 帮助轻松入睡 年三十守岁、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造成许多人出现失眠的症状。春节假期后要尽快恢复原来的生活规律,确保睡眠的规律性,不要让大脑持续高度兴奋,睡前可适当饮用一杯热牛奶舒缓情绪。 除此之外...

  • 中医方药随“症”加减用药小结

    中医方药随“症”加减用药小结

    自汗:黄芪、白术、五味子。 盗汗:山萸肉、浮小麦、乌梅。 浮肿:①阳水:麻黄、苏叶。②阴水:附子、肉桂、干姜。③腰以上肿:荆芥、桂枝。④腰以下肿:茯苓、泽泻、防己。 头痛:①偏寒:吴茱萸、川芎。②偏热:菊花、桑叶、蔓荆子。③偏后脑:羌活、天麻。④偏前额:白芷、葛根。⑤偏两边:蔓荆子、白芍、白蒺藜。⑥偏巅顶:藁本、牛膝。⑦顽固性头痛: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头晕:天麻、钩藤。 目眩:枸杞子、菊花。 视力减退:女贞子、覆盆子、蕤仁肉。 耳鸣:胡桃肉、...

  • 《中医方药手册》铺就了我的中医之路

    《中医方药手册》铺就了我的中医之路

    我相识《中医方药手册》已经48年了。1968年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务农。没有学可上了,只好读小学的《山西日报》及能借来的一些有限的书籍。当时大队的一位赤脚医生祁老先生让我跟他学习中医,但当时由于从小受戏剧的熏陶,立志要做一个清官,故不愿学习中医。到了1969年,眼看升学无望,也看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显著效果,于是就在劳动之余开始自学中医,希冀自己能为群众做点什么。遂借我舅父于秦治老先生(他自学中医,为人处方治病,擅长小儿推拿)的一些中医书籍来读,并抄写部分内容。后又抄写转业在粮站工作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军官)乔重...

  • 中医方剂中药味之间的相互制约

    中医方剂中药味之间的相互制约

    •中药有其限制性使用目录,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等配伍禁忌、用药禁忌以及剂量限度,这对于正确调剂配方及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者应利用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对方中药味进行合理地、有一定限制地取舍调度及使用,这样才能使方证更加贴切相符而臻于预期的治疗目的。 限制性使用,顾名思义,即可在规定的范围和一定的限度之内准许运用,超此规定和限度即为违规或超限,进而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控制。中药也有限制性使用目录,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等...

  • 中医方证关系 中医方药关系

    中医方证关系 中医方药关系

    •方证相应的关系实质是“有是证则用是方”,即方与证之间有着相对固定不变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还产生了“异病同治”现象。 •方与药之间存在着离合关系。方药相合反映了药物功用与方剂功效大体相同,方与药离则表现为同一药物在不同方剂中有选择性地发挥作用,以及因配伍产生的新效用。 作为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原则,选定药味、药量等组合而成的药方。组方讲章法,用药有规矩,这一过程尤其需要充分考虑处理好其间的各...

  • 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

    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出版是一件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情。忆及1998年在《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版出版时,我专程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作了专访,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题为“集古今医方大成,立千秋岐黄伟绩”书评,20多年过去了,辞典第2版又以崭新的面貌隆重面世,令我由衷高兴。 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研究员在方剂学领域积淀丰厚,造诣颇深,在他的带领下,100多位中医界专家潜心整理研究了十二个春秋,编纂成《中医方剂大辞典》(全书11册,1800余万字,96592方),于1992年起...

  • 中医方剂之集权与分权

    中医方剂之集权与分权

    集权和分权一般是指组织系统中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集权是指由最高管理者集中领导、统一指挥,把决定一切事务的权力都集中在上级核心机关,下级机关和部门只能根据上级核心机关的决定、指令和指示办事,而不得擅自越权,各行其是。分权是相对于集权而言,是在多层次、多机构的管理系统中按照一定规则把权力合理分派给不同机关和部门的规定和制度,上级核心机关只对关于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下级机关和部门则在自已的管辖范围内有权自主决定一些一般事务性的问题。中医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实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药物组成的有君、...

  •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我刚开始学习中医时,没有书籍,都是借老师的书来抄写。1971年,我在书店买到了一本《实用中医方药手册》,没有具体作者署名。我如获至宝,常常秉煤油灯夜读至深更。在此后的见习实习中,我将该书装在工作衣口袋里随时查阅对照。近20年后,我才得知该书是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王世民老师编著,最初为内部印刷。1984年出版署名王世民,后多次修订再版,迄今共印刷了62万余册,其读者面之广可想而知。 该书第一部分为方剂,按功用分类排列,主方下附有同类方剂。如解表剂,第一方为麻黄汤,其下附有三拗汤、华盖散、麻杏苡甘汤三方,每方有...

  • 仲景示范对中医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仲景示范对中医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治疗经验,积累了盈千累万的治疗方剂,为临证的选方用药提供了极大便利。总体而言,这些方剂大都循证而立,即每个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但由于疾病复杂及个体差异,应用时大都需要对其作出化裁。兹对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仲景示范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毕生心血之作。书中详细记述了其对六经病及杂病的诊疗经验,并演示了灵活多变的加减方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总结张仲景...

  • 中医方剂的功用与组方 几点认识

    中医方剂的功用与组方 几点认识

    方剂是各种药物的有机组合而非堆砌,其功用虽取决于方中诸药却又非诸药功效的简单加合。目前,对方剂功用的归纳、总结,由于缺乏明晰、严谨的标准,时常可见对其功用见仁见智、表述不一的情况,影响临床应用。兹对此作一梳理。 文献记述 方剂的功用与组方的药物直接相关。而关于中药的功用,自《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很长时期并未独立表述,而是表现为与主治混杂记录的状态。如其中记述桂枝“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

  • 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证不难认,意会则明。”此语是明代医学家陈实功剥《陋室铭》之语品学医之妙要,可谓“世言真数开心意”。 清代末叶以来,中医界把《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和《药性赋》列为“蒙学四书”,又被称为学医“四小经典”。其中,方剂的汤头尤为重要,对其背诵,甚至终生享用。这说明学用方剂的重要性。至于作为中药的本草,也多是以方带药来学,可备见,学方之重要。 方剂是中医药理论的缩影,医家的...

  • 中医方证对应独特认知模式与现象学内涵的契合

    中医方证对应独特认知模式与现象学内涵的契合

    《伤寒杂病论》犹如一篇恢弘精微的长篇叙事诗,铭记着千百年来无数经方医家千锤百炼的临证事实,其独特而深刻的认知与表达方式保证了对脉证并治本质把握的深度、准确度与系统性、可重复性,从而“君临万卷医书之上”。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倾一生精力研究与实践仲景学术,重视经方体系自身内在的固有的独特思维,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论断,尝试结合现象学原理对其进行探讨,以从方法学上获得更明晰的认识。 方证对应独特认知模式与现象学内涵的契合 现象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众多...

  • 中医方剂之三三制

    中医方剂之三三制

    “三三制”原指一种机构的人员组成或人员编制形式,我国历代许多时期的军队步兵序列建制即是采用“三三制”,如一团辖三营,一营辖三连,一连辖三排,一排辖三班,一班辖三组,一组辖三人等。这种“三三制”的军队编制对于提高执行指挥命令、有效进行火力配置、相互协调战术机动等,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说是现代战术中“模块化配置”的雏形或缩影。“用药如用兵”,清代医家徐大椿说:“兵之设也以除暴&hel...

  • 学用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50年

    学用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50年

    国医大师王世民于1968年一手写成的《中医方药手册》,最初是内部印行五千册。由于不能满足各地的需要,王世民又作了修改,于197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量达62万册。到201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已是第4版。从1984年版开始,每版发行之后,王世民老师都会亲笔题签赠阅于我。50年来,该书已成为一部以典示范、执简解难、合宜适用的案头枕边书。 我初学中医那年,就买到这本《中医方药手册》,那是第1版,书名没有“实用”二字,收集方剂646首,中药447味,制作64开本,红塑料皮,携带方...

  • 江柏华:为战“疫”贡献“中医方案”

    江柏华:为战“疫”贡献“中医方案”

    问诊,踏遍白山黑水;施治,集成良药良方。每临大疫,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省中医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江柏华总会不辞劳苦、挺身而出,以自己的不懈努力证明着中医中药的宝贵价值。近日,江柏华所在的“清肺排毒汤”应急项目组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大爱如山,医者无疆。为新冠肺炎战“疫”贡献“中医方案”,这是“苍生大医”江柏华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