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第180页
-
咳嗽中医病案“阴虚火旺”“寒包火”治方
咳嗽病变部位在肺,但五脏六腑均能令人咳。不同的医家对咳嗽的治疗思路迥异,赵氏临床善用轻清宣透法治疗疑难咳嗽,其用药轻灵,效若桴鼓。 北京同仁堂上海药店赵爱华名中医系国家级名中医赵绍琴之女,曾在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西医理论,后又得其父临床亲授,对内外妇儿,无不精通,尤善于运用轻清宣透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颇有心得。作者曾有幸侍诊赵老师多年,现将其治疗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历代中医名家对咳嗽的认识 《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
-
风寒恋肺型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后世治外感痰喘者,多以它为主方,国医大师李佃贵对此方驾御熟练,临床医治痰多久咳,效果甚佳。 张某,男,45岁,于2018年5月13日初诊。患者于就诊前半年开始咳嗽,阵发性,夜间加剧,影响睡觉,遇冷空气、影响味加剧,咳痰量少色白,伴后背发凉,经常厚衣加身,冬季甚至夜间需穿棉背心就寝。曾多家医院就诊,服抗生素及多种中成药医治效果不佳。刻诊:咳嗽、少痰、背部怕冷、欲加衣被、咳嗽常遇冷空气、影响味等加剧,夜间重,纳食尚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 确诊:风寒恋肺型...
-
慢支气管炎 干姜为治寒饮痰咳的要药
缓慢支气管炎患者尤其是晚年支气管炎、寒咳患者,很简单受风寒外袭而发病。咀嚼干姜(鲜姜切片晾干即可)能缓解寒咳多痰的缓慢支气管炎。 中医以为,干姜为治寒饮痰咳的要药,其性大热,味大辛,有回阳通脉、温肺化痰等成效。患者取干姜少量嚼之(1片干姜约1~1.5g),或晚上睡觉前含1片干姜,咳嗽会减轻。外出时,也可随身带上一些干姜片,在咳嗽痰涎不易咳出时,嚼上1片,可显着缓解症状。根据现代药理剖析,干姜含有姜辣素、冰片、姜醇、柠檬酸等成分,这些挥发油成分均有祛风散寒逐邪的成效,还有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的效果,可...
-
治疗咳喘的名方 主治外寒内饮之咳喘证
【病案】 王某,男,8岁,2013年11月9日初诊。家长述其素有哮喘,平素稍一受凉或喝饮料、凉开水时即哮喘发作。3月前感冒后咳嗽气喘,经服中西药(具体用药不详)后,时愈时发。刻诊:患儿咳嗽,晨起受凉时咳嗽一阵,夜晚入睡前亦咳,咳时气喘憋闷,直至吐出清稀痰后方觉少舒,而咳喘止。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弦。诊为哮病,辨证属于外寒内饮。因患儿不愿服药,故处以中药外洗。 处方:麻黄、白芍、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茯苓各30克,细辛、杏仁各15克。2剂,每剂药用3天。水煎煮两次,取汁2...
-
应用寒疫理论治疗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反复发热验案举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具有普遍人群易感性的一类新型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腹泻、流涕、鼻塞等症状[1]。笔者在参加抗击COVID-19的工作中,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认为该疾病可归属中医“寒疫”范畴,应用经方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根据COVID-19临床表现及“民皆病”的传染性,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疫...
-
火龙灸治疗慢性虚寒性咳嗽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丽,王德琴,李彩虹 摘要 目的:观察火龙灸治疗慢性虚寒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60 慢性虚寒性咳嗽患者随机分成 2 组,对照组 30 例采用自拟温肺止咳方加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火龙灸加温阳中药治疗。10d 为 1 个疗程,2 个疗 程后比较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火龙灸结合中药治 疗慢性虚寒性咳嗽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 火龙灸;虚寒性咳嗽;治疗;护理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
-
秋冬天气寒冷防治感冒
秋冬,天气寒冷,是感冒的多发季节,有不少人认为感冒是因为受凉引起的,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感冒并非都是受凉所致,很多因素都可以诱发感冒。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特别要注意以下细节。 防寒保暖感冒虽然是由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但是受凉也是感冒的主要诱因。寒冷使肺功能降低是导致秋冬感冒的重要因素。所以,秋冬季节要多注意防寒保暖。 合理饮食感冒与饮食关系密切,一些感冒是由于饮食不当而引起的。过多食用肉类、乳制品等,可降低体内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引起感冒;过多摄入高盐食物,可导致...
-
鲜姜汁敷背治风寒感冒
风寒型感冒是由寒邪袭肺,肺卫失和引 起。轻者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 嗽,咯痰清稀色白;重者恶寒重,发热轻,无 汗,头痛,肢节酸痛,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 紧。此病全年可发,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运 用鲜姜汁敷背治疗本病,方法简单易行,现 介绍如下。 方法:患者俯卧位,露出背部,操作者位 于患者右侧,先取瓷勺l把,蘸少许凡士林,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刮痧至背部皮肤微红。 再取鲜姜汁20~30毫升,涂抹整个背部,在 背部穴位:大椎、肺俞:肾俞等处放置鲜姜蓉 lO~20克,使用保鲜膜覆盖整个背部,保留 15~2...
-
麻油煎蛋可治风寒感冒
冬天来了,很多人会因为低温、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患上感冒咳嗽。民间传闻,用纯芝麻香油煎鸡蛋,连吃几天便可治疗咳嗽,事实真的如此吗? 桂林市中医院铁西分院内科主任邓建华表示,确实听说过这个偏方,有的人还会往里加一些生姜末。芝麻、鸡蛋性平,有一定的养血润燥功效;生姜微温,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的功效。因此,这个偏方可能对风寒感冒及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邓建华谈到,在中医观点里,风寒感冒的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咽喉红肿疼...
-
一般风寒表证及风寒杂滞诸多病证 名医罗俊儒的经验方
组成及用法:防风10克,荆芥10克,紫苏10克,葛根15克,羌活10克,柴胡15克,生姜10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一般风寒表证及风寒杂滞诸多病证。 解析:本方为贵州名医罗俊儒的经验方。罗氏认为,寒邪于人体影响较之其他邪气普遍,诸多病证,常夹寒邪为害,包括外伤,有伤必有寒,故谓“百病皆有寒作怪,寒束肌表,卫阳不宣则发热恶寒无汗;寒邪内舍于肺则肺失宣降,鼻塞不通,咳嗽气喘;寒邪客于经络则经脉拘急收引,气血运行不畅,凝滞不通;寒邪伤中则运化呆滞,气机升降无力,脘腹疼痛,肠鸣呕吐...
-
中医治疗外感风寒感冒一方
风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好发于冬春季节或气候突变之际,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风寒感冒的症状为恶寒,无汗,流清涕,打喷嚏,关节酸痛,咳嗽,咳稀白痰等。若不及时治疗或误治,一部分患者可转为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心肌病等,或诱发本身的慢性病,并使之加重。因此,早期正确的治疗十分重要。 中医学在治疗外感风寒方面很有讲究,认为服用温散之品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现介绍一方;桂枝5~10 g,麻黄3~5 g,白芍10~15 g,大枣3~5枚,细辛1—3 g,干姜5~10片,法半夏5~10 g...
-
受凉出现发热畏寒出汗 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汗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汗为心液,属五液之一。正常出汗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生理性的汗液排泄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凡异常出汗者皆属于中医的“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症。中医古籍对汗证描述很多,如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战汗、脱汗、黄汗等,根据出汗部位分为头汗、五心汗、腋汗、手足汗、阴汗、偏沮等;根据出汗的特征不同可分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黄汗等。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
-
恶寒 流清鼻涕 选用柴胡白虎汤加味
陈某,男,71岁,2014年2月12日初诊。 患者主诉发热1周。患者曾有恶寒、头痛、身痛、流清鼻涕,因发热曾服用过解热镇痛药及中药荆防达表汤、银翘散之类,发热未已来诊,刻下患者发热,体温39.7℃,以午后及夜6~7点为甚,发热前稍有恶寒,口渴明显,口苦,口黏,呛咳,咳吐白黏痰,舌苔黄腻而燥,舌质暗红,脉浮滑数。 结合运气特点,从少阳合并阳明论治,选用柴胡白虎汤加味,因有舌苔黄腻、呛咳、咯吐白黏痰等,故复入清化湿热、清宣肺气之品。 处方:柴胡35克,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30克,炙甘草5克,生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