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第179页
-
顺利度过严寒的冬季 保护好心脏和提高心功能
据研究发现,每当气温降至7℃时,中老年人患急性心衰的人数增加2~3倍;当低于4℃时,因心脏病而发生死亡的人数会成倍增加。 专家提醒,特别是心脏不好的中老年人,在冬季遇到寒流,或大风、雨雪天气,应采取防护措施,增强心脏抵御寒冷刺激的能力,对保护心脏功能和减少心脏病发作大有益处。 即使没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在寒冷的刺激下也很容易突发心肌梗死。这是因为气温降低时,人体内肾上腺素释放过多,造成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引起冠状动脉挛缩造成的。 低温可使人体内的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全血容量、毛细血管...
-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寒痰瘀结证治 气化的概念
基于气化论探讨冠心病心绞痛寒痰瘀结证治 在中医学中, 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 精、 气、 血、 津液等物质与能量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 即 生命的运动与变化, 人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输布, 精 微物质之间、 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以及代 谢产物的形成与排泄等都属于气化 [1 ] 。气化失常, 引 起升降出入失调、 聚合离散紊乱、 开合枢无序, 都可导 致津液停聚形成痰饮, 闭塞于脉道聚而成瘀血。冠心 病心绞痛其病位在心, 与肝、 肺、 脾、 肾相关。病机总体 为本虚标实, 急性期以标实为主, 其病...
-
腹泻腹痛反复发作 伏寒方合四神丸加减
先天伏寒具有遗传性,伏寒体质具有年龄变化的规律,以足凉、疲乏、口干、心烦、太息为主症,以气虚气滞、寒热错杂为证候特征,是多种复杂疾病的病因。立法补阳益气,辛开苦降,疏肝理气,调整阴阳,治以伏寒方,在补气补阳的基础上,辛开苦降,调整阴阳,平调寒热,使阴阳调和而其症自止。 因此根据先天伏寒气(阳)虚气滞,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立法补阳益气、辛开苦降、疏肝理气、调整阴阳,治以伏寒方。方中仙灵脾、巴戟天补养肾阳;黄芪、白术补益中气;清半夏、砂仁辛开,质降而醒脾纳气;黄柏苦降(反佐法—引阳归阴)并有滋阴之...
-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治浅表性胃炎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马骏是第2~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国医名师;“理清温润通补”理论是马骏在长期从事脾胃病证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疗效显著。现将马骏的学术经验及相关临证验案介绍给广大读者,以期对指导治疗脾胃病临床有所裨益。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主升,胃主降,脾气不升,不仅不能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其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水液的功能亦发生障碍,同时其统摄、升提内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完成。胃气不降,则传化无度,壅滞成病,不仅饮食不能顺利下行,而且经初步消化...
-
发热恶寒头痛身痛 加味败毒汤
李玉贤,男,1948年生,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名中医、昌吉州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理论联系临床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辨证思路及诊疗方法,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以及外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编辑出版专著《草山堂医验录》1部,获国家专利1项。 组成:羌活9克,独活9克,柴胡12克,前胡9克,川芎9克,枳壳9克,桔梗9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薄荷3克,蝉衣15克,甘草9克。 功能:...
-
神经科疾病伴发病症《伤寒论》诊治思路方药应用
《伤寒论》在中医脑病领域的运用体会 《伤寒论》其自序中提到当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因此可以认为《伤寒论》大部分条文记载的内容是基于外感疾病, 或记载原发病证、或外感并传变、或为原发病失治、误治, 可以说在中医经典文献中, 是外感疾病诊治的百科全书、工具书。但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 笔者将其记载的诊治思路、方药应用于中医脑病领域 (现代医学称之为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心理障碍) 这一内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 也取得一定效果, 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
-
脾胃寒热错杂证与抑郁症的关联
抑郁症为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之一,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抑郁症属于中医神志性病变范畴,中医从“神志”与人体五脏、阴阳的关系出发辨治抑郁症,疗效颇佳。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所致的阴阳失衡与脏腑功能失调是抑郁症重要的发病因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情志疾病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上脾胃疾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证,多诱发精神类疾患,故脾胃寒热错杂证与抑郁症的联系密切,现笔者将二者的联系浅述如下。 1 寒热错杂现象在抑郁症中的表现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与快感...
-
“百花之长”桂花治疗胃寒疼痛消化不良
桂花又称木犀花,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百花之长”。每年农历八月开花,香飘十里,除供人们观赏,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中医认为,桂花性温味辛,含有挥发油、蜡质及木犀苷等成分,具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饮喘咳、肠风血痢、胃腹寒痛、牙痛、口臭等症。可煎汤内服,或开水冲泡代茶饮;外用可煎水含漱或蒸热外敷。 治疗胃寒疼痛、消化不良,可取桂花、玫瑰花各3克,开水冲泡后饮用,每日2-3次;治胃热口臭,可取桂花、菊花各3克,水煎后漱口,...
-
反复头痛恶寒,病毒性脑膜炎,玉屏风散补太阳之虚
某女,28岁,反复头痛恶寒2周来诊。 患者于2周前不慎感寒,出现头痛及恶寒怕风,无明显发热,曾服用感冒药,症状不减,并觉全身肌肉疼痛感,疲倦感,来诊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紧。查体:脑膜刺激症阳性,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及生化未见明显异常,但脑压200mmHg。西医诊断: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补诉,素体虚弱,易感冒,此次发病最重,时间最长。沈老辨为体虚太阳伤寒证。 治疗上以葛根30g,麻黄10g,羌活10g,独活10g,白芷10g,桂枝10g,白芍10,生姜5片,大枣12枚,甘草10g,黄芪30g,防风10g。每日一剂...
-
中满腹胀,寒胀中满分消汤,肠系膜淋巴结核
中满腹胀 徐某,女,24岁。患大便溏泻已二年多,每日三四次。逐渐发展为中满腹胀,从心下至少腹胀闷不堪,尤其以进食后为甚。饮食乏味,带下多,手心灼热。西医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核”,按结核治疗无效。其人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沉弱无力。此证属脾虚有寒,中气不运,清阳下陷,浊阴在上;又带下多而手心热,正是东垣所谓内伤之热。 黄芪1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黄连6克,吴茱萸6克,生姜6克,草蔻仁6克,荜澄茄6克,益智仁6克,干姜...
-
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虚实寒热之别 中医分型论治
作者简介:张德超,男,江苏高邮人,生于1937年,少承家学,后深造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曾任高邮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擅长肝胆、脾胃病及疑难杂症、老年病诊疗,著《医道求真录》。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从而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引起氢离子弥散增加而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病变。 本病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胆邪上逆,治以和胃降逆。但由于患者素...
-
里虚寒 胃炎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汤《伤寒论》原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伤寒论》242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胃虚有寒饮,则食谷欲呕,宜吴茱萸汤主之,若服药后呕反增剧者,是误把上焦因热致呕,而以本方治之也。 王某,男,72岁。2021年3月18日初诊。诉烧心10余年,重则吐清水。现烧心(胃脘部烧灼感),似有火烤,重时吐清水、夜重,重则不能寐;喜热饮。查体见患者平躺后腹部如舟状,上脘部触摸冰凉。脉沉细。胃镜显示慢性胃炎。 该患者无通过汗...
-
李永成从脾胃阴火论治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李永成,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第3、5、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老年病学会理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李永成教授临证50余载,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从中焦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证特点突出,疗效显著,现将李永成教授从脾胃阴火论治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 1 阴火理论探讨 1.1 阴火以脾胃为本,与五脏相关 《素问·玉机真脏论》记载:“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
-
慢性萎缩性胃炎 芳香与苦寒之药合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的消化系统疾病;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肠上皮化生是胃黏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上皮变化,在胃癌的形成方面,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李佃贵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浊毒之邪壅滞中焦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胃黏膜多步骤癌变的主要环节。...
-
贾六金运用三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经验
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其病位在胃,同时与肝、脾密切相关。《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将胃痛分为肝胃不和、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脾胃湿热、寒热错杂、胃阴亏虚、瘀血阻胃、脾胃虚寒8个证型[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受社会压力、情志不畅等多方面影响,胃痛发病率也不断上升[2]。贾六金主任医师是全国名老中医,博士生导师,临床工作5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诊贾老左右...
-
寒温并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 是指胃黏膜的固 有腺体受到损伤之后引起的萎缩或消失的病变, 伴肠 化或增生者存在着癌变的可能。需要指出的是, 胃黏 膜需要良好的血供, 为其提供营养支持, 胃黏膜的血流 量较非萎缩性胃炎明显降低, 其与胃黏膜血液供应减 少, 胃黏膜受损等有关 [1 -2 ] 。而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 甚至癌变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免疫因素、 年龄因素、 遗传因素等有关 [3 -4 ]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 “胃痞” 等范畴 [5 ] 。中医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