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 第183页

寒 第183页

  • 误解种种说伤寒

    误解种种说伤寒

    《伤寒论》 的阅读和学习, 是目前中医教育的必修 内容。其实 , 《伤寒论》 在历史上也一直作为中医临床 的必读典籍。如何从学习中能够真正取得相应的效 果, 能够事半而功倍, 这是我们从事伤寒、 金匮教学以 及研究的人员应该下功夫做好的工作。 过去, 我们按照传统的做法, 比较注重在文字上下 功夫, 熟读背诵, 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这样的 方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并不是事情的全部 。《伤寒 论》 作为一部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的临床诊疗实录, 和一 般人文历史方面的书籍显然有着不同...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伤寒
  • 《伤寒论》法方禁例与医源性变证的防范

    《伤寒论》法方禁例与医源性变证的防范

    中医药学独特的辨证施治之法、方药之有效性 日益受到临床医生与患者的肯定,但临床注重疗效 的同时,更需提醒医者,临证立法遣方更需注重其 安全性 。 《伤寒论》乃集古代医学大成之作,其 理、法、方、药俱全,系统地阐述了内科杂病的辨 证论治方法,并且以其独到的经验,对小柴胡汤、 桂枝汤等临床常用方剂以及八法中下法、汗法等治 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归纳出其临床禁忌,强调应尽 量避免医源性变证的发生,对后世医家遣方用药的 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 1 方药禁例 1. 1 桂枝汤禁例 桂枝汤是治疗外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其解肌袪 风...

  • 窥豹一斑识伤寒

    窥豹一斑识伤寒

    窥一斑而知全豹。如果说伤寒病是全豹, 那么《伤 寒杂病论》 仅为一斑。从常识出发, 如果没有对全豹的 认识, 可能再怎么看一斑都无济于事, 反而就像盲人摸 象, 各执一端, 始终也无法一致。所以一旦在整体上对 事物有了基本把握以后, 窥一斑才有进一步推及全豹 的可能。 如果承认 《伤寒杂病论》 偏重于临床的写实, 而不 是一本论述医理的书, 那就使我们有了认识事物的共 同基础。它较为集中地记载了那个年代临床上如何应 对伤寒这个病证的具体治法方药, 以后该书分成了现 今大家熟悉的 《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 。宋以...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伤寒
  • 巧用葱白解散外感风寒

    巧用葱白解散外感风寒

    外感初起发汗法,你有哪些呢?朱老巧用葱白有三法,神仙粥,要不要来一碗? 巧用葱白解散外感风寒 葱白,辛温而润,是一味发散表邪、宣通阳气之佳品。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谓其“主伤寒寒热”。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有葱豉汤,治伤寒初起,寒热无汗。方中豆豉功擅解表透邪,与宣肺通阳之葱白相伍,对外感初起寒热身痛者,不失为简约速效之良方。 朱老用葱白治外感初起,有以下三法: 一法,用葱白一握,和米煮粥,粥成,加入食醋,趁热食之,可迅速收发汗解表退热之效。此方又名&l...

  • “伤寒”的诠释

    “伤寒”的诠释

    “伤寒”概念演变考 中医特定的名词术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 书籍中蕴含着不同的含义。经典中的“伤寒” 在临床实 际中随俗而变 , “伤寒” 的概念不断变化, 渐趋宽泛, 伤 寒的内容不断扩充, 即原来的伤寒在后世的临床中产 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中医学理论的发生往往呈现演进 式。本论文将分析和探讨临床疾病的实际情况与中医 治疗之间怎样彼此渗透与呼应的。比如疾病本身会发 生变化, 临床的疾病谱会发生改变, 医家的临床实践各 不相同, 表现在他...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伤寒
  • 夏季感受暑邪症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 处方用新加香薷饮化裁

    夏季感受暑邪症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 处方用新加香薷饮化裁

    新加香薷饮源自《温病条辨》,由香薷、金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五味药组成,具有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夏季感受暑邪,症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纳呆,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方中香薷辛微温,入肺、胃经,芳香质轻,辛温发散,既可疏表散寒,又能祛暑化湿,为夏月祛暑解表要药;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祛暑清热、解毒;鲜扁豆花芬芳轻清,达表清暑;厚朴苦辛性温,行气除满、燥湿运脾。全方辛温与辛凉相合,为治疗夏季暑病之良方,尤其适用于夏季感寒、暑湿内蕴、寒轻暑重之证。 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

  • 发热不可滥用寒凉药

    发热不可滥用寒凉药

    发烧也称发热或身热,以发热为主的是一病名,但很多是兼伴在其他病之中,就是一个症状。西医按发烧类型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如按病的程度分为37~38℃者为低烧,38℃以上为高烧。其治疗有物理降温法、抗菌治疗法、发汗治疗法等。在古代没有体温计的情况下,是按发病的机理来分为壮热、身热不重、潮热。从病因方面分有外感发热、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分外感风寒发热、外感风热发热、外感湿热发热、外感燥邪发热等。这复杂多变的发热在治疗时应采取辨证治疗,下面用案例以说明。 案例一:外感风寒发热案 梁某,男,48岁,1980年...

  • 热病者皆伤寒 六经传授皆为热证

    热病者皆伤寒 六经传授皆为热证

    对伤寒的最早论述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素问·热论》曰:“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并创伤寒六经辨证纲领。此后,孙思邈、张仲景、王叔和、庞安时、朱肱、成无己等医家对伤寒学说有不同角度的阐发。金元医家刘完素发展《内经》伤寒学说,在继承中又发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热病者,皆伤寒 刘完素依据《内经》指出的“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认为“伤寒”是指...

  • 防治风寒感冒 杏桃姜茶

    防治风寒感冒 杏桃姜茶

    民间有很多有关秋季的诗词和谚语:“天凉好个秋”、“一场秋雨一场寒”、“哪堪秋雨助凄凉”等。都是说秋天天气转凉,让人觉得冷飕飕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由于没有及时增加衣物,就特别容易得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不同,它是因风吹受凉而引起的感冒,秋冬发生较多。症状是浑身酸痛、鼻塞、流清鼻涕、咳嗽有痰。得了风寒感冒,要对证用药。尤其是不要乱服用抗生素,或者有点轻微感冒就去打点滴。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治疗。轻微感冒可以在家调理,喝...

  • 丁甘仁治疗伤寒外感病经验浅析

    丁甘仁治疗伤寒外感病经验浅析

    丁甘仁(1865-1926), 名泽周, 生于江苏武进, 是近 代著名的医学家、 教育家。丁氏自幼聪慧, 不屑举子 业, 始学医于家乡圩塘冯绍成, 后求教于马培之学外 科, 其后又跟随汪莲石研习伤寒学。丁氏生平勤奋好 学, 博闻强识, 酷爱阅读古籍, 博采众方, 对张仲景《伤 寒论》 , 深信不疑 [1 ] 。丁氏常曰 :“医有两大法门, 一为 《伤寒》 之六经病, 二为《金匮》 之杂病, 皆学理之精要, 治疗之准则。 ” [2 ] 在治疗伤寒外感病方面, 他不以经方 和时方划清界线。受伤寒...

  • 风寒怎么办 紫苏生姜汤

    风寒怎么办 紫苏生姜汤

    感受了风寒怎么办?现在大家都有了这样的意识,不要动不动就吃药,特别是感冒药,剂量吃大了甚至有肾损伤的风险。其实不妨利用厨房中常用的食材,煲一碗热气腾腾的紫苏生姜汤,趁热喝下去,就好了大半。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易美容中药师介绍,紫苏全身都是宝,苏梗(茎)偏于行气宽中,亦可安胎。苏子(果实)则具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不过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还是紫苏叶,广东人最爱的菜肴之一紫苏焖鸭是很有讲究的。紫苏性温,鸭子性凉,两者搭配,鸭子则不会太过寒凉而伤人脾胃...

  • 神奇四味大发散 祛除陈寒愈眼疾

    神奇四味大发散 祛除陈寒愈眼疾

    一男孩,16岁,因右眼痒疼几天求治。刻下右眼睑红肿,睑结膜、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伴喷嚏、黄清涕、咳嗽,其母言孩子平素口干夜甚,大便秘结,每年初秋发作,治疗颇感困难。本次患病后,内服抗生素及外滴眼药水无效,查脉浮数,舌尖红,辨证为肺胃热盛,复感风邪,风热交搏,上攻于目。给予桑菊饮加减:桑叶15克,菊花15克,薄荷10克,荆芥穗150克,羌活15克,白芷20克,蝉蜕10克,辛夷12克,瓜蒌15克,芦根30克,生地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甘草10克。4剂,水煎服。本以为区区小疾,辨证无误,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谁...

  • 《金匮要略》杂病与卒病 杂病与伤寒

    《金匮要略》杂病与卒病 杂病与伤寒

    思考《金匮要略》中杂病的历史沿革 杂病起初是今本《灵枢》 第 26 篇的篇名。自宋代 官方肯定仲景书为《伤寒杂病论》 , 赋予了仲景论治杂 病的重要地位。考今本仲景 《金匮要略》 未言及杂病之 名却是事实 。《伤寒杂病论》 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 针 对的是热病证治, 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 。《金 匮要略》 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 使得它的原貌 模糊不清, 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 概念后来发生改变, 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 可能偏离了 仲景的原意, 本文将此话题展开议论。 1 起源阶段:...

  • 岭南伤寒 岭南中医学术最活跃的领域

    岭南伤寒 岭南中医学术最活跃的领域

    近代岭南伤寒学派的发展概要与学术探析 岭南伤寒, 是伤寒特色学科与岭南地域医学结 合所形成的一门专属学派, 是岭南医学重要的组成 部分, 也是岭南中医学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岭南医 家, 自清代以降, 近代以来, 活跃于医坛, 以张仲景 《伤寒论》为研究对象, 发挥经方在岭南区域防病 治病作用, 学术绵延近300年之久, 形成了独具一格 的学术特色。 现简述如下。 发轫晚起步高,成就斐然 岭南伤寒研究始于清代, 由于地理、 经济、 文化 等原因, 清代之前伤寒学的研究没有在岭南萌芽。 直至清初南海何梦瑶《伤寒...

  • 辛温散寒的经典名方化裁治疗各种寒证

    辛温散寒的经典名方化裁治疗各种寒证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主张用汗吐下三法攻邪已病,邪去则正安。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发扬了张从正的学术思想,拓展了辛温发汗法的治疗范围,将辛温发汗法既应用于实证的治疗,又应用于虚证的治疗。他不仅用辛温发汗法治疗外感风寒或寒湿表实证,也用于治疗里寒或里寒湿凝滞之里实寒证;不仅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也用于治疗阳虚寒凝或阳虚寒湿凝滞的里虚寒证。其机理就是辛温发汗解表法,不仅能发散肌表之寒邪或寒湿之邪,也同样能将内在的寒邪或寒湿之邪由肌表透发而出。现将其运用辛温发汗法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辛温发汗法治疗寒凝或寒湿凝...

  • 解码《伤寒论》六经之温病法度

    解码《伤寒论》六经之温病法度

    魏晋时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自序曰: “仲景 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 。 梁代陶弘景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亦说: “外感天行, 经方之 治, 有二旦、 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机, 依此诸方, 撰为《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 后学咸尊奉之” 。 宋 版《伤寒论》序也有 “仲景本伊尹之法, 伊尹本神农 之经” 的记载。 由此可知仲景《伤寒杂病论》 之方证 和内容之直接来源是《汤液经法》 , 了解到这一点, 对 理解伤寒意义重大...

  • 小儿乳蛾扁桃体炎中医治宜分风寒分急慢

    小儿乳蛾扁桃体炎中医治宜分风寒分急慢

    乳蛾又名喉蛾,因其形似乳头或蚕蛾而得名,根据其症状表现和发病部位,该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扁桃体炎。发生于咽喉一侧者为单蛾,发生于两侧者则为双蛾。按其发病暴久,又可分为急性乳蛾和慢性乳蛾,多见于3~6岁小儿。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主任医师对乳蛾一病辨治颇具经验,现整理如下。 急性乳蛾治分风寒、风热 风寒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手足欠温,一侧或两侧乳蛾突起,Ⅰ~Ⅱ度肿大,色微红,或微痛或不痛,舌苔薄白、中根略厚,脉浮。此缘风寒之邪搏结咽喉发为乳蛾。方用苏羌达表汤合荆芥汤、甘桔汤加减。药用紫...

  • 简明扼要列举 伤寒124方基础方

    简明扼要列举 伤寒124方基础方

    一、伤寒124方基础方 伤寒杂病论,集外感和杂病之大成,内容博广,初学者难以很快掌握要领,经过对其总结,简明扼要列举如下,是其便于运用掌握。   1、 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   2、 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   3、 虚烦证基础方:栀子豉汤   4、 邪热壅肺基础方:麻杏石甘汤   5、 热利基础方:黄芩汤   6、 心阳虚基础方:桂枝甘草汤   7、 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   8、 肾阳虚基础方:干姜附子汤...

  • 《金匮要略》温法论治虚寒型鼻鼽

    《金匮要略》温法论治虚寒型鼻鼽

    鼻鼽属于临床常见病、难治病,相当于西医变态反应性鼻炎。历代文献对其均有认识,《素问·气交变大论》即有“鼽嚏”的论述。《刘完素六书》曰:“鼽者,鼻出清涕也。”《景岳全书》云:“窒塞者,谓之鼽。”鼻鼽病因多责于肺、脾 、肾三脏虚损,病机寒热虚实各有表现,治疗上标本兼顾,攻补并用,内外结合。笔者经过多年临证观察,认为鼻鼽以虚寒型多见,宜尊《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理,从温法论治。 虚寒型鼻...

  • 以续命类方治寒热错杂之失眠

    以续命类方治寒热错杂之失眠

    不寐乃古今难治之病,其中寒热错杂之证治疗尤其棘手。本案以大续命汤煮散治疗失眠之寒热错杂证,有别于既往滋阴养血、交通心肾、补气养心、潜镇安神等法,现整理如下。 患者男,37岁,2022年3月24日初诊。主诉:眠差多年,加重2周。患者既往因工作需要长期熬夜,现虽已不再熬夜,然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夜寐多梦,甚则彻夜难眠,近日每夜仅睡1小时,情绪紧张,精神困倦。平素畏风冷,微怕热,汗出多,夜盗汗,心胸闷,偶悸动,胃纳差,口干苦,口臭,大便干结,日2~3行,夜尿1次,婚后5年未育。查体见面浊头油,手温微潮,下睑鲜红...

  • 桔梗汤甘草汤《伤寒论》中的治咽痛名方

    桔梗汤甘草汤《伤寒论》中的治咽痛名方

    甘草汤、桔梗汤出自仲景公之《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放到一起来学习,主要是因为仲景公也是把这两个方放到一起来治疗咽痛症。而咽痛症之所以属少阴,主要是因为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在民间人们愿意用甘草或者是甘草和桔梗来治疗一些病,在临床却鲜用。究其原因是该药无效了吗?应该不会的,只有广大人们喜爱的方药才是最有效的临床方药,这一点任谁也不会否认,那是为什么呢?仲景公苦心孤诣地提出的两方,不仅仅出现在《伤寒论》中,在《金匮要略》中...

  • 剧烈咳喘《伤寒论》解

    剧烈咳喘《伤寒论》解

    “身为振振摇者”见于《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五版《伤寒论》教材解释:“误用吐下损伤中阳,若更发汗,则阳气愈伤,经脉失养而动惕,故可发生身体振颤摇动不能自持的证候。”《医宗金鉴》在苓桂术甘汤方解部分提到:“身为振振摇者,即战振身摇也;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战振欲堕于地也。二者皆为阳虚失其所恃,一用此汤,一用真武者…&he...

  • 受凉后自觉阵发性寒热交作 方用荆防银翘小柴胡汤

    受凉后自觉阵发性寒热交作 方用荆防银翘小柴胡汤

    高某,男,61岁,2023年9月30日首诊。主诉:阵发性寒热交作伴鼻塞流涕2天。2天前,患者因受凉后自觉阵发性寒热交作,但体温正常,伴鼻塞、流黄黏涕,喷嚏频作,口苦,咽干,无咽痛,纳呆,夜间眠差。自服疏风散寒颗粒,无明显疗效。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风邪侵袭,枢机不利。 治法:疏风散邪,调和枢机。 方用荆防银翘小柴胡汤:荆芥15g,防风15g,忍冬藤30g,连翘18g,竹叶柴胡15g,酒黄芩15g,党参片24g,法半夏15g,干姜12g,甘草片6g,大枣15g。2剂,每日1剂,...

  • 外感风寒咳嗽,嗓子疼干泡胖大海

    外感风寒咳嗽,嗓子疼干泡胖大海

    前几天,我外感风寒,咳嗽、嗓子疼且干,很不舒服,遂找了位颇有经历的中医,他问明病情后,开了三味中药——甘草、桔梗和胖大海。让我每天用开水泡饮,说不过三五天就能好转。 我拿上处方,到中药房拿了四天的剂量。甘草、桔梗我较为熟悉,对其药性也略知一二。但面临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表面棕色或暗棕色,且浑身布满了不规则皱纹的胖大海,我一脸茫然。既然中医说了,那肯定有其道理,便将胖大海与甘草、桔梗一同冲进茶杯。 胖大海遇水后,很快胀大成海绵絮状,数分钟后,药力逐渐渗透到液体中,水也变了色彩...

  • 中医反复咳嗽治案 温病未已又感风寒案 咳嗽未解又发热案

    中医反复咳嗽治案 温病未已又感风寒案 咳嗽未解又发热案

    反复咳嗽案 王某,男,9岁,自2023年7月21日至8月2日,先后2次发热,第1次伴有突发的双目凝视不动、呼之不应的失神表现,被诊断为高热抽搐,第2次则伴有犬吠样咳嗽,被诊断为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经治疗后很快热退症消,余无不适。8月7日早上家属诉患儿2天前又开始咳嗽,并逐渐加重,无痰,不发烧,晨起鼻塞,余无不适。处方:连翘15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枳壳10g,葛根10g,赤芍10g,柴胡15g,生甘草6g,杏仁10g,麻黄3g,石膏30g,百部10g,藿香10g,大黄3g,黄芩3g。嘱先...

  • 咽痛不适 以温中散寒法治急喉痹

    咽痛不适 以温中散寒法治急喉痹

    喉痹病名最早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素问·厥论篇》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据其症状,临床可分为急喉痹和慢喉痹,参考现代医学病名,类似于今之急、慢性咽喉炎,治疗多以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为主。笔者曾以温中散寒法治疗一例急喉痹,收效甚佳,兹介绍如下。   张某,女,41岁,2017年5月初诊。患者主诉“咽痛不适3天”,无明显诱因,3天基本不能进食任何食物,不能正常张口说话,声音嘶哑、低沉,大便泻下稀水,日行4~5次,舌淡红、苔薄黄且腻,脉...

  • 感冒寒热变化 选择常见的感冒中成药

    感冒寒热变化 选择常见的感冒中成药

    感冒通常来看不能算什么大问题,合理选择相关中成药物,并通过适当休息、多饮水就很快痊愈了,但也有一些感冒缠绵难愈、后遗症状长期存在,或是因为选错感冒药而导致感冒加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风寒感冒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苦甘颗粒……面对琳琅满目的感冒药,您会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正确选择吗? 在用药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感冒的病因、病机、分类。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皮毛或口鼻感受、触冒六淫邪气或时行疫气导致卫表失和、肺失宣肃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其中在诸多致病邪气因素中以风寒为多见。风寒邪气侵袭肌表...

  • 咳虽小恙治亦难 真热假寒需细辨

    咳虽小恙治亦难 真热假寒需细辨

    宋某,男,33岁,2021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2年余。患者2年前腰部受凉后咳嗽,伴后腰发冷,畏寒甚,受凉则咳剧,痰少,曾查胸部CT、肺功能未见异常。寻求中医治疗,前医曾先后予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合止嗽散、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九味羌活汤以及温补脾肾类中药治疗,无明显效果,服用小青龙汤后出现口舌溃破。刻诊:咳嗽,昼夜无明显规律,受凉易加重,近2日咳出少量白沫痰,轻微鼻塞、喷嚏,后腰发凉,纳可,无烧心泛酸,口不渴,夜寐可,大便偏稀,每日1次,小便可。舌淡紫,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偏数。...

  •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病证无论在表或在里,只要有小柴胡汤见症,哪怕仅仅是一症,也就意味着单用表证或者单用里证无法完全解释见症者,此时单治表或单治里即属治不对证,而应当先予小柴胡汤(或小柴胡汤类方)和畅表里、通达上下,或在此基础上取用汗法或下法。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对于某一具体病患,似乎可以辨为某一证或某一方证,但总有那么一、二症不支持。这时候,很多医者会选择忽视这一、二症的存在。细细品...

  • 温阳散寒通络治疗雷诺氏症

    温阳散寒通络治疗雷诺氏症

      雷诺氏症,亦称肢端动脉痉挛症,是由寒冷激发的一种阵发性的肢体末端小动脉的痉挛性收缩。发病时皮肤即现苍白、发凉、紫绀和疼痛症状,得热则舒适。笔者认为此乃机体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肢体末端,血液循行不畅,导致上述症状出现。据其发病机理,在临床中用自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汤治疗此病,获效显著。   组方:熟附子9克,桂枝9克,干姜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9克,鸡血藤20克,当归12克,红花9克,丹参15克,水煎服,日1剂。外用:红花15克,威灵仙15克,桂枝15克,75%酒精300毫升,浸泡1周后过滤,棉签蘸搽患肢,一日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