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第99页
- 
	
	温补脾肾法治多寐失眠国医大师王庆国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师从于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及各种内科疑难病方面经验丰富。王庆国在诊疗过程中,每每灵活运用仲景理论,善用经方与时方,疗效显著。笔者现将跟师期间所记录的王庆国运用温补脾肾法治疗疑难病症验案2则加以整理,以飨同道。 医案一多寐 张某,男,17岁。诉因白天困乏思睡伴双上肢抬举无力1年,于2013年10月29日就诊。1年来患者自觉白天困倦乏力,昏昏沉沉,无法控制,总欲入睡,伴有双上肢抬举无力,曾于外院就医,诊为进行... 
- 
	
	慢性肠炎 治当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慢性肠炎 患者,女,74 岁。2004 年 1 月 14 日初诊。患者大便水泄 20 余年,尤在饮食稍有不慎,或受寒风冷诱发。每日腹泻于凌晨即起,泻下水样完谷之物,大便日行四五次。怕冷畏风,面部潮红,面额烘热感,口干但不欲饮或饮水不多。 此证属下元虚冷,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日久滑脱冷泄。治当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并引火归原而温下焦之寒。处方: 白术 15 g,山药 15 g,炙黄芪 15 g,厚朴6 g,姜半夏 10 g,苍术 10 g,防风 10 g,肉桂 6 g,艾叶 6 g,吴茱萸 6 g... 
- 
	
	癫痫通治方 中医临床中可暂不分缓急标本以调理肝脾为主难治性癫痫又称为顽固性癫痫,通常指无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或占位性病变,但临床病情迁延,经2年以上正规抗癫痫治疗,试用主要抗癫痫药单独或合用,达到患者能耐受最大剂量,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日常生活者。 国医大师余瀛鳌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任医师、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医科研及临床工作多年,临床精于中医内科,尤长于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糖尿病、癫痫等多种疑难病证。余瀛鳌重视临床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善于汲取古籍中蕴含的学验精华,在治疗难治性癫痫疾患中积累了... 
-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治浅表性胃炎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马骏是第2~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国医名师;“理清温润通补”理论是马骏在长期从事脾胃病证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疗效显著。现将马骏的学术经验及相关临证验案介绍给广大读者,以期对指导治疗脾胃病临床有所裨益。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主升,胃主降,脾气不升,不仅不能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其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水液的功能亦发生障碍,同时其统摄、升提内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完成。胃气不降,则传化无度,壅滞成病,不仅饮食不能顺利下行,而且经初步消化... 
- 
	
	抑郁症补益心脾法 养血补肝法 甘润缓急法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增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抑郁症属于中医失眠、郁证、癫证和脏躁等病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兴趣减退,多愁善感,神疲乏力,睡眠障碍,腹胀纳呆,胸闷脘痞,甚至有自杀倾向等。多年来,笔者专注于中医分型辨治抑郁症方面的临床研究,收获颇丰,现将自己治疗抑郁症的十种方法总结如下。 补益心脾法 本法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证,主要表现为郁郁不乐,兴趣减低,失眠多梦,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治以健脾养心,夑理阴阳,和中安神。笔者常用归脾... 
- 
	
	心脾两虚型不寐病常见舌象特征探析不寐是指脏腑机能紊乱, 气血不足, 阴阳失调, 致使不能获得正常睡眠 [1] 。 心脾两虚型不寐病是不寐 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 一般 指心血不足, 脾气虚衰, 以心悸失眠、 食少便溏、 神疲 健忘等为主要表现 [2] 的一类病证。 笔者查阅、 分析了 大量的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相关资料, 结合自身临床 体会, 十分赞同庄欣等 [3] 对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的相关 论述, 认为心脾两虚型不寐病应包括心脾气血两虚 型、 心脾气虚型、 心脾阳虚型和心脾气阴两虚型, 并 对上属各型舌象特征进行探讨。 正... 
- 
	
	基于调理脾胃法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浅析失眠是一种身体不适的症状,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经历,失眠症更是一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可以表现为早醒、难以入睡、睡眠时间过短和因睡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日间精神或行为异常的多组症状。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显示,失眠症的患病率在10%~48%之间不等[1],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有长达10年的病程[2],失眠症正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长期困扰着大众的身心健康。 在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方案中,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心理疗法主要通过对患者进行睡眠教育和放松训练等方式,纠正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睡眠态度,此方法没有不良反应... 
- 
	
	温阳清热治疗肠痈 温肾暖脾治疗泄泻温阳清热治疗肠痈 张师运用附子配大黄治疗正虚的热毒之症。 病案举隅 患者张某,女,67岁。2000年5月15日就诊。主诉:右下腹疼痛2周。现病史:右下腹疼痛2周,局部可触及包块,经抗生素治疗1周,仍发热,38.5 ℃,腹痛,尚有包块。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无力。西医诊断:慢性阑尾炎。中医诊断:肠痈。辨证:正气不足,湿热壅滞,瘀结肠中。治以温阳扶正,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排脓去结。处方:制附子(先煎)15 g,生大黄(后下)15 g,牡丹皮15 g,冬瓜仁30 g,败酱草30 g,桃仁9 g,薏苡仁15 g... 
- 
	
	脾胃寒热错杂证与抑郁症的关联抑郁症为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之一,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抑郁症属于中医神志性病变范畴,中医从“神志”与人体五脏、阴阳的关系出发辨治抑郁症,疗效颇佳。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所致的阴阳失衡与脏腑功能失调是抑郁症重要的发病因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情志疾病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上脾胃疾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证,多诱发精神类疾患,故脾胃寒热错杂证与抑郁症的联系密切,现笔者将二者的联系浅述如下。 1 寒热错杂现象在抑郁症中的表现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与快感... 
- 
	
	郁证性脾病 归脾汤医治郁证性脾病郁证性脾病是指思虑伤脾所引起的病证,及在此基础上影响脾脏其他生理功用而出现相应病理变化的病证,包含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形状。临床上有关思虑伤脾所造成的的郁证性病证常被忽视,故笔者略述一二以示留意。 脾为后天之本取决于脾藏意智 脾的生理功用首要有化气愤血、运化水湿、升清举阳、统血、藏意智、在志为思。其间,思虑伤脾可影响脾脏的其他生理功用,然后发生脾胃类、情志类、虚劳类、出血类、杂病类五种病证。脾主化气愤血为后天之本。思虑伤脾不仅暗耗气血,并且影响气血化生,进而变生诸证。诚如清代冯楚瞻《冯氏锦囊秘... 
- 
	
	健脾理气加活血化瘀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赵某,男,45岁。因上腹部胀痛反复发作10月入院,胃镜示: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刻下:患者上腹部胀痛不适,进食后症状加重,口干,无嗳气呃逆,无口苦,无恶心呕吐,无胃灼热反酸,无心慌胸闷,无潮热盗汗,纳食不香,夜寐欠安,小便尚调,大便2日一行,质软色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近段时间体重减轻约10千克。患者初入院后考虑为脾虚气滞,给予健脾理气之品,但患者上腹部胀痛不适一直未有明显缓解。后给予红花注射液活血化瘀,并在健脾理气之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 处方:党参、陈皮、姜半夏、苏梗、炒枳壳、... 
- 
	
	邱明义巧妙合用经方苓桂术甘汤和时方归脾汤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邱明义,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临证50余年,一直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深谙辨证论治之精髓,临床强调以疗效为本,主张经方与时方并重,不局限于一方一药之中,以疗效为准,灵活将经方与时方结合,疗效确切。如治疗过敏性鼻炎之肺脾气虚兼外感风寒证,常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咳喘之痰热蕴肺证,常用小陷胸汤合千金苇茎汤;治疗泄泻之肝脾不和证,常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等。 苓桂术甘汤出自汉代《金匮要略》,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归脾汤出自宋代《严氏济生方》... 
- 
	
	脘腹胀满不舒 培脾舒肝汤临证验案张锡纯原解 培脾舒肝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中。主治因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常常短气等症。其方药由于术三钱、生黄芪三钱、陈皮二钱、川厚朴二钱、桂枝尖钱半、柴胡钱半、生麦芽二钱、生杭芍四钱、生姜二钱组成。张锡纯解析此方说:“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方中白术、黄芪为补脾胃之正药,同桂枝、柴胡能助脾胃之升,同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清升浊降,满闷自去,无事专理肝气,而肝气自理。况桂枝、柴胡与麦芽,又皆为疏肝之妙品乎... 
- 
	
	不寐即失眠,从心脾肝胆论治,安神与解郁药性相通不寐即失眠,表现为经常入睡困难,或易醒难寐,甚至彻夜不寐。据报道,我国有45.4%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嗜睡是指在白天犯困,昏昏欲睡,精神萎靡的状态。据调查,此病在人群中发生率约在5%~15%。 临床上常见同一患者既有夜间不寐又有白天嗜睡。有夜间不寐导致白天嗜睡者,也有白天嗜睡故而夜间不寐者,还有并无夜间不寐但有白天嗜睡者。笔者认为,不寐与嗜睡的病因都有可能是郁证。 情志因素是外因 情志因素导致的郁证性不寐在临床上占据大半。思虑过多、精神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是造成不寐最常见的原因。有... 
- 
	
	眩晕治则 调理脾胃化痰息风处方血管痉挛性眩晕属眩晕病范畴,常继发于中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硬化,个别青年人因精神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烟酒过量等,也极易发生。症见天旋地转、不能睁眼,甚至恶心、呕吐、不能站立。 该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阻;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因火而动;或季节变化、起居不慎、外风引动内风、因风而动等,均可使痰浊之邪随之上犯于脑而发眩晕。 治则:调理脾胃、化痰息风。 处方:茯苓、钩藤、白芍各20g,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郁金、白菊花、葛根各15g,天麻12g,陈皮、清半夏各10g,僵蚕、全蝎、蔓荆... 
- 
	
	张晓云从肝脾不和论治郁证的临床经验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郁证是中医病名,其临床表现与西医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病证相似。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郁证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晓云教授是第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对内科疾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针对郁证的临床辨治,张晓云教授尤其重视肝脾两脏的协同作用,认识到肝脾不和在郁证... 
- 
	
	不寐心悸胃脘痛 健脾养心汤杨廉方,1944年生,男,重庆市垫江县人,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第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6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疾病,出版《杨廉方临证传薪录》,发表论文多篇。 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18克,五味子9克,白术18克,茯苓18克,陈皮12克,法半夏9克,丹参18克,瓜蒌18克,甘草6克。 功效:健脾,养心,生脉。 主治:不寐、心悸、胃脘痛辨证属于心脾两虚者。... 
- 
	
	过节吃撑,怎么破?脾胃病科专家为你开出消食方!今天是中秋佳节,正式开启3天的小长假。节日期间,亲朋好友欢聚,吃得多运动少,易消化不良,如饱胀感,没有胃口,甚至呕吐,腹痛;大便臭味重。家庭可常备保济丸、保济口服液、保和丸。也可用以下几个食疗方。 1 白萝卜。煲鸡汤、牛腩、羊肉、猪骨的时候放一点白萝卜可以起到消食理气的作用。 2 山楂。山楂泡水消食的作用非常好,尤其是肉食。煮肉时加入30g~50g山楂还可以让肉更容易烂,且不油腻。 3 金橘。与前两种比,金橘的消食作用弱一些,但理气化痰,对吃得肥腻且痰多的人更适合。... 
- 
	
	直肠癌 中医处方仿归脾汤意化裁李某某,男,75岁,2006年11月15日初诊。直肠癌术后4年,肺转移术后6个月,肝肾囊肿,脂肪肝。刻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食欠佳,眠可,大便稍干,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无力。 辨治要点 老年男性,正气不足,正消邪长,故术后4年发生肺转移。拟健脾益肾,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法,仿归脾汤意化裁。 处方 生黄芪30克,远志10克,太子参15克,生白术30克,茯苓15克,龙眼肉10克,炒枣仁30克,桑寄生15克,牛膝10克,桑椹30克,生地15克,鳖甲10克,浙贝母10克,凌霄花15克,鸡内金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