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脾 第82页

脾 第82页

  • 论“脾主五脏之气”

    论“脾主五脏之气”

    五脏之中, 脾属土居中, 脾运化水谷、 津液以灌溉 肝、 心、 肺、 肾四脏, 为滋养元气之本、 气机升降之枢;人 身五脏六腑非脾胃不养;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治脾胃 以安五脏;足见脾在五脏之中的核心地位。五脏之气 对引发和维续五脏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 《脾胃论·阴 阳寿夭论》 云 :“地气者, 人之脾胃也, 脾主五脏之气” 。 “脾主五脏之气” 反映脾对机体的整体与系统调控, 体 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 1 “脾主五脏之气” 之哲学基础 河图、 洛书对中医脏象理论的形成影响颇深 [1 ] 。 河图、 洛...

  • “脾虚”的自我调理

    “脾虚”的自我调理

    这是99%的人都有过的经历,吃饭时,嘴巴嚼着嚼着,突然 !流露出痛苦万分的表情,“啊!!!”   咬!到!舌!头!了!   吃得太快,边吃边聊,吃饭时走神,都很容易出现“咬到舌头”的情况。但如果,常常不经意咬到舌头,那务必要留心,因为这可能是疾病引起的!   传统中医的观点:“脾虚”易咬舌   若发现自己的舌头变得胖大,舌苔黄腻且舌边出现莲花瓣齿痕,这是脾虚引起的脾不化湿,体虚湿困的表现。这样的舌头,很容易不经意被咬到,特别是在睡觉的时候。   咬舌的原因是脾虚的人肌肉缺乏张...

  • 董建华脾胃“通降论”学术思想

    董建华脾胃“通降论”学术思想

    唐旭东,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兼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虚重点研究室主任、中药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全国脾胃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先后获得卫生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央保健工作先进工作者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领域:胃癌前病变...

  • “清阳”“浊阴”的内涵 中医谈从脾主运化

    “清阳”“浊阴”的内涵 中医谈从脾主运化

    从脾主运化角度探讨“清阳”“浊阴”与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中国肥胖人数呈爆 发式增长, 肥胖作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给 家庭、 社会及国家医疗服务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如 何预防和治疗肥胖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 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在脂质代谢过程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后, 能 显著促进机体的能量消耗, 改善糖脂代谢。 中医学 认为, 肥胖与脾的运化关系密切, 而 “清阳” 与 “浊 阴” 作为脾胃运化的产物, 从目前研究来看, 与白 色脂肪棕色化的发生有...

  • 护胃气“通”指运用“通法”调理脾胃

    护胃气“通”指运用“通法”调理脾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朱生樑是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陈存仁学术思想研究基地负责人。他从医逾四十载,对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脾胃病的辨治有独到的见解,临证提出通、化、宣、平之法治疗脾胃病,以护胃气为根本。   “通”指运用“通法”调理脾胃   通法有广义通法和狭义通法之别。   广义通法蕴涵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中,是使表里和解、阴阳平秘、气血和畅、寒热均衡之法。对于脾胃病,具体...

  • 张元素《医学启源》的脾胃观探讨

    张元素《医学启源》的脾胃观探讨

    张元素, 金代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人, 易水学派创 始人。易水学派是以研究脏腑虚损病机及治疗为中心 内容的一支医学流派, 尤其是对脾胃内伤的病机认识 更深刻, 创立了脾胃学说 [1 ] 。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之 鼻祖, 对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集中 体现在其撰著的《医学启源》 中。本文拟对《医学启 源》 中张元素有关脾胃的论述, 从脾胃的生理特点、 脾 胃病辨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挖掘探究、 系统地归纳和 总结, 以期使张元素的脾胃学术思想得到更好地传承 和创新, 服务于临床。 1 脾土为万物之母, 胃为...

  • 过食膏粱厚味 而致脾胃壅盛

    过食膏粱厚味 而致脾胃壅盛

    清代医家徐大椿曾云,疾病的发生与国运相关联。这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与社会、时代关系密切。如今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是公平正义、国强民富的时代。纵观古今,在不同时代的背景下,便会有特定的时代病。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脂肪肝、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已成为当今的流行病、时代病。而这些疾病,又多与过食膏粱厚味关系密切。《素问·通评虚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逆发病,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叶天士亦云...

  • 消谷善饥不知味 疏肝健脾解胃热

    消谷善饥不知味 疏肝健脾解胃热

    杜光明从医五十余年,曾任成都军区中医药学会会长、高职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昆明圣爱中医馆专家。杜光明是云南省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的学员,受云南多位医家教诲与熏陶,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在多年临证过程中,不断发遑古义,传承创新。我们作为学生,亲见杜光明在内、妇、儿、外科临证中,屡见奇效。近期治疗一例小儿脾弱胃强、营卫不和的病案,疗效显著。今记录此案并进行分析,望对同道有抛砖引玉之效。   医案实录   患儿杨某某,女,1岁多点,因食欲旺盛、消谷善饥、夜不能寐一年来就诊。2017年4月22日初诊:腹...

  • 脾脏排毒更顺畅

    脾脏排毒更顺畅

        脾脏有毒素的表现     1、面部长色斑。长斑的女性通常消化系统能力弱一些。     2、白带过多。脾主管体内排湿,如果湿气过多,超出了脾的能力,就会出现体内湿气过盛,白带增多是其中的一个体现。     3、脂肪堆积。脂肪在中医里另有一个名字:痰湿,是由于脾的消化功能不佳,不能及时把垃圾毒素排出体外而产生的。有效的减肥必须围绕恢复脾胃正常代谢痰湿的主题来做,否则会反弹。     4、口气明显,唇周长痘或溃疡。口唇周围都属于脾,当脾中的毒素无法排出体外,蓄积的毒素就要找机会从这些地方爆发出...

    精品偏方 2024-03-08 14 0 脾脏排毒
  • 中医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

    中医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

    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杏林悬壶50余年,博采众长,衷中参西,在长年脾胃病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中首创浊毒理论,提出中医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并将化浊解毒法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   运脾醒脾,不喜补脾   朱丹溪《格致余论》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之人。”中医学中,脾不仅具有承载,受物的功能,还具有化物、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故说其既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运。近代医家江育仁认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李佃贵认为“脾少...

  • 治老年人脾胃阴虚致口干方

    治老年人脾胃阴虚致口干方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一般均有下降,脾胃阴虚,运化水谷精气、水湿及输布津液的功能低下,故表现出口干唇燥等窍失濡养的证候。方中太子参、黄芪、山药、茯苓健脾益胃;沙参、玄参、麦冬、玉竹养阴增液润燥: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诸药合之,乃补中益气、健脾益胃、养阴生津之良方,故对老年人脾胃阴虚而致的口干颇有效验。    治疗方:太子参、黄芪、茯苓各20克,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乌梅各15克,山药30克,五味子10克。文火水煎2次,摇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针灸治疗能够缓解口干 ·治放化疗后口干...

  • 莲子高粱酒 健脾养心阴

    莲子高粱酒 健脾养心阴

    莲子500克,茯苓250克,麦门冬300克,高粱、小米、玉米各1500克,酒曲适量。 将茯苓洗净切丁;莲子温水泡后去芯、去皮;高粱、小米洗净去杂;玉米研粗末。共同水浸6小时,沥干,蒸熟候冷,置于酒坛中,加入酒曲搅匀,密封,放入保温处令其发酵,闻有酒香,即可服用。每日两次,每次30~50毫升,温服。 此药酒可养心阴、健脾。适用于心阴不足,脾气虚弱所致消渴、心悸、怔忡,食少、乏力等证。方中莲子补脾止渴,益肾固精,养心安神;茯苓宁心健脾、利水渗湿;麦冬清养心阴,润肺养胃;高粱温中散寒,涩肠止泻;小米健脾和胃,益肾,除热解...

  • 脾胃之于吾辈 如根之于草木

    脾胃之于吾辈 如根之于草木

    《闲情偶寄》是一本古代汉族戏曲理论著作,中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清代李渔撰。康熙十年(1671)刊刻 ,后收入《 笠翁一家言全集 》 。《闲情偶寄》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 、种植 、颐养等8部,内容较为驳杂,戏曲理论、养生之道、园林建筑尽收其内。而涉及汉族戏曲理论的只有《词曲部》、《演习部 》、《声容部》,故后人裁篇别出,辑为《李笠翁曲话》。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道:“草本之花,经霜必死,其能死而不死,交春复发者,根在故也。常闻有花不待时,先期使开之法,或用沸水浇根,或以硫磺代土。开...

  • 沈舒文:脾胃病三维六纲辨证与维度组方

    沈舒文:脾胃病三维六纲辨证与维度组方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技术,迄今为止仍发挥着其他医学无法替代的疗效优势,但自身存在的证候辨识依据不确定性与施治方药的个体经验化成为影响辨证论治发展的瓶颈。尤其作为证候依据的症状资料,通过患者对病情的描述而获得,当病情复杂或缺乏医学常识的患者往往病情描述不清,主诉不明,再三询问引导有些仍答非所问,或喋喋不休,不知所云,使医者挠头难辨,不知所措。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反思,如何将证候辨识按照病系特征纲领化,执简而驭繁,或许是减少证候误辨,提高辨证精准度的方向之一。据此,对脾胃病提出三维六纲...

  • 饥饱无常损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饥饱无常损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脾胃不好的人,饮食调节很重要。在日常的脾胃养护中,您有注意到那些重要却易被忽视的饮食小细节吗?如果没有,那我们来一起了解下吧。   三餐定时很重要 三餐的饮食对于脾胃的保护非常重要,三餐定时定量可以避免胃出现过饥、过饱的现象,让胃有规律地活动。饮食要做到“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早餐在7-9点吃最好,因此时胃气充盛,吃好早餐有益养护胃气。午餐宜在下午1点前吃完,这样能使小肠充分吸收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午餐可多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肉类、鱼类、蛋类、禽类及大豆制品等食物。晚餐的进餐时间宜在17-19点完成...

  • 王九峰从脾胃辨治积聚探析

    王九峰从脾胃辨治积聚探析

    王九峰(1753 - 1815), 字献廷, 江苏省丹徒人, 乾 隆嘉庆年间著名医家, 乾隆年间被召为御医, 故其又被 称为 “王征君” , 王九峰曾封为太医院院监, 名重公卿 间, 延聘者叠至。医治患者, 不分贫富, 医术超群, 救济 苍生。王九峰其治病用药经验, 反映了当时乾隆嘉庆 年间江南地区人们发病、 证型、 症状和医者的用药特 点。其治疗疾病疗效显著, 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为后来 孟河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王氏的思想继承了李东 垣及叶天士脾胃学说, 在其医案中多有表现。传统医 学关于积聚的治法多是疏肝解郁...

  • 仙灵脾

    仙灵脾

       功效:湿肾壮阳,祛风除湿    主治:肾阳虚衰所致的阳痿遗精,遗精,遗尿,腰膝冷痛,肢软无力及寒湿痹痛,脾肾阳虚,脘腹冷痛,食少泄泻...

    精品偏方 2024-03-08 15 0 仙灵脾
  • 中国传统文化与脾脏象理论的发生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脾脏象理论的发生密不可分

    论古代文化与脾脏象理论的发生 中国传统文化与脾脏象理论的发生密不可分, 不仅孕育了理论的生长, 也不同程度规定了其发展 走向。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 脾脏象理论系统的构建, 所援引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文化元素。 基于文化背 景的研究, 可明晰脾脏象理论发生的思维特征、 文化 来源和学术内涵, 对于提高脾脏象理论的理性思维 水平, 构建现代知识背景下的脾脏象理论的知识体 系, 丰富和创新脏象理论起到一定作用。 易学象数与先秦诸子学说对脾脏象理论形成 的影响 1. 医易同源、 医源于易, 脾脏象理论体系藏象 数取用思维模型...

  • 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考

    脾胃湿热证理论源流考

    脾胃湿热证是以湿热侵袭脾胃, 导致脾胃生理 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湿热证候。 理论渊源可 以上溯自 《黄帝内经》 , 之后历代医家均有所阐发, 对于脾胃湿热的认识不断深入, 渐趋完善。 需要指出 的是 “某某证” 的称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医界进行中医证候分类研究才出现的。 “脾胃湿热 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历代医学文献一直 称为 “脾胃湿热” 。 本文通过对脾胃湿热证的古今文 献系统梳理考证, 追溯脾胃湿热证的历史源流及发 展演变的学术脉络, 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提供文献 学依据。 脾胃湿热...

  • 冬补肾阳 补脾阳 补心阳 补胃阳

    冬补肾阳 补脾阳 补心阳 补胃阳

    冬季天气寒冷,万物闭藏,此时, 人体阳气易出现相对不足,尤其是老 年人本身就脏腑功能下降,体质偏于 虚寒,到了寒冷的冬季,寒邪侵袭人 体,更容易损伤阳气而出现畏寒肢 冷、腰背发凉、脘腹痞闷、食少便溏、 胃脘冷痛、五更泄泻、水肿等阳气不 足的症状。一般情况下,肾、脾、心、胃 是人体中易出现阳气不足的脏腑。冬 季,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养这些脏腑 的阳气,食疗就是不错的选择。 补肾阳 中医认为,肾中阳气对 人体有温煦的作用,肾阳虚会导致腰 膝酸软、畏寒、四肢冰冷、精神不振、 小便清长、遗尿等症状,可服食核桃 羊肉来治疗。羊...

  • 治疗脾胃病辨别寒热之性 注重润燥关系掌握证候虚实

    治疗脾胃病辨别寒热之性 注重润燥关系掌握证候虚实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张恩树从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更显特色。他提出在明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前提下,临证辨别寒热之性,掌握证候虚实,灵活调节脾胃升降,注重润燥关系,强调疏肝调志,重视饮食起居,提倡中西医结合,可使脾胃调和,中州得健。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将张恩树老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灵活调节升降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若脾胃功能失司...

  • 临床治疗脾病提供思路

    临床治疗脾病提供思路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形、气、神3个要素构成。人的生命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为基础,在“神”的主宰作用下,通过调节“气”的运动变化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藏象也正是以形态组织结构为基础,以气、神为功能、信息的生命系统。区别于西医学基于人体解剖学研究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而认识疾病的模式,中医学以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运用象思维开展对脏腑功能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论述脾形、脾气、脾神及此三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深化对中医脾的特性、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理解,以期为临床治疗脾病提供思路。   形、气、神构成生命...

  • 运脾和胃 调神养元

    运脾和胃 调神养元

    李应东,男,1962年4月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卫生部国家临床心血管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带头人等。   笔者幼承庭训、熟读经典,后受李东垣“欲实元气,当调脾胃”启蒙从而精研脾胃论,系统地传承了易水学派学术思想,临证倡导运脾和胃、调神养元。   调脾胃、防未病   脾胃属土可生化万物,为后天之本,通过调理脾胃斡旋之功从而燮理阴阳乃治疗...

  • 单兆伟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单兆伟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透法,轻清宣泄,引邪外出,用药醇正,不伤正气,是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之一。全国名中医单兆伟跟随孟河医派张泽生学习多年,在治疗温热病中尤善用透法,并将透法进一步拓展为宣透、渗透、通透、润透四法,在治疗脾胃病中用之,亦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随单兆伟老师学习,现将其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宣透   宣透,适用于气机郁滞、胃失和降、痰湿阻遏胸膈之证。症见胸膈满闷,或胸骨后隐痛不适,吞咽不畅,恶心,呕吐,舌淡,苔薄腻,脉弦滑。常见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急性胃炎、胃肠型感冒等病症。气机郁滞、痰...

  • 窦材 重视脾肾之阳 重视艾灸扶阳

    窦材 重视脾肾之阳 重视艾灸扶阳

    窦材,宋代河朔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曾任开州巡检、武翼郎等官职。窦材出生于一个四世业医之家,后学医于一位“关中老医”,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将其先师所历之法结合自己40余年所积经验,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著成《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1]。窦材的学术思想也集中的反映在其著的《扁鹊心书》一书中。   著作情况 《扁鹊心书》为窦材托名扁鹊所写,全书共分为3卷,上卷共有论述10篇,灸法3篇,包括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中、下卷主要讲述各病症的治疗,其中中卷64篇,载病...

  • 运脾七法运脾验方 脾胃疾病对药一药多能

    运脾七法运脾验方 脾胃疾病对药一药多能

    •白长川提出当代脾胃病成因多为“因滞而病”,提出“滞伤脾胃”学说,形成了运脾调五脏、和胃畅六腑的治养观,治疗上以运脾为要,运滞、消滞、化滞兼施。   •运脾七法即健运、通(降)运、升运、疏运、温运、滋运、和运。运脾之经验方运脾汤,由二陈汤、枳术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化裁而来,重在调整气机。   全国名中医、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白长川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根据自身临床实践提出当代脾胃病成因多为“因滞而病”,提出“滞伤脾胃”学术思想,形成了运脾调五脏、和胃畅六腑的治养观。治疗上以运脾...

  • 健脾不等于补脾

    健脾不等于补脾

    “健脾”这个词,似乎很容易被误解。谈到健脾,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补脾。补脾虽然是健脾的常用方式,但补脾与健脾的意思并不对等,健脾的内涵远大于补脾。   我们知道脾主运化,“运”是运转输送;“化”是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即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二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健脾,是指健运脾气的治法。对应治疗的是脾失健运。   脾失健运是中医的病机名称,是指因饮食不节、水湿痰饮、情志...

  • 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脾胃疾病探析

    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脾胃疾病探析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饮食五味,常则养人,异则为邪。”“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疾病,受环境、气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情志状态等因素影响。笔者在日常诊疗过程中,针对脾胃疾病,以外台茯苓饮为主方,根据辨证加减用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外台茯苓饮加减治疗脾胃疾病的临床运用总结如下。   1 方剂理论源流及扩展 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附方:“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

  • 脾虚不虚看脸就知道 脾虚辨证

    脾虚不虚看脸就知道 脾虚辨证

    有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的朋友都听说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说得是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营养的运输,从而滋养全身。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事实上,由于现在人饮食和作息上的问题,很多朋友出现了脾虚的症状,只不过有轻有重,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自己的脾已经虚了。   脾虚不虚,看脸就知道   其实脾虚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在你的“脸上”。我这么说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明白,但实际上您一照镜子就懂了:脾虚的人脸色都不正,比较常见的是发黄。   水谷入胃,全赖...

  •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理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理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精研脾胃病证治,现将其总结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归纳如下。   胃病多分气血寒热   胃之所病,气、血、痰、湿、食滞、虫积,寒、热、虚、实,缘由诸种,责其要者,首求气血之变、寒热之偏。   气病:徐景藩认为气滞不畅,可表现为胃脘痞胀,疼痛,不知饥,食入而胀尤甚。气滞甚则窜络,并可撑及两胁,或恙于胸腹。嗳气、矢气可以排其滞气,故得之觉舒。气逆不降,可致呃逆、恶心、呕吐等病症,并常伴气滞之象,表现为食后嗳逆,时可出现食物反流。实证常...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