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 第32页
-
岳阳张氏正骨术 损伤病机以气血为先
湖南,荆楚之域,在西周为熊绎始封之地,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岳阳位于湘北大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灿烂。岳阳张氏正骨术,就是这片沃土上生长、繁衍出来的杰出代表。这一形成于清朝末年的治骨医术,在湘北大地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流派渊源 根据岳阳县志及墓道碑等文字记载,岳阳张氏正骨的创始人可追溯到张氏家族第18代张元初,他自幼聪慧好学,跟随父亲张汉卿学医。悉心阅读家传医书,汇集民间诊治跌打损伤之法则药方,元初深得其要领,结合自己经验,反复实践,疗效神奇。自此,张元初自成一派,张氏正骨应运而生,并将其术传...
-
小便频数半月余 补气血治淋证处方
医案:行气利尿,补气血治淋证 张某,女,47岁,于2014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小便频数半月余。半月前与家人争吵后出现尿频,白昼1天8~10次,每晚3~4次,尿清量少,无尿急、尿痛,尿后似尽未尽,少腹胀痛,曾于2014年2月15日因子宫内膜肥厚行刮宫术,1月前又因崩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就诊时面色萎黄,神情欠佳,常自感体虚乏力,舌淡苔薄少津,脉沉弦细。郭诚杰辨证为淋证,属肝郁气滞兼气血两虚。以疏肝利尿,补气养血为治则。予四逆散加减。 处方:柴胡10克,枳壳15克,白芍15...
-
颈椎病的病位在颈部筋肉不利 气血寒瘀为本虚标实之证
颈椎病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引起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刺激或受压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具有持续性、反复性、难治性等临床特点。传统治疗主要关注椎间盘变性、骨赘形成、椎体移位、椎间孔缩小等骨性改变。近年来开始从单一重视骨性改变向骨性改变和软组织改变并重转变,尤其重视颈肌改变在颈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长时间低头工作、操作电脑、驾车等慢性劳损致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疲劳状态,容易发生颈部肌肉损伤。随着现代伏案工作模式日益增多,颈椎病发病率不断提高,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颈...
-
活络效灵丹 治疗气血郁滞肢体疼痛的方
活络效灵丹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临床用于治疗气血郁滞,肢体疼痛的方中,主治气血凝滞,痃癖癥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瘀阻等。 组成及方解 方药组成:当归五钱、丹参五钱、生明乳香五钱、生明没药五钱。全方共奏活血舒筋之功。 煎服法:上药四味可做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 加减法:腿痛加牛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痛加生桃仁(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
-
气血不通畅容易出现足跟痛 熬水泡脚洗一洗
有一年镇里有个老奶奶,说她的足跟疼了三个多月了,右脚脚后跟不敢沾地,现在得天天杵着拐杖才能行走。我上前去看了看,老奶奶的脚后跟不红不肿,但轻轻一按就疼。 这明显是足跟痛,医学上叫跖筋膜炎,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它是一种无菌性炎症反应,所以用中医来整体调理的效果比较好。 我跟老奶奶说,人的骨头其实跟树皮差不多,刚开始都是光溜的,但是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注意,磕着碰着了,或者站时间长了,脚后跟就会受伤,就跟有人在树上面划一下碰一下,树皮就会起疤起疙瘩一样。 年老...
-
气血两虚型冠心病药膳
冠心病气血两虚型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心胸隐痛、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倦怠乏力、心烦、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象虚弱等。 能制作药膳用的中药有:党参、远志、桂枝、茯神、生白术、夜合花、北沙参、熟枣仁、炒白芍、当归等。 能制作药膳用的食物有:禽蛋、鱼类、蔬菜、豆类、海鲜、水果等。 归参鸡(温) 【配方】当归9克,党参15克,红枣10颗,子鸡1只,料酒、姜、葱、盐各适量。 【制作】 1.把当归洗净,党参洗净,切片;子鸡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姜拍松,葱切段,红枣去核。 2.把子鸡放在炖锅内,放...
-
用气血理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
廖家桢(1930年7月—2014年2月),福建省长汀县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首都国医名师。曾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德国魁茨汀中医医院首任中方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长达50余年,率先应用中医气血理论指导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倡导病证结合研究,应用现代技术阐述“心气虚证”的科学内涵,是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开拓者和积极的推动者,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
归脾汤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症 疗效满意
椎一基底动脉是负责大 脑血液供应的动脉,分左右两根,当椎一基底动脉因骨质增生或其他原因而发生狭窄、畸形、管腔形态不规则等变化和异常时,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产生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其突出临床表现为眩晕,但常被怀疑为美尼埃综合征或前庭功能障碍,而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采用归脾汤治疗椎一基底动脉病变引起的气血亏虚型眩晕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症状 有突然眩晕和昏厥史,发生前有疲劳、情绪波动等,发作时与体位及头部变换位置有关,有不同程度的黑蒙、复视,手麻木,出汗,或有视物变形。发作时间一般持续l~2天,发作...
-
养胃需运动 内养功法调和气血
养胃需运动 胃病须养,除了保证规律的饮食,适当运动也有助于胃的调理。运动能加强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运动还可促使膈肌上下移动和腹肌较大幅度地活动,从而对胃肠道起到按摩作用。胃病患者可以参加的运动包括:气功、太极拳、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 胃病患者刚开始锻炼时,运动强度宜小。如采用速度缓慢、全身放松的步行,每次20-30分钟,运动时脉搏控制在 110次/分钟左右。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加大运动量,运动时脉搏可以达到130- 140次/分钟左右。每天最好坚持运动20-40分钟。 急性肠胃炎、胃出血、腹部疼...
-
室性早搏 当以调理气血养心为本
患者李某,女,51岁,2014年6月4日来诊。近两月余自觉胸闷不适,心中时感空落,眠差乏力。当地西医院诊断为室性早搏,服西药月余,疗效欠佳,遂来就诊。舌淡苔白,脉弦细,苔薄白。 证由年久操劳,肝肾亏虚,又因最近家事烦冗,牵动肝火,虚火上扰心神而起。理当以调理气血、养心安神为本,平肝养阴通脉为辅。气血和顺,升降复常,则身和心安。 处方:当归30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生地黄20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柏子仁1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3剂后略感舒适,续服10余剂基本痊愈。...
-
中风后康复 调理气血特别重要
中风在中医属于内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病房主任何启扬表示,中风后老人多会出现气血方面的问题,对康复来说调理气血就显得特别重要。 对于中风后遗症出现的肢体偏瘫、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障碍、胸胁胀满等肢体经络不利的表现均属于气滞血瘀,需要行气祛瘀,使体内气机和调、血脉流畅,关节得到疏利。 气滞会导致血行不畅而血瘀,血瘀亦会使得气无法通行而气滞,因此中药方面多会重用行气以及活血化瘀的药物,以下为医生经验方,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行气活血...
-
气血亏虚头痛中药治方
处方:炙黄芪40克,党参、茯苓、熟地各20克,炒白术、当归、炒白芍各1.0克,枸杞子、炒枣仁、大枣、川芎、炙甘草各6克,桂枝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和营止痛。可用于治疗头痛,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型。临床症见患者头痛绵绵,遇劳加重,两目畏光,午后更甚,头昏食少,面色苍白,神倦乏力,心悸眠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专家点评:头痛系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因病机复杂,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科某些急慢性病均可出现头痛。中医学把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头痛。 本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头痛部...
-
中医治失眠 内服中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由于记者工作压力大,日常生活不规律,导致失眠已成记者头等疾患。有许多记者朋友由于自身意识不够,甚至自充医师乱服药,导致药物依赖性助眠,常常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期,长期失眠还会引发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等。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为营卫失和,阴阳失调。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中医治疗失眠一般从四个方面入手: 内服中药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中医将失眠分为实证和虚证,针对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实证见肝郁化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热内扰,用温胆汤加减。虚证若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
-
胃脘部痞胀 伴轻度泛酸 以助气血之运行
罗某,女,50岁,2012年8月10日初诊。 胃脘部痞胀不适1月半,多与饮食或饥饿有关,伴轻度泛酸,大便偏干,纳差,舌暗红苔薄黄。处方:瓜蒌仁、虎杖、莱菔子、蒲公英各30克,苏梗、法半夏、陈皮、厚朴各10克,北沙参、白芍各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黄连、广木香各6克,吴茱萸3克,延胡索12克,焦三仙各15克,甘草6克。7剂,水煎服。后电话随访告知又取7剂,已无大碍,遂停服。方用瓜蒌仁、苏梗、莱菔子、法半夏、陈皮、广木香、延胡索、厚朴,宽中行气,疏肝理气以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四君子汤益气健脾,黄连、白芍...
-
治眼睛黄斑变性(气血两虚)方
处方:太子参、当归各20克,炒白术、黄芪各15克,茯苓、川芎、当归、白芍各10克,五味子、远志、炙甘草各5克,陈皮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血,活血明日。用于治疗萎缩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型。症见视物模糊、变形,眼前暗影遮挡,伴见面色无华,头昏乏力,神疲倦怠,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弱。 专家点评:萎缩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发病多与长期慢性光损伤、免疫性疾病、血管硬化、营养障碍、药物毒性等多种因素有关,逐渐引起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代谢功能的衰退,最终造成患者中心...
-
内障眼病立足“阴阳和抟”调脏腑理气血
内障眼病包含了现代眼科若干眼后段疾病。其中多种眼病,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葡萄膜炎、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等。这些疾病病因病机复杂,西医治疗手段有限,而中医通过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辨证论治优势明显。第三届国医大师廖品正在多年临证中积累了丰富的内障眼病治疗经验,临床疗效甚佳。 廖品正认为内障眼病尽管其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其病因病机却万变不离其宗,往往都存在肝肾、气血失调、脉络不利等,因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侧重。内障眼病病变在内常由脏腑失调所致,在外则多因感受邪气。其证有虚有实...
-
中风一般存在气血内虚 巨刺针法治疗
中风, 西医称之脑卒中。中医学认为, 中风一般 都是存在气血内虚, 后受劳累疲倦, 情绪波动, 饮食 不节等因素诱导。人体在这些不良因素刺激下, 能使 脏腑阴阳失调, 脉内气血逆乱, 上犯于脑, 而致脑脉 的痹阻或血溢。临床症状主要有突然昏倒、 半身运动 不能、 口舌歪斜、 言语不利等。中风者风邪之善行而 数变, 发病急, 病情变化快。该病于中老年人多见, 随 着生活习惯的改变, 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根据本病特 点, 可分为两大类: 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综诸 家之说, 可归纳为六端, 即风、 火、 痰、 瘀、 气...
-
老年性口干症治疗应从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入手
王玉英教授认为,老年性口干症虽表现为口腔干燥,但实质却是全身各脏器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所致,病机主要分虚证和实证两大类。虚证多由水液代谢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主要涉及肝、肾、脾、胃;实证为病理产物阻塞水道,主要涉及痰饮瘀血,导致津液的输布异常、口腔失于滋养。治疗上应从整体辨证出发,以求恢复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的状态。具体的治疗思路包括养血滋阴、补益肝肾,调和气血、补益脾胃,化痰除瘀、扶正祛邪,在治疗老年性口干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策划编辑/秦丹 责任编辑/张梦培)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口腔干燥症并非独立性疾病,而...
-
经期偏头痛 气血两虚型头痛治以当归补血汤为主
第二届国医大师吕景山善于治疗疑难杂症,探索出对顽固性经期偏头痛,主要综合运用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治疗原则,在临证中加减变化,结合对药应用,临床疗效显著。 用药经验 擅用虫类药和引经药吕景山常运用虫类药祛痰浊、瘀血、通络止痛、解痉息风,正符合偏头痛病程较长,反复发作、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之特点,且直趋高巅之位。常用全蝎、蜈蚣、白僵蚕、地龙。加用不同的引经药物:太阳头痛用羌活;阳明头痛用白芷、葛根、石膏;少阳头痛用柴胡、白芍;太阴头痛用苍术;少阴头痛用细辛;厥阴头痛用吴茱萸、川芎;川芎在月经...
-
眩晕,气血不足所致,治法大补气血
组成:五指毛桃〔五爪龙〕60克、当归身15克、生姜15克、羊肉100克、大枣10枚。 上肉及药洗淨后加水500毫升,煑沸后改文火再煎一小時左右,去掉湯表之油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养血、固元益精。 主治:因气血亏虚、元气大伤所致头晕、心悸、气短、懒言,纳呆肢困;或产后、手术后出血较多者。 方解:五指毛桃又叫土北芪,能益气兼有除湿之功;当归补血;生姜与大枣醒胃补脾;羊肉性温,固肾益气。全方大补元气、益气养血、健胃醒脾。 常用加减:証属阳气虚衰患者,素见畏寒肢冷、手足麻痹、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