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针灸 第2页

针灸 第2页

  • 针灸治疗黄褐斑

    针灸治疗黄褐斑

    ①体针取穴:肺俞、肝俞、脾俞、胆俞、肾俞、三焦俞、血海、太溪、太冲等穴。背穴针后加火罐。 ②耳针取穴:面颊区、内分泌、肾上腺、肝、肺、肾等埋豆,3~5日更换。...

  • 黄褐斑脸颊上取相应穴位针灸

    黄褐斑脸颊上取相应穴位针灸

    经过一个多月的针灸治疗,南宁市民周女士脸上的黄褐斑终于消失了,皮肤变得粉嫩。过去一年多,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黄新教授用针灸的方法对近百名女性治疗发现,大部分女性针灸后都能淡掉黄褐斑。 周女士皮肤较白,两年前生了孩子后,脸颊上悄悄长出了黄褐斑,这让她很苦恼,尝试过各种淡斑的产品,效果都不明显,最后,她试了针灸方法,没想到竟然在一个月内解决了黄褐斑的问题。 脸上长黄褐斑,多属于淤血停滞所致,也就是说,脸上的气血运行不畅,黄新介绍,在脸颊上取相应穴位针灸,能够更深入地疏通气血,帮助血液运行,气血通畅,黄褐斑...

  • 去黄褐斑 药物疗法+针灸疗法

    去黄褐斑 药物疗法+针灸疗法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俗称“蝴蝶斑”、“黑斑”、“妊娠斑”等,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七情内伤,肝郁气滞,以致气机紊乱,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面部失去气血滋润,浊气停留而成。 ??药物疗法 ??参芪膏:人参100克,黄芪200克,麦冬100克,白芷50克。将上药切碎,加适量清水煎汁。去渣取汁,以文火浓缩成膏状,再加入与稠膏等量的蜂蜜收膏即成。每日早晚服用1匙,用开水冲服。 ??五白消斑膏:白芨、白附子、白芷各6克,...

  • 痘痘丛生?试试针灸

    痘痘丛生?试试针灸

      长痘痘是不少女孩子最烦恼的问题之一,可很多时候这痘痘却是总好不了,怎么办呢?中医针灸敷药或许是一种好方法。12月20日,记者在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七医院)就看到一位通过针灸治好痘痘的女士。   这天上午,25岁的黄女士在七医院针灸康复科做巩固治疗,记者看到她的脸上,痘印基本上都消除了,而在一个月以前,黄女士脸上还是“痘痘丛生”。黄女士告诉记者,之前她脸上一直都长痘痘,主要在嘴周围,还有下巴的位置,她用了各种方法祛痘,效果都不理想。直到听朋友说针灸可祛痘才过来尝试。该科主任黄卫强判...

  • 中医针灸治疗“湿疮”湿疹

    中医针灸治疗“湿疮”湿疹

      郝学君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中风、面肌痉挛、截瘫、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湿疹等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笔者有幸师从郝学君,现将其针灸治疗湿疹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为临床特征。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中医学称湿疹为“湿疮”,但中医古代文献并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

  • 治疗白发 中药、针灸、按摩、食疗等

    治疗白发 中药、针灸、按摩、食疗等

    头发之所以是黑色的,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黑色素。但是,因遗传、年龄增长、营养不良、情绪紧张、环境污染等原因,可致毛囊细胞黑色素生成与色素沉着障碍,导致白发早生。中医治疗白发的方法有很多,包括中药、针灸、按摩、食疗等。 中医认为,头发的生长与肝、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有“肾藏精”、“肾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的说法。临床上治疗白发也主要以滋肾养血的药物为主,常用药物有生地、熟地、当归、何首乌、墨旱莲...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针灸祛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针灸祛痛

    带状疱疹病毒是天生的潜伏高手,而且渗透得很深——它隐藏在脊髓后根或脑神经节内,当人体防备松懈(免疫功能低下)时就出来兴风作浪。被激活的带状疱疹病毒沿着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招兵买马(大量复制),引起该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皮疹,也就是带状疱疹,中医叫“缠腰火龙”、“缠腰火丹”。 别以为它只是在皮肤上弄出几个水疱,其实它直接威胁到人体的神经细胞。带状疱疹病毒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发炎和坏死,从而导致剧烈的神经痛。即使皮肤的问题解决了,约30%~50...

  • 针灸治淋效也佳

    针灸治淋效也佳

    淋证为中医病名。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西医认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以小便频急热痛为特征的综合征,多见于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 淋之名首见于《内经》,《诸病源候论·淋病诸侯》进一步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后世医家除持“热及膀胱”观点外,一致认为,淋证病因以膀胱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初起多邪实,若迁延日久,热郁伤阴,湿遏阳气或阴伤及气导致脾肾两...

  • 中医治疳证:疳证的针灸治疗

    中医治疳证:疳证的针灸治疗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委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疳证的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起病缓慢,病程缠绵,迁延不愈,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导致阴竭阳脱,猝然变险。古人视本病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喂养失当常可导致疳证的发生。一为太过,即饮食失节,饥饱无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二为不及,即乳食喂养不足,如小儿生后缺乳,过早断乳,或哺乳期间未能及时增加辅食,使营养精微摄取不足,脾胃生化乏...

  • 痤疮刘庆华内治法 针灸治疗外用药及预防调护

    痤疮刘庆华内治法 针灸治疗外用药及预防调护

    刘庆华中医内外疗法结合治疗血热炽盛型痤疮经验 痤疮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皮肤病。《Andrews'Disease of the Skin》中指出其发病率高达90%[1],青春期患者较为多见,不同种族12~24岁青少年的发病率高达85%[2]。痤疮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皮疹初起多为粉刺、丘疹和脓疱,严重时伴有结节、囊肿、瘢痕,虽不会危及生命,但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3]。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与高雄激素水平导致皮脂大量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定植、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

  • 采用针灸等手段 治疗小儿抽动症

    采用针灸等手段 治疗小儿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即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以快速、不自主、突发、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   该疾病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眨眼、挤眉、呲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摇头、转动躯体、甩动手臂等运动性抽动,也可表现为类似咳嗽声、清嗓声等发声性抽动,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

  • 针灸敷脐并用治婴儿腹泻

    针灸敷脐并用治婴儿腹泻

    婴儿脏腑娇嫩,喂食不当,环境不良,肠道感染皆可导致腹泻,一年四季皆有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提示天气变换,外邪入里与内伤乳食相互为病,腹泻由生。若治疗不当,见泻止泻,滥用抗生素致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受损,常致腹泻久久不愈。 笔者十几年来用针刺加敷脐,辅以辨证用药,取得良效,略作介绍。 针刺方法 病初取穴:双足三里、双天枢及脐下五分的腹泻穴。病久或病重再加双阴陵泉穴、长强穴。 针刺方法:选一寸毫针,先用指甲点按穴位,按出指甲印(点按可减轻疼痛),常规消毒,依次取足三里、天枢、腹泻穴,...

  • 小儿遗尿的针灸疗法捏脊疗法按摩疗法

    小儿遗尿的针灸疗法捏脊疗法按摩疗法

      针灸疗法   取肾俞、关元、膀胱俞、中极为主穴,三焦俞、委中、委阳、三阴交、阴陵泉为配穴。每日选配穴各1~2个。易汗加肺俞、尺泽。   捏脊疗法   患儿裸露脊背,腑卧床上,医者先用手掌按摩背部,然后沿小儿脊柱自长強穴开始,用两手食指及拇指将皮肤提起,沿督脉上升,边推边捏至颈部风府穴,反复五遍,每遍捏推三下时,将两手之间的皮肤向上提一下(走三提一),当推至风府穴时,再用两拇指在每个椎棘突处按摩三下,尤在肾俞、关元俞、膀胱俞重点按揉。每日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   按摩疗法   1.揉丹田...

  • 全身性局部异常汗出 针灸疗法

    全身性局部异常汗出 针灸疗法

    出汗既是一种生理表现有时又是病理表现,病理汗出即异常汗出。异常汗出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并发症状出现于其他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既可以是全身性的异常汗出,也可表现为某一部位局部的异常汗出。   全身性异常汗出   全身性异常汗出可分为自汗、盗汗。   自汗:中医学认为自汗是由于营卫不和、脾肺气虚、胃热炽盛等致卫气不固,津液外泄而出现的现象。临床常见症状为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面色白,肢体欠温,气短乏力,恶寒恶风等。《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言:“夫自汗者,朝夕...

  • 周德安针灸治神理论在小儿发育迟缓中的应用

    周德安针灸治神理论在小儿发育迟缓中的应用

    小儿发育迟缓属于中医学 “五迟 ”“五软”范 畴。五迟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以 发育迟缓为特征; 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 足软、肌肉软,以萎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 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多数患儿由先天禀赋不 足所致 [1 ] 。周德安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第三、 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 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周德安名医传承工作 室导师。周教授在针灸治神方面提出 “治病先治 神”的学术观点 [2 ] ,总结出一...

  • 如何针灸治疗不育症

    如何针灸治疗不育症

      (1)无精子症:①取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足三里,隔姜灸,针用补法。②取肾俞、精宫(肾俞旁开1.5寸)、关元、足三里、血海,隔日针灸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1次,平补平泻,肾俞、精宫、关元各灸20分钟。③取命门和肾俞、腰阳关和三阴交,两组交替使用,隔天一次,采用针法加灸5壮。   (2)少精子症:选用大赫、曲骨、三明交、关元,或上报、中掼、肾俞、命门,两组交替使用,行补法,得气后隔姜灸三大壮。15天为一疗程,隔姜灸时若病人有一股热感向明部方向扩散则效果更佳。   (3)死精子和精子畸形过...

  • 针灸治子宫脱垂效亦佳

    针灸治子宫脱垂效亦佳

    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的一种疾病。 子宫脱垂的症状 腰酸及腹部下坠感 尤其是患者在站立或劳动时,常感腰部酸痛及腹部下坠感,肛门、阴道可下坠,卧床休息后好转。 阴道内脱出肿物 患者常自述有球形物自阴道内脱出,于行走、体力劳动时更加明显,卧床休息后自行还纳;当病情加重、脱垂时间久了,肿物越来越大,则必须用手还纳。病情继续发展,脱出的组织充血、水肿,则无法还纳,以致行走困难,甚至无法行动而卧床。 阴道分泌物增加 由...

  • 急性盆腔炎 针灸中药治疗

    急性盆腔炎 针灸中药治疗

    辜孔进教授 全国第3批、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经验继承的指导老师,从事针灸临床和教学数十年,在海南针灸界享有很高声誉,深受学生和患者的尊敬,被誉为“海南第一针”。 笔者有幸随师临证,常见导师运用自创盆腔8针治疗妇科疾病,并屡获良效。妇女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即经、带、胎、产等方面,又有子宫、卵巢、输卵管等解剖特点。因此妇产科疾病常常围绕着这两个特点发生。如月经不调、痛经、急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子宫浆膜下肌瘤、不孕。今撷辜老验案析微,希冀窥端倪。 验案举例...

  • 如何治疗不孕 针灸治疗不孕

    如何治疗不孕 针灸治疗不孕

    近年来不孕的病人非常多见。自从二胎开放,不孕问题日益剧增,我们工作室接诊的不孕病人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有被西医确诊为无法自然怀孕的人。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不孕? 一则长期受寒,如冬天穿裙子,夏天露肚脐,久用空调,多吃生冷瓜果,滥用寒凉中药以及抗生素,如此之类都会伤损人体阳气,导致胞宫寒滞; 二则不知持养,如半夜不睡而肝血不足;过于思虑而脾气受伤。胞宫有如土地,太冷太贫瘠都难种子发芽; 三则长期生活于雾霾、食品添加剂、辐射之中,导致毒邪郁于体内; 四则滥做各种...

  • 乳腺炎不及处理易形成脓疡 针灸疗法中药方

    乳腺炎不及处理易形成脓疡 针灸疗法中药方

    现代医学认为,乳腺炎分为感染性、 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乳腺炎是以金 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源,病菌经由乳 头伤口侵入乳腺,进而引起发炎。患者 乳汁排空后仍有硬块,而且硬块范围会 扩大,奶量明显变得比较少,伴随畏寒发 烧、硬块、红肿热痛,恶化后发生脓疡等 症状。非感染性乳腺炎主要是乳腺阻塞 所造成,患者乳汁排空后仍有硬块,而且 奶量明显减少,没有发烧情形,硬块范围 也没有扩大。 乳腺炎属中医乳痈的范畴,产后哺 ‘乳期因乳汁蓄积而致病,称为外吹乳痈, 如果发生在怀孕期又称为内吹乳痈。患 者常见乳房肿块、疼...

  •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

    针灸治疗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月经周期缩短,经行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者,称月经先期。月经周期延长,经行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即经行或提前或错后7天以上,先后不定者,称月经先后无定期。本病属于中医学“月经不调”范畴。   病因病机   月经先期主要由于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血热则流行散溢,以致月经提前而至。   月经后期有实有虚。实者或因寒凝血瘀、冲任...

  • 女孩闭经试试针灸

    女孩闭经试试针灸

    女孩闭经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继发性闭经指的是既往月经周期正常,因各种原因非生理性停经连续三个周期或以上的闭经。女孩出现闭经,不论家长或孩子,可能第一感觉就是去看西医,吃点药,月经来了就感觉正常了。其实不然,早期检查,找出原因,尽早进行针灸和中药下预,可以恢复自然排卯,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并且对身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女孩继发性闭经,原因多为两种,一是多囊卵巢综合征,二是因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引起的功能性闭经。 中医理论认为,正常月经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与任脉、冲脉、肾经关系最为密切,冲任二脉不通、肝肾不足或肝...

  • 痛经 针灸熏脐疗法来疏经通络

    痛经 针灸熏脐疗法来疏经通络

      中医认为,痛经跟女性月经来潮时发生血脉瘀滞、气血失和有很大关系,进而“不通则痛”。另外,也有经血量过多、经后疼痛的患者,则属于“不荣则痛”。   除了按中医辨证服用中药方之外,还可以配合针灸、熏脐等疗法来疏经通络、温经止痛。   按摩改善 在经前可按压三阴交、太冲等穴位以疏经缓痛。其中,三阴交穴为妇科要穴,同时也是改善痛经的第一大穴,平时也可多按摩,有助于疏通盆腔气机。三阴交穴在脾经上,位于脚踝内侧上三寸处,靠近胫骨内侧后缘的地方。   按摩太冲穴...

  • 针灸治月经后期

    针灸治月经后期

    患者为26岁单身女性,月经后期58天未至,无任何不适感。观其舌淡红、苔薄白,脉双寸、关弦,双尺脉沉。中医诊断:月经后期。辨证:肾阴亏虚,肝失疏泄,治法:补肾阴、活血通经。取穴:双侧内关、合谷、太冲、三阴交,关元、中极、水道、归来。关元穴用温针灸。得气后采用龙虎交战补泻手法。第二日复诊,诉乏力、腰酸,考虑四关穴疏泄太过,遂去太冲穴,加双侧太溪、照海以补肾,关元、中极用温针灸。余穴不变。第三日复诊,诉乏力、腰酸明显减轻,小腹隐痛。针刺、温针灸同前,并用双孔艾灸盒灸小腹半小时。第四日,诉昨日下午月经已至,量不多,可见少量...

  • 急性腰扭伤是取穴针灸治疗

    急性腰扭伤是取穴针灸治疗

      急性腰扭伤是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一旦出现腰扭伤,患者立即腰部僵直,弯曲与旋转陷入困境,疼痛剧烈且波及范围大,咳嗽或打喷嚏会使疼痛有加,难以行走,有的患者尚需搀扶,或抬至附近医院急诊。   急性腰扭伤是针灸治疗最为有效的病症之一。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主要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腰肌痉挛与腰部疼痛症状、恢复腰部功能为主。临床上可供针灸操作选取的穴位很多,如肾俞、关元俞、上髎、腰眼等局部穴位,以及人中、八邪、孔最、中渚、腰痛穴等远端穴位,临床选用上各有千秋,下面...

  •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

    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

    据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赵云燕介绍,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多因剧烈转动身体、弯腰提拿重物或姿势不当,使腰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受到扭转、牵拉损伤,导致局部气血淤阻、经脉不通。 急性腰扭伤是针灸治疗最为有效的病症之一,通过针灸可使局部气血运行通畅、松弛紧张的筋脉。另外,针灸同时配合自身运动疗效更好。专家强调,根据腰扭伤部位的不同,所选穴位也有所差别,定准穴位治疗单纯性急性腰扭伤,一般1~2次即可治愈。李明华佟艾玲...

  • 坐骨神经痛针灸疗法

    坐骨神经痛针灸疗法

      坐骨神经痛是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的疼痛。表现为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背外侧疼痛。本病多发生于成年男性,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   本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腰腿痛”、“伤筋”等的范畴。多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基本治疗   [治则]疏经通络,行气止痛。   [处方]   足太阳经型: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经型: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悬钟、足临泣。...

  • 郭剑华治膝痹病 针灸手法

    郭剑华治膝痹病 针灸手法

      患者患膝痹病,双膝关节前缘饱满、胀痛,按之刺痛,行走跛行,伴腰背酸胀乏力,腰腿后侧如绳索牵系,此乃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兼瘀湿内阻。借温针艾灸温补肝肾、补益气血;电针刺激疏通经络、利水活血;手法作用腰膝,放松局部肌肉、关节得利,故症状逐渐消失。本案重在治疗时不单从局部着手,从膝到腰,腰膝同治,整体调治获效明确、快捷。   肖某某,女,58岁,教师,重庆渝中人氏。2010年6月2日初诊。   患者常年久站、久坐工作,时常自觉双膝酸软乏力。3月前登山劳累而见双膝肿痛,行走吃力。曾经某医学院教学医院骨科诊断...

  • 针灸治腰痛

    针灸治腰痛

      腰痛极为普遍,其病症较为复杂,但主要病因无非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导致疼痛。针灸在于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以达到镇痛的目的。临床上针灸治疗腰痛,对急性腰扭伤、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都有明显效果。   急性腰扭伤   先在风市穴和阳陵泉附近找压痛点,常用穴位有殷门、申脉、委中、风市、阳陵泉,每次选3~5穴,进针后中等刺激,留针5~10分钟。局部取阿是穴,以及相应的夹脊穴、后溪、殷门,进针后强刺激,持续运针1~2分钟,不留针。   骨关节炎   取相应夹脊穴、肩髃、曲池、环跳、阳陵泉,进针后...

  • 温针灸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温针灸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该患者患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项及右上肢前外侧明显牵扯持续性疼痛,动则痛如电击,静则酸胀难忍,夜难入睡。予温针灸,电针,轻手法舒筋,配合坐位定点旋提手法正脊柔筋,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治疗见效。本案重在浅刺的应用,针感亦需结合“三因治宜”,守法而不拘泥。   张某,男,64岁,重庆南岸人氏。   初诊(2011年7月12日):患者因“颈项及右上肢疼痛20天,加重2天”就诊。患者年老气盛,平素体健,好侧身卧位看电视,经常保持该体位3~4小时。20天前因受凉出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