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腹痛 第78页

腹痛 第78页

  • 痛经与中医学的“经行腹痛”相类同 自疗方法

    痛经与中医学的“经行腹痛”相类同 自疗方法

    痛经系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疼痛,或伴有全身不适,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的常见妇科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前者多见于未生育过的年轻女子,体质虚弱或对疼痛敏感者,无明显的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多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子宫痉挛性收缩有关,一般表现为小腹痛、腰酸,痛甚时可牵及外阴、肛门部,脸色苍白、汗出、肢冷、乏力,随着经血的流畅而疼痛渐消。 后者多见于已有过生育的妇女,痛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子宫颈狭窄(阻塞)、子宫肌瘤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有直接的关系。 经过详细妇科临...

  • 便秘腹痛以通为先

    便秘腹痛以通为先

    六腑者,脾,胃,大、小肠,膀胱,三焦是也。《素问·五脏别论》指出六腑的特性为“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藏”。后世医家对六腑特性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提出“六腑气化宜动不宜滞,功在走而不守,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腑病以通为补”。均在强调“通”“降”二字。六腑相对于五脏,则脏属阴主静主藏,而腑属阳主动主泻,六腑为管腔中空的器官,其有传化水谷糟粕之功,也只有六腑保持...

  • 慢性结肠炎 腹痛腹泻2年余 穴位针刺疗法

    慢性结肠炎 腹痛腹泻2年余 穴位针刺疗法

    苏某,男,58岁,工人,2011年5月2号初诊。 腹痛,腹泻2年余,加重2天。2年来,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引起腹痛,腹泻,大便1天3~4次,腹痛下坠,脓血便,经治疗时轻时重,早起肠鸣腹痛,随即大便,不成形,便后轻松,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每吃凉食辣、着凉、饮食不节加重或反复。结肠镜检查为乙状结肠炎,服用吡哌酸(PPA)治疗有效。近2天,因喝凉啤酒吃辣菜,引起反复,大便1天4次,腹痛下坠,脓性便,服PPA也未显效。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滑。证为食滞肠胃,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健脾消食,选外关穴针刺...

  • 反复腹痛,腹泻,溃疡性结肠炎 予以激愈方化裁

    反复腹痛,腹泻,溃疡性结肠炎 予以激愈方化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位主要在结肠黏膜层,以溃疡病变为主,其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脓血便,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腹痛”、“腹泻”、“痢疾”范畴,现代中医谓之“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沈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均有关联,其中与肝、脾联系更为密切。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肠道,以致气血壅滞,气...

  • 结肠截取术后少腹痛10年 方投中医验方

    结肠截取术后少腹痛10年 方投中医验方

    【病案】   陈某,女,57岁,于2014年6月21日初诊。患者结肠截取术后少腹痛10年。   2004年患者因结肠壅阻而手术截除1.05米,85天后又截除小肠0.4米,其后不久即少腹痛,经检查被确诊为肠粘连。因少腹痛进而诱发胃疼乃至呕吐。每月均腹部皮肤隆起1~2次。每天睡眠时间仅4小时左右,亦长达10年之久。两目瘙痒、干涩,心悸。口中有咸味,大便每日1行,质稀,尿黄而少。脉弦,舌淡红,苔白,根厚,口唇红。部分指甲呈紫色。证属血虚而瘀,脾湿阳虚。治宜养血活血,健脾扶阳。方投桃红四物汤、五苓散...

  • 胆囊炎急性发作 胆囊结石腹痛 中医验方

    胆囊炎急性发作 胆囊结石腹痛 中医验方

    裴正学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裴正学有《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血证论评释》《裴正学医学经验集》《裴正学医案医话集》《裴正学医学笔记》等27部医学专著,发表医学论文80余篇。 裴氏胆胰合症方:柴胡10g,白芍10g,枳实10g,甘草6g,川芎6g,香附6g,丹参20g,木香10g,草寇10g,大黄6g,黄连6g,黄芩6g,元胡10g,川楝子20g,制乳香6g,制没药6g,干姜6g,蒲公英15g,败酱草1...

  • 中医腹痛 陈宝贵常用少腹逐瘀汤

    中医腹痛 陈宝贵常用少腹逐瘀汤

      中医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腹痛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也有兼而有之者,临证时需仔细辨别。寒瘀型腹痛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主要症状为:少腹绵绵而痛,甚则痛剧,或刺痛,痛处不移,或腹胀满,或腰酸腰痛,或月经一月多见,或经期延后,其色紫黑,或兼有血块,或色淡暗,舌象暗淡,或紫暗,舌苔多白。其病机为:寒瘀之邪着于腹部。治则:温阳化瘀兼以止痛。治疗寒瘀型腹痛陈宝贵教授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疗效卓著。   基础方:小茴香10克,炮姜10克,延胡索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

  • 香姜汤治气滞腹痛

    香姜汤治气滞腹痛

    古人云:“生姜与良姜,半夏甘松香,陈皮香附子,不怕痛得叫爹娘。”故不论腹痛因寒还是因气滞者,均可用“香姜汤”治疗。 取香附子、甘松香、生姜、高良姜、陈皮、半夏各6-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若无甘松香,可用小茴香代替。...

  • 一把锯末治腹痛

    一把锯末治腹痛

    孙思邈刚开始行医时,就在故乡孙家原村。有一次,邻里的一对中年夫妇抱着小孩,急急忙忙地找他看病。小孩呕吐不止,手捂腹部喊痛,孙思邈仔细诊断后,认为是受寒而得。这时看到旁边有一堆锯末,他忽然有所醒悟:檀香木理气止痛,其锯末也应有同样效果。于是他抓了一把锯末,让孩子父亲加点生姜作为引子,当即熬药服下。 夫妇回到家,照他说的方法煎药,孩子喝了后,果然呕停痛止,夫妇俩高兴地逢人就说,孙思邈医术高明,救了小孩的命。从此他在乡里声名大振,乡亲们,一有病便纷纷前来就医。 檀香性味辛温,功能理气止痛、温中和胃,主治恶心呕...

  • 胃腹痛取曲池穴治疗

    胃腹痛取曲池穴治疗

      曲池穴为大肠经合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能宣气行血、搜风利节。笔者常单取曲池穴治疗胸腹疼痛,效果较好,现介绍一病案。   吴某某,女,37岁。   主诉:近来胃腹痛数小时。   现病史:患者素日心地狭窄,常有肝气走窜疼痛之证,1周来因与家人怄气,心情不畅,骑车上班又感寒邪,当日午睡起即感胃腹窜痛难忍,伴呕恶。   望其面带愁容,色晦黯,舌苔薄白。可闻及呕逆之声。脉细弦、微数。   辨证:寒邪凝滞,肝气走窜。   立法:散寒通滞,疏肝理气。   取穴:曲池。   操作:令患者正坐...

  • 六型辨治腹痛

    六型辨治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症。腹痛临床可分以下六型辨治。   寒邪内阻症见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治宜温里散寒,理气止痛。方用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药用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等。   湿热积滞症见腹部胀痛,痞满拒按,得热痛增,遇冷则减,胸闷不舒,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治宜通腑泄热,行气导滞。方用大承气汤加减。药...

  • 癥瘕腹痛验案

    癥瘕腹痛验案

      1983年9月28日诊治一男性,年愈五旬,双手捧腹,屈身曲体,痛苦异常,呻吟不止。据云病已数日,腹痛不能食,时时嗳气欲呕,腹痛时,腹部有一包块突起,如覆碗,痛剧包块增大,嗳气频作,大便三日未行,矢气未转,屡医不验,西医诊之,皆谓曰:“非刀术难愈其疾”。   患者畏刀术,求吾诊,脉沉紧有力,舌苔白,X线腹平片及血、尿化验均无异常。触其腹,柔而软,脐右侧一包块,大如拳,能活动,质柔软,触之疼痛,嗳气更甚,徐徐揉之,包块缓缓散之,但疼痛仍不减,稍停片刻,包块复起,疼痛如故。属寒、食、气...

  • 肠易激综合征 治腹痛腹泻验案

    肠易激综合征 治腹痛腹泻验案

      李某某,男,45岁。患者自2010年2月出现左下腹疼痛,疼痛时作时止,痛则泄泻,泻后痛减,伴倦怠乏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大便无脓血。行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黏膜光滑,未见明显异常。4年来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口服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未见效,近来渐增腰膝酸软、畏寒喜暖等症。遂于2009年4月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腹痛纳差、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我院专家认为患者脾虚肝郁,病久损及肾阳,治疗应予健脾温肾柔肝止痛为主。处方:党参20克,茯苓20克,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白术20克,陈...

  • 中医辩证疗腹痛

    中医辩证疗腹痛

    ●脾胃虚寒腹痛   精神倦怠,面色白,大便稀,腹痛喜暖,喜揉按,遇冷或食生冷后加重者,可用“健脾温中散寒法”。   选择复方丁香开胃贴或暖脐膏贴脐外敷,或酌量选用优质大红枣,去核洗净、切开,与粳米同煮至黏稠,出锅前加少许生姜丝,根据口味适量加入红糖即可食用。   ●食积腹痛   腹痛拒按,食欲差,进食后腹痛加重,大便臭秽,口中时有酸臭现象者,可用“消积止痛法”。   将山楂500克洗净,去核,放入砂锅内,加水煮至糊状时加入蜂蜜250克。搅拌均匀后,再以小火稍...

  •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型辨治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型辨治

      肠易激综合征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它具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或黏液便等临床症候群。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仅仅表现为腹痛,而无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临床上把这种肠易激综合征称为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认为,本综合征属“腹痛”范畴,笔者按以下五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气机郁滞证症见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香附、陈...

  • 腹痛反复发作 中医药治疗

    腹痛反复发作 中医药治疗

      1985年9月18日,诊一患者,男,58岁,长期野外生活,终日嗜干食,饮冷水而少进热汤,延至仲秋发生嗳气,上腹疼痛,疼彻少腹,欲便而下堕,曾在乡卫生院肌注抗生素,口服氯霉素等均无效。后经某医给予攻下剂,泻下数次,腹痛不减,反而疼痛固定在脐周以下,疼痛发作时即感欲便而下堕,入厕后稍转矢气而无粪便,但疼痛如故,如此反复发作,屡医不验。要求中医药治疗。   刻诊:精神不振,呈慢性病容,形体较瘦弱,口淡不渴,心肺(一)。腹软;肝脾未触及,脐周以下疼痛,压疼明显,无包块。实验室检查:便常规和血常规均无异常。舌质淡...

  • 饭后腹痛妙招缓解

    饭后腹痛妙招缓解

    专家认为,胀气是万病之因,气滞留在体内,阻碍各种津液的循环,使内脏活力受损,造成各部位的酸痛与疲劳。 1.端正坐姿,收小腹长时间坐着的人,别弯腰驼背、或瘫坐在椅子上,这会让小腹突出。缩小腹、拉直背脊,才能避免饭后腹胀。 2.用餐前休息片刻用餐前,先消除疲劳,用餐时会大大缓解胃胀气。 3.饭前洗脸利用饭前的15分钟,洗把脸,顺便轻轻按摩脸部与肩颈部(由下而上),让人慢慢放松下来。 4.睡前可以做简单的伸展操 方法如下:身体平躺,手脚自然伸直。吸气时右脚屈膝,感觉右腿挤压到腹部。吐气时右脚放下来。换左脚重复此动...

  • 腹痛 中医四证分治

    腹痛 中医四证分治

    腹痛的范围,—般是指肚脐的周围和肚脐下。它是很多 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在治疗时,一般分,气滞、血瘀、寒 痛、热痛四证。 气滞 脘腹胀痛,游走不定,有时引及小腹部,胸闷不 舒服,暧气或打屁就轻松一些,一般称这种情况叫“气痛’。 舌苔薄白,脉弦缓。治宜舒肝理气。 处方 (1)柴胡4.5克 白芍10克 枳实6克 甘草3充 水煎服。 (2)广木香6~10克 乌药6,---lo~ 二味用洒磨汁,用开 水送服。 血瘀 腹痛经久不愈,疼痛比较厉害,痛点固定,触痛 或拒按。舌质...

  • 腹痛泄泻中药治方

    腹痛泄泻中药治方

    脾虚湿滞之泄泻 金某,男,56岁,5 月16日就诊。诉2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腹痛泄泻,经西药治疗好转。此后常迁延反复,每进油腻食物则甚,时而大便粘滞不爽伴里急后重,周身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辨其证为脾虚湿滞之泄泻。治以健脾益气,祛湿止泻。方用黄芪25克,升麻5克,炒白术、茯苓各15克,砂仁、槟榔、五味子、肉豆蔻各10克。服7剂后腹泻大减,余症均减轻,继以原方加莲子肉10克,又服7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末复发。 按:脾虚不能纳运水谷,湿滞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方中黄芪配升麻健脾补中升...

  • 左侧小腹痛的辨证治疗

    左侧小腹痛的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人体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腹痛属寒证者较多,据部位可分为脐腹痛、少腹痛、小腹痛三种。   脐腹痛者宜散寒和中,宜使用乌药、厚朴、藿香、木香、枳壳、陈皮、香附、泽泻等药材。寒重者加用肉桂,也可使用小茴香、木香、乌药、高良姜、青皮、槟榔等。左侧小腹痛   少腹痛宜疏肝理气,宜使用金铃子、延胡索、青皮、荔枝核等药材。若属肝寒气滞作痛,宜使用桂枝、白芍、细辛、当归、通草、红枣等;痛连睾丸者,必须防范疝气,应使用散寒理气兼有软坚作用的药材,如延胡索、木香、橘核、金铃子、厚朴、枳实、肉桂、海带、桃仁、海藻、昆布、木通...

  • 主治肠道易激综合征神经性腹泻 腹痛腹鸣方

    主治肠道易激综合征神经性腹泻 腹痛腹鸣方

    方药:厚朴、五味子、石榴皮各10 克,乌梅3枚,鸡内金3克,黄芪15 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加减:痉挛性结肠者石榴皮减半。 功能:温中健脾,安神补气。 主治:肠道易激综合征神经性腹泻,以腹痛腹鸣为主证,常在晨间或早餐后排稀便,可带少许粘液。 疗效:治疗116例,显效101例.有效4 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0.52%。王平...

  • 腹痛怎么办 蒜泥敷肚脐可治

    腹痛怎么办 蒜泥敷肚脐可治

    将大蒜头捣碎,敷在肚脐眼上,用一块纱布固定住,直到肚脐眼处火辣辣时,肚子就不痛了。这个法子,在中医中属于灸法的一种。 大蒜辛温,具有较强的通阳解毒消肿作用。西医研究,大蒜内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蒜素,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肚脐,是中医讲的“神阙”穴所在位置,是任脉一个重要穴位,历代文献都有神阙穴治百病之说,脐部敷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脐部敷蒜经过循经传热给脾肾,疏通经脉,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本法对于虚寒性腹痛有一定效果,不失为一种经济、方便的保健小偏方,另外,对...

  • 复方丹参片治胃肠痉挛性腹痛

    复方丹参片治胃肠痉挛性腹痛

    胃肠痉挛性腹痛主要由受寒、饮食不当、精神刺激等因素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平滑肌痉挛所致。胃肠痉挛性腹痛确诊后,一般首选抗胆碱药,如阿托品、东莨菪碱、普鲁本辛、胃复康等。临床应用发现,中药“复方丹参片”是治疗胃肠痉挛性腹痛的良药,该药治疗不仅疗效好,而且没有服用抗胆碱类药易引起的口干、皮肤潮红等不良反应。 治法:当患者出现痉挛性腹痛时(应排除器质性病变),马上给予复方丹参片,1次服4片。经对56例患者用药证明:显效22 例(服药20分钟内疼痛完全消失);有效30例(用药20分钟内疼痛明显减轻,但...

  • 治上腹痛综合征方

    治上腹痛综合征方

    方药:桂枝6克,白芍15克,大枣 20克,干姜、甘草各5克。 加减:疲倦乏力加黄芪、党参各20克;食欲下降、不思饮食加苏叶15克;嘈杂易饥者大枣加量为30克;腹胀甚加枳壳20克,厚朴、槟榔各10克;腹中冷痛者加花椒8克,吴茱萸10克;大便干结加枳壳20克,生白术15克;疼痛较剧烈加木香10克;腹中烧灼感明显加半夏12克,黄连6克;嗳气吞酸加半夏、厚朴各12克;舌质有瘀斑、瘀点者加川芎12克,桃仁15克;舌苔白厚腻者加茯苓、藿香、砂仁各12克。 药物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 主治...

  • 妇人腹痛 中药验方

    妇人腹痛 中药验方

      赵某某,女,27岁,2010年7月11日初诊。7月2日经水适断,后腹痛8天,伴恶寒发热,恶心,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小便黄。舌淡白苔白腻,脉沉细。处方:柴胡18克,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白术12克,厚朴12克,陈皮10克,防风10克,怀牛膝15克,石韦30克,车前子30克(包),猪苓10克,泽泻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3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腹痛减,寒热除,服药后下黑血少许,胃脘作胀,乳房胀痛。舌淡白苔白腻,脉沉细。处方:柴胡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香附...

  • 腹痛用药辨析

    腹痛用药辨析

      腹痛原因很多,部位上有少腹、小腹、大腹之别。痛在脐上,病多属脾;痛在脐两侧及少腹,病多在肝;痛在脐下,病多属肾;胀痛多气滞,刺痛多血瘀,冷痛为寒,灼痛多热,隐痛多虚等。临证用药多有不同,当细辨析。   香附、川楝子止腹痛,以肝气郁滞腹痛为用,多用于少腹胀痛。然香附性微温以寒证为宜,兼入血分;川楝子苦寒以热证为宜,只走气分。   木香以脾胃气滞腹痛为宜,多用于大腹胀痛,其有健脾之功,也用于食滞腹痛。   乌药善治下腹部胀痛,其上入于肺,中走脾,下通肾及膀胱,疝气腹痛常用。木香、乌药、香附均止腹痛,然木香辛温香燥力...

  • 治肠黏连腹痛方

    治肠黏连腹痛方

    处方:金樱子根50克,紫草10克,夜交藤30克,乌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清解热毒,行气止痛,治腹部手术后肠黏连腹部胀痛或绞痛,甚至有肠型,肛门有排气,无肠梗阻征象,无全身感染者。...

  • 小儿腹痛中医验案举例

    小儿腹痛中医验案举例

    小儿功能性腹痛为儿科常见病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或梗阻引起,空腔器官脏壁层对张力最敏感,牵拉、痉挛可产生阵发性绞痛。 其疼痛特点为:1.发作性钝痛,反复发作;2.局部压痛不明显;3.腹部柔软,局部喜按;4.肠鸣音无改变。主要原因与饮食不当、消化不良及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如解痉、镇静、促胃动力药等,但疗效不佳,且不能阻止复发。 验案举例 邱某,男,1岁5 个月,4月27日初诊。家长代诉:纳差伴腹痛二三天,患儿二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食纳减少,有时摸腹,腹部隐痛,未...

  • 急性肠胃炎方 治腹痛呕吐泻泄

    急性肠胃炎方 治腹痛呕吐泻泄

      戚某,女,32岁,初诊:1986年4月18日。   病史与检查:腹痛,呕吐,泻泄,恶寒发热二日。患者呈急性痛苦病容,捧腹弯腰,自述从昨天开始恶寒发热,腹痛剧烈,昨晚痛得一夜未眠,伴恶心呕吐,腹泻稀水十几次,经注射及口服阿托品,颠茄片,地霉素等均无效。故来中医求治。患者症状同上,现体温38.5℃,上腹部有压痛灼热,小腹胀满,触之较凉,苔白干,舌质红,脉浮数。   病机与治则:风寒外束,湿热下注;芳香解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处方:党参30克,藿香12克,山药15克,石膏50克(另包先煎,取清...

  • 腹痛泄泻中药方

    腹痛泄泻中药方

      王某,女,41岁。2009年9月13日初诊。腹痛泄泻1年余,大便日3~5次,便稀,有时带有黏连之物,伴腹痛,每逢情绪波动则腹痛腹泻加重,胸闷腹胀,嗳气少食。腹部触之,脐上有索条状块物,时有低热。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气滞血瘀,肝脾失调。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处方:川楝子9克,延胡索10克,乌药9克,赤芍9克,丹皮9克,炒白芍12克,丹参15克,三棱6克,莪术6克,甘草5克。水煎空腹服,每日1剂,连服10剂后诸症均减,大便成形。察其脉弦,舌色暗,继以前方服5剂后诸症消失。   按:本例腹泻,乃气...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