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伤寒论 第5页

伤寒论 第5页

  • 北宋大字本《伤寒论》

    北宋大字本《伤寒论》

    明代赵开美(1563~1624年,又名清常道人)翻刻之宋本《伤寒论》,经笔者多年查访得知,今存五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各藏一部。这五部著作,堪称国宝级文献。此五部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别。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所藏为初刻本,有十几个讹字,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为修刻本,把初刻版原版本上的讹字剜掉补以正字则为修刻版。赵开美以北宋元祐三年(1083年)小字本为底本翻刻之自称 《宋版伤寒论》,此名延续至今。翻刻毕,小字本旋即亡佚,...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作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 ,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质思想。综观仲景条 文, 可以发现体质因素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 疾病的发展、 传变、 治疗和转归过程中, 体质因素同样 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 对于临床合理运用仲景方药治疗疾病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体质与疾病发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中指出 :“若五脏 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 认为如果 五脏元气通畅,...

  • 浅析《伤寒论》中附予宅效用

    浅析《伤寒论》中附予宅效用

    本书中运用本品的方剂20首,涉及条文37条,其中8首为四逆汤类方,皆为生用,余12首为炮制用。 1.回阳救逆:见四逆汤证、干姜附子汤证; 2.破阴回阳,通达上下: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3.破阴回阳,通达内外:见通脉四逆汤证; 4.回阳益阴:见茯苓四逆汤证、四逆加人参汤证; 5.复阳固阴: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6.温阳解表: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7.扶阳固表:见桂枝加附子汤证; 8.在辨证施治的主要大法下,诸如寒热并用、通因通用等法不可缺少,尤其是一些长期不愈又伴有全身情况的杂病更应该开拓...

  •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神农本草经》载生姜“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对于外感邪气、营卫不和者,仲景必用生姜配大枣以调和营卫,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证因人体腠理不固,风寒外袭,卫病邪风挟持,营失卫护则弱。故以桂枝汤主之。 方中生姜性味辛散,能散在表在上之邪,既助桂枝祛邪解表,以治卫强,又与大枣相合,助营阴生化,以治营弱,姜枣合用还能扶脾...

  • 基于《伤寒论》阳明探讨脑肠相关与中医通下的关系

    基于《伤寒论》阳明探讨脑肠相关与中医通下的关系

    学习方剂的人都知道, 《伤寒论》为历代方书执 牛耳者, 方剂教材中的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 都来源于张仲景的这本书, 书中审证辨因、 据证立 法, 用药之精妙常令人抚掌击节。 《伤寒论》中对通 下法的应用遍及六经病, 全书397条, 与通下有关的 条文就有90条, 其中, 阳明病最为广泛。 邪入阳明结 成腑实为 “可下证” , 故有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 也” 的论述。 张仲景发现在阳明病中, 常出现神志症 状, 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精神、 心理的改变, 而阳明又...

  • 《伤寒论》“几几”之音义再考

    《伤寒论》“几几”之音义再考

      近读贾延利“《伤寒论》几几之我见”一文,对其中有关“《内经》、《伤寒论》中的‘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是沉重之义”的看法不敢苟同。   记得笔者2004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一次朋友聚谈时,其中有一位已经毕业的王长松博士,乃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高足。王长松祖籍河南,在谈及《伤寒论》时笔者问:“王兄乃仲景同乡,读《伤寒论》定有别样的感觉,是否能发现其中有乡音啊?”王长松回答说:&ld...

  • 论《伤寒论》方每服汤量调整中体现的儒家中和思想

    论《伤寒论》方每服汤量调整中体现的儒家中和思想

    由于西汉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令 儒家思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 处于相当重 要的地位,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 故也受到一定的 影响, 从 《伤寒论·序》中提到了 “孔子云” 等词, 及 其方剂的每服汤量中皆体现出此等影响, 而后者更 能体现出儒家的 “中和” 思想。 儒家的“仁”“义”“礼”所体现的“中 和”...

  • 中医传统思维发展之“伤寒论”“内伤学说”到“外损致虚”的认识

    中医传统思维发展之“伤寒论”“内伤学说”到“外损致虚”的认识

    意大利医史学家阿尔图罗·卡斯蒂廖尼 [1] 曾指 出, 观念、 事实和人物三方面的历史将医学思想的起 源和范围统一起来。 观念的起源与目的相同; 事实的 历史展现了个人和群体的体质病理改变与时间和环 境的关系; 而人物的历史, 其宝贵之处在于, 伟大的 先驱者及在医学进展上有不朽贡献的人物, 他们与阻 碍自由研究的敌对者及医界内顽固派斗争的过程。 中 医学自秦汉时期《黄帝内经》 奠定理论基础以后, 东 汉张仲景撰《伤寒论》 , 形成中医外感病证治的系统 理论。 其后直至唐代, 孙思邈将诸多杂证概括于脏...

  • 《伤寒论》词义札记

    《伤寒论》词义札记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但其写作年代久远,有个别文词古奥难懂,今就其中几个词义提出一点看法,以期能更准确地理解原文。   似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温覆令一时许,遍身zhizhi,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句中“似”字今人大多不注,认为与现代汉语相同,是“好像”之义。照此理解,岂不大误。因全句是说:让病人发汗,只是不能使病人大汗淋漓。可见,把“微似有汗”译为“稍微好像...

  • 《伤寒论》少阳证的症状

    《伤寒论》少阳证的症状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安永廷   《伤寒论》少阳证的症状之一是寒热往来,关于其形成的机理在中医学教材解释为“寒热往来是指患者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因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时,正邪相争,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故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发无定时。”病因为外感病邪至半表半里阶段,用“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来解释寒热往来的机理,比较难理...

  • 追源欲求真伤寒:评《宋以前伤寒论考》

    追源欲求真伤寒:评《宋以前伤寒论考》

    《宋以前伤寒论考》 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于2007 年出版, 作者冈田研吉、 牧角和宏、 小高修司是日本汉 方界的知名学者, 也是长期从事临床诊疗的医生。三 位先生诊余倾心于 《伤寒论》 研究, 卓有成效, 在对文献 的梳理过程中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见解、 自成一 说, 给人以启发。读罢《宋以前伤寒论考》 , 掩卷沉思, 感触颇多, 稍加归纳和展开, 以就正于同道。同时对书 中要点, 稍作提示。 对 《伤寒论》 的研究, 将宋之前后进行对照、 分析, 希望能够理出一些头绪, 悟出一些道理。把宋代(北 宋)...

  • 《伤寒论》治下利用药规律探讨

    《伤寒论》治下利用药规律探讨

    下利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 或带黏液、 脓 血及含未消化食物的一种病症, 在现代医学中称腹泻,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 明确, 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其具有病机复杂、 难以根 治、 治后易反复等特点。张仲景所谓下利是对泄泻、 痢疾、 霍乱及便秘所致热结旁流等相关内容的统称。 下利是《伤寒论》 重要内容之一, 仲景治下利, 其理、 法、 方、 药为后世治疗下利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值得 研究。 为探求仲景治疗下利的证治思想, 我们对《伤寒 论》 原文条文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从方药入手,...

  • 《伤寒论》自愈探讨及实践

    《伤寒论》自愈探讨及实践

    《伤寒论》对疾病的认识是很全面的, 既看到 病, 也看到人; 既看到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又看 到机体自身的抗病向愈能力; 既看到药物治疗之利, 更看到药物有损机体之弊 [1] , 笔者很赞同这种观点, 对 “自愈” 的理论及实践略有所得, 述之于后, 旨在 抛砖引玉。 《伤寒论》中自愈情况分类 1. 自然转归 外感疾病有着自身发生发展的规 律, 经过一个病程阶段后, 病可自行痊愈 [2] , 正如张 仲景所言: “以行其经(此处经应解为疾病周期)尽 故也” 。...

  • 《伤寒论》去滓再煎方剂煎煮方法与临床应用分析

    《伤寒论》去滓再煎方剂煎煮方法与临床应用分析

    清代医家徐灵胎曰 : “煎药之法,最宜讲究, 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 ” 《伤寒杂病论》融理、 法、方、药于一体,详述了汤剂煎煮的溶媒、煎 法、火候、服法、用量、禁忌等。中药煎煮方法 与服用方法是 《伤寒论》方剂临床使用的重要内 容,在其 113 首方剂中,运用去滓再煎方法的有 7 首,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 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去滓再煎是一种浓缩煎煮法。张锡纯 《医学衷 中参西录》指出 : “去滓再煎,此中犹有他义。盖 柴胡有升...

  • 《伤寒论》几几之我见

    《伤寒论》几几之我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几几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卷后《释音》:“几几,音殊,短羽鸟飞几几也。”明代方有执注云:“几几,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项几几然,形容病人颈项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其实,这一观点来自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象形。凡几之属皆从几。读...

  • 《伤寒论》对《内经》六经理论的扩充及发展

    《伤寒论》对《内经》六经理论的扩充及发展

    《伤寒论》 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的一部分。 《内经》 成书早于《伤寒论》 , 且在《素问·热论》 有“今 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1 ] 的论述, 故伤寒一词首见 于 《内经》 , 而丰富发展于《伤寒论》 。因《伤寒论》 之中 每多杂病, 所以六经辨证可以概括临床诸病。所谓“伤 寒之中最多杂病, 虚实互呈, 故将伤寒、 杂病合而渗之, 此扼要法也” [2 ] 。《伤寒论》 以经络学说为依据, 丰富和 发展了 《素问·热论》 六...

  • 裴永清教授的《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讲座

    裴永清教授的《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讲座

    9月18日,弘医堂医疗集团、北京弘医书苑、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学术流派研究分会主办实施的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百师千徒传承工程开学。北京弘医堂国际医疗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年轻中医师,150多位听课学员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他们中间有国家“优才”、省“优才”,有县市医院中医骨干,有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的医师。他们静候百师千徒传承工程开学,聆听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永清教授的《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讲座,大厅旁的八诊室,上午刚出完诊的裴永清正抓紧时间休整,...

  • 《伤寒论》津液与胃气是相互关联的体系

    《伤寒论》津液与胃气是相互关联的体系

    论《伤寒杂病论》津液-胃气轴的概念体系 《伤寒论》关于“不和”“未和”有三:一者荣卫,二者表里,三者胃气。其中“荣卫不和”“表里不和”都是同一层面的一对概念体系,且一者以邪气所中而论,即邪亢,另一者或常或亏的病理状态,如《注解伤寒论》论“荣卫不和”为“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那么《伤寒论》出现“不和”次数最多的&l...

  • 《伤寒论》版别传承最为繁紊歧互,

    《伤寒论》版别传承最为繁紊歧互,

    在所有中医文献中,惟《伤寒论》版别传承最为繁紊歧互,错节盘根,读章太炎《伤寒论单论本题辞》(《章太炎全集》第八集),迷茫顿解,得版别传承之枢要。太炎先生饱读医书,最长《伤寒》,云:“信乎,稽古之士,宜得善本而读之也。《千金翼方》所录《论》文太阳篇,则孙氏以己意编次,诚不如本书善。检其文字,今作‘鞕’者,皆作‘坚’(《千金方》同),‘固瘕’亦作‘坚瘕’。盖孙氏所据为梁本,继冲所献亿等所校者为隋本,故一不避隋讳,...

  • 试探性诊疗《伤寒论》中的运用 缘于临床实验

    试探性诊疗《伤寒论》中的运用 缘于临床实验

    试探性诊疗是中医在临证进程中,关于没有确诊的病证,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进行打听性医治,并经过调查患者对药物的反响,进一步断定病证性质、程度的一种打听性确诊办法。人体是一个杂乱的全体,经络脏腑,阴阳会通,玄冥幽微,改变难极,若非至精至明之士,鲜能明辨掌握,从容应对。即便如此,可是病理幽静,错综杂乱,于脉证难辨之处亦需灵敏通变。医圣张仲景,禀脚踏实地之精力,承客观理性之情绪,于临证中屡论打听性医治之法,笔者有感于斯,特于此处详论创造,求方家指正。 缘于临床实验 中医学在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临床经历,...

  • 《伤寒论》药物煎法解析

    《伤寒论》药物煎法解析

    •药物的煎煮方法与临床药效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在煎煮法上却浓墨重彩,可见张仲景对煎煮法的重视。 煎法,即对药物的煎煮方法。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徐灵胎谓:“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张仲景论煎服法独具匠心,如先下入煎、后下入煎、分煎合服、煎煮丸药、麻沸汤渍、去滓重煎、米熟汤成、加酒同煎、加蜜同煎等法。煎煮之法与药效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 先下入煎...

  • 倒邪法由伤寒论蜜煎导法和通下法演绎而来

    倒邪法由伤寒论蜜煎导法和通下法演绎而来

    倒邪法由伤寒论蜜煎导法和通下法演绎而来,不同于蜜煎导法(只宜待其自便时,以蜜归入谷道,使大便排出),亦不同于西医灌肠法(用于排便、排气、给药,弥补营养及液体或清洗肠道),而是在患者不能口服的情况下,经过对患者的辨证论治,处以对症方药,借直肠输注入药液,到达医治的目的。 倒邪法就是中医通下法的变用。自《内经》提出下法之后,无不重视通下法在临床上的使用。东汉张仲景创大承气及其类方,《伤寒杂病论》在36个丹方中使用了大黄等通下药物。华佗的《中藏经》载方62个,其间15个方中有大黄。张子和对通下法知道更为精辟,他...

  • 《伤寒论》理解“半表半里”真正含义

    《伤寒论》理解“半表半里”真正含义

    《伤寒论》第148条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后世伤寒学者根据该条文,认为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病位在半表半里,也就是既不在表也不在里的一个非常广泛的区域。 正确理解“半表半里”真正含义...

  • 《伤寒论》六经本质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

    《伤寒论》六经本质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

    《伤寒论》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澄清六经之本质联系到对六经辨证论治系统的精确了解与熟练运用。历代关于六经本质见地颇多,或从经络学说论,或从脏腑功用论,或从病变阶段论,或从征兆群论,或从气化学说论等。许多见地中,似以气化学说诠解六经重量较重,如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以“标本中气”论之就是。本文拟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动身,结合《伤寒论》本身的相关条文,试图简明地给出《伤寒论》六经本质一个自恰性的确定。 人体阴阳的本体结构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指人体生命活动最底子...

  • 《汤液经法》奠定《伤寒论》基础

    《汤液经法》奠定《伤寒论》基础

      《汉书·艺文志·经方类》曰:“《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据传作者为商之伊尹,故又名《伊尹汤液》。《汤液经法》梁·陶弘景后失传,是以《隋书经籍志》未加著录。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伤寒论序》亦称《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针灸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

  • 《伤寒论》渴而不欲饮水“渴引水浆”

    《伤寒论》渴而不欲饮水“渴引水浆”

    “渴引水浆”见于《伤寒论》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晦气,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许多医家解说为“渴喜饮水”,笔者以为“渴引水浆”应是“渴而不欲饮水或不多饮”,现剖析如下。 渴喜饮水 “渴引水浆”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之复,大热将...

  • 《伤寒论》中医三焦学说,吴茱萸汤

    《伤寒论》中医三焦学说,吴茱萸汤

    “三焦”,亦称“三膲”,是对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中医藏象学说中的六腑之一。三焦学说向来最具争议,学界一向存在“有名有形”和“有名无形”的争辩。即使是持“有名有形”论者对三焦的解剖本质也无共同知道。根据现有文献,三焦首载于《黄帝内经》,尔后《难经》《中藏经》《脉经》等古籍中均有论说,但观念不尽相同。仅《黄帝内经》中相关论说也不共同,甚至相互矛盾,导致后世学者持一种或数种说法,各不相谋,各有论据...

  • 浅谈《伤寒论》中以人为本治疗思想之体现

    浅谈《伤寒论》中以人为本治疗思想之体现

    《伤寒论》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有着 里程碑般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精神也从 《黄帝内经》 贯穿至今, 体现在 “天人合一” “天人相通” “形神一 体观” 等医学思想中 [1] 。 从 《伤寒论》 中可以看出, 中医 学如何认识疾病、 诊断, 以及应对决策的治疗思路。 中医学的视角呈现了怎样的世界? 这种认识论直接 决定了中医学所在立场、 治疗范围和期望效果。 董正 华 [2] 认为, 在 《伤寒论》辨治过程中, 处处贯穿着治病 求本的...

  • 《伤寒论》讨论六经本质,注重脏腑辨证

    《伤寒论》讨论六经本质,注重脏腑辨证

    •李时珍从临床实践动身,依据张元素“脏腑议病”理论,从脏腑经络视点判别病况,力排众议,而倡肺卫同病之说,以为太阳表证,虽属膀胱、小肠,实与肺、脾相关。 •李时珍在脏腑辨证中还有一个特色,即捉住脾胃,杰出元气,如其医治泄泻及对麻黄升麻汤证的了解,即从升清阳下手,这种知道源于李东垣。 张仲景学说尽管自宋今后越来越遭到医家的注重,但到明代仍没有逾越诸家而上升到医圣的位置。如明·王纶《明医杂著》中有“仲景、河间、东垣、丹溪 &lsqu...

  • “宋本伤寒论”有两类讹误

    “宋本伤寒论”有两类讹误

    今天所说“宋本伤寒论”,指明代赵开美据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小字本《伤寒论》翻刻之本,蓝本已亡。赵开美《仲景全书》收书四部,依次是:《宋本伤寒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宋云公《伤寒类证》及《金匮要略》。刻讫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己亥,开美于此年三月写成《刻仲景全书序》。《仲景全书》当代仅存五部:我国医科大学、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图书馆各藏一部,笔者皆校读之、拍照之(书影)、笔录之,发现此五部有初刻本、修刻本之别。我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