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伤寒论 第4页

伤寒论 第4页

  • 《伤寒论》理中丸方

    《伤寒论》理中丸方

      《伤寒论》理中丸方后加减中有“悸者,加茯苓二两。”   茯苓有定悸之功,也有利水之用。倘不悸而有水湿内停,是否可以加用茯苓呢?   张景岳制有“五君子煎”,即理中丸加茯苓。《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五君子煎: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人参二三钱,白术、茯苓各二钱,炙甘草一钱,干姜(炒黄)一二钱。水一盅半,煎服。”   同样是兼湿,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可以用苍术,也可以加茯苓,二者是否一样呢?   如果我们...

  • 胸藏仲景伤寒论

    胸藏仲景伤寒论

      2012年12月《唐祖宣医书集成》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唐祖宣历30年笔耕苦耘,终于成就了该医学书系的成功面世。此书系含《唐祖宣医学文集》、《唐祖宣医学六书》、《唐祖宣医书集成》、《我为中医五十年》、《中国式养生》和《唐祖宣谈中国古今名人养生》等36部,共计3600余万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不但给予高度评价,还亲自写序以示鼓励。笔者偶得,拜读之余,颇有感悟。   胸藏仲景伤寒论   著书立说济世人   唐老从医55年,在临床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对治疗四肢血管病尤有独到阐发...

  • 《伤寒论》第100条的治法 先与小建中汤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0条的治法 先与小建中汤后小柴胡汤主之

    邓锐 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的治法:先与小建中汤,后与小柴胡汤主之。这样的治法到底是试探性的治疗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先来看一则医案。 罗某,女,49岁。自昨日起胃脘疼痛、不拒按,并周身痛,口淡无味,鼻干,不恶心,纳可,口微干欲饮水,颈背部恶风,前几日夜间有烦热盗汗,近来无,白天汗出不多,眠差,昨腹泻1次,无肛门灼热,泻前有腹痛,现无腹痛,无里急后重,今日尚未大便,手足不凉,不...

  • 《伤寒论》体现保胃气

    《伤寒论》体现保胃气

    《伤寒论》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仲景在组方、煎药、服药、药后调护等环节中处处体现保胃气的原则,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思想之中。胃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胃气是指人之正气,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本文所谈胃气指狭义的胃气,亦即脾胃的生理功能。   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rd...

  •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伤寒论》在我国中医药学术史上是一部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医经典著作。它继《内经》、《难经》等医学理论著作之后,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揭示出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伤寒论》是中医学的主体内容,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各个学科,是中医界深入学习,执着探索与潜心研究的主题。纵观中医学的发展,《伤寒论》是其中最丰富的内容之一,亦是中医领域里研究最活跃的学科。历经1800多年的实践研究,《伤寒论》得到不断的充...

  • 《伤寒论》珍惜“发热”

    《伤寒论》珍惜“发热”

      从《伤寒论》原理的探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三阳易治三阴难”的结论。三阳三阴如何分辨呢?《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给出了答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发热……者”要比“无热……者”容易治。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 《伤寒论》厥阴病

    《伤寒论》厥阴病

      对《伤寒论》厥阴病,历来争论颇多,有千古疑案之称,今天说说我们的看法。   厥阴的生理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或云:“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厥阴为标,风气为本。可知厥阴是以风为本气。肝系统的生理是主春温而生阳气,厥阴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来自于阳气的生发。《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初生之阳主升,阳生则阴长,而柔筋养神。既养心神,又养筋脉。   ...

  • 《伤寒论》临床医学基础

    《伤寒论》临床医学基础

      开奠临床医学基础   对临床各科的论导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及理法方药的规律,既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外、妇、儿及男科等疾病。就其内容而论,包括了心肺,肝胆,脾胃,肾与膀胱,大、小肠、生殖系诸脏腑病症,故仲景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指导着临床各科,至今仍行之有效。   内科杂病:《伤寒论》的辨证论治规律,对内科杂病有很多指导。在病因学方面,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即内因、外内、不内外因的“三因”为病的病因分类学说,提出了人体发...

  • 《伤寒论》“汗出……不能发黄”的启示

    《伤寒论》“汗出……不能发黄”的启示

      按刘渡舟先生的解读,阳明病发黄的原因为:“阳明病法多汗,今反无汗……湿热交郁,皆无路可出……熏蒸于外,则其人身必发黄。”也可以这样理解,内有湿邪,郁而化热,无路可出,于是症状百出。发黄只是其中一种。   临床中,银屑病湿热为病者不少。笔者认为,湿热型银屑病之发疹,可以参考仲景书中的发黄,作出预防和治疗。   《伤寒论》199条中曰:“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伤寒...

  • 谈谈《伤寒论》“欲解时”

    谈谈《伤寒论》“欲解时”

      《伤寒论》现存原文中,有6条格式统一的“欲解时”条文,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这是任何尊重历史的学者在研究《伤寒论》时无法绕过的问题。但少数学者却故意否定人与天的关系,希望把“欲解时”的内容从《伤寒论》学术体系中淡化甚至剔除。之所以有这种分歧,原因在于“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尚未得到公认。近来在银屑病的临床中,笔者又一次发现“欲解时”的重要临床价值——不仅冬重夏...

  • 《伤寒论》要学无字之处

    《伤寒论》要学无字之处

    田雨河 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 《伤寒论》原文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本条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服桂枝汤或下之之前已存在的证情,从症状前冠以“仍”字可知。其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是桂枝证,但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则非桂枝证。然这里仅提翕翕发热,当系省略啬啬恶寒,淅淅恶风二句,此为省文法。桂枝证特有热型汗后仍在,即使因其他兼证影响辨证视线,但仍头项强痛...

  • 裴永清教授开讲《伤寒论》

    裴永清教授开讲《伤寒论》

    9月18日,中国弘医堂医疗集团、北京弘医书苑、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学术流派研究分会主办实施的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百师千徒传承工程开学。北京弘医堂国际医疗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年轻中医师,150多位听课学员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他们中间有国家优才、省优才,有县市医院中医骨干,有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医师。他们静候百师千徒传承工程开学,聆听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永清教授的《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讲座,大厅旁的八诊室,上午刚出完诊的裴永清正抓紧时间休整,为下午的授课做准备。 弘医堂出于公益多年向数...

  • “经方热”的现象实为“虚热”之象《伤寒论》是方书之祖

    “经方热”的现象实为“虚热”之象《伤寒论》是方书之祖

    经方是对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及其所载方剂的泛称,其中以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为代表。现今,中医界普遍认为,经方更广义的概念也包括少部分临床上组方巧妙、疗效确切的经典方剂。经方派是指在临床上擅用经方的医学流派。 在中医药学的发展长河中,经方与经方派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多年来,中医经方的使用状况却往往是小医院热而大医院冷,国外热而国内冷。主要原因是由于灵活化裁应用经方的难度比较大,对医者要求也比较高,并且中医经方文化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尚且不够。 但是,近年来,随着...

  • 从《伤寒论》28条谈水饮伴津亏证治

    从《伤寒论》28条谈水饮伴津亏证治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历来医家对本条文有诸多异议,促使我们辨证思考。本文讨论的重点是本条文对水饮证治的启示。 桂枝汤为何去桂?条文指出:“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可知证在太阳,“无汗”除外表实证,可知为津液伤。去桂枝原因,陈修园曰:“以其无汗,知桂枝汤不能丝丝入扣也。桂枝之长于解肌,不长于利水,故知桂枝之不可用也”...

  •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编者按:该文基于30年团队建设积累,提出并介绍了“六梯级”《伤寒论》课程体系构建与成效,即:突出在实践中诠释伤寒“一个”理念;独创伤寒论病区及经方班专家查房“二个”基地;搭建课堂学习、临床实习、网络补习“三个”平台;融入PBL(问题式学习)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与贯通学习“四种”方法;拓展从本科早期-本科后期-硕士-博士-临床医师“五级”训练台阶;构建平面教材、视频教材...

  • 《伤寒论》中的“风家”含义

    《伤寒论》中的“风家”含义

    本文旨在探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风家”含义。通过认真阅读仲景原文,根据仲景文法、时代背景、命名及行文习惯、类证对比,并结合临床实践,追溯仲景先师“风家”之本意。笔者发现《伤寒论》中的“风家”,并非如诸多医家所说的“太阳中风”证,而是另有所指。笔者认为仲景笔下的“风家”是指以“风邪”的性质特点为临床特征的某些杂病。仲景标明“风家”,其意在于彰显病家旧...

  • 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六经病欲解时”是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   我们研究发现,“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的大纲,却不被历代伤寒注家重视,我们用“六经病欲解时”这把金钥匙揭开了《伤寒论》的诸多奥秘,为正确解读《伤寒论》铺平了道路。“六经病欲解时”告诉我们,《伤寒论》理论根源于《内经》是不争的事实。太阳、阳明、太阴、少阳四经分主一日或一年之四时,彰显了《伤寒论》是以阴阳“时”为纲而六经为目。...

  •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下)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下)

      对第29条的解读   “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为桂枝汤证,但见“小便数”,知为合并里饮证;又见“心烦……脚挛急”,为津液伤而里热显,故所述为外邪里饮津虚生热证,六经辨证属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不是单纯的桂枝汤方证,用桂枝汤治疗当然是非常错误的,故用一“反”字以传其神,强调“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以让后人牢记其教训。   &...

  • 《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

    《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

      《伤寒论》之“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为“伤寒有五”(见于《难经·五十八难》),实则即为“伤邪”之意。“寒”是否有“邪”之意?也就是说,如果伤寒含义为伤邪,温病为某个时代外感病的总称,则两者可摆脱名相之争,实现统一了。   “寒”在《伤寒论》某些文意中是有“邪”之意的。不仅是“寒”,“热&rd...

  • 对《伤寒论讲义》的几点看法(上)

    对《伤寒论讲义》的几点看法(上)

      笔者认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供中医类专业用《伤寒论讲义》(梅国强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存在—些值得商榷的学术问题。今摘出其中部分商榷如下。   张仲景当未曾参考《神农本草经》   该讲义说“从战国至东汉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出现了一批著名医家,产生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一系列重要医学著作,此为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坚实基础。故《伤寒杂病论集》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 林亿《伤寒论》序云:开宝中(公元968~976年)

    林亿《伤寒论》序云:开宝中(公元968~976年)

    宋本《伤寒论》所据底本为五代十国荆南国末主高继冲进所献。林亿《伤寒论》序云:开宝中(公元968~976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证,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雠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荆南国末主高继冲世系考略 高继冲(公元942~973年)是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荆南国最后一位国君,荆南国史事见《旧五代史》卷132《世袭传》《新五代史》卷69《南平世家》,宋代王禹称《东都事略》《资治通鉴》卷275、卷276、卷280、卷287、卷288,《续资治通鉴》卷1、卷2、卷3。...

  • 《伤寒论讲义》自金解读

    《伤寒论讲义》自金解读

      “如狂”当解为“发狂”   讲义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如狂,一般指神志错乱,似狂非狂,较发狂为轻者。”是故只用活血化瘀轻剂“桃核承气汤”以治之也。《韩非子·解老篇》说:“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是神志错乱,即谓之“狂”也。狂证之中,分轻重者...

  • 《伤寒论》之“寒”不可作“邪”解

    《伤寒论》之“寒”不可作“邪”解

      2012年1月16日《中医中药秘方网》“《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一文认为所谓广义伤寒“实则即为‘伤邪’之意”。而“温病为某个时代外感病的总称,则两者可摆脱名相之争,实现统一了”。笔者认为,虽然《伤寒论》一书中个别地方的“寒”字可作“邪”解,有的条文中的“热”也可能“代表了寒热&...

  • 《伤寒论》神志病治疗十法

    《伤寒论》神志病治疗十法

      神志疾病可以表现为烦躁、不得眠、喜忘、惊悸、谵语、郑声、发狂、神志不清等症状。心为十二官之主宰,神志思维活动的中枢,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基于《内经》之整体观,神志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故《素问·宣明五气》篇又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是以《伤寒论》中不独心少阴经病可见神志病症,凡六经病均可导致神志病变。...

  •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咽中干、烦躁,明明是阴虚生热,为何用甘草干姜汤治疗?”“治疗又用桂枝汤、又用甘草干姜汤、又用承气汤、又用四逆汤,这条到底是什么证?”不少医者常对《伤寒论》第29条提出质疑。笔者也曾对本条文理解不透,经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始悟胡希恕先生“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不辨”训戒中“始终理会”的深刻内涵,认识到读仲景书不但要前后参照解读,而且更要用经方理论来解读。   《伤寒论》六经不同于《内经》六...

  • 《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

    《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

    研究《伤寒论》版本流传史最感困难的是六朝阶段。 六朝流行的仲景著作主要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内含《伤寒论》十卷、《杂病方》六卷。《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如“辨太阳”“辨太阴”等,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东晋后期陈延之《小品方》十二卷(已佚),今存残卷,云:“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目录”指刘宋元嘉八年(431)《秘阁...

  • 《伤寒论》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

    《伤寒论》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方剂,它有五味药组成,配伍有两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辛味的桂枝、生姜祛风散寒,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辛甘化阳,可助卫阳;酸味的芍药,配合甘味的甘草、大枣,可以养营阴,来针对营阴外泄的自汗出。因此具有发汗祛邪不伤正,敛汗养营不留邪的特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那么在《伤寒论》的太阳病篇中,有哪些原文是桂枝汤的适应病证呢?   太阳中风 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 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从《伤寒论》太阳篇浅探张仲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思想

    “同病异治” 与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根据现有记载应首见于 《素问 ·五常 政大论》 , 原文是 “西北之气, 散而寒之, 东南之气, 收 而温之, 所谓同病异治也” [1] 。同一种邪气侵袭人体, 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的正气盛衰不同, 即使是 同一种疾病, 发病机理和发展转归也会有所区别, 再 加上处于不同的病理阶段, 因此表现出的证候、 病型 有差异, 所以要采用不同的治则治法, 开方抓药要因...

  • 《伤寒论》“消息”的诠释学研究

    《伤寒论》“消息”的诠释学研究

    “消息” 在《辞源》 中, 义项有消长、 卦名、 音讯、 机关 4 项。在 《汉语大词典》 中 , “消息” 的义项多达 15 条 。《伤寒论》 原文第 387 条 : “当消息和解其外, 宜桂枝汤小和之” 的“消息” 解作“斟酌的意思” [1 ] 常无争议, 本文将应用诠释学理论与方法试作探讨。 1 “消息” 词义学演变 “消息” 的词义演变是...

  •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六经脏腑表里关系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六经脏腑表里关系

    作者/刘渡舟 编辑/张亚娟 ⊙ 校对/阿珓 导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何为六经?六经与脏腑什么关系?六气对辩证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大家心里有答案么?如果没有,看看刘老是怎么说的~ 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的探讨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伤寒论》为后汉人张仲景著。它是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反映了我国医学在后汉时期的光辉成就。《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因当时被兵火破坏,已残缺不全。后经晋人王叔和整理,到宋朝“至平”中,校正医书时,先将《伤寒论》十卷...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