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 第5页
-
浅析吴佩衡在妇科疾病中附子的应用经验
吴佩衡先生是中医扶阳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云南 经方学理论的领军人物, 遣方用药深受张仲景《伤寒 杂病论》 的影响 [1 ] 。善用附子、 桂枝、 干姜等温阳药物 治疗寒证疾病, 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而尤以附子的应用 最为得心应手。在 《吴佩衡医案 》 《医药简述 》 《中药十 大主帅》 等文献资料中, 吴氏治疗疾病多种, 涉及内外 妇儿各个学科, 尤以内科居多。目前关于吴氏学术思 想的研究, 内科已经获得了很多成果 [2 -3 ] , 至于妇科方 面, 至今尚未见系统性的汇总报道, 故本文以吴佩衡先 生论著为主要依...
-
当归视为妇科调经补血之圣药
当归向来被视为妇科调经补血之圣药。妇女以血为主,民间凡有妇科疾患,往往自煎当归饮服,而医者对于各种妇科病,方中亦每配伍当归,似乎当归对一切妇科疾病皆可施用,无需辨证,这不符合中医因证用药之要旨。殊不知当归对妇科病亦有所宜忌,未可概行施用也。 当归性味甘平温,《名医别录》认为其辛,大温。凡辛温之品,只适宜于虚寒之体及寒凝之证。若血少而阴虚者,则当归虽有补血之功,亦不宜用,或不宜独用,以其辛温助阳,则不能益阴以生血。遇此证候,以选用滋润养血之品如熟地、黄精、枸杞子、何首乌、鸡血藤之类为宜。 妇科病以...
-
浅析妇科疾病与舌尖瘀点的关系
茫茫广宇, 万物化生, 物生有因, 必现于形。 中医 学在四诊中, 以舌象观人之脏腑, 阴阳调变, 精化异 同之玄机, 理即于此。 中医学认为, 舌是人体惟一外 露的内脏, 通过人体十二经脉与体内的五脏六腑相 通, 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 因此, 通过察舌体、 舌脉能获知人体脏腑、 气血、 经脉、 病邪的状况。 近 年来, 人们渐从人体脏腑——体表相关学说中认识 到, 舌也同人体之面、 眼、 耳、 鼻、 手、 足生物全息元 特征一样, 在病理条件下 , 除可具有其病理特征外, 更具有可能与...
-
妇科病临床处方用药剂量常从以下方面思之
中医处方剂量的正确使用是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医者全面灵活掌握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处方剂量应用适当,临床可起到很好的效果。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论,妇人更有经、孕、产、乳之生理特点,临床用药掌握用药剂量尤为重要。笔者临床处方用药剂量常从以下方面思之。现介绍如下,望同道批评指正。 因病而异 药物的剂量常因新病、久病、急性病、慢性病等而有区别,妇科病用药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新病、急性病,因其邪气盛,正气未衰,病情单纯,治疗之时,用药宜量大,以直达病所。年老体虚、久病患...
-
归脾汤治疗妇科疾病 脏躁崩漏
归脾汤首载于南宋严用和所撰的《严氏济生方》(简称济生方)[1]。由黄芪、白术、当归、酸枣仁、人参、龙眼肉、木香、大枣、茯苓、远志、甘草、生姜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心脾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不寐,及脾不统血、气不摄血之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皮下出血等症。笔者灵活的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脏 躁 王某,女,48岁,2008年4月初诊。近1年来感心悸怔忡,同时伴疲乏无力、失眠健忘,潮热、心烦,饮食减少。月经数月一至。舌淡苔白,脉细弱。同时查心电图示:T波改变,心得安试验阳性。中...
-
阴痒虽为妇科难言之隐 经验方
阴痒虽为妇科难言之隐,但较为常见。西医认为,阴痒多见于霉菌性阴道炎,多由妇科盆腔细菌、厌氧菌或霉菌感染所致,进一步发展可引起附件炎、子宫内内膜炎、霉菌性阴道炎、急慢性盆腔炎等。 中医认为,阴痒其根本则是肝脾肾亏虚和湿、热、瘀等病理代谢产物综合作用的结果。脾虚湿邪内生,湿性下注,冲任亏虚,带脉失约,或肝经湿热下注,阻碍气机,气滞血瘀,或肾阳亏虚,寒湿不化,肾虚下元不固带下增多。 湿邪偏胜则带下清稀如米泔水,或带下呈灰白色鼻涕状,或呈豆腐渣样,阴痒腹胀腰酸;湿郁化热湿热下注,则带下黄稠,或夹有血丝,...
-
藿香正气散在妇科疾病的应用及探讨
藿香正气散出自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由藿香、 紫苏叶, 白芷、 大腹皮、 茯苓、 白术、 半夏、 陈皮、 厚朴、 桔 梗、 炙甘草组成。具有芳香化湿, 解表和中, 理气之功 效。治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证。症见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等。常用于四时感冒, 尤多用于夏季感冒型急性胃肠 炎。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总结发现 [1 -2 ] 藿香正气散临 床应用及研究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 其方多用于消化 系统、 儿科、 神经内科、 呼吸系统、 皮肤科等, 妇科方面 的应...
-
易修珍其临床三七治疗妇科经验如下
三七异名田七.其 性味甘、微苦、温、无毒.归 肝、胃、大肠经.其功效活 血祛瘀、定痛消肿、止血补 血。云南名医易修珍临床 实践总结归纳三七具有 性温而不燥、补血而不滞、 祛瘀不伤正、止血不恋瘀、 止痛从本治的作用,其临床治疗妇科经验如下。 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相关病机 因瘀血内阻.气机升 清降浊不顺畅.影响脾胃 功能.气血精微无以化生. 并聚湿生痰.气虚而瘀湿 痰结.瘾瘕形成并日渐加 重:因瘀阻胞脉.冲任受 损.脾肾亏虚而逐邪无力. 从而加重瘀滞之证:因瘀 血留滞.新血不生.并暗 耗阴血.气血两虚。由于瘀 滞而...
-
治闭经 北京妇科名家刘奉五举其一案
对内寒或外寒入于血分,或寒邪凝泣经脉所致的闭经,应以温血通经,散寒祛瘀之药为主,使之温散流通,瘀祛而生新。但鉴于闭经者大多体质偏虚,若过用温通行血,常致体虚不支,故又将温补气血之药配入方中,以冀温补联手,互促成功。 正常的月经需要健全的大脑-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的功能和正常的子宫及经血流出的通道。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均可使月经暂时或永久停止,即为闭经。该病一直是世界关注的妇科疑难病症。 中医传统认为闭经属于妇人三十六病中的痼疾,其病因病机较复杂,若以虚实统之,虚有肾气不足,肝肾虚损,气...
-
经期妇科病症 艾灸透诸经而除百病
一般情况下,女性月经期间,对所患有的一些妇科病症,如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不孕症等,能否采用以艾灸为主导的外治法,在临床上有争议。一般认为,经期血量大,若此时艾灸,更会加速促进活血化瘀的功能,从而使经血更多,经期延长;笔者认为,经期是否艾灸,还要根据病情,区别对待。对于经期血量少、血瘀、虚寒的人,若此时艾灸,恰好用疏经通络的功能,由此促使经量加大,排除体内一些瘀阻。 经临床不断实践与探索,笔者体会,艾灸,纯阳之性,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经期艾灸,则能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而所必须把握...
-
妇科带下病 刘启廷多年临床经验方
带下病指带下绵绵不断,量多腥臭,颜色异常,并伴有全身症状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旺,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黏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霉菌、阴道滴虫、念珠菌等细菌感染后引发妇科炎症,常出现白带色、质、量、味的异常,引发带下病。 病因脾肾亏虚,湿热入侵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脾气虚弱,...
-
裴正学临证经验妇科常见病 月经不调病案
甘肃省肿瘤医院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多载,治疗妇科疾病疗效显著,尤其对妇女之月经不调,不论从辨证论治,还是选药立方,都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师临床学习一年余,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月经不调之经验,简介如下。 月经不调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表现为月经周期异常或出血量的改变,经前、经期之腹痛等亦属此范围。 月经提前 裴正学认为月经先期多由血热所致,或因虚火或因实火,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非时而下。此病多伴有月经量多、白带多、阴道瘙痒、小腹痛等症状。从西医角度看这多与子...
-
《中医妇科学》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紧密围绕女性经、孕、胎、产的整个生理病理过程展开,融合了健康、疾病、心理、婚姻、家庭、社会、伦理等多因素,是临床医学中一门最富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的学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教研室抓住课程特点,积极推进《中医妇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课堂教育、实训操作、临床实习全程融入思政教育的中医妇科学教学体系。项目建设于2017年被立项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2018年立项为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