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剂 第9页

剂 第9页

  • 运用乌附剂经验和心得

    运用乌附剂经验和心得

    仲景运用乌、附剂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仲景方中,乌、附大多生用,用量之大,古今少有。仲景使用乌附剂而不有损生命,全在经方的配伍、炮制与煎服方法上见真谛。 以《金匮要略》乌头汤为例:该方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各3两,川乌5枚。川乌1枚,大小平均5g,则为25g左右。炙甘草3两,汉代一两合今之15.625g,以16两计,则为48g,恰为川乌之两倍。乌头汤之煎服法,亦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1升合今之200ml)煎川乌,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善解川乌...

  • 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

    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

  • 一剂葛根芩连 和解医患纠纷

    一剂葛根芩连 和解医患纠纷

    近日看了《中医临床家胡天雄·葛根芩连汤治疗“流感”记验》一文很受启发。文中记载林某妊娠流感一案,经曾、谢两位医生治疗未果,产生医患矛盾。后现代名医胡天雄诊治,用葛根芩连汤表里双解,不但治好了林某的流感,也和解了曾、谢与林某的医患纠纷。一举两得,体现了胡天雄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患者林某妊娠六月得流感,曾某治以银翘散,服两帖效果不显,后谢某处方保生无忧散。病家见后方有当归、黄芪,而前方是凉药,疑病为曾君药误,将以“阶级报复”之名问罪于曾某。曾...

  • 识病机握时机 遵照原方剂量比例

    识病机握时机 遵照原方剂量比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医圣仲景《伤寒卒病论》中的一张名方,临证若使用恰当,可治疗许多疾病。笔者拜师顾植山先生之前,虽已在临床工作30余年,但使用此方疗效满意者少。参阅历代医家之诠释,亦多深奥难懂,很难用于实践,令笔者对本方之应用百思不得其解。 2015年3月~5月期间,笔者随顾植山先生侍诊,亲见先生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多例,而个个效如桴鼓。诊余暇时,笔者剖析自己之前运用此方疗效不好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准确把握此方证的病机和时机,二是药量偏小,三是怕病人嫌麻烦没有遵守原方煎服法。待回到单位独立应诊...

  • 介绍几则排解春困的方剂

    介绍几则排解春困的方剂

    春季体内代谢比冬季 加快,人体大脑供氧自然 不足,于是产生嗜睡、疲 困、乏力症状。中医认为, 春季宜补肝。因肝血不足, 或摄取不当、积劳内伤,均 可导致气虚,使人感到精 神疲乏、四肢乏力、懒言、 易出汗等春困症状。此时, 应选择些甘平益气、养血类 补品,以益气补虚。使人们 顺利度过春困时节。现介 绍几则排解春困的方剂: 1.芪精大枣汤:黄芪 15克,黄精10克.大枣6 枚。水煎服。适用于治疗气 虚体弱,倦怠乏力等症。 2.补脑提神羹:银耳6 克,猪脑2副,黑木耳6 克,香菇6克,鹌鹑蛋5 只。将银耳、香菇发水,...

  • 藿香正气口服乳剂的研制

    藿香正气口服乳剂的研制

    制备不含乙醇且性状良好的藿香正气口服制剂,优化其制备工艺。 分别提取藿香正气口服液处方中药材,将挥发油与卵磷脂进行高速剪切后,采用高压均质机进行乳化制备并终端灭菌,考察磷脂用量、乳化温度、剪切时间、高压均质次数、灭菌条件等因素。最终确定制备工艺为:提取藿香正气口服液中的挥发油,将挥发油加入50%卵磷脂,70 ℃水浴搅拌溶解,在10 000 r/min高速剪切的作用下缓慢加入水相,加入完毕后剪切5 min制备初乳。初乳于高压均质机中高压均质8次,一级压力为800 bar,二级压力为80 bar,定容、灌装密封,116...

  • 含有酸枣仁的方剂举隅

    含有酸枣仁的方剂举隅

    酸枣仁为鼠李科落叶灌木或乔木酸枣的成熟种子。味甘,性平,归心、肝经。具有养心,安神,敛汗功效。酸枣仁是味甘之品。功能主治中,虽味甘不酸,确有酸味之功效,有一定的收敛、止汗功效,常与党参、五味子、山茱萸等配伍使用。酸枣仁为植物种子,粒小易于使用,常被临床广泛运用。在运用于失眠多梦、心悸心烦等病症时,可每晚睡前服用单纯的酸枣仁散剂1~3g,或每晚睡前单独用酸枣仁10g,泡水或煎水服用。在运用于自汗、盗汗之证时,可每天用酸枣仁5~15g,煎水服用,亦可用散剂吞服,每日服用2~3次。以下是含有酸枣仁的方剂举隅。...

  •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其揭示了如何运用风药以治疗郁火。李东垣传张元素之学,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将药物分为五种,其中,风药为味之薄者,味薄则通,故风药气味多芳香辛散,质地多疏松,如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 “火郁发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气机运行不利,郁而化火,热邪伏于体内不得透发,治疗当以透散、展布气机,气机得布,火郁得散。知晓气机何以被郁,气机输布的道路又为何被阻而不得布,方可对症下药以祛其阻遏,展布气机。 &ld...

  • 桂枝汤的剂量

    桂枝汤的剂量

    热带的桂枝、生姜,北方的芍药、大枣,还有产自西北的甘草,这些食物或药物跨越了不同地域,是谁最先把他们配在一起的呢? 传说是商代的一位精于烹饪的大臣伊尹用他那高明的烹调技术配制的。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的《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伊尹和商汤的一次谈话,其中就谈到了“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等许多道地物产、烹调用料等问题。这里的阳朴是古代蜀郡的地名,招摇是山名,有人说在广西,有人说在广东,总之是南方的山。所以,传说中伊尹从烹饪里调配出“桂枝汤”还是极有可能的。...

  • 生脉散 是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剂

    生脉散 是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剂

    生脉散出自唐代孙 思邈《备急干金要方》,是 广为人知的中医补益方 剂。本方由人参、麦冬、无 味子三味药组成,用于气 阴两虚、元气虚脱之证, 症见头晕、心悸、气短、汗 出、口渴、食欲不振、倦怠 乏力等,兼有药补与食补 的双重功效。 现代人奔波忙碌, 难免会感到神疲乏力, 注意力不集中,而生脉 散中的五味子有兴奋作 用,白天服用可以振奋 精神,是不错的保健方。 具体用法有如下几种: 1.解暑。邪易耗气伤 津,可将人参、麦冬各10 克.无味了‘6克,冷水浸 泡半小时后,煎煮30~60 分钟,滤取药液,加入...

  • 失眠中药方剂(方数:4)

    失眠中药方剂(方数:4)

    中药处方(一)   【辨证】阴虚血亏。   【治法】滋阴养血,安神定志。   【方名】舒安汤。   【组成】炒枣仁24克,炒柏子仁15克,夜交藤15克,生龙骨15克,大生地9克,赤丹参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韩玉斌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肝火亢盛,上冲于心。   【治法】泻肝安神。   【方名】泻肝安神汤。   【组成】生珍珠母30克,钩藤15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朱茯神10克,合欢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彭述宪方。...

  • 从七方十剂论风引汤

    从七方十剂论风引汤

    七方十剂,七方源出《内经》,十剂则由北周徐之才首提,后世引申发挥,而彰于张从正、李时珍等医家所著。《儒门事亲·七方十剂绳墨订一》云“故方不七,不足以尽方之变;剂不十,不足以尽剂之用”,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此为方剂分类经典之论。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引汤,除热瘫痫。”风引,乃风痫掣引之义,汤名风引,以阐其用。此方药味众而繁,论理少而简,虽...

  • 经典方剂黄土汤的君药即为伏龙肝

    经典方剂黄土汤的君药即为伏龙肝

    伏龙肝,为烧木柴或杂草的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别名灶心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内黄土。其味辛,性微温,归脾、胃经,有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的功效。《本草便读》记载:“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 经典方剂黄土汤的君药即为伏龙肝,该方出自《金匮要略》,功效为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虚阳衰所致大便下血、吐血、衄血、血色黯淡、妇人崩漏等。...

  • 暖宫丸:《和剂局方》效方 金箔丸:《小儿药证直诀》首载

    暖宫丸:《和剂局方》效方 金箔丸:《小儿药证直诀》首载

    《金瓶梅》一书叙写医家,书写医案,活写僧道姑婆,描摹市井百姓求医饮药的世俗生活,书中的经方、时方、单验方荟萃,汤剂、丸剂、散剂通用。该书托宋写明,书中所用的方药也多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医药学典籍和医家方书。引经据典的医学术语,信手拈来的方剂药物,都直露了作者对医药学的精通,也是关于疾病的生活经验的文字再现。 暖宫丸:《和剂局方》效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中成药处方标准。书中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

  • 经典方剂 升阳益胃汤

    经典方剂 升阳益胃汤

    李东垣最大的成就在于创立了内伤学说,而阐释内伤学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内外伤辨惑论》。《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生前唯一成书且有自序的一本著作。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卷上”部分主要辨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不同;“卷中”部分为劳倦所伤论;“卷下”部分为饮食所伤论。其中,“卷中”部分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列有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四部分。 本文介绍《内外伤辨惑论》的经典方剂—&mda...

  • 参茜固经冲剂(秘方数:5)

    参茜固经冲剂(秘方数:5)

    月经周期规则,月经量明显增多,盆腔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基础体温双相者,称为月经过多。月经过多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其血中雌二醇和孕酮水平与正常月经妇女的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和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PGS)系列产物比例失调有关。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的PGE6与PGF2α及PGI2和TXA2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前二者主要调节子宫肌肉的张力和收缩功能,后二者主要调节血管的舒缩、血小板聚集和抗聚集功能,当其平衡失调都可影响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等,导致月经期出血过多。本病还同时出现纤溶...

  • 竹皮大丸 方剂诠意 条文解析

    竹皮大丸 方剂诠意 条文解析

    竹皮大丸一方出自《金匮要略》,张仲景用其治疗产后病。历代医家对于竹皮大丸的方剂与条文各有见解,皆具深意,现笔者荟萃诸家之言,剖析而论,冀望识病明方,而得变化之用。 条文解析 竹皮大丸于《金匮要略》中仅出现一次,即《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载:“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关于此条文的解读释义,历代医家各有不同认识。 “妇人乳中虚”的断句与解读 一种观点认为此句中“乳中”...

  • 支气管扩张咯血(方剂:4)

    支气管扩张咯血(方剂:4)

    中药处方(一)   【辨证】阴虚肺热。   【治法】养阴清肺宁络。   【方名】咳喘止血汤。   【组成】生地25克,功劳叶25克,仙鹤草25克,百部草25克,白芨15克,百合50克,天冬25克,沙参20克,煅花蕊石20克,秋石10克,三七粉7.5克(分3次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陈国藩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肺有燥热,肝火亢盛,灼伤肺络,迫血妄行。   【治法】平肝清肺,宁络止血。   【方名】复方清肺止咯汤。   【组成】桑叶9克,桑皮9克,地骨皮15克,...

  • 尿道炎的中药二方剂

    尿道炎的中药二方剂

    中药处方(一)   【方名】尿道炎方剂一。   【组成】冬葵子10克 萹蓄6克 瞿麦10克 木通6克 石苇6克 车前子10克 萆薢10克 黄芩6克 桃仁5克 生地12克 滑石10克 山栀5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主治】尿道炎。症见小便量少,排出困难,尿痛尿急,尿道感觉灼热,或有砂石现象。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处方(二)   【方名】尿道炎方剂一。   【组成】木通9克 车前子(包)9克 萹蓄9克 大黄9克 滑石(包)15克 甘草梢9克 瞿麦9克 栀子9克...

  • 解表剂 发散表邪 解除表证

    解表剂 发散表邪 解除表证

      解表剂是通过解肌药使人体出汗,达到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类,辛温解表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辛凉解表代表方有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等。在服用这些药剂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注意休息 服用解表剂后,容易出汗,所以要注意休息,保持体力,有助于驱邪外出,加速康复,最好能卧床休息,并增加衣被,或增加室内温度,以免着凉、受风。   要避风寒 服药后要避风寒,以免再受风寒侵袭,要避开穿堂风,也不要过食生冷食物。   不可大汗 服用解表剂不可大汗淋漓,因汗出过多耗...

  • 段富津:中医梦 方剂梦

    段富津:中医梦 方剂梦

    梦,就是理想。我的中医梦,就是要把中医学术按照中医学的学术特点和本质特色去努力弘扬,让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让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她的作用,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中医是实践医学,讲究辨证施治。中医方剂必须按照中医的辨证特点和组方规律去组方,基于临床确实有效的经验去做科研,探讨其真正的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搞明白它怎么有效,把客观的、必然的东西表达出来,让世人更好地认识它,才能真正让科研成果指导临床,并运用到中医药事业中去,更好地造福大众。 其实,中医梦、方剂梦就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歌里...

  • 中药质量 复方制剂 保证中药安全

    中药质量 复方制剂 保证中药安全

    中药注射剂代表了中药行业的最高技术水平。神威药业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中药注射剂、中药软胶囊和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基地。在技术方面,神威药业拥有国内唯一一条全自动控制中药提取生产线,首次实现了物料输送管道化、生产过程程控化、质量控制自动化、药品包装机电化。 神威药业承担国家发改委项目3项,包括中药制剂先进工艺单元集成及生产过程自动控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降脂通络软胶囊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中药注射液质量标准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率先将全自动动态逆流提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全自控大孔树脂吸附技术、二级反渗透加EDI...

  • 中医传统剂型 膏方 你了解吗?

    中医传统剂型 膏方 你了解吗?

    膏方作为中医传统剂型,是中医治疗 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组 成部分,是中医“冶未 病”的重要内涵,突出 体现了《黄帝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的预防思想。它既 可用于体虚之人,也 可依据辨证论治原则 遣方择药、制方疗疾。 它“补中寓治,治中寓 补”,具有治疗保健、 强身健体、整体调理、 预防疾病的作用,故 民间有“冬令进补,春 天打虎”之说。 膏方的历史由来 已久,早在战国秦汉 时期即有关于膏剂的 制作和临床运用的论...

  • 蜜丸是中医临床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

    蜜丸是中医临床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

    蜜丸概述 蜜丸是将打粉机打好的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所制成的可塑性固体丸剂。 因蜂蜜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补中缓急,润燥解毒等作用,可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故尤其适宜于制作补益类中成药。同时,因蜜丸味甜,能矫正药味,且质软可塑,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开饮服,所以又适宜于制成小儿中成药。 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能有效地粘附药物,且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崩解缓慢,且作用持久(丸者缓也),便于保存药性,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和散失损坏,保持中药固有的气味特征,故临床...

  • 专家为你解答藿香正气制剂的奥妙

    专家为你解答藿香正气制剂的奥妙

      对于很多人的家庭药箱来说,藿香正气制剂是长期“住客“之一,价格便宜,功能多样是它受到许多人青睐的原因,因此也流传了很多关于该中药制剂的诸多神奇功效,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将有专家为你陆续解答其中的奥妙。   指导专家   邓聪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   水土不服   说法:夏天是旅游的高峰期,外出时如果水土不服,出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带上一盒“藿香正气液”有备无患。藿香正气水...

  • 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

    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

    张仲景“八味肾气丸”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两方的方名均值得医者思考。前者方中有桂枝、附子,本为温阳之品,却名“肾气”;而后者方中君药黄芪为益气之属,却名为“补阳”,若将两方方名中“气、阳”互换,似乎才药名相对。然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岂能有误! 其实,仔细研究两方“温阳药”和“益气药”的用量,就能明白两方命名的含义。 肾气丸在...

  • 解表药剂

    解表药剂

    解表剂是通过解肌使人体出汗,达到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目的的药物,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类。辛温解表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辛凉解表代表方有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等。在服用解表药剂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要微汗出 服用解表剂的最佳效果是微微汗出,因此,为了达到“微汗出”的效果,药物要温服,不要待药物凉后再服,冬季还可服些热粥、姜汤或红糖水以助药力,服药后要卧床休息,并增加衣被,或增加室内温度,使身体微微出汗。 二、要避风寒 服药后要避风寒,以免再受风寒侵袭,要避开...

    养生秘方 2024-03-07 10 0 解表
  • 新型汤剂:中药免煎颗粒

    新型汤剂:中药免煎颗粒

    天热了,许多老人一提起喝汤药就直皱眉头:“夏天我都不去看中医,熬药又热又累,味还特别大。真受罪!” 您知道吗?如今,传统的中草药正在被一种叫“免煎颗粒” 的新型中药取代。它们还是一味一味的中药,但服用时就像冲速溶咖啡,撕开一个个小塑料包,把已经提炼成颗粒状的当归、黄芪、白芍……倒进杯里,开水一冲即可服用。 其实,近几年中药免煎颗粒早已走进各地的大型中医医院。所谓中药免煎颗粒,就是将单味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经提取浓缩后喷雾干燥而成的一种颗粒...

  • 研究《本草经》研究应用中药的方剂

    研究《本草经》研究应用中药的方剂

      受近两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些瞧不上了。现行教育把学习西方文化作为基础,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重视不足。以中医为例,中药为什么能治病,自有其中医理论源由,但主流意志却要求拿现代实验去证明中药的疗效。比如麻黄经过现代研究之后反而不能治中风了,这是把中医给阉割了。   学习中药,一定要先学格物致知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中药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我读大学时,老师只要求背诵中药的基本功效,既没有要求熟读《神农本草经》,也不肯讲述古人观察药效的思维方式,如此学习,将来面对病人时却无法灵活辨证用药。...

  • 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

    中药疗效不仅与药物配伍有关,还与剂量密切相关,把握不好,不仅达不到治病目的,甚至起相反作用。现将常用中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介绍如下。 柴胡15克以上能疏风退热,6-10克能疏肝解郁,1-5克能升举阳气。 甘草30克以上能缓急止痛、解毒,6-10克能益气补中,3-6克能调和药性。 益母草30克以上能消水肿、降血压,30克以下能活血调经。 白术30克以上能通便,30克以下能健脾止泻。 丹参20克以上能活血化瘀,20克以下能宁心安神。 大黄20克以上能活血化瘀,15克以下能清热凉血。 枳...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