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故 第2页

故 第2页

  • 现代科技助医圣故里再勃发

    现代科技助医圣故里再勃发

    近年来,河南省南阳市在坚持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前提下,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作为医圣故里,南阳还致力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学术水平稳步提高,为打造“中医药之都”“养生之都”提供支撑。 薪火相传建设人才队伍 为破解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难题,确保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南阳市充分发挥国医大师、省名中医和“南阳中医大师”效应,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关注中医、支持中医、应用中医。同时,引导中医医疗机构西医人员学...

  • 岐伯故里春意浓

    岐伯故里春意浓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是中医学鼻祖岐伯的故里,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地。岐黄之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庆城县在对岐伯的考证和岐黄中医药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有效推动了全县中医药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中医药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庆城县先后于2002年、2013年和201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别命名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国家中医师承甘肃岐伯基地”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整章建制 落实优惠...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春意
  • 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

    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

      史圣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使虢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读罢,让读者知道了“起死回生”的成语原来是这么来的。   一次扁鹊经过虢国,听到虢国太子死的消息,扁鹊就到虢宫门下,向爱好方药的中庶子说:“太子患的是什么病,国内举行祭祷禳灾比任何事都忙碌?”中庶子回答说:“太子患的是血气运行不正常的病。血气错乱而得不到发散,在外表突然发作,就造成了突然发病。精神不能抵御邪气,邪气聚积而得不到发散,因此,...

  • 访江淮名医赵海仙故居

    访江淮名医赵海仙故居

      江淮名医赵海仙的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大街舒家巷15号,人称赵海仙洋楼。去年寒假我拜谒了赵海仙故居。   赵海仙,名履鳌,字海仙,晚清名中医。之所以字闻于民间,导游说,这与他给东海龙王看病的传说有关。   东海龙王在一条小河里喝水时,不小心将蜈蚣精吸进了肚子。蜈蚣精进入龙王身体后爬进了它的脑子里,渴了就喝龙王的血,饿了就吸龙王的脑髓,不舒服时就在龙王脑子里闹腾,闹得龙王的脑袋常常钻心地疼,还时不时有一、两滴黄水从鼻孔中滑出。因为不知道是喝水时落下的病根,因而龙王四方求医都治不好。   听说赵...

  • 民间流传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

    民间流传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药王孙思邈的传说故事,有一则“龙宫方”的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天孙思邈外出,看到一个牧童正在杀一条小蛇,小蛇已经出血受伤。孙思邈十分心痛,就脱下自己的衣裳,和牧童交换小蛇,以此救下了小蛇。孙思邈用药物把小蛇封裹好,然后放生了。大概一个月之后,一个白衣少年遇见孙思邈,下马就拜谢,将孙思邈带到龙宫。少年请孙思邈见龙王,龙王设宴款待,将龙宫药方30首给了孙思邈。孙思邈出来龙宫,感到事情很奇异,就一一试验了龙宫药方,发现都有功效。后来写《千金方》时,就把龙宫方放在里面。又有人...

  • 魏征和川贝雪梨膏的故事

    魏征和川贝雪梨膏的故事

      唐初政治家魏征十分孝顺,母亲患咳喘病多年,虽四处求医,但效果甚微,魏征心里十分不安。   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即派御医前往诊病。御医仔细望、闻、问、切后,开一处方,具体药物为川贝母、杏仁、陈皮、法半夏等,可这位老夫人却因药汁太苦而不肯服用。   第二天,老夫人说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买回来,并将梨削去皮、切成小块送给老夫人,可老夫人却因牙齿多已脱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后就不吃了。   魏征心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让老夫人喝吧!没想到,老夫人喝了半碗还舔着嘴唇说:“好喝!好喝!”...

  • 膏方常盛不衰的缘故

    膏方常盛不衰的缘故

    很早以前就想学一学膏方的制作,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今天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又激发起小编想学习膏方的欲望。都说“熟能生巧”,熬制膏方也不例外,文中列举出的“配料、浸泡、煎药、浓缩、收膏、凉膏”这六步缺一步不行,一步做不好也不行。看来,有了理论支持后,剩下的就是好好实践啦! 膏滋是采用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再经蒸发浓缩,加蜂蜜等步骤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它是中药剂型中的一种,民间俗称之为膏方、补膏等,是养生保健中常用的中药剂型。膏方通常用以滋补强身,保养脏腑,...

  • 秋风瑟瑟故秋令主燥 秋季养生主养阴

    秋风瑟瑟故秋令主燥 秋季养生主养阴

    秋三月,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雨水渐少,秋风瑟瑟,天气干燥,故秋令主燥。“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后,昼热夜凉,气候变化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容易患病或旧病复发,所以古人称秋季为“多事之秋”。秋季养生应注意从以下9个方面入手。 养阴注意多喝水 干燥的秋季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补水必不可少。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 虽然为了健康、...

  • 有的文学典故阐述了中医的病机

    有的文学典故阐述了中医的病机

    在我国汉语的文字语言学中,成语典故是一大特色,它文字简练、生动有趣、寓意深远、内涵丰富。其中许多成语典故是从中医中演化而来的,有的阐述了中医的病机,有的讲了中医的证治法则,运用到汉语之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其含意更加丰富而深远。 一窍不通 这句成语是比喻一个人愚昧无知、什么都不懂。祖国医学认为,人身有七窍,即双眼、双耳、两鼻孔和口腔,七窍与五脏六腑相通: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窍有病,可治疗与之相通的脏器,如耳鸣、耳聋,可用补益肾脏的药物治疗,目疾则可用治肝的药物而收效...

  • 《本草中国》用简单的故事看懂中医中药

    《本草中国》用简单的故事看懂中医中药

    江苏卫视播出的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本草中国》,展示了中医药学的深厚文化与智慧,引领观众走入神秘传奇的中药世界。 《本草中国》用简单的故事,平实的语言,让读者看懂中医中药。 红曲、红花、西红花、天麻、广陈皮、霜桑叶这几味中药纷纷登场。今天,我们对其中的红花和西红花再做重点介绍。 每年5~6月,当红花花瓣由黄变红时,花农们抓紧时间投入采摘、晒干、阴干或烘干,送到采购站换钱。这红花入药,可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适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跌仆损伤、疮疡肿痛。 而另一种...

  • 夜诊故事:我抢救了一位心肌梗塞老人

    夜诊故事:我抢救了一位心肌梗塞老人

    “嘟嘟嘟!嘟嘟嘟……”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随手拿起话筒:“喂……”与此同时,我顺便抬头望了墙上的挂钟一眼,凌晨2点正。 “陈医生!”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而焦急的声音,“我父亲心绞痛又发作了!一连吃了3片硝酸甘油都不见好转!麻烦你立即过来看看……”原来是我们小区里的方大哥。他70多岁的父亲患冠心病多年了,偶有心绞痛发作,但...

  •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一个故事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一个故事

    《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文中提到“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一个故事。相传,东周简王五年,晋国景公病重,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缓,便派人去请。 医缓来之前,景公做了个怪梦,梦见有二竖(两个小孩)在腹内窃窃私语,一个说:“医缓医术高明,恐怕要伤害我们,还是逃避吧。”另一个说:&ldquo...

  • 医家精细辨证的故事

    医家精细辨证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广西中医学院会诊一病例。患者是一老干部,发烧40多天不退。用过各种抗生素,服过不少中药,体温始终不降。于是请全院的名医会诊。就在大家聚精会神讨论病情各抒己见的时候,林沛湘老中医注意到一个细节:病人从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马上就喝下去了。当时天气很热,喝些水是正常的。林沛湘悄悄地用手触摸了一下杯子,发现还在烫手。热天喝这样烫的水,说明体内大寒,仅此一点,病情就明白了。于是,林沛湘力排众议,以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以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干姜、肉桂等药,一剂而体温大降,几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 《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

    《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

    研究《伤寒论》版本流传史最感困难的是六朝阶段。 六朝流行的仲景著作主要有王叔和《张仲景方》十五卷,内含《伤寒论》十卷、《杂病方》六卷。《伤寒论》每以“辨”字开头,如“辨太阳”“辨太阴”等,故称《伤寒论》为《辨伤寒》。东晋后期陈延之《小品方》十二卷(已佚),今存残卷,云:“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目录”指刘宋元嘉八年(431)《秘阁...

  • “有故无殒”的内涵与外延探析

    “有故无殒”的内涵与外延探析

    “有故无殒 ” ,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 [1 ] 对其的 解释是治疗学术语, 系一种用药法则。故, 缘故。殒, 死亡。指临床用药时, 虽药性峻猛, 只要有相应病证, 药证相符, 就可以应用, 不会出现危险 。“阴平阳秘, 精 神乃治 ”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 此种平衡状态是中医 对健康的定义, 人体“有故” , 其本质是这种平衡失调。 中医治疗就是运用各种手段, 以求获得机体新的动态 平衡。在 &ldquo...

  • 成语与中医学 典故与医学

    成语与中医学 典故与医学

    成语与医学 成语、典故,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上了各种专业辞典的辞条大概也有6000-10000条之多,何谓成语?学者们的定义是长期沿用、约定俗成的,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组成成分和特定含义、特定功能的定型词、词组或短句。 据我的理解,就是被大多数人所公认并使用的、包含有相对固定意义的现成话。何谓典故?就是从前人记录或创造的历史故事或诗词名句中概括出来的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现成话。严格说来,后者也属于成语的范畴,二者不具备平起平坐的身份。但同中有异,前者是从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上产生的,后者是从语...

  • 文人墨客和医家给人们留下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

    文人墨客和医家给人们留下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

    我国中药材种类繁多,药名更是五花八门。自古以来一些文人墨客和医家给人们留下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读来别有一番情趣,令人拍手叫绝。现特辑录二则,以飨读者。 (一) 相传古时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刚到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名医从容笑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见竹,赞叹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不加思...

  • “药文化”摭言 中药原来还有这些故事

    “药文化”摭言 中药原来还有这些故事

    中药用以治病,或谓发轫于伏羲,《帝王世纪》曰伏羲“乃尝百草”;或谓肇始于神农,《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后说尤多见于古藉。 古本《本草经》有云,神农“从六阴阳,与太一升五岳四渎,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主治,当其五味百七十余毒”。《述异记》则说“太原神釜岗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在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一名草药山。 山中有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辨百药也”。《通鉴外纪》谓&ldq...

  • 百岁老寿星中 何故女性要比男性多

    百岁老寿星中 何故女性要比男性多

    许多统计数字都显示,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10岁左右。百岁老寿星中,女性要比男性多,这是何故? 上海王伟 王伟读者: 科学研究证明,这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女性的修补基因比男性多一倍。美国一病理学教授发现了一种参与修补脱氧核糖核酸的基因。报道说,女子经遗传获得两个x染色体,而男子只有一个x染色体。多一个x染色体,可能意味着能够更好地修补被损的细胞构成的重要零件——脱氧核糖核酸。该教授认为,这种修补基因在脱氧核糖酸的修补和复制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脱氧核糖核酸的修补看来与...

  • “方法”一词与中医诊病还有一段故事

    “方法”一词与中医诊病还有一段故事

    在如今的生活中,大家广泛使用“方法”一词。殊不知“方法”一词与中医诊病还有一段故事。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患上了噎膈病,进食即吐,生命危在旦夕。一天,一名太监向皇帝禀报,说有位隐居深山的和尚善治噎膈病,不妨请来一试。皇上抱着一丝希望,派人请来和尚。那位和尚来到皇帝的病榻前,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拟出一方,让太监速去取药。可太监拿到药方后,不由一愣,自言自语道:“什么高明医术?这不和之前医生所开方药一模一样吗?”太监的话引起了和尚的...

  • 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的另类故事

    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的另类故事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新旧交替;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在国人越来越回归传统的今天,在这...

  • 芋汁疗伤的典故

    芋汁疗伤的典故

    据《沈括笔谈》里记载,有一个名叫刘易的处士,隐居在王屋山多年,远离着官场的喧嚣和沉浮,却饱览了大自然的风光,又目睹过自然界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许多无情的事物。 有一天,刘易在野外闲坐,观赏蜘蛛刚刚织好的一面新网。那只大蜘蛛稳居网的中央休息,好像对自己织的这面大网十分满意,便沾沾自喜起来。 那知天有不测风云。突然一阵风起,一只大黄蜂从天而降,直向蛛网中央扑下来。巧得很,它命该不是蜘蛛的口中餐,不偏不斜,恰好撞在蜘蛛的脊背上。蜘蛛先是不知所措,等它回过神来,便与这位不速之客抓打起来。大黄蜂倚仗它的冲撞优势,紧紧抓住蜘...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 无且囊的典故

    无且囊的典故

    走方医随身携带的药囊,在行内称为“无且囊”。“无且”指的是秦始皇的侍医的夏无且。走方医的药囊为什么用夏无且的名字命名呢?这源于一段典故。 夏无且是“荆轲刺秦王”这段历史里一个不起眼的、但起到了关键作用的小人物。《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这段历史,大意为: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荆轲以献燕国地图为由得以接秦王近。荆轲将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展到最后,事先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立即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持匕首...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 野菜的药用价值 故乡的蕨

    野菜的药用价值 故乡的蕨

      凡是野菜,都有田园蔬菜所缺少的那样一种清香,也就诱人食欲。其实,来自野菜的诱惑,并不只是它的野味,还在于它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著名作家、美食家汪祺曾的《故乡的野菜》,就曾写及养鸟以野菜为药:北京人用采来的野菜马齿苋喂鸟,据说画眉吃了马齿苋能清火。画眉还会有“火”么?他观察生活细致,写得有趣,也有道理——野菜亦食亦药。   关于野菜的药用价值,在我国中医典籍中多有记载,从成书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到集中药之大成的《本草纲目》,都把相当一部分野菜作为植物药...

  • 组织专家赴天津救援 积极救治爆炸事故伤者

    组织专家赴天津救援 积极救治爆炸事故伤者

    8月12日23时30分许,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多人伤亡。国家卫生计生委从北京调派三批医疗专家赶赴天津,会同当地全力救治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伤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参加国务院工作组,抵达天津后立即前往泰达医院、泰达心血管病医院,指导天津卫生计生部门做好医疗救援工作。 8月13日早7时许,国家卫生计生委从北京调派的首批7名国家级医疗专家抵达天津,立即深入各伤员收治医院,指导并协助开展伤员伤情评估和危、重伤员医疗救治工作。为有针对性地加强危、重伤员医疗救治工作,国家卫生计生...

  • 说故事 忆恩师 缅怀国医大师干祖望

    说故事 忆恩师 缅怀国医大师干祖望

    2015年7月2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的恩师,国医大师干祖望(1912-2015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这近一年的日子里,我时常梦到恩师,梦到与他探讨遣方用药的场景,似乎恩师还活着。这份对恩师深切的思念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 聪明与调皮 恩师幼年聪颖过人,读书学习特别好。五岁时就读姚石子家塾,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离骚》《史记》、唐宋八大家及六朝的骈体文等书,并理解至深,常常得到家塾老师的赞誉。 恩师也有一个调皮的童年,在他七岁时,家中新屋落成,准备请客十多桌以示庆...

  • “热伤风”——暑湿之故

    “热伤风”——暑湿之故

    夏日炎炎,由于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为了散发体内的热量,人体的表皮血管和汗腺孔扩张,所以出汗量会增加,这时人们往往会开着空调、风扇入睡,用凉水冲浴,骤然进入温度很低的房间,殊不知,这样很容易患上“热伤风”的。 夏季感冒暑湿之故: 老百姓所说的“热伤风”指的是夏天的普通感冒。夏季感冒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与冬天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有区别的。风寒感冒主要是感受了风寒之邪;风热感冒是感受了风热之邪,春天较多。暑湿感冒的特点就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贪凉,...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伤风
  • 无故骨痛防转移癌

    无故骨痛防转移癌

    许多肿瘤病人最开始的时候出现不明原因的骨头疼痛,以为是关节炎、骨质增生、风湿,进行理疗、按摩或抗风湿治疗后,疼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直到出现咳嗽、乏力或其他症状时才考虑到肿瘤的可能,这时常常被确诊为患有肿瘤。 肿瘤骨转移临床上很常见,比较容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有肺癌、乳腺癌、鼻咽癌以及前列腺癌等。与肿瘤内脏转移不同,骨转移一般短期内不会直接有生命危险,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剧痛,而且疼痛呈持续性发作,不会有明显缓解。如果椎体出现多发性转移,骨质破坏明显,则可能会导致椎骨压缩性骨折并造成截瘫。肿瘤骨转移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

  • 名医蒲辅周用6克茶叶救命的故事

    名医蒲辅周用6克茶叶救命的故事

    已故名医蒲辅周教授倾心中医 事业70余年,是我国杰出的中医学 家,曾任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 的保健医生。他善于运用辨证论治 的理论原则指导临床实践,形成了 “辨证准、立法慎,选方精、用药稳” 的独特医疗风格。 一位患者热病后生疮,长期服 药,热象稍减,但烦躁,失眠,不思 食,大便7天未解,接着呕吐不止, 吃什么吐什么。病者高龄,病程缠绵 日久,子女觉得已无生望。蒲辅周详 细了解病情,特意问病者想吃什么, 得知病者只想喝茶,即取龙井茶6 克,嘱待水沸后两分钟放茶叶,煮两 沸,即少少与病者饮...

  • 古代医生仁心厚德治病救人故事

    古代医生仁心厚德治病救人故事

    古人倡导“悬壶济世”和“医者仁心”的从医理念,很多医生不计个人得失,救死扶伤,一心为人民医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医精诚”,指出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是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要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求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以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都应一样看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