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汤 第60页

汤 第60页

  • 当归四逆汤的功效用 临床运用

    当归四逆汤的功效用 临床运用

      中医说肾是先天之本,如果先天之本出现了虚寒,我们该怎么办呢?这里我们谈谈温补肾阳的方剂。   肾阳虚的表现   如果你有下列一些情况,你的肾阳可能已经不足了。1.入冬后,感觉很怕冷,不那么抗寒,晚上睡觉前如果不用热水好好泡脚,很长时间手脚都不得暖和,甚至需要穿上袜子睡觉;2.脐部受凉后容易腹泻;3.有时候有些腰痛,尤其是腰骶部,参加体力劳动或者性生活稍微多些的时候加重;4.小便次数多,尤其是夜里要起来好几次,大便经常不成形;5.有些嗜睡,尤其是春夏两个季节,天稍微暖和点就昏昏欲睡。或看电视时呼呼入睡...

  • 主治硬皮病(硬化期)温阳扶脾汤

    主治硬皮病(硬化期)温阳扶脾汤

    施慧,男,1945年生。任昆明圣爱中医馆主任医师,在中医男科、皮肤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前列腺炎、阳痿、早泄、弱精证、生殖器疱疹以及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痤疮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治疗方法。著有医学专著9部。 组成:生黄芪30克,巴戟天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川芎6克,炒苍术15克,炒山药10克,白蔻仁5克,牛膝15克,姜黄6克,桑枝15克,红花15克,丝瓜络15克,鸡血藤15克,川贝母6克,地龙6克,香附6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 功用:温补肾阳,扶脾通痹。 主治:硬皮病(硬...

  • 益肾固崩汤的应用

    益肾固崩汤的应用

    枸杞子、女贞子、覆盆子、菟丝子、天冬、桑螵蛸、麦冬各10克,五味子、知柏各6克,生山药、煅牡蛎各12克,熟地15克,山萸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运用:若口渴甚者加生地lO克、玉竹10克;尿频者加桑椹10克。 此方有滋阴益肾、缩泉固崩之功。用于尿崩症、消渴、尿频及肾阴不足所致腰疼等症。 (春盟)...

  •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病之良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非常广泛。少阳病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证。本证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使用小柴胡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本方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清代陈修园《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

  • 王伯岳麻杏石甘汤病案

    王伯岳麻杏石甘汤病案

      “辛温辛凉并用,风寒风热两解”以及“表里双解”的治法,是王伯岳先生用于小儿外感热症的重要治法,也为广大中医儿科临床医师所效法。现将朱师传承与应用王伯岳先生经验之麻杏石甘汤病案整理如下,与同道分享。   戴某,女,6岁10个月,2012年6月6日初诊。患发热5天,伴咳嗽,咯痰,鼻塞流涕,微恶寒无汗,口稍干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稍干。既往有经常感冒发热病史,查体:体温39.8℃,咽稍红,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诊为外感发热:寒邪束表,里有郁热。治以解...

  • 酸枣仁汤临床新用

    酸枣仁汤临床新用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组成,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能。主治肝血不足引起的虚烦不眠。临床以酸枣仁汤为基础,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满意,现举验案如下。 一、月经量少。女,40岁。患者月经量少6月,逐渐加重,B超示:子宫、双附件无异常。现症:经期1-2天结束,经量点滴,血色浅淡,周期正常,末次月经2005年2月11日,伴有视物模糊,四肢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中医诊断:月经量少。证属肝血不足,冲任失养。方用酸枣仁汤化裁,处方:炒酸枣仁、白芍各15克,川芎、知母、当归、熟地、连翘、...

  • 用独参汤与附子理中汤救治虚脱

    用独参汤与附子理中汤救治虚脱

      中医挽危救急,气脱多用人参,阳亡多用附子,代表方剂分别为独参汤和四逆汤。通常认为救急之方多宜药单力纯,配伍过多反有掣肘之嫌,故附子理中汤较少用于阳亡、气脱者。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载一案,用独参汤与附子理中汤救治虚脱,可供参考。   “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葱姜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脱之候。因谓其父曰:令郎光景,窃虑来日疟至,大汗不止,难于救药。倘信吾言,今晚急用人参二两,煎浓汤预服防危。渠父不以为意。次日五鼓时...

  • 独活寄生汤经验临证辨用

    独活寄生汤经验临证辨用

      独活寄生汤出自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引刚主任医师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五更腰痛、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骨伤科疾病疗效显著,现就其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加柴胡治疗五更腰痛   王某,女,38岁,会计,2007年3月2日初诊。   五更腰痛1年,加重1月。1年前因生气后出现腰痛,每于晨时四五点钟发作,自行贴膏药后稍有缓解,近一月来又感疼痛加重。平日自感乏力,白天腰部无任何不适,纳食二便正常。体格检查:形体偏瘦,面色微黄,腰部肌肉稍紧张,各棘突无...

  •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乃为其诸多祛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等)中所治症目最多的一方,方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怀牛膝共11位药组成,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怀牛膝、当归能活血化瘀,同时怀牛膝又能祛瘀通经引血下行,当归又能补血养血,配合生地凉血清热使瘀去而不伤正,方中又佐柴胡、枳壳以疏肝理气,桔梗开宣肺气为诸药之舟楫,能载药于胸中血府,桔梗与枳壳相配又能调理胸中气机升降,诸气药旨在气通血活,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治疗胸中血府血瘀...

  •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汤

    方源明代《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黄芩、白芍各6克,葛根9克,甘草、羌活、白芷、桔梗各3克,生姜3片,大枣2枚,生石膏10 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解肌清热。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微洪。 方解方中葛根、柴胡解肌清热为君药;羌活、白芷助柴、葛解肌表,并除诸痛;黄芩、石膏清邪郁所化之热;桔梗宣肺气以助疏泄外邪;白芍、甘草合而和营泻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皆是佐药;羌活人太阳经,葛根入阳阴经,故不再引发之使药。 按语本方以发热再...

  •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

    方源《脾胃论》。 组成黄芪30克,党参15克,甘草5克,白术、半夏、白芍、茯苓、泽泻、柴胡各9克,橘皮、羌活、独活、防风各6克,黄连3克。 用法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健脾祛湿,升发阳气。主治脾胃虚弱,肢体酸重疼痛,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大便失常,小便频数,怠惰嗜卧。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为君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独活、羌活、防风辛散除湿,共为臣药。黄连、白芍苦寒柔润,以制诸药辛燥之性,泽泻利湿,柴胡升发阳气,共为佐药。甘草兼为使药。全方共奏健脾祛湿、...

  • 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小柴胡汤与协调疗法

      没有用过小柴胡汤的临床医生(中医)应该是不存在的。   善于使用小柴胡汤、善于使用“小柴胡法“,至少可成一方名医。   读当代医家赵恩俭所著《伤寒论研究》,在读书笔记中摘录了这么一句话:“如果善于用柴胡,善于用小柴胡的理法,在变通当中可得无限‘法门’,真是妙难尽述的。”   而当代有一位老先生,在小柴胡汤理法的基础上,独创一“协调疗法”,并以此疗法为重要组成部分,创立了“三部六病学说&rd...

  • 建中汤所治虚劳诸证

    建中汤所治虚劳诸证

      小建中汤源于《伤寒论》,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功效。主治虚劳里急证,见腹中时痛,喜温欲按,舌淡苔白,脉细弦;或虚劳而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   小建中汤所治虚劳诸证,皆因中焦虚寒,化源不足所致。此方是由桂枝汤倍芍药而重用饴糖变方而来,意在温中健脾,调补气血。   名“小建中”者,谓小小建立中气也。虽然桂枝汤与小建中汤组成药物仅差一味,但功能主治却自此而变。   小建中汤所治之证,中气虽虚,但表尚未和,所以不敢大补,故仍以桂枝和营卫;倍芍药...

  • 麻黄汤 应用了肺通调水道

    麻黄汤 应用了肺通调水道

      《内经》肺通调水道理论   通过宣发肺气达到利小便、消水肿的目的,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内经》讲的肺“通调水道”的理论。《内经》认为,肺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器官,在人体的水液代谢中,肺是负责将水液输送到膀胱,原文讲“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通,就是疏通的意思;调,就是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通调水道是指肺脏对人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是靠它的宣发、肃降来完成的,肺的宣发,可以将水液布散到全身,尤其是肌...

  • 清热宣痹汤的运用

    清热宣痹汤的运用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桂枝10克,防已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灵仙30克,稀莶草15克,黄柏12克,生甘草5克。 功能:清热通络,宣痹胜湿。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热痹),证见高热,关节肿,口渴,苔白腻或黄腻,血沉增速和抗“0”升高。 用法:上药先煎石膏,约半小时后,将其余药物一起兑入,再煎半小时,每剂煎2次,合并药液,分2 次温服,每曰1剂,如病情严重,可每日服2剂,分4 次服用。 随证加减:咽痛明显者加射干、野芥麦,利咽解毒;热毒炽盛,高热不退者加水牛...

  • 扫毒汤与清暑汤二则验方

    扫毒汤与清暑汤二则验方

    扫毒汤:绿豆50克、桑白皮15 克、丹皮10克、蝉蜕10克、牛蒡子 10克、连翘10克、丝瓜络15克、甘草5克。功用:清热解毒。主治:湿疹、疮疡、麻疹、水痘、风疹、皮肤病后余毒不完除尽者,用以清扫余毒,清解余热。 清暑汤:茯苓18 克、滑石15.克、扁豆 32克、通草15克、青蒿12克、连翘12克、甘草5克。功用:利湿、消暑。主治:感受暑湿之邪。症见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黄,或咳嗽、精神困乏,脉濡数或洪数,舌红苔黄腻等。 加减:有微寒或汗少,头痛者,加藿香、香薷、白芷;咳嗽加瓜类壳、杏仁;壮热烦渴加知母、生石膏...

  • 《金匮要略》温经汤

    《金匮要略》温经汤

      《金匮要略》温经汤   《金匮要略》温经汤出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日: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去心)、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

  • 偏头痛方(清府息痛汤)

    偏头痛方(清府息痛汤)

    主治:偏头痛。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组方: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细辛、全蝎等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配当归益气以养血活血;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配赤芍凉血活血,以敛川芎之过 散;细辛辛温疏夕卜风、全蝎辛平熄内风。内外并治,共奏补虚、通络、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主要应用于因气虚而致瘀阻脑络、络脉不畅所致的偏头痛。...

  • 张仲景使用桂枝汤来调理多病

    张仲景使用桂枝汤来调理多病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后世称之为“群方之冠”。张仲景使用桂枝汤的范围特别广泛,是《伤寒论》中庞大的症候群之一,张仲景既用它治外感病,也用它治内伤杂病。但无论将它用于哪个证候范围,都有汗出、恶风的表现,汗出、恶风就是使用桂枝汤的主症,反映了营卫不和的病机。   什么是营卫不和呢?原来人体内有许多重要的气,如营气、卫气、宗气、肾气等等,它们都是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分子。营气,是主管营养的,所谓营者,营养也,运行于血液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卫气,顾名思义,是保卫人体的气,...

  • 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

    来源《医原)卷下。 组成藿香6克,川朴3克,淡豆豉、赤苓、杏仁各9 克,生薏苡仁12克,白蔻末1.8克,猪苓、姜半夏、泽泻各4-5 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理气化湿,疏表和中。主治湿温初起,恶寒无汗,身热不扬,肢体困倦,肌肉烦疼,面色垢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次痞闷,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缓或沉细似伏。 方论藿朴夏苓汤出自《医原》,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热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方中淡豆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

  • 代谢失衡导致“水”病:苓桂术甘汤

    代谢失衡导致“水”病:苓桂术甘汤

      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人体生命活动才能正常,一旦代谢失衡,就易导致“水”病。   水液在体内运行的方式   我们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在体内代谢运行的呢?正常的水液在体内运行必须以“气”的形式,也就是液态的水必须转变成气态的“气”才能运行到全身,而要将水变化为气,就需一种动力——火,生理的火就是人的阳气,阳气的温煦、蒸化作用促使水转变成气,这就像一锅凉水变成水蒸气就必须加火一样,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气化...

  •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

    方源东汉《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9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祛痰和胃,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呕吐,口不渴,以及呕吐谷不得下,苔自腻,脉弦滑。 方解方中半夏化湿除痰,和胃降逆,为君药;生姜既制约半夏毒性,又增强温中和胃止呕作用,为臣药。两药相配,达化痰和胃止呕作用。 按语本方以胸脘痞闷、呕恶、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一方治疗神经官能症、梅尼埃综合征、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胃肠炎、病毒性心肌炎、食物中毒、妊娠恶阻等。如见脾胃虚寒,加附子、干姜、丁香、吴萸;胃火上逆,加山栀、黄芩、竹茹...

  • 田淑霄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田淑霄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田淑霄教授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田教授临床善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确切。笔者有幸跟随田教授学习,略有心得,浅述如下。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原为主治脾胃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病由脾胃中气不足而起,治疗当补益脾胃元阳之气,升阳举陷,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即为四君子汤之意,补中健脾,益气和胃,大补脾胃元阳之虚。黄芪补气于外,扶助卫气向内以固中气;党参补气于内,鼓舞中气而向...

  • 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方出李东垣《脾胃论》。方由炙黄芪15克,人参、土炒白术各12 克,当归9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柴胡、升麻各3克组成。用时,加水适量,文火缓解,取汁分3次服。 上方之制,其旨本于《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因为东垣认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气伤则中气不升,或反而下陷。中气亏损,营血亦弱,遂生火热。“火与元气不两位”,“元气盛则火自灭”。应补益脾胃之气,并升举下陷之气。故东...

  •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两大困惑

    柴胡桂枝干姜汤 两大困惑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方由“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共七味药组成。   笔者初学柴胡桂枝干姜汤有两大困惑:   其一,条文中提到“小便不利而渴”这一症状,它的病因病机各是什么?在《伤寒论》第71条五苓散证中亦提到&ldq...

  • 生化汤的确是妇科常用名方

    生化汤的确是妇科常用名方

    生化汤的方歌是这样说的:“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炮姜良”。不错,生化汤的确是妇科常用名方,民间还有“不论寒热,产后必服生化汤”之说。但是,专家提醒,生化汤不可作为产后常规用药,而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论治,对症施药,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生化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全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去皮尖)6克,干姜2克,炙甘草2克,黄酒、童便(即10岁以下的儿童的小便)各半煎服,主治产后血虚受寒、瘀阻胞宫所致腹痛,临床表现为产后恶露不出、小腹冷痛等。(注:今只用水煎...

  • 自拟温经通络汤治疗雷诺氏病36例

    自拟温经通络汤治疗雷诺氏病36例

      受寒、疲劳、情绪波动及精神紧张后突然双手指苍白、发凉、疼痛,接着变为青紫或紫红色,麻木、发胀,将手放入温水中或者暖后症状逐渐缓解。此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雷诺氏病”,又叫“肢端动脉痉挛症”,一般多为中青年女性易发,冬季发作较频。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肢端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性疾病,主要侵犯上肢。   笔者自拟温经通络汤治疗雷诺氏病36例,治愈(指端苍白、紫暗、麻木、胀痛消失,不再发作)29例,占81%,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时有发...

  • 一盘珠汤

    一盘珠汤

    方源 当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 处方 续断12克,生地、J¨芎、泽兰、当归、赤芍药、苏木、乌药各lO克,木香5克,红花、桃仁、甘草、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 活血散瘀止痛。主治跌打损伤。 方解 方中生地、川芎、当归、赤芍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泽兰活血化瘀;乳香、没药化瘀止痛;苏木、乌药、木香行气止痛;续断行血脉,续筋骨;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可行气祛瘀,消肿止痛。 按语 本方以跌打损伤、胸腹部刺痛、伤处瘀血肿胀疼痛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

    秘方方剂 2024-03-07 12 0
  • 杨保林对桃核承气汤在喘证的应用

    杨保林对桃核承气汤在喘证的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教授杨保林对桃核承气汤在喘证的应用上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认为“危重急症,皆属邪气极盛,或正气甚虚。”桃核承气汤来源于《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在临床中,多种原因引起突然急性发作的呼吸喘促,呼吸不相接续,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或至喘脱;症见面青唇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的病证,其病情极为凶险,皆为内科急危重症。  ...

  •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关于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于“上品”第一位,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之功,有“久服轻身延年”之效。后世多将人参用作补气养身之品,固脱救急之用。   但如此一味常用药,对其“气”的认识竟不能明确,可谓从古争论至今。   《神农本草经》中首言人参气“微寒”,而后世医家在临证中多以“气温”使用。以至于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