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汤 第56页

汤 第56页

  • 郁证心神惑乱 处方综合温胆汤

    郁证心神惑乱 处方综合温胆汤

    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岐黄学者、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蒋健,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并通过长年郁证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郁证诊疗新体系。笔者在跟师过程中对其所提出的郁证理念有所感悟,现整理其从郁痰入手诊治郁证医案一则如下。 殷某,女,52岁。2023年1月31日初诊。主诉:出现悲伤欲哭、胸闷1年余,加重伴有窒息感2月。2022年11月底起,患者因家事而担心焦虑,出现悲伤欲哭、胸闷等情况,遂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被诊断为中度抑郁与焦虑,现服用佐匹克隆片,...

  • 咳嗽痰饮 小青龙汤

    咳嗽痰饮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以其外散风寒、内化水饮之功,被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鼻炎等多种疾病。更有医家将该方拓展应用于癫痫、青光眼等病的治疗,日本汉方医生也常用该方治疗急性腮腺炎等病毒性疾病。 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小则能治水驱邪。伤寒大家刘渡舟更是称该方为仲景公对医学的一个伟大发现,颂其为伟大的“云龙三现”(一见于治寒喘的小青龙汤,二见于治热喘的麻杏石甘汤,...

  • 夜寐难眠 更年期失眠 滋水宁心汤

    夜寐难眠 更年期失眠 滋水宁心汤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当归12g,生白芍12g,熟地黄15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黄柏12g,知母12g,玄参12g,生龙骨18g(先煎),生牡蛎18g(先煎),肉桂3g(后下),黄连3g。 功能:滋水涵木,宁心降火。 主治:更年期失眠,症见夜寐难眠,或醒后复难入睡,多梦,心烦不宁,...

  • 小柴胡汤治顽疾

    小柴胡汤治顽疾

      案1吴某某,男,44岁。2009年6月5日初诊。低热2月余,曾做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生理盐水、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2月,仍无效。刻诊:患者自觉头痛,体温37.5℃,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脉象稍弦细,别无异常。《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胡每剂用24克。共服3剂,低热全退,患者自觉全身舒适。   案2刘某某,女,63岁。2009年11月21日来诊。自述患冠心病,心律失常2年多,曾反复用中药活血祛瘀剂及西药治疗无效,症见胸满...

  • 古方阳和汤临床新用

    古方阳和汤临床新用

    药物组成:熟地30克,白芥子(炒研)6克,鹿角胶9克 (烊化),肉桂3克,炮姜2 克,麻黄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痈疽阴证、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症见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是王洪绪编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刊载的专治一切阴疽的名方。 阴疽多由人体阳气不足,气血虚损,邪气侵袭从寒化所致,或寒邪乘虚内侵附于肌肉、筋骨、血脉之中壅滞而生。局部皮色不变或呈灰色,全身呈虚寒证候表现。治宜大补气血,散寒通滞。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营血为主药i鹿...

  • 当归拈痛汤详解

    当归拈痛汤详解

      当归拈痛汤,方书中有谓“东垣当归拈痛汤”。考东垣著作,《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俱未载该方。《兰室秘藏》在“腰痛门”中载有该方,名“拈痛汤”。《医学发明》(节本)中也载有该方,方名“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的由来   李东垣的老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首载该方,并且明确指出:“下之二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下之二方”即指当归拈痛...

  • 理中丸(汤)临证活用

    理中丸(汤)临证活用

      《伤寒论》中有2条关于理中丸的方证,《金匮要略》中有1条关于人参汤的方证。理中丸方证后注解说,理中丸“丸”的应用“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由此可见,理中丸可以变丸为汤服用,《金匮要略》人参汤药味、用量,服法与理中汤相同,所以,理中汤就是人参汤。   理中丸(汤)共4味药: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干姜善祛里寒,温中焦,运中阳,化湿饮。上治“胸满咳逆”(《本经》,下同),下治&ldqu...

  • 益胃汤

    益胃汤

    方源: 《温病条辨》卷二。 处方: 北沙参9克,麦冬、生地各15克,冰糖3克玉竹4.5克。 用法: 上药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所余药滓,再煮取200毫升服。 功效主治: 益胃生津,润肺止咳。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者。症见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热,口渴等症。 方解: 生地、麦冬味甘性寒,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北沙参养阴生津,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玉竹、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滋养胃阴的代表方剂。以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

  • 升阳散火汤方解

    升阳散火汤方解

      升阳散火汤作为治疗内伤发热名方,为李东垣“深达‘火郁发之’之义”(《医方论》)的杰作,是中医治法中“升阳散火”一法的代表方剂。但令笔者诧异的是,古今历代医家善用此方者极少,方书中多见有关本方方论而少见绝佳医案者即为明证。翻阅《实用中医内科学》和《现代中医内科学》两书,竟然没有升阳散火汤的身影。   升阳散火汤的由来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

  • 从枳术汤到枳术丸

    从枳术汤到枳术丸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有枳术汤:“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术汤方: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病位在心下,病症为痞积如盘,病机为饮停气滞。治疗以枳实苦泻消痞,降气破积为主,合以白术健脾化饮。   枳术丸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易水张先生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右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

  • 四君子汤治热病

    四君子汤治热病

      翻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时,在“治小儿诸疾”中注意到一张方剂,即惺惺散:“治小儿风热疮疹,伤寒时气,头痛壮热,目涩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瓜蒌根,人参,细辛(去叶),茯苓(去皮),白术,甘草(炙),桔梗,各一两半。右件同杵,罗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薄荷三叶,同煎至四分,温服。如要和气,即入生姜煎服,不计时。”本方治疗外感伤寒时气,壮热咳喘鼻塞,竟然用四君子汤加味,值得体会。   曾治患儿魏某,男,3岁。2011年3月8日初诊。7日下午开始咳嗽、声嘶,晚上发...

  •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

    方源: 《医林改错》卷上。 处方: 当归、生地、红花各9克,桃仁12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甘草各3克,桔梗、川芎各4.5克,牛膝10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要适应病症: 神经精神系统病症 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 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 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

  •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求源: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处方:柴胡15克,党参12克,黄芩、半夏、生姜各9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妇人伤寒,热人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党参,加全瓜蒌;若渴,去半夏,党参加至20克,天花粉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9克;若胁下痞梗...

  •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汤

    来源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鲜葱白4枚,桔梗、薄荷各4克,山栀8克,淡豆豉9克,连翘5克,甘草2克,淡竹叶10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主治 风温、风热初起,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浮数。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方论 方中葱白、豆豉解肌发表,疏风散邪为君;薄荷、桔梗散风清热,连翘、山栀清热解毒为臣;甘草合桔梗以利咽,淡竹叶清心除烦,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之功。...

  • 小柴胡汤解析与临证

    小柴胡汤解析与临证

      小柴胡汤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少阳病的经典名方。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有17条,在《金匮要略》中,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有3条。柴胡汤的方药及药量配比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本经》),能解表清里,畅利三焦。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本经》),能清泄阳明邪热,特别是胸腹蕴热。柴、芩...

  • 过敏性紫癜 活血解毒汤

    过敏性紫癜 活血解毒汤

    过敏性紫癜 表现为皮肤出现出血点,伴有关节痛、腹痛、血尿或黑便等。中医认为,治疗以疏风凉血、解毒活血为主。 活血解毒汤 将连翘10 克、干荷叶15克、生地榆20 克,加水8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代茶饮用,每日1剂,连饮15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味药均含有多量芸香甙.可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紫癜患者。...

  • 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病

    半夏泻心汤治疗内伤病

      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考寒、热二邪皆为无形之邪,必赖有形之邪始可互结。有形之邪为何?   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指出:“夫痞之为病,皆由表邪乘虚陷里,与胸中素有之湿浊交相互结所致……然邪既互结于胸次,必郁而为热,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论中所说仍拘于外感,实符合内伤痞证之成因,即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湿浊化热,壅滞成痞。...

  • 十神汤

    十神汤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 川芎、炙甘草、麻黄、升麻、赤芍、白芷、陈皮、苏叶、香附各6克,葛根20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效主治 外感风寒时气瘟疫,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咳嗽、鼻塞声重及风寒湿痹等。 方解 方用葛根、升麻升阳解肌;麻黄、苏叶宣肺散寒;川芎、白芷疏风止痛;生姜、葱白通阳发汗;陈皮、香附行气开郁,合苏叶辛香利气;赤芍敛阴益营,合香附、川芎行气调血;甘草安中和药,合赤芍防辛燥之药发散太过,使邪祛而不伤正。...

    秘方方剂 2024-03-07 18 0 十神汤
  • 经方的剂量 小青龙汤

    经方的剂量 小青龙汤

      经方的剂量,始终是历代中医学者研究的课题。尝读《范文甫专辑》,见范文甫使用小青龙汤与众不同:一是“小青龙汤用量除半夏9克外,余皆用0.9克。”二是“开水泡服”。有两则方案如下。   “朱师母,伤风骤时音哑。外感风寒,侵袭于肺,太阳之表不解,以致邪内及阴分。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太阴之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厥阴之脉循咽喉之后。外邪搏之,则肺实,肺实则音哑,用小青龙汤两解表里,使风寒之邪去,则肺自用矣。又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lsq...

  • 柔肝益脑汤的应用

    柔肝益脑汤的应用

    处方组成:炙甘草9克,淮小麦30 克,炒枣仁15克,丹参24克,白芍15克,茯神12克,当归15 克,石菖蒲9克,枸杞子15克,郁金10 克,天麻12克。 加减运用:心肾小交之虚烦失眠.加肉桂、川连、琥珀;痫证罔睛上吊加决明子、珍珠母;手足抽搐加丹皮,钩藤;神昏厥逆加天竺黄,制胆星;肝阳上亢眩晕加夏枯草,生石决 明;心虚胸闷、心悸加青龙齿,甘松;气虚加黄芪、党参;阴虚加生地,沙参。 功能:柔肝安神,涤痰通瘀。 主治:癔病(精神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小寐症、癫痫。 用法:冷水迅量浸泡上药40分钟,加温煎沸后...

  • 升陷汤 详解

    升陷汤 详解

      近治高某,男,65岁,体力劳动者。于2011年1月13日外出受寒后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自服“去痛片”2片,“新康泰克”1粒,“罗红霉素”4粒,当晚汗出、热退、痛止,但突发眩晕,不敢少动。至次日下午眩晕渐止,但气短不足以吸,胸闷、乏力,时有咳嗽。于2011年1月15日至其家中诊治。诊见:面暗体瘦,语声无力,卧床懒动,动则气短,胸闷时咳,痰不多,脘腹无不适,知饥,进食尚可,大便少。无恶寒、发热,无明显汗出,头有昏沉感。口中和,不喜饮。舌质...

  • 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又见于《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通常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为小青龙汤证之病机。如陈蔚在《长沙方歌括》中指出:“此伤寒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干姜散胸前之...

  • 芍药甘草汤临床使用点滴

    芍药甘草汤临床使用点滴

    芍药甘草汤,方出《伤寒论》,又名甲已化土汤。其立法是以甘酸为主,其依据则源于《内经》“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后世医家所创制的不少方剂,如痛泻要方,逍遥散等,皆从此方衍化而出。 芍药甘草汤由白芍药、炙甘草各等分组成,方中白芍酸苦,人肝胆经;炙甘草甘温,人心、肺、脾、胃经。两者相伍,即成甘酸为主之剂,共具养血滋阴,平肝抑木,敛肝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效。此方原先是仲景用来治疗足挛急,之后,其临床运用逐渐推广。现代研究证明,本方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之作用。...

  •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这二句方剂歌诀说的是中医名方白虎汤的功效及药物成分。白虎汤是中医之祖张仲景首创,最早见于《伤寒论》一书。它是由石膏(打碎)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5克、粳米10克组成。是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汗出、面赤、恶热、脉洪大有力等常见的临床表现。方中石膏能清热除烦,知母能清热生津,甘草、知母能和中养胃、甘润生津、调合药性。故四味组合唯妙唯肖,具有极好的清热泻火的功效。此方从汉代一直流传至今,疗效极佳。   关于...

  • 调气活血可用黄芪赤风汤

    调气活血可用黄芪赤风汤

      张某,女,51岁,2011年8月28日就诊。患者前因食道反流性胃炎在笔者老师、名医薛伯寿处就诊,经调治后烧心、呃逆不舒、胃脘痞满不舒等症基本缓解。7天前突感头目眩晕,潮热,两胁胀痛,夜间增多,左耳疼痛,睡眠较差,到某医院检查未见异常,舌偏红,苔根稍腻,脉弦细。治以和解少阳,调气活血,兼以辛开苦降。方以黄芪赤风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合用加潜阳安神之味调理。处方:生黄芪20克,赤芍10克,防风8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浙贝母10克,黄连6克,吴茱萸1克,珍珠母30克(先煎),茯苓12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

  • 自汗多汗2年 桂枝汤加味治疗

    自汗多汗2年 桂枝汤加味治疗

      王某某,男,40岁。2007年5月初诊。患者自汗、多汗2年。经深圳多家医院体检、化验正常。B超报告轻度脂肪肝。先后服中西药皆不能止汗。刻诊:面白体胖,动则汗出,额头及颈皆见汗出,口渴欲饮,心烦气燥;神倦思卧,喜饮凉茶,大便干结。舌肿苔薄,有齿痕,脉象浮缓。辨证为气虚肺卫不固,腠理疏松而自汗。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黄芪30克,炒枣仁20克,煅牡蛎30克,龙骨30克,浮小麦2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饭后服。   二诊:汗出减少,心烦平,神倦乏力有好转,守原方再...

  • 增液汤 治疗各种鼻出血

    增液汤 治疗各种鼻出血

    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温病条辩》增液汤,治疗各种鼻出血:①原因不明性鼻出血;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鼻出血。效果满意。方剂:玄参、生地各30克,麦门冬15 克,用于大量鼻出血 400毫升以上者。玄参、生地各15克,麦门冬5 克,用于小量鼻出血 50~100毫升左右者。本方有滋阴降火,生津润燥的作用。用法:每天 1—2剂,每天服 2—4次,水煎服。典型病例:患者陈某某,男, 60岁,原因不明性鼻出血。患者于一天夜间9 点就诊,原因不明性大量(约400毫升左右)鼻出血,当时服用了“增液汤&r...

  • 详解名方 厚朴温中汤

    详解名方 厚朴温中汤

      赵守真在《治验回忆录》中载一案:刘健英,男,50岁。零陵芝城镇人。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前服理中汤不效者,由于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而转以滋胀,虽有干姜暖中而不化气,气不行则水不去,是以不...

  •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

    方源: 《伤寒论》。 处方: 黄连6克,半夏10克,瓜蒌仁12克。 用法: 上药三味,以水1200毫升,先煮瓜蒌取600毫升,去滓,再入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效主治: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主治小结胸病。症见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成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方论: 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更以瓜蒌荡热涤痰,宽胸散结。三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 芍药甘草木瓜汤治腓肠胍痉挛

    芍药甘草木瓜汤治腓肠胍痉挛

    腓肠肌痉挛又叫脚肚转筋或脚挛急。此病多见于成年男女,老年及体弱者尤为常见。本病虽可发生在吐泻或失血之后,但绝大多数患者是由于局部受凉引起。当然,也有劳累或无诱因而发作者。发作时,小腿后部肌肉痉挛,疼痛剧烈,其脚不可伸直,伸之则疼痛更剧,1~5分钟后,可自动缓解,笔者将《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加入木瓜,组成芍药甘草木瓜汤,作为基础方,并随证加味,用来治疗本病,效果满意,兹简介如下。 方药:白芍30~45 克,炙甘草10~15克,木瓜30克,加水1000 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早晚服。 随证加昧:但寒不热,四肢...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