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汤 第57页

汤 第57页

  • 炙甘草汤临床新用

    炙甘草汤临床新用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由炙甘草、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生姜、大枣组成,有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之功。临床上以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现介绍运用本方治疗盗汗、低血压经验如下。 1.盗汗:杨某,女,45岁。患者1 个月前因工作繁忙,过度劳累,而出现睡觉时汗出,醒后渐止,近来症状加重,一觉醒来汗出如洗,而来求治。诊见面色萎黄,睡眠欠佳,体倦乏力,口干健忘,大便偏干。舌质淡、边有齿印,脉沉细。诊为盗汗。证属气血亏虚,阴...

  •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四句申明小柴胡之功效如此,所以诸症得之皆愈也。”   服小柴胡汤可使上下通达,里和表畅。也就是说,小柴胡汤具有和畅表里,通达上下之功效。   那么,凡是具有表里不和、上下不畅之病证,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伤寒论》第9...

  • 治疗外伤后综合征汤剂(健脑散)

    治疗外伤后综合征汤剂(健脑散)

    组成:红人参15克(参须30克可代),地鳖虫、当归、甘杞子各21克, 制马钱子、川芎各15克,地龙、制乳没、炙全蝎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 功效:养血益气,化淤通络,疗伤定痛。 主治:凡脑震荡后遗症出现头晕而痛,健忘神疲,视力减退,周身酸痛,天气变化时则更甚;有时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易于急躁冲动;面色黧黑,舌有淤斑,脉多沉涩或细涩者,均可用之。 用法:马钱子有剧毒,需经炮制,一般先用水浸一日,刮去毛,晒干放麻油中炸,应掌握火侯,如油炸时间太短,则内心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如油...

  • 四物汤加味临床新用

    四物汤加味临床新用

    四物汤具有补血的作用,可用于补血以治疗血虚;它又有调血的功效,凡血寒、血热、血瘀都可以用它来进行调理。《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说:“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二倍。”临床应用此方的医案介绍如下。 一、治舌麻案:邱某某,男,21岁。初诊患者述舌麻已2月余,入夜尤甚。前医予天麻白术汤、天麻钩藤饮及通窍活血汤加减治之,疗效不佳,改用西药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B6治之,月余未效。今诊,尚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舌质...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和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和汤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 苍术150克,藁本、白芷、羌活、川芎、甘草 (炙)各30克,细辛9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混合。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三片,葱白10厘米,煎100毫升,温服,不拘时。伤风鼻塞,只用葱茶调下。 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化蚀辟秽。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头痛项强,发热憎寒,身体疼痛,及伤风鼻塞声重,咳嗽头昏。 方论 方用苍术芳香辟秽,祛寒燥湿,发汗解表为君;藁本、白芷、细辛解表散寒,祛湿止痛为臣;羌活、川芎疏风通络,活血止痛为佐;甘草甘缓和中,姜、葱辛温透邪为使。诸药相合,共奏发...

  • 生化汤

    生化汤

    来源: 《傅青主女科·产后偏上卷》。 处方: 全当归15克,川芎9克,桃仁6克,炮姜、炙甘草各3克。 用法: 黄酒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主治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1.本方为妇女产后常用方剂。以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为证治要点。2.若腹痛不甚者,可减去桃仁;若瘀块留滞,腹痛甚者,可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以祛瘀止痛;若小腹冷痛甚者,可加肉桂以温经散寒。 方解: 方中重用当归,补血活血,祛瘀生新为君;川芎行血中之气,桃仁活血祛瘀为臣;黑姜人血散寒,温里定痛为...

  •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方源: 《伤寒论》。 处方: 饴糖30克,桂枝、生姜各9克,白芍18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取汁,兑人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3次温服。 功效注治: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症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论: 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

  • 小青龙汤加减

    小青龙汤加减

      小青龙汤方后有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疑非仲景意”,本加减法有后人加入之嫌。   对临床者来说,是否“仲景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实用。   渴,在小青龙汤证中经常可以见到,多谓口渴不甚,不喜多饮,服小...

  • 治疗淋巴结核汤剂(消瘰汤)

    治疗淋巴结核汤剂(消瘰汤)

    组成:鲜泽漆10克(干品减半)、大茯苓30克、黄精30克、夏枯草30克、连翘15克、山楂15克、枳壳12克、甘草3克。 功效:解毒散结,行气和胃。 主治:瘰疬(淋巴结核)。 用法:诸药纳陶罐内,清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取200毫升,煎3次,将药液混匀,分3次温服,1日1剂,连服1—2个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药期间加强营养。 方解:本病由瘵毒侵袭少阳之经,导致痰凝气滞而成。方中泽漆、土茯苓、夏枯草、连翘解毒化痰,其中泽漆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冶结核性瘘管有专长;夏枯草《本经》谓“主...

  • 妙用补阳还五汤

    妙用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方由黄芪60克,当归尾6克,赤芍6克,地龙3克,桃仁3克,川芎3克,红花 3克组成。 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逐瘀、通络的功效。黄芪是方中主药。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恢复脑细胞的功能、扩张血管、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等作用。桃仁、当归尾、赤芍、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络、通调气息的作用;地龙能引药直达经络,以发挥全方药的作用。 此方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者;还可用于小儿麻痹后遗症、多发性神经类和某些脊髓、神经病...

  •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

      小青龙汤方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最早对小青龙汤作方解者,当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辛,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rsqu...

  • 宣毒发表汤

    宣毒发表汤

    来源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处方 升麻、葛根、前胡、枳壳(麸炒)、通草、连翘、牛蒡子、杏仁、竹叶各2.5克,荆芥、防风各1.5克,薄荷、桔梗、甘草各1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 透疹解毒,宣肺止咳。 主治 麻疹透发不出,发热咳嗽,烦躁口渴,小便赤者。 方论 方中升麻、葛根透疹解毒,荆芥、防风、牛蒡子、薄荷解肌散邪,助升麻、葛根透疹;枳壳、桔梗、前胡、杏仁宣肺祛痰止咳;连翘清泄上焦之热;通草导热下行;竹叶清热除烦;甘草解毒和中,并和诸药。综合成方,具有宣毒发表之功。故对麻疹初起,欲出未出者...

  •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

    来源: 《伤寒论》。 处方: 茵陈15克,栀子10克,大黄5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身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解: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的第一要方。方中重用茵陈清利湿热退黄,是为君药;配伍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是为臣药;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是为佐药。...

  •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 栀子9克,淡豆豉4克。 用法 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豉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功效 清热除烦。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依,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方论 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淡豆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 健脾强胃建中汤

    健脾强胃建中汤

      尝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见有张锡纯所拟资生汤一方,“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在方解中提到:“《易》有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言土德能生万物也。人之脾胃属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鸡内金为鸡之...

  • 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愈自汗

    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愈自汗

      患者陈某,男,54岁。2009年5月11日初诊。自述于一个月前因胆石症胆绞痛而行胆囊切除手术。手术后至今经常全身出汗,日间出汗少些,夜间汗极多,湿透内衣、内裤。给予生脉饮口服液治疗1周余,未能止汗。刻诊:精神萎靡,全身汗出,尤以胸、腹及背部为甚,恶风畏寒,四肢厥冷且关节屈伸欠灵活。触诊患者胸、腹、背部皮肤有汗出,大便湿软,日2~3次。舌质淡,苔白,脉迟细。证属阳虚自汗,治宜温阳止汗,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疗。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炮附子15克,黄芪30克,白术1...

  • 小青龙汤专于治饮

    小青龙汤专于治饮

      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中,并不治疗“伤寒表不解”。《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5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7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

  • 验方“洁阴止痒汤”

    验方“洁阴止痒汤”

    外阴瘙痒是外阴 各种不同病变所引起 的一种症状,但也可 发生于外阴完全正常 者,一般多见于中年 妇女。当瘙痒严重时, 患者坐立不安,严重 影响正常的生活。此 时,切勿用手抓挠,以 免皮肤破损而感染, 可用中药“洁阴止痒 汤”熏洗外阴部,以去 瘙痒。组成 苦参30 克,蛇床子20克,白鲜皮15克,黄柏12克,败酱草15克,枯矾9克。用法 将以上中药加清水,浸泡30分钟,水煎去渣,把药汁置于盆中,趁热先熏,不烫时洗外阴。每日熏洗1 次,每次20分钟,症状好转后加用2日巩固疗效后停药。 本方具有清...

  •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来源: 《温热经纬》。 处方: 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竹叶、荷梗、知母各6克,黄连、甘草各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西瓜青皮)30克。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治疗暑热气津两伤证乙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 小青龙汤可动冲气

    小青龙汤可动冲气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

  • 四顺汤治夏季伤食方

    四顺汤治夏季伤食方

    老年人由于脏器衰退,脾胃功能减退,夏季饮食稍有不慎,易导致胃脘胀满,呕吐厌食,大便稀溏,甚至腹痛腹泻等症状。宋代医家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中的四顺汤治疗老年夏季伤食,有疗效。 处方:神曲12克,生姜12克,炒麦芽10克,草豆蔻6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方中神曲、麦芽消食除满,豆蔻、生姜行气暖胃,甘草补脾和中,此汤体现“攻邪而不伤正”的治疗原则。...

  • 阴旦汤

    阴旦汤

    方源:唐代《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白芍、甘草、桂枝各6克,干姜、黄芩各9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调和营卫,温中发表。主治脾胃虚寒,复感外邪,兼有郁热,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关节疼痛,虚烦,胃脘不适,或呕吐清水,或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脉浮弱。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去生姜,加干姜、黄芩组成。方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干姜温中散寒而止呕逆,黄芩清泄郁热以除虚烦。诸药配伍,共奏调和营卫、发表除烦、温中散寒之功。 按语:本方以发热汗出恶风、肢节疼...

    秘方方剂 2024-03-07 18 0 阴旦汤
  • 大承气汤为临证常用之方

    大承气汤为临证常用之方

      清代医家郑钦安以其独特的医学理论独步医林,成“火神派”开山鼻祖。人皆知郑氏善用附子,可谓识附子、懂四逆汤者,不知郑氏也善用大黄,也是识大黄、懂大承气汤者。郑氏在《医理真传》中指出:“观仲景于三阴阴极之症,专以四逆汤之附子,挽先天欲绝之真火,又以干姜之辛热助之,即能回生起死……于三阳阳极之症,专以大承气汤之大黄,以救先天欲亡之真阴,又以芒硝之寒咸助之,即能起死回生……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

  •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

    方源: 《金匮要略》。 柴胡、生姜各12克,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各9克,大枣4枚,大黄6克。 处方: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注治: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方论: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

  •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君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君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名,很显然,柴胡为君,原方中柴胡用量最重,为半斤。   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先辈论此汤,转旋在柴、芩二味,以柴胡清表热,黄芩清里热也。卢氏以柴胡、半夏得二至之气而生,为半表半里之主治,俱似有理。然本方七味中,半夏、黄芩俱在可去之例,惟不去柴胡、甘草,当知寒热往来,全赖柴胡解外,甘草和中,故大柴胡去甘草,便另名汤,不入加减法。”   本段论述,似有所偏,没有黄芩相配,柴胡便不足以治少阳病,口苦、咽干也就无由而解。但本段论述强调小柴胡汤中柴胡的...

  • 真武汤治疗面肌痉挛

    真武汤治疗面肌痉挛

      真武汤在《伤寒论》通行本中有两条方证,即太阳篇第82条和少阴篇第316条。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太阳篇32条,大青龙证第1条(通行本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太阳去阳明去路,黄氏夹注)。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太阳去少阴去路,黄氏夹注)。”《伤寒悬解》与通行本所不同处在“以真武汤救之”一语,究竟是《伤寒杂病论》版本在漫长历史沿革过程中有所遗漏,还是黄元御著《...

  • 自汗出汗过多 桂枝汤证

    自汗出汗过多 桂枝汤证

      杨某,男,67岁。因汗出过多与2010年7月6日初诊。体虚容易感冒,汗出多天,头痛,微热,恶风,稍进食则汗出不止,口干,不能进食寒凉之物。既往患有心脏病、风湿病。患者精神差,舌质淡,苔厚腻,脉沉细(轻取则浮),曾多方求治,疗效不明显。观其脉证符合桂枝汤证,遂予炙黄芪30克,炮附子6克(先煎),桂枝15克,白芍12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3剂,水煎温服,日2次。   7月11日二诊:患者自述服上方后一剂则汗止,余无不适。此次因不慎受凉感冒又头痛,低热汗出,疲乏无力,口干,舌淡苔厚腻,脉浮细,给予炙黄芪...

  • 小青龙汤去麻辛法

    小青龙汤去麻辛法

      历代医家中,不乏善用经方者。若论活用经方,真正做到“圆机活法”者,清代医家叶天士当为其中之一。当代医家程门雪曾有一句中肯的评语:“天士为善用经方之法者,历来诸家之用经方,当以此翁为最善于化裁。”   在叶天士医案中,常有“小青龙汤去细辛”、“小青龙汤去麻黄”之用法,于是后世医者总结叶天士用小青龙汤通常麻黄与细辛不并用。而对笔者临证影响较大的是叶天士用小青龙汤去麻黄、细辛且合肾气丸的用法。   《临证指南医...

  • 解肌汤

    解肌汤

    方源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葛根12克,麻黄3克,黄芩、白芍、甘草各6 克,大枣4枚。 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解表散邪,兼清里热。主治伤寒温病初起,邪在卫表。临床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或有汗不多,口干口苦,项背不舒,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 方解 方中葛根甘辛平,人肺胃二经,轻清升散,善于解表散邪。麻黄辛温解表,发汗散邪。葛根与麻黄用量之比为4:1,葛根是主药,麻黄是辅药,少用麻黄以助其散,不欲其温。再配黄芩苦寒清热,故当是辛凉解表之剂。更以白芍苦酸微寒,益阴散邪。甘草、...

  • 脐上一寸压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脐上一寸压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石某,男,32岁。2009年8月31日初诊。患者反应迟钝,时有短暂意识丧失,发时自觉头痛欲裂,颈项板滞不舒。去年5月份因昏迷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在协和医院昏迷10天,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询问病史,知2000年骑摩托车出车祸,当时右额头受过严重外伤,无他不适。舌暗苔薄白,脉细涩。腹部按诊:脐上一寸压痛。处方: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各5克。7剂,水煎服,日1剂。9月7日复诊,颈项板滞感稍减,脐上压痛减轻,后宗此方加减调治月余而愈。   按:《灵枢·邪气脏腑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