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案例 第2页

案例 第2页

  • 搜集整理胃脘痛三个类型案例中成药

    搜集整理胃脘痛三个类型案例中成药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隐痛、胀闷不适为主,伴有纳差、泛酸、嗳气、恶心和呕吐等的病症。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与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反复刺激有关,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类似。笔者搜集整理了胃脘痛三个不同类型案例,供参考。 一、肝胃气滞姚女士春节期间一次聚餐后出现上腹胀痛、闷痛不适症状,伴纳差、嗳气、返酸,自服“保济丸”、“黄连素”等药未见效,故到某医院中医科就诊。她平素易急躁,中医师诊断为胃脘痛(肝胃气滞型),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姚女士服药7天症状...

  • 潘树和“异病同治”理论 治胃痛失眠案例

    潘树和“异病同治”理论 治胃痛失眠案例

    •潘树和认为,肝气郁滞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先导,脾胃虚弱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本源,肝郁脾虚证为内伤疾病临床常见证候,故疏肝健脾法临床可广泛应用。 •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可伴有肝郁化火、胆热痰扰、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证型。治疗时以疏肝健脾为基本治法,常用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针对不同的兼证,配以清热、化痰、利湿、温阳、化瘀等法。 潘树和,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临证时擅长灵活运用经方化裁,对心脑血管疾病、消...

  • 中医治疗咳嗽三案例

    中医治疗咳嗽三案例

      案一:张某,女,42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自诉从3年前起,每临冬季则咳喘不止,并反复感冒,咳声低沉,频频不止,动甚则气促。曾多次诊治服药,处方皆为疏肺化痰之品,无效而来求治。   观其气怯形寒,形体消瘦,舌质暗红不泽,脉沉弱无力,此乃肾督虚寒,虽咳当治肺,但此患者若不温肾阳则不能治愈,立法以肾为主,肺肾同治。方药:附子6g,炙麻黄5g,细辛3g,熟地12g,肉桂5g,炒干姜5g,五味子5g,鹿角霜9g,补骨脂6g,白芥子6g,炙甘草5g。10服,水煎服,每日一服。   二诊,服药后咳喘皆平,嘱调节饮食,...

  • 哮喘病史40年 方药案例

    哮喘病史40年 方药案例

    徐某,男,70岁,2015年1月9日初诊。 代述:哮喘病史40~50年。现卧床不起,咳喘痰多,不易咳出,胸部憋闷,咳痰出则舒,喉中有哮鸣音,微有发热,倦怠乏力,毫无食欲,每餐仅食少许,大便稍结。患者以为是不治之症,不愿住院治疗,其子选择中医治疗。 方药: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20克,莱菔子15克,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麻黄6克,杏仁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地龙10克,浙贝10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5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5年1月19日...

  • 肺胀病中医诊治处方案例

    肺胀病中医诊治处方案例

    □ 杨彦伟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 笔者家乡河南有一句俗语:“药过十三,水平不沾(方言:水平差);药过十八,大夫该杀。”虽是一句戏言,可以看出多数人推崇方药精简,反对大方重剂。笔者临证之初,因经验有限,不敢孟浪,用药一般在12味左右,剂量多循常规,见到大处方颇为反感,认为医者胸无定见,辨证不清,药性不明,堆砌药味希冀幸中。 临床日久,患者渐多,发现其中一些疗效平平,费尽心思,病情依然无起色。束手无奈之余,自叹见识不深,经验匮乏。后读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壶天散墨》一书,对于疑难...

  • 慢性鼻炎案例偶拾 偏头痛治方

    慢性鼻炎案例偶拾 偏头痛治方

    治慢性鼻炎案例偶拾 何某,男,25岁。 自述患鼻炎已经有1 年多,感冒受风寒后 鼻炎加重,平时呈交 替性间歇性发作。发 作时,鼻涕黏液较多, 嗅觉减退,经常有耳 闷、头痛的症状。期间 内服外滴治疗鼻炎的 西药、中成药收效甚 微,只能暂时缓解。近 日偶感风寒,鼻炎发 作,遂前来就医。经笔 者诊断,证属感受风 寒、鼻窍不通,舌质 淡,苔白,脉浮。治宜祛 风散寒、通鼻。方用:川 芎、白芷、荆芥、防风、 薄荷、羌活、辛夷花、苍 耳子各9克,甘草6 克。水煎分2次服,每 日1剂,连服9剂。 二诊:服药9剂 后,流黏液鼻涕...

  • 临床主治慢性咽炎二案例

    临床主治慢性咽炎二案例

    慢性咽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以咽部干痒疼痛、咳嗽、痰少痰黏难咯、异物感、窒息感为主要症状。多见于成年人,病程长,易复发,中医称为喉痹。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肺、脾、肾等脏腑亏虚或失调,咽喉失养而致。临床上以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的虚火喉痹最常见,治宜滋阴降火、生津润燥,代表方药如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等。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多的中成药有健民咽喉片、桂林西瓜霜、草珊瑚含片等也多是清热养阴为主,但临床上用温阳散寒、养阴利咽的方法治疗咽炎也有佳效。   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伤寒杂病论》中桂苓五味姜辛汤合桔梗...

  • 失眠案例 保和丸合枳术丸加减

    失眠案例 保和丸合枳术丸加减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贾丹 李健曹 卓青   跟诊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建忠,遇一失眠案例,遂记录如下。   田某,男,36岁,2017年6月7日初诊。诉失眠10余年,便秘7年。患者10余年间出现失眠,入睡困难(梦不多)。近7年出现便秘,大便3~4日1行,便少,如厕乏力。1年前体检时发现血脂、血糖、尿酸均偏高,血压值正常(具体数值均不详),专科诊断为代谢异常综合征,至今未行诊治。自诉近几年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均衡,主食偏多,平素纳食可,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缓。   诊断:...

  • 温化痰浊 治内耳眩晕案例一则

    温化痰浊 治内耳眩晕案例一则

    □ 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 黄某,女,56岁。患者述3天前,因长途旅行,外感风寒,头晕欲倒,视物旋转,目不敢睁,不敢翻身或转动头部,睁眼视物天翻地覆,恶心呕吐,并伴耳鸣如蝉。搀扶入室,面色苍白,神疲气短,表情痛苦,懒言少动,舌苔厚腻,有齿痕,脉弦滑。 诊断:眩晕(痰浊内蕴,蒙蔽清阳)。 治则:温化痰浊,升清降浊,芳香开窍。 处方:茯苓、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白术10克,泽泻、天麻、清半夏、石菖蒲、葛根各7克,陈皮、桂枝各5克。 加减:体虚乏...

  • 青献春教授一贯煎列举5则具体病案例证

    青献春教授一贯煎列举5则具体病案例证

    对于具有肝肾阴虚证,兼有情绪激动等肝郁的症状者,青献春教授灵活运用一贯煎,疗效显著,并列举5则具体病案例证,对临床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人物简介 青献春,教授,主任医师,业医家庭出身,13岁随父学习中医,先后师从山西省名老中医梁剑秋、邢子亨、蒋天佑临床学习,行医40余载,擅长内、妇、儿各科的疑难杂症治疗,尤其对治疗消化道疾病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灵活运用一贯煎加味调治各种疾病,疗效颇著。 “一贯煎”方,出自《续名医类案·卷十八心胃痛》[1]中,...

  • 痞满泄泻《伤寒论》经方案例

    痞满泄泻《伤寒论》经方案例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其辨证用药之法验之临床,常收卓效,现将笔者应用《伤寒论》经方取效案例介绍如下。 痞满泄泻 唐某,男,34岁,2010年9月12日初诊。患者5 d前受凉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痛、咽痒咳嗽,到某诊所诊治。服药后,头痛、恶寒、咳嗽等外感症状消除而身热不退,大便稀,每日5、6次,伴有胸闷欲吐,腹胀纳差,口淡无味。检视病历,前医曾用藿香正气散加减3剂,未获效验。来诊时体温38.3 ℃,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脘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

  • 方药治疗痢疾的案例

    方药治疗痢疾的案例

    逆流挽舟法开创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仲景用葛根汤来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之下利,成为后世医家治疗表邪内陷之下利的大法。下面介绍一个中医药治疗痢疾的例子。   患儿13岁,男,因暑假游玩饮食不洁后,突恶寒发热、腹痛腹泻、下赤白冻,每日5~6次余,里急后重,体温达40℃以上,舌红,苔白根黄腻,脉浮数。到儿科就诊,给予头孢曲松钠静脉点滴,出现红疹,瘙痒,及时停止给予抗过敏对症处理,患儿父母要求中医药会诊。   患者湿热食滞夹时邪,更夹外感而发,所谓表里俱变。治法清里解表,表里同治,表解则里自和。方药以人...

  • 中州不调乃肠癌发病之根本原因 软坚散结中医案例

    中州不调乃肠癌发病之根本原因 软坚散结中医案例

    邓中甲运用平调散结法治疗肠癌经验 肠癌是世界上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肿瘤。目前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等, 然而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仍在30%左右[1]。中医药在防治肠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运用中药防治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在临床治疗肠癌实践中逐渐形成“平调中州、软坚散结”的治疗理念, 用诸临床, 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以飨同道。 中州不调乃肠癌发病之根本原因 李东垣在《脾胃论》[2]中云:&ldquo...

  • 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 经验方中医案例

    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 经验方中医案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的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上皮内瘤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其内因除Hp感染外,还包括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单兆伟教授为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从事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50余年,尤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简要整理如下。 1 病机归于气虚血瘀、湿热内蕴 单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 国医大师熊继柏通腑治脏法案例举隅

    国医大师熊继柏通腑治脏法案例举隅

    熊继柏教授(以下尊称“熊老”)十三岁习医,十六岁行医,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临证善于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用药,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妇科、儿科病证,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从熊老侍诊,对熊老在临床运用通腑治脏法治疗疾病的方法,颇有感触,兹整理如下[1]。 通腑治脏法的理论依据 熊老指出通腑治脏法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曰:“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如果六腑发...

  • 中医辨证咳嗽典型案例 综观脉证判断

    中医辨证咳嗽典型案例 综观脉证判断

    中医辨证咳嗽是指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症候。 咳嗽多由感受外邪引发,亦可由内伤旧疾因新感而作者。故此《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咳嗽之证,相当复杂。俗语云:入门听咳嗽,医生眉头皱。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对症下...

  • 小儿脏腑娇嫩,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典型案例

    小儿脏腑娇嫩,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典型案例

    吴德广运用小儿清热化积口服液防治小儿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经验 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在1年内次数频繁, 超过一定范围, 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是儿童时期的常 见病、 多发病, 具有反复发作、 病程较长、 缠绵难愈的特 点, 反复发病儿童简称复感儿 [ 1 ] 。若治疗不当, 会严重 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是儿科医师及家长最为关心及临床 亟待解决的问题。吴德广, 主任医师, 济宁市基层名中 医, 从事临床工作 4 0 年, 其采用小儿清热化积口服液治 疗小儿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取得良好效果, 简述如下。 1  病证及病...

  • 燥咳日久缠绵难愈 治疗心得现举案例

    燥咳日久缠绵难愈 治疗心得现举案例

    燥咳主要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少痰,难以咳出,伴口干咽痛、喉痒,舌红少津等,严重者会声音嘶哑,痰中带血。患者平时多咽喉不利,不断清嗓。燥咳日久,缠绵难愈,对其正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燥咳多见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扩张等。西医多采用抗感染、止咳药或中枢性镇咳药等进行治疗,多无效。中医对燥咳采用辨证论治,整体调养的方法,临床疗效令人满意。导师谢文英在临床上对燥咳的治疗颇有心得,现举案例一则。   马某,女,43岁,中学英语老师,2014年10月23日初诊。...

  • 膏滋方临床应用 分享顾植山的一则典型案例

    膏滋方临床应用 分享顾植山的一则典型案例

    随着膏滋方在临床上逐渐推广应用,膏滋方治疗慢性病、调治亚健康的功效已经逐步被认同。然而,作为治未病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膏滋方冬藏精思想以及治未病内涵如何在处方思路中得到体现,在普遍意义上尚处于不被熟知和了解的阶段。笔者通过多年实践以及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临证,对运气理论与治未病思想指导膏滋方临床应用略有感悟。近日,因追访服用膏滋方患者疗效,发现有位患者已近五年未复发。随着斗转星移,运气更迭,当年看不懂的方子,今天回顾品味起来忍不住赞叹天人合一力量之神奇与中医治未病思想之高超。在此分享顾植山的一则典...

  • 发热病机复杂 热散病解案例

    发热病机复杂 热散病解案例

      发热病因众多,病机复杂。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下,设法令其汗出,常取事半功倍之效。适度的保温促汗以降体温与一味冰冷降温有不同的结果。因为机体发热多为病理产热(不同于中暑的物理致热必用冰冷的物理降温法),用物理的“凉”对体温的“热”,只是寒热对流作用,又因其凉可收缩血管毛孔,抑制机体的自身散热功能,也影响体温中枢对体温的调节作用。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意为发热很重,只要汗出,发热即可退...

  • 退热的古今名医经典案例

    退热的古今名医经典案例

    古人治病,常有“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已”“覆杯而卧”“一服愈,不必尽剂”的记载,难道这些都只是传说?中医是慢郎中?经方一剂能退热?退热仅有发汗一法?本文列举古今中外名医经方验案,向读者揭示经方一剂退热的神奇。 中医治疗发热有独特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就总结了上古以来的热病诊治经验,在热病的发生、证候、转归和防治等方面,皆有翔实记载。《内经》首创了六经分证体系,提出了表里传变、经脉传变和直中脏腑的热...

  • 治疗小儿外感中医案例二件

    治疗小儿外感中医案例二件

      《伤寒论》第38条: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run(目+闰),此为逆也。其误用常有过汗亡阳之虞,后果十分严重,故现代中医药教材亦归之为发汗峻剂,或者仅仅作为麻黄汤的附方甚至是加减看待而已,无法揭示大青龙汤的真正内涵。故而大青龙汤不为一般中医临床医生所重视,并常虑及过汗亡阳造成不良后果,所以较少应用此方。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为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学术传人,临证遵循胡老学术思想,临床中...

  • 临床亦有外邪里饮证 马家驹案例治过敏性鼻炎

    临床亦有外邪里饮证 马家驹案例治过敏性鼻炎

    笔者跟随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北京中医医院马家驹老师学习经方后,认识到经方的本质就是三个病位上的阴证、阳证。正如《医宗金鉴》所言“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伤寒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表证分阴阳,发热恶寒者,因正邪交争有力,正气相对不虚,因此属于阳证,直接发汗解表即可。而无热恶寒因正气不足无力与邪相争,因此属阴证范畴,需要强壮温阳解表。表阳证为太阳病,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表阴证为少阴病,代表方剂为麻黄附子...

  •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典型案例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典型案例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称之为“发颐”,是一种热病后余邪热毒结于颐颌之间引起的疮疡病。若寒战、高热,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邪毒内陷。临床特征多为单侧发病,初期症状主要是疼痛,逐渐引起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肿痛,张口受限,腮腺导管口可呈现红肿,压迫肿大的腮腺区导管口可流出脓性或见胶冻状分泌物。炎症初期全身反应不明显。病情加重,可引起高烧,有时可高达40℃。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一旦发病应采用积极措施控制病情发展。本病主要是逆行性感染,因此,预防的关键是加强口腔卫生,提高机体抵抗力。 病因病机...

  • 超级细菌感染 中西医结合疗法案例(2)

    超级细菌感染 中西医结合疗法案例(2)

      2010年10月30日二诊:患者服药一剂后,体温由42.0℃渐降至38.1℃,神志尚清,咳嗽较前减轻,痰量较少,量中等,呈白色黏稠状,仍不易咳出,双肺闻及少许湿性罗音。腹胀缓解,大便稀,黄色糊状,约60ml,小便1320ml。当日行粪便细菌涂片示:见到少量G-杆菌,偶见G+球菌。10月28日与10月29日两次胸片比较可见肺门、肺尖部片状渗出影较前减少。但此后患者体温仍波动于39.0℃左右。舌尖红,舌质淡,两侧微瘀,苔薄白,寸尺脉浮数。   处方:生黄芪30克,西洋参20克,全瓜蒌30克,当归20克,赤芍30克,...

  • 四妙丸 临床应用案例三则

    四妙丸 临床应用案例三则

      四妙丸出自清代张秉成所著《成方便读》,是在《丹溪心法》二妙散的基础上加川牛膝、薏苡仁水泛为丸而成。张秉成在原书中写有:“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肝肾不虚湿热决不流入筋骨。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领苍术黄柏,入下焦而祛湿热也。再加苡仁,为四妙丸。因《内经》有云,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主润宗筋,宗筋主束筋骨,而利机关也。苡仁独入阳明,祛湿热而利筋络,故四味合用之,为治痿之妙药也。”二妙散(苍术、黄柏)主治湿热下注证,功效清热燥湿。四妙丸与二妙散相比,清热利湿之功更著,且兼可补益肝肾。笔者有幸跟...

  • 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 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

    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 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

    病情简介 初诊(2015年5月16日):发热伴头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两天。患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一月前曾患“急性腮腺淋巴结炎”,此次因头皮疖抓破后于昨日起开始出现颈部、耳前、耳后、颌下等淋巴结红肿疼痛,患部皮肤潮红肿胀,伴恶寒发热,体温38℃,无汗,周身酸痛无力,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自服中成药防风通圣散四袋,至夜十一点许,周身汗出臻臻。今晨恶寒消失,但仍发热,体温37.6℃,下午一点体温升至38℃,大便已解,舌质红稍胖微有齿痕,...

  • 百合固金汤 现代应用案例三例

    百合固金汤 现代应用案例三例

    □ 代春立 北京丰台兴隆中医院 咳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多种多样,北方尤以外感风寒、痰热蕴肺为多。笔者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多年,遇咳喘患者多以清肺化痰、止嗽定喘或养阴清肺疗之,亦有疗效。然《内经》有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百合固金汤虽古人专为肺痨(古称)所立,现今由于传染病法的设立,基层医院已见不到此类病人,然百合固金汤仍有其利用价值。 百合固金汤: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百合、芍药、当归、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等。...

  • 典型案例 金水六君煎 苓术二陈煎

    典型案例 金水六君煎 苓术二陈煎

    当归6~9g,熟地黄9~15g,陈皮5g,半夏6g,茯苓6~9g,炙甘草3g,生姜3片。水煎服。此方既是二陈汤加当归和血养血而益心肺,加熟地黄滋肾水而润肺金,又是六君子汤去参、术加归、地而成,故名金水六君煎。本方主用于肺肾虚寒,水湿上泛为痰,湿痰内盛,咳逆多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舌苔白厚腻,脉滑等症。金水六君煎既滋阴又化痰,治痰盛咳呕而肺肾不伤之法,临床用之确有良效。 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虚不化之痰浊壅盛、呕逆腹泻等症;金水六君煎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浊内盛,咳嗽痰多之证。但如脾...

  • 新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兼汗出案例

    新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兼汗出案例

    由于学习、工作、生活的快节奏,办公的现代化,终日与电脑为伴者难以胜数。电脑在为现代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又成为一种负担,长期伏案操作电脑容易导致项背强。项背强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后项背脊间肌肉筋脉牵强板滞不适,多因风寒乘袭足太阳经,或气血凝滞、脉络不和,或外伤所致,治疗宜温散通络,用葛根汤多效。 《伤寒论》中用葛根汤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及“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等;《金匮要略》中用葛根汤治疗“太阳...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