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94页

中 第94页

  • 中医治小儿夏季腹泻

    中医治小儿夏季腹泻

      腹泻是小儿夏季常见病,因为患儿常伴有呕吐,喂药很可能会吐,而盲目使用抗生素则可能会造成抗生素滥用。此时,如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腹泻,在施以常规治疗以外,施以简便易行的食疗和足浴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认为,宝宝夏季腹泻主要以伤食泻和湿热泻居多,如果宝宝大便酸臭,夹杂食物残渣,伴有恶心、呕吐,往往是伤食泻;如果宝宝大便色黄,质稀,次数多,肛门红赤,舌苔黄腻则是湿热泻。   食疗方:炒谷芽、炒麦芽各10克,焦山楂10克,茯苓15克,煎汤代茶饮每日一剂,适用于伤食泻患儿;马齿苋15克,荷叶6...

  • 儿科疾病中药敷脐疗法

    儿科疾病中药敷脐疗法

      敷脐是中医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肚脐在经络学说中属任脉的神阙穴,为人体元气之海。脐部皮肤又有薄且多皱的特点,最利于药物的吸收,故敷脐疗法具有疗效好、方法简单易行等特点。以下介绍几种常见儿科疾病的敷脐疗法。   新生儿脐炎:取云南白药适量。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等溶液将患儿脐部的分泌物清洗干净,然后将云南白药敷在患儿的肚脐部,并盖上一块无菌纱布,再用绷带将其包扎好。隔日换药一次。   小儿遗尿:取鲜葱白10段(两寸长)与硫磺12克捣烂成饼状,在小儿睡前将药饼敷在肚脐中,纱布覆盖固定,两日换药一次,可连用...

  • 小儿高热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小儿高热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在小儿高热的治疗中,清热解毒,透邪化滞是祛除邪热的主要治法。可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小儿发热运用常规的清热解毒透邪之法不仅无效,甚至反而加重,且还会出现自汗、肢冷、脉微等正虚阳微证候。如不仔细辨别,往往会造成误诊而致不良后果。   《经》曰:阳胜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可见发热与热证,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即发热不一定是热证,热证不一定都发热。此类患儿发热应属假热真寒之证,即本属寒证,外表反见热象。笔者在内江市卫生局和内江市中医学会整理编辑的《内江市名老中...

  • 小儿发热 中药扶阳振颓

    小儿发热 中药扶阳振颓

      小儿为纯阳之体,似乎难以出现三阴证候。但不少小儿发热时,或因素体虚弱,或因治疗不当,伤及正气,导致出现邪热陷入三阴见症,亦不少见。此时,切记不可一见发热即清热,加重病情,而应以麻附辛、真武汤、四逆汤之类附子剂扶阳振颓。   太阳、少阴、太阴合病,初起时虽见发热咳嗽,风团鲜红而痒等热象,然患者疲倦甚,脉沉无力,少阴阳衰之象已显,故急当温阳解表,而非见热清热。   三阳、三阴合病、并病发热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三阴病发热,尤其少阴病,疲倦欲寐状态非常突出,但临...

  • 治阳虚盗汗宜阳中求阴

    治阳虚盗汗宜阳中求阴

    张景岳云:“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五脏六腑之病,穷必及肾。阳虚盗汗,为阴阳两伤,必损及肾,肾藏真阴,又寓真阳,为水火之源。治肾之要,重在阴阳互调,水火共济。治此证,因其阳气虚衰于前,肾阴受损于后,肾阳不足,开阖失司,故当先拟助阳散寒之剂,尔后再以柔剂阳药,如巴戟天、菟丝子,配柔肝滋阴药(熟地黄、山萸肉、麦冬、五味子等),配伍入温阳益气方中,取阴中求阳之意,使阳生阴长,阳气充盛,汗孔开阖复常,则汗证自愈。当然,也有精血亏损,阳虽虚...

  • 中药复方治疗盗汗效果好

    中药复方治疗盗汗效果好

    盗汗是临床常见病,以夜间出汗,醒 后汗止或睡而汗出为特征,常见于西医 中女性或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 能亢进、结缔组织疾病等,易造成一系列 体内平衡失调,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精神心理障碍,西医无特殊药物治疗。中 医认为盗汗多为阴虚所致,汗液为人体 津液的一种,与血液密切相关。血汗同 源,血液耗伤者,不可再发其汗。盗汗之 病机总属气血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运用 中药治疗阴虚内热型盗汗108例,取得 较好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10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56 例,女5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0 岁;疗程最...

  • 治疗小儿尿床 中医打头阵

    治疗小儿尿床 中医打头阵

    针对家长们关心的小儿尿床问题,笔者采访了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的姚献花主任医师。姚大夫说,小儿尿床,医学上叫遗尿,一般指孩子5岁后仍不自主地排尿而尿湿了裤子或床铺。 家长们别小看了尿床,如果孩子5岁以后尿床还经常发生可能是生殖系统隐患的初期表现,迁延不治,孩子将来长大了,也许会出现男子少精、早泄、阳痿,女子月经不调、白带清稀等生殖系统疾病;小儿尿床跟神经系统发育也有关,这类孩子大多晚上睡眠昏沉、多梦咬牙、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对于小儿尿床,大人的反应非常重要,如果反应过度,用羞辱愤怒指责的等方式表达出来,...

  • 儿童大脑发育不全 中医典型案例

    儿童大脑发育不全 中医典型案例

    儿童大脑发育不全属于先天性小儿疾患,多因胚胎发育不良、脑神经中枢感染、颅脑外伤或药物使用不当等造成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语言、智力障碍及深浅感觉障碍的异常表现。发病年龄1~10岁儿童多见,智力低下,语言思维表达能力差,记忆力差,咬字不清,或伴有抽搐癫痫等发作病史。 本病属于中医之“五迟”“五软”等范畴。中医认为,儿童大脑发育不全与心、肝、脾、肾脏腑功能低下,气血亏虚,精髓不足有关。 补肾益智丸的组成 临诊治疗该病,以补肾生髓养先天、健脾生血滋后天...

  • 治疗盗汗的中医验方

    治疗盗汗的中医验方

    眼下,已是凉爽宜人的秋季,可仍然有许多人爱出汗。这种出汗很有特点:白天不出汗,晚上睡着后才出汗,并且醒来汗就不出了。 这种异常出汗的现象,中医称为“盗汗”,盗汗严重的人,会因大汗淋漓而在睡梦中浸湿床单、破褥,还很容易出现脱水。盗汗过多或过久会导致人体内电解质紊乱,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出现气短、乏力,严重时会虚脱,甚至休克。以下介绍几个治疗盗汗的中医验方。 地骨皮茶 地骨皮就是枸杞的根皮,具有清热、敛汗、滋训、生津的作用,是治疗盗汗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用单味地骨皮10克,煎水...

  • 小孩怎样喝中药

    小孩怎样喝中药

    喝中药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一碗黝黑黝黑的汤药里掺杂着各种味道,酸懵苦涩,每次都得你捏着鼻子眼一闭才敢喝进去,将身体所遭受的烦恼都托付给这一碗药了。小孩子的话更是嫌药苦,怎么也灌不进去,愁煞了家长无数。 经常见有家长见小儿喝药不成,仗着力气大,架住小孩子,再来一个大人往小孩嘴巴里硬灌,结果很有可能是药也吐了,碗也打翻了。小编儿时也是惧怕喝药,常常喝一小口,再趁大人不注意,偷偷从下水道倒掉。那面对小孩喝药难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其实,古时候没有西药可...

  • 小儿腹泻简易中医疗法

    小儿腹泻简易中医疗法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有改变(如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为特点的儿童常见病,属中医“泄泻”范畴。6个月至2岁婴幼儿的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小儿腹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小儿腹泻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风、寒、湿、暑、热之邪皆能引起腹泻,而尤以湿邪引起的为多,脾恶湿喜燥,湿困脾阳,使运化不健,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致腹泻。   内伤乳食  ...

  • “行知堂”推“小儿健康中医托付”方案

    “行知堂”推“小儿健康中医托付”方案

    近日,有中医医疗机构针对孩子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作出了新的尝试:在减轻家长带孩子看病负担方面提出了一项名为“小儿健康 中医托付”的全新解决方案。 “小儿健康 中医托付”方案是北京行知堂中医诊所推出的一项针对0~12岁儿童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该诊所董事、总经理姚遥表示,“小儿健康 中医托付”方案可有效降低普通家庭就医难度,让家长不必考虑反复就医的费用问题;同时,也方便家长与医生及时沟通并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更方便医生对孩子进行追踪调理...

  • 婴幼儿腹泻中药灌肠 敷脐法

    婴幼儿腹泻中药灌肠 敷脐法

      中药灌肠法黄连3克,藿香5克,葛根15克,黄芩10克,车前子10克,木香5克,甘草10克,云茯苓12克。浓煎成100毫升,根据小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灌药20~30毫升。每日1~2次,灌肠前药液加温至37度左右,缓慢灌入,保留半个小时以上。   敷脐法丁香、吴茱萸各5份,木香、炒白术各2份,烘干研末混匀,包装密封备用,每次取5克~10克,加75%酒精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用3~5天。...

  • 巧用中成药外治儿科病

    巧用中成药外治儿科病

    中成药药效稳定,取材方便,尤其是外治儿科疾病,疗效确实,用法简便,患儿容易接受,可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减少患儿对用药的恐惧心理。现介绍几则疗效显著、可用于外治的中成药,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1.柴胡液滴鼻治小儿发热:取柴胡注射液4毫升注入滴鼻瓶内滴鼻,每次每侧2~3滴,两侧交替使用。2小时1次,热退后续用2~3天。重复用药仍有效。 2.藿香正气水治小儿疖疮:取藿香正气水加等量冷开水混匀即成。用药前洗净患处,并用生理盐水冲洗消毒,而后取上药外部涂擦。每日3~4次,连续3~5天。 3.云南白...

  • 夜间盗汗的原因 中药治方

    夜间盗汗的原因 中药治方

      夜间盗汗的原因: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   陈某,女,47岁。2009年6月12日初诊。每日午夜12点过后则大汗如洗,衣被尽湿。待天明则汗出减缓,夜夜如此,伴头晕乏力,心慌短气失眠。诸医皆云:神经衰弱。每日服药盈握,病情难以控制。中医诊为阳虚,予桂附、真武之类,或益气参脉之品,皆无效。观其体弱消瘦,舌淡,苔灰白,脉沉涩。腹部胀满,双下肢轻度浮肿。思此患者久服温阳补气之品效不佳,又加之心慌短气,汗出每于夜间发作,实乃气虚血瘀之...

  • 面对经常流口水的孩子 中医外用偏方

    面对经常流口水的孩子 中医外用偏方

    面对经常流口水的孩子,家长很是烦恼,专家推荐用肉桂贴脚心的方法治疗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处方:取肉桂10克(一次量),研为细末,用醋调至糊饼状,于每晩在小儿临睡前,将药料匀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双脚涌泉穴上,然后用胶布固定,早晨取下,连敷3~5次。 评:小儿流涎也就是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对牙龈的刺激,大多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左右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2岁以后宝贝还在流口水,就可能是异...

  • 中药敷脐治疗小儿病

    中药敷脐治疗小儿病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神阙穴居于任脉,为任脉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二者皆经过脐。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故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皆交汇于脐,故脐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加之奇经八脉纵横上下,沟通内外,所以脐与百脉相通,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治脐即能调理脏腑,扶正祛邪。   小儿由于对药物的抗拒,造成了很多疾病上,对小儿喂药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中医的敷脐疗法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难题。对很多疾病,中药敷脐疗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以下的小儿疾病,都可以...

  • 提防小儿肾病 白色糠疹中耳炎

    提防小儿肾病 白色糠疹中耳炎

    很多父母在天气慢慢变暖的时候会带着宝宝外出游玩,可是游玩回家后会发现宝宝脸颊上有一层皮屑及斑块,粗心的父母往往不以为意,但要提醒各位父母,此时宝宝有可能得了白色糠疹。 宝宝脸部白色糠疹多与暴晒有关,因此父母带宝宝外出要注意做好面部防护工作。在太阳毒辣的时候不要出门,避开上午十点到下午4点阳光中紫外线最强烈的时间段。同时出门前也要给宝宝脸部涂一些防晒乳液,并戴好遮阳帽避免阳光直射脸颊。 宝宝皮肤娇嫩,白色糠疹发作时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大多数情况下会自行痊愈。如果病情严重可到药店购买抗真菌药涂抹,也可以...

  • 儿科名老中医刘以敏临床运用滇药举隅

    儿科名老中医刘以敏临床运用滇药举隅

    《滇南本草》是一部记载滇南地区特产药品及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的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地方性本草学专著[1],系云南著名医药学家兰茂深入民间,采集药草,为民治病,同时收集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历经20余年编写的,这也是云南历史上第一部价值最大、影响最广的地方性本草。该书因切合云南的地理气候与民情病谱,对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倍受云南名老中医的推崇,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名老中医刘以敏主任也主张后辈们不但要悉伤寒神农,作为云南地方中医,还应熟读《滇南本草》,学会使用一些滇草药,才能突出自身特色优势,解除患儿病痛。现将刘主任...

  • 小儿病试试中医贴敷

    小儿病试试中医贴敷

    咳嗽:麻黄10克,杏仁12克,白僵蚕9克,元胡15克,细辛6克,栀子9克,炒白芥子9克,鱼腥草18克,黄芩12克。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3~5克,用姜汁醋调成膏状,用医用贴贴于天突、膻中、肺腧,每天1次,贴4小时左右,5天为1疗程。 泄泻:丁香15克,肉桂10克,胡椒12克,吴茱萸10克,车前子12克,黄连6克,砂仁10克,干姜10克,葛根15克。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少量,用姜汁醋调糊,填脐,用医用贴固定,每天一次,3天为1疗程。 便秘:生川黄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2克,芒硝3克。将上...

  • 中和康贝儿童阴虚体质调理技术

    中和康贝儿童阴虚体质调理技术

    【原理】 中和康贝儿童阴虚体质调理技术是结合中药外用药油,运用独特的推拿手法,在儿童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进行推拿调理,并对指定穴位进行敷贴,搭配滋补阴气的食疗方,达到养阴生津,润肺益胃的目的。 【适用人群】 手足心热、面颊潮红,大便干结,小便黄,喜冷饮,性情急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 【功效】 养阴生津,润肺益胃。 其他调理技术还有: 中和康贝儿童亚健康阴虚质推拿调理技术 中和康贝儿童亚健康气虚质推拿调理技术 中和康贝儿童亚健康痰湿质推拿调理技术 中和康贝儿童亚健康内热质推拿...

  • 中医论治小儿风疹

    中医论治小儿风疹

      风疹以5岁以下小儿为多见。其症以发热、咳嗽、全身出现细沙样皮疹,伴耳后枕部瘰疬为特征,常在冬春季节流行。   病因病机   由风热时邪引起,邪气由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皮腠,正邪相争,郁而发热;邪气入肺则咳,传脾则腹痛而泻泄;邪气与气血搏结,热毒炽盛,则发热而渴,疹色鲜红,若正气抗邪外达,疹毒外透,随之邪毒亦解,热退疹消而安。   证候特点   初起发热、流涕、咳嗽,或牙痛,偶尔咽喉疼痛、腹痛、呕吐、泻泄。一二天后出疹。皮疹从颈部开始发生,1日内遍布全身,面及四肢远端稀疏,躯干部密集。疹色...

  • 小儿惊厥的中医脐疗

    小儿惊厥的中医脐疗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病。一般以l~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如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应及时送医就治。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因此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现就急惊风的中医脐疗法介绍如下: 1.雄黄15克,砂仁2克,栀子5 个,冰片0.2克,...

  • 老中医支招:跟古人学小朋友养护

    老中医支招:跟古人学小朋友养护

    广东的气候没有北方的四季来得鲜明,一天之间经常可以经历春夏秋冬,小朋友常常在这种变化莫测的天气中招,家长们常常为此头痛不已,于是上门求黎教授支招了。 黎教授: 现在的社会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好多家长常常担心小朋友是不是没吃饱啊,没穿暖啊,于是常常自以为地为小朋友添衣加食。古人常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现在好多家长都陷入了一些误区。 如何做到三分寒,而小朋友又不至于会生病呢? 黎教授: 好多父母认为新生婴儿从母亲肚腹而来,不耐寒...

  • 儿童亚健康状态 中医调理办法多

    儿童亚健康状态 中医调理办法多

    成人有亚健康,孩子也有亚健康吗?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刘素文介绍,孩子确实也有亚健康,只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长期的亚健康状态常常影响到其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从而使孩子身高体重不达标,容易感冒,长期咳嗽、反复扁桃腺炎、哮喘反复发作等,因而孩子的亚健康不容忽视。 什么是儿童亚健康 “好东西都给孩子吃了,为什么他还是这么瘦,还总是生病?”好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刘主任说,这就是亚健康状态,儿童脱离母体6个月后,其在母体中吸收储存的营养消耗殆尽,而从母乳中吸收的营养又不足...

  • 治小儿发烧用中药外洗疗效显著

    治小儿发烧用中药外洗疗效显著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 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 调,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亦为小儿临 床常见病证。西医多采用对乙酰氨基酚 类、解热镇痛药,虽可取到短期的退热效 果,但副作用多。中药外洗治小儿外感发 热3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 用本方治疗儿童外感高热320例。 年龄1个月一8岁;其中咽喉炎82例, 急性扁桃体炎64例,感冒160例,急性 支气管炎14例。 治疗方法:青蒿、白薇各100克,地 骨皮50克,薄荷20克。先将洗澡用水烧 开,加入以上中...

  • 从古人育儿观中学习育儿经验

    从古人育儿观中学习育儿经验

    在金元四大家张从正 所著的《儒门事亲》中,不 但对汗、吐、下三法和心理 疗法的论述生动精辟,而 且对育儿保健的见解也卓 越诏然。这些知识,对现代 优生优育i培育身心健康 的儿童也有许多启示和值 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如张从正说:“然善治 小儿者,当察其贫富贵贱 治之。盖富贵之家,衣食有 余,生子常天;贫贱之家, 衣食不足,生子常坚。贫家 之子,不得从其欲,虽不如 意而不敢怒,怒少则肝病 少;富家之子,得从其欲, 稍不如意则怒多,多则肝 病多矣。夫肝者,木也,甚 则乘脾也。又况贫家无财 少药,故死少;富家...

  • 中医调理儿童亚健康

    中医调理儿童亚健康

      成人有亚健康,孩子也有亚健康吗?“也有,只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刘素文说,孩子的亚健康状态不容忽视,可能影响到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导致孩子的身高体重不达标、容易感冒、长期咳嗽、反复扁桃腺炎及哮喘反复发作等。   什么是儿童亚健康   “好东西都给孩子吃了,为什么他还是这么瘦,还总是生病?”好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刘素文说,这就是亚健康状态,儿童脱离母体6个月后在母体中吸收储存的营养消耗殆尽,而从母乳中吸收的营养又不足以维持...

  • 中医治疗多汗症 几则方药

    中医治疗多汗症 几则方药

      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就出汗,称为多汗和自汗症。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而致,或素体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同时亦与精神紧张、焦虑、恐怖、愤怒,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甲亢等密切相关。多为对称性发生于手掌、足底、前额、腋部和外阴等处,尤以手掌、足底为多见。若情绪激动或紧张时,汗珠可呈点滴状滴流。中医治疗多汗症有较好疗效,其治则为清热利湿止汗,益气固表止汗。这里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方药。   1.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

  • 中成药加减治盗汗

    中成药加减治盗汗

      “盗汗”隶属于“汗证”一病范畴,早在《灵柩·五癃津液别论》中就有“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的记载,《金匮要略》首提“盗汗”这个名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的区别更是明确指出:“无问昏醒,浸浸汗出者,名曰自汗;睡著汗出,即明盗汗”。对于自汗、盗汗,病因主要有营卫不和,肺卫不固,里热迫蒸,心血不足和阴虚火旺。   对于“盗汗”来讲,大多是由...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