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第95页
-
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
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作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注意寻找病因,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从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可先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为侵袭性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生理性腹...
-
小儿体质的中医分型与饮食调护
正常小儿气旺血盛,生机蓬勃,生长发育良好,阴阳协调。但不少小儿由先天和后天的多种因素的影响,阴阳偏盛偏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征。按中医辨证,常有以下四型。现对各型的特征及其饮食调护规则,作简要介绍。 一、脾胃虚弱型此类孩子常有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差,常易呕吐腹泻、腹胀、腹痛或便秘,体瘦乏力,面色少华。其调护原则为健脾养胃,益气助运。应多给能促进食欲和消化功能的食疗药膳,以帮助其提高食欲,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营养状态。 山药茯苓粥:山药(鲜品)60克,茯苓粉15克,粳米50克。山药切碎加入粳米中煮粥待熟,加人茯苓粉和...
-
中医辩证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由于摄入不足或由于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的组织。临床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脂肪逐渐消失,肌肉萎缩,同时也可造成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本病在贫困地区较多见,随着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本病的发病减少,目前主要由于喂养不当引起。相似于中医的“疳证”,是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中医辨证论治儿童营养不良如下: 1、疳气证 [证候]形体略见消瘦,面色稍萎黄,食欲缺乏,或食多便多,大便于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
-
小儿疳积的中医治疗
小儿出现面黄肌瘦、困倦懒言、食少 纳呆、挑食、食后脘腹胀满、四肢无力、少. 气自汗、大便时干时稀等症状,中医称之 为脾疳,俗称“疳积”。 小儿脾疳治宜健脾和胃、消疳化积。 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麦芽、神曲、 山药、扁豆、莱菔子、薏苡仁、鸡内金各5 克,生姜2片,大枣5枚,砂仁、木香、甘 草各2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服。 也可采用下列食疗法: 方一:大枣8枚,山药10克,大麦 20克,加红糖适量,共煮稀粥食用,每日 1剂。 方二:莲子10克(去皮去芯),薏苡 仁、大米各20克...
-
小儿腹泻_中药方集
婴幼儿腹泻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综合症。根据病因不同可分 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2岁以下婴儿,消化功能尚不成熟, 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尤其容易发生腹泻。夏秋季节是病菌多发期, 多种细菌、病毒、真菌或原虫可随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玩具、用 品等进入消化道,很容易引起肠道感染性腹泻。表现为每日排便 5-10次不等,大便稀薄,呈黄色或黄绿色稀水样,似蛋花汤,或夹 杂未消化食物,或含少量粘液,有酸臭味,偶有呕吐或溢乳、食欲 减退。患儿体温正常偶或有低热。重者血压下降,心音低钝,可发 生休克或昏迷。 1.胡椒粉饼治疗小儿腹泻...
-
小孩打呼噜怎么办?中医调护
孩子打呼噜,很多宝妈认为是孩子白天玩的太累了,夜里才会打呼噜,呼噜打的越响,就睡的越香。真的是这样吗?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静称,睡觉打呼噜的现象比较普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一般健康的儿童睡觉不会打呼噜,一旦孩子长期睡觉打呼噜,可能就预示着孩子的身体健康出现了状况。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小孩打呼噜怎么办? 宝宝打呼噜的原因 王静介绍,打呼噜是呼吸道不通畅的表现,比如,孩子感冒了,严重鼻塞就会导致睡觉打呼噜,这种呼噜是暂时的,感冒好了,呼噜声就自然消失了。如果孩子长期打...
-
新生儿败血症中医疗法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 病因病机 内因多与新生婴儿的形体不足,尤其早产和未成熟者、产时受损的婴儿,正气虚弱,御邪之力低下相关。外因则为邪毒侵袭。邪毒盛于体内,化热化火而见发热烦躁,哭闹不安,热极生风可见惊厥,热深厥深,手足逆冷。邪入心包,症见昏迷,邪毒入营伤络,气不摄血,血溢肌肤可见面色青紫,皮肤、黏膜出...
-
孩子高烧不退 不妨试试中药
前几天,刘女士带着孩子到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就诊的时候,孩子正发着高烧,孩子今年4岁,一天一夜高烧不退,寒战,吃一点就吐,体温39.9℃,消炎药、感冒药、退烧药都用上了,可孩子的体温只是在输液或服用退烧药的当时降一点,但过不了多久,体温就会再次升高到39.5℃以上。刘女士无意中听小区里其他的家长说吃中药能退烧,就赶紧抱着孩子来到淮安市中医院。该院儿科中医师孙南详细了解孩子的病情之后,开了一服中药,嘱咐刘女士分6次给孩子服用,一日3次。孩子在未使用任何西药的情况下,只吃了两次中药,就彻底退烧了。 这是怎...
-
自汗盗汗老出虚汗 中医有方
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适当出点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 但是,若在安静状态下和睡眠中经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的还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 对老出虚汗者,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周身无力、少气懒言、面黄肌瘦等症者,是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轻者可单...
-
免煎中药颗粒巧治小儿腹泻
笔者采用中药颗粒剂敷脐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取免煎中药颗粒苍术、黄连、苦参、石榴皮、葛根、炮姜、焦山楂各1包,上药和匀装入小纱布袋中贴敷在脐部(神阙穴),每次贴敷20小时,换药每天换药1次,3 天为1个疗程。颗粒剂吸湿性强,能自行潮解,外敷时无须加赋形剂。 本方选用了清热燥湿、健脾止泻的中药配伍组方而成。其中苍术味厚气雄,运脾化湿为君;黄连、苦参性寒味苦,寒能清热,苦能燥湿,为臣;炮姜一则用于温阳止泻,再则因其辛热,热能佐制黄连、苦参之寒,辛能助他药透皮吸收,为佐使之品;石榴皮涩肠止泻,葛根升举...
-
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和生理现象,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过泄则耗,伤人之正气,导致体质虚弱,疾病缠身。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气阴亏虚 以盗汗为主或有自汗、身体消瘦、心烦少寐、寐后多汗等症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舌质淡、苔少、脉细数等症。治则:益气养阴、止汗。方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各6克,酸枣仁4克,茯苓、黄芪各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3~7服。 肺气不足 见汗出怕风、动则多汗、容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
-
宝宝蛲虫病 中医疗法大全
蛲虫病是由蠕形住肠线虫寄生于人体回肠、盲肠和结肠等处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多见于小儿,以肛周瘙痒、烦躁不安为主要表现。潜伏期2~6周。局部表现肛周与会阴部奇痒,以夜间为甚,常影响睡眠;腹部隐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肛门胀坠感;儿童可有烦躁不安、失眠、夜惊、惊厥或癔病发作。可出现蛲虫性阑尾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膀胱炎、皮肤损害、前列腺炎、结肠炎等异位损害表现。患儿入睡1~3小时后在肛门皱襞、会阴等处可找到乳白色小线虫。清晨未大便前蛲虫卵检出率高。 主要治疗方法为驱虫治疗。并发蛲虫性阑尾炎者,在进行驱...
-
中医艾灸敲打穴位治遗尿
中医学认为,肾气不足,膀胱约束功能失调,不能制约水道,是造成小儿遗尿的主要原因。多数遗尿患者夜间熟睡不易唤醒,即使唤醒也常处于神识模糊的状态。因此治疗上宜用醒脑开窍和温补肾阳的治疗方法。根据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的理论,选用督脉上的穴位,可温补人体的阳气,另外选用头皮上的其他穴位,可醒脑开窍。 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取督脉上的百会穴(在头顶两耳尖连线中点),以及此穴旁开1寸处,从前向后的纵向线,用手指尖在这些部位敲打。每个部份各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以上治疗部份正处于大脑皮层尿便中枢的投射区,刺激此处有助于提高...
-
小儿夜啼中医推拿疗法
夜啼是指小儿经常在夜间啼哭的一种病证。有的阵阵哭啼,哭后仍能入睡。有的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一般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持续时间数日至数月不定。 病因病机 小儿夜啼多由脾寒、心热、惊恐、食积所致。 中医认为由于中焦脾寒,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胎热结于心脾,邪热上乘于心而扰乱心神;偶见异物,暴受惊恐,以致心志不宁,神不守舍;或食积胃脘,胃不和则卧不安等致使患儿阴阳失调,不寐而啼。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安神宁志。中焦脾寒者温中散寒,健脾安神;心经积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