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100页

医 第100页

  • 疝气三年 拒绝手术而求中医治疗 疝气方治验

    疝气三年 拒绝手术而求中医治疗 疝气方治验

    疝气方 原方:川楝子、小茴香、青木香、橘核仁、荔枝核、山楂核、元胡、大黄、附子。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验,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速收特效,此治外疝之经验谈也。 治验:左某,男,62岁,炊事员,于1978年夏初诊。 罹患疝气3年,因拒绝手术而求中医治疗。言退休后常被乡亲们请去做饭做菜,每因站立劳作而致睾丸胀痛偏坠,伴少腹作痛,此时必须休息后才能继续劳作。在当地也服用过中药,多是理气疏肝之味,效果甚微。笔者诊其脉象为弦细无力,舌苔白腻,其他无痛苦。遂予罗氏治疝方,方药:大黄5克,炮...

  • 中医帮老人祛痰

    中医帮老人祛痰

    老人脾胃功能本身就弱,饮食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痰,加之老人多肺气不足、免疫力低,更容易因感冒而生痰。痰多要调理肺,多食用银耳、百合、梨、藕、荸荠等清肺化痰的食物。还可以尝试中药热熏气疗法。热熏气疗法是指将嘴张开,以适当距离对着有热气的水杯熏。热水内浸泡适量中草药,水温在50~C以下为宜。每次15—20分钟左右,每天3次,能清肺化痰。 热水浸泡的药物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桔梗,开宜肺气,祛痰,适用于外感风寒,咽喉肿痛,痰多者,一般使用3—9克;紫菀,能止咳化痰,定喘,解热,适用于风寒咳嗽气喘,痰多者,...

  • 哮喘中医特效防治良方

    哮喘中医特效防治良方

    春天哮喘的发病率很高。祖国传统医学对于哮喘的调理、防治颇有研究,认为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下面是几款哮喘患者可常用的防治药膳。 杏仁猪肺粥:杏仁6克、猪肺100克、大米50克。将杏仁去皮尖,洗净。猪肺洗净,切块,放人锅内焯水后,再用清水漂洗净。将洗净的大米与杏仁、猪肺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稀粥,调味即可,随量食用。具有宣肺降气,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哮喘属于痰饮内盛者,症见咳嗽、痰多、呼吸不顺,甚则气喘,喉中哮鸣,胸脘满闷等。 莱菔子粥:莱菔子20克,大米50克。用水先煮莱菔子,取汁约100毫升...

  • 中医治咳嗽痰多三法

    中医治咳嗽痰多三法

    治慢支咳嗽方 处方与用法:枇杷叶20克,茶叶10 克,水煎服,日1剂, 5天为1个疗程。 功效:化痰止咳,清热宣肺,主治慢支发作,咳嗽频频;痰多色白或微黄,脉数。有失眠现象者,可上午、中午服药,晚餐后不宜服药。 (单宝) 老人痰多 中药熏嘴 老人如果痰多的话,可以尝试中药热熏气疗法:将嘴张开,以适当距离对着有热气的水杯熏。热水内浸泡适量中草药,水温在50摄氏度以下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天3次,能清肺化痰。 热水浸泡的药物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桔梗,能开宣肺气、祛痰,适用于外感风寒、咽喉肿痛、痰多者,一般使用3~9...

  • 哮喘 中医食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哮喘 中医食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哮喘是以呼吸困难、气喘急促,甚则喘鸣有声,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疾病。严重者可导致终身不愈。中医的哮喘包括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心脏性哮喘等兼见哮喘症状的一类疾病。本病的治疗,除了按照医嘱服药、运动、休息之外,中医的分型食疗也是非常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一、寒症哮喘症见喘息气逆,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薄、色白、有泡沫,或粘腻量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肢冷,或兼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天冷或受寒易发,苔白滑,脉弦紧。病属寒饮伏肺,阻滞气道,肺失宣畅...

  • 中医治阴虚肺热咳嗽体会

    中医治阴虚肺热咳嗽体会

    临床使用生萸芩银汤治疗阴虚肺热咳嗽260例,取得较好疗效。 一般资料:2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2岁。慢性支气管炎86例,肺心病42例,外感后咳嗽52例,慢性咽炎48例,其他32例。 诊断标准:主症:咳嗽痰少,咽干口燥,口渴痰稠,痰黄(或白),有汗(或盗汗),大便干,尿黄少,脉数。次症:夜咳难眠,腰酸乏力,痰中带血,心慌心烦,咳嗽阵发,夜不能卧等。 方用生萸芩银汤,药物组成:生地、玄参、银花、菊花、麦冬各20克,山茱萸、甘草各8克,黄芩、桑白皮各10克,枳壳6克。上药加水600毫升浸泡30分钟,...

  • 壮医治咳嗽经验方

    壮医治咳嗽经验方

    咳以声音,嗽以痰名,有声有痰谓之咳嗽。中医也诊为“咳嗽”、“乳嗽”、“胎嗽”,西医的“咽喉炎、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均可出现咳嗽。 主症:咳嗽频作,痰白稀薄;或咳嗽不爽,痰黄粘稠;或咳嗽阵作,痰稠难咯;或咳嗽痰壅,色白而稀;或咳而无力,痰白清稀;或于咳无痰或少痰难咯。 兼症:发冷无汗,发热头痛,鼻寒流涕,喉痒声重,全身酸痛;或咽喉干燥,发热口渴,脸红唇红,眼睛发红,口苦,小便黄少,大便干燥,烦躁不宁;...

  • 经久不愈之小儿咳嗽 中医举例介绍

    经久不愈之小儿咳嗽 中医举例介绍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邪气。上焦之肺首当其冲,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肺为“华盖”,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故小儿易感咳嗽之证,多因外邪之咳,多以二三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之类加减则愈。然临证亦有经久不愈之小儿咳嗽,笔者临证曾治多例,现举例介绍如下,以兹参效。 患儿田某某,男,4岁6月,2002年3月5日初诊。 元旦前夕,患儿跟随父母在广东...

  • 中医治疗咳嗽三案例

    中医治疗咳嗽三案例

      案一:张某,女,42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自诉从3年前起,每临冬季则咳喘不止,并反复感冒,咳声低沉,频频不止,动甚则气促。曾多次诊治服药,处方皆为疏肺化痰之品,无效而来求治。   观其气怯形寒,形体消瘦,舌质暗红不泽,脉沉弱无力,此乃肾督虚寒,虽咳当治肺,但此患者若不温肾阳则不能治愈,立法以肾为主,肺肾同治。方药:附子6g,炙麻黄5g,细辛3g,熟地12g,肉桂5g,炒干姜5g,五味子5g,鹿角霜9g,补骨脂6g,白芥子6g,炙甘草5g。10服,水煎服,每日一服。   二诊,服药后咳喘皆平,嘱调节饮食,...

  • 咳嗽中医也可从胃论治

    咳嗽中医也可从胃论治

    病例:徐某,男性,47岁。患者咳嗽痰多,胸脘满闷10个月,近1周加重。曾因咳嗽阵作,咳痰色白稀薄,伴低热,经检查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而予对症抗炎治疗,效果不显,后改用中药止嗽散、杏苏散等治疗月余而症状不减。现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脘作闷,食后加重,嗳腐吞酸,甚则呕吐痰浊宿食,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平素喜食肥甘之品。检查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改变。胃镜查胸透:心肺膈未见异常改变。胃镜提示慢性胃炎、胃下垂3.O厘米。诊断为咳嗽(食滞痰阻型)。 治疗:消积导滞,化痰止咳。 方以保和汤加减...

  •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中医应有所作为

    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中医应有所作为

    近期,韩国暴发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我国发生输入性病例的风险增加。 当人类费力找到一种对付病毒的新药后,聪明的病毒又通过变异,将人类轻易地甩在身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人类往往是“慢半拍”。近30年来,全球新发现的传染病有40余种,如SARS、H1N1甲流、H5N1禽流感、H7N9禽流感,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新旧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与传染病的较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新发传染病,人类在预防上没有疫苗可用,在治疗上也没有特效药,西医的“战争模式”似...

  • 痰源于湿 中医的祛痰方法

    痰源于湿 中医的祛痰方法

    作为一种致病因素,痰是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并合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其性多稠浊,致病广泛,古人即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因此,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对痰的致病与治疗都非常重视,创制了许多祛痰方法。 就祛痰法而言,古医籍中有许多记述,如化痰、消痰、涤痰、导痰、滚痰、坠痰、劫痰、引痰、逐痰、达痰、豁痰、涌痰等,可谓丰富多彩、直观生动。但由于对这些方法大都缺乏指意明确的界定,致使应用时理解不一、歧义纷生,难以准确把握,时可见到名实不符的现象。...

  • 湖南名医治肺结核多汗症

    湖南名医治肺结核多汗症

    湖南名医治肺结核多汗症(肺气虚损)方: 处方:防风10克,生黄芪20克,白术15克。 加减:汗多者加麻黄根8克,浮小麦15克,煅牡蛎30克,以止汗敛阴。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固表,收敛止汗。用于治疗肺结核多汗症,中医辨证属肺气虚损型。症见久病体弱,汗出畏寒,动则益甚,面色苍白,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专家点评:本型系久病体虚,伤及肺气,皮毛不固,气不摄汗所致。治宜益气固表,收敛止汗,方用玉屏风散加减。方中黄芪生用,补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化湿以实表;少佐防风助黄芪固表之力。 湖南名...

  • 中医临床分几型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临床分几型辨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 于流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及 其肠液通过幽门逆流至 胃,刺激胃黏膜而引起的 炎症性病变,是胃炎中较 为常见的类型。胃镜下可 见胃液较多,呈黄绿色,胃 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 其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 胃空肠吻合术后,或幽门功 能失调,或慢性胆道疾病等 所致。临床以胃脘部疼痛, 泛酸嘈杂,呕吐苦水等为主 症。属中医“胃脘痛、痞满、 泛酸”的范畴。本病用中医辨治效果较好,临床上可分 以下几型辨治。 1.肝胃不和型:证见胃 脘部痞满胀痛,痛连两胁,嗜 杂泛酸,时而泛吐苦水,嗳气 频...

  • 感冒鼻塞怎么办?中医泡脚方

    感冒鼻塞怎么办?中医泡脚方

    几乎所有人都得过感冒,绝大多数人处理的方法就是吃药。但是,吃药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见效。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一个能快速缓解感冒症状的辅助治疗方法,而且简便易行,绝无副作用,那就是——药浴泡脚!感冒鼻塞怎么办   中医泡脚方   1、风寒感冒   (1)生姜泡脚方   将一块拇指大的生姜拍破,放入开水中浸泡,待水温适宜后泡脚。该方具有很好的祛寒作用。   (2)麻黄泡脚方   麻黄20~30克,放锅内煮十分钟,时间不宜太久,然后放入桶内泡脚。泡脚时,可以穿厚一点的衣服帮助出汗。   2、风热感冒...

  • 中医应对体虚感冒(下)

    中医应对体虚感冒(下)

    三、血虚感冒  多见于素体血虚和产后、失血之人。症见身热,微恶风寒,面色无泽,头晕痛,无汗或汗少,唇甲色淡,心悸多梦,气怯声微,或有咳嗽,或口渴咽干。舌淡苔少,脉细弱。女性患者平素月经量少,色淡。治宜养血解表,疏风散寒。用葱白七味饮、荆防四物汤化裁。基本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当归15克,熟地10克,川芎12克,白芍15克,葛根12克,豆豉10克,甘草6克,葱白12 克。热重者加银花、连翘;咳嗽加杏仁;口渴加天花粉、芦根;心悸寐差加酸枣仁;血虚甚者加太子参;纳呆加麦芽、神曲。 四、阴虚感冒  多见于素体阴虚,...

  • 中医五法帮您躲开秋季感冒

    中医五法帮您躲开秋季感冒

    又到秋高气爽时,我国很多地方日夜温差逐渐拉大,天气也开始慢慢转凉,天凉秋燥,这个时候,流感、咽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病症都来了。人们常用“多事之秋”来形容秋日对人的影响。中医可以为我们躲避感冒找到应对办法: 1.每天早晨洗脸时顺便将冷水轻轻吸人鼻腔进行清洗。坚持用冷水洗脸冼鼻,增强鼻黏膜对冷空气适应能力。也可用手指揉按鼻旁迎香穴1—3分钟,或用两食指擦鼻梁两侧,使之发热,促进鼻腔的血液循环和黏液的分泌,以增强其抗病能力。每天早上用冷水浴面,晚上用热水泡足,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 中医帮您赶走“咳嗽君”

    中医帮您赶走“咳嗽君”

    初春气温变化大容易导致各种流感的发生。每到这个季节呼吸科门诊因感冒而久咳不愈的病人明显增加。不少人认为咳嗽没什么可怕,但其实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医对咳嗽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感冒引起的咳嗽有两种,一种咳嗽表现为咽痒、咯痰不爽、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中医对此症状视为风邪犯肺,多肺利气、疏风止咳,选用止嗽散治疗。此方有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组成。此方只有七味药,量极轻微,具有温而不燥、油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故对...

  • 风寒感冒 中医妙方

    风寒感冒 中医妙方

      风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好发于冬春季节或气候突变之际,症状为恶寒、无汗、流清涕、打喷嚏、关节酸痛、咳嗽、咳稀白痰等,若不及时治疗或误治,一部分病人可转为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心肌病等,或诱发本身的慢性病,并使之加重。因此早期正确的治疗十分重要。   祖国医学在治疗外感风寒方面很有经验,认为服用温散之品可以取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一方供读者选用:桂枝5~10克,麻黄3~5克,白芍10~15克,大枣3-5枚,细辛1~3克,干姜5~10片,法半夏5~10克,炙甘草3~5克。服该方2~3剂,可奏解表散寒,温肺止咳之...

  • 中医五法帮你躲开秋季感冒

    中医五法帮你躲开秋季感冒

      又到秋高气爽时,我国很多地方日夜温差逐渐拉大,天气也开始慢慢转凉,天凉秋燥,这个时候,流感、咽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病症都来了。人们常用“多事之秋”来形容秋日对人身的影响。中医可以为我们躲避感冒找到应对办法。   1.每天早晨洗脸时,顺便将冷水轻轻吸入鼻腔进行清洗。   坚持用冷水洗脸洗鼻,增强鼻黏膜对冷空气适应能力。也可用手指揉按鼻旁迎香穴1~3分钟,或用两食指擦鼻梁两侧,使之发热,促进鼻腔的血液循环和黏液的分泌,以增强其抗病能力。每天早上用冷水浴面,晚上用热水泡足,有助于提高身体...

  • 中西医法教你防感冒

    中西医法教你防感冒

    最近几天冷空气频繁转换,很多人容易感冒。这帅我们搜集了中西医法教你防治感冒。 防感冒:用鼻呼吸,按住两个穴 第一,不要张嘴,尽量用鼻子呼吸。 第二,讲话的时候手按着合谷、列缺两穴。一个指头点着合谷穴,一个指头点着列缺穴,一 边说话一边揉动合谷穴、列缺 穴,就能起到防范作用。因为合 谷穴治感冒、治咳嗽、治鼻腔不 透气;列缺穴治胸闷、治咳嗽、治感冒。 中医食疗加穴位:有效防感冒 随身带瓶漱口水用防风、板蓝根、连翘这三种药加上菊花、生甘草,可以煎成汤水,装在小瓶里随身带,有时间就含一口漱口,能起到预防作用。如果...

  • 外感发热不退中医方

    外感发热不退中医方

    处方:柴胡18克,黄芩、水牛角粉(先煎)、丹皮、法半夏各10克,生姜、甘草各8克,红枣4枚,党参、桔梗各12克,生地、白芍、葛根各15克。 用法:用清水4碗煎余1碗半,分2次服,隔4—6小时服一次。当天服药,次晨多可退热。小儿按成人体重比例酌减用量。 功效主治:解肌退热,凉血平肝。主治外感发热不退,中医辨证属热入营血型。症见外感发热数天不退,入夜热甚,或稍高热即易抽搐的小儿,可伴咽痛、流涕,少咳嗽,身疼,舌红,脉弦数。 专家点评:此方是小柴胡汤合犀角地黄汤化裁而来。方用小柴胡汤加桔梗、葛根解肌退热,对少...

  • 风咳、风哮理论 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 呼吸衰竭

    风咳、风哮理论 中医药防治肺纤维化 呼吸衰竭

    临床中,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专科就诊率达35%,应用传统理论诊治部分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感冒后咳嗽等病症,疗效欠满意。 在临床上,病人表现为干咳,常呈突然发作,为阵咳、顿咳、甚至呛咳;病人表现为哮喘突然发作,痰鸣气喘,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等先兆症状,这是风哮的临床表现。为此,晁恩祥教授提出风咳、风哮理论,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筛选,制定“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平喘”治疗方法与方剂,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关于风咳、风哮的理论,晁...

  • 中医开拓咳嗽诊治的思路

    中医开拓咳嗽诊治的思路

    2005年,中国制定第一个咳嗽诊疗指南。咳嗽诊疗指南的颁布,有助于医生克服习惯性思维,即认为咳嗽就是呼吸系统的疾病,从而开拓咳嗽诊治的思路。 古籍中就有“十咳”的论述。为此,晁恩详教授在“十咳”的基础上,进行临床研究发展,提出风咳辛平主治,用辛平方法治疗咳嗽。 在临床上,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很多,关键就是要辨证论治,才能正确选方、用药。中医治疗咳嗽,总的原则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指感受外来病邪所致的咳嗽,即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致...

  • 巧用中医自治感冒

    巧用中医自治感冒

      南宁市民族大道霍先生:   笔者总结出了几个治疗感冒的小药方,简单实用,感冒的时候,大家可以试试。   风寒感冒患风寒型感冒的人除了有鼻塞、打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怕冷、头痛、发困、流清水鼻涕等症状,这时候,吃一些具有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作用的中药最管用了。   组成:方药可用荆芥、防风各15克煎水服用,早晚各一次。   解读:荆芥具有解表散风的作用,而防风具有发汗散邪的作用。并且,这两味中药都是味辛性温,煎成水喝也不会因为太苦而不被大家所接受。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风寒感冒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与受寒...

  • 秋冬交替中医治感冒

    秋冬交替中医治感冒

    天气渐渐转凉,气候进入秋冬交替的时候。易患感冒疾病,使用中医的方法调理效果不错。 秋冬交替的气候可以用“凉燥”来形容。这时最易患病的是中青年人和青少年。他们在夏季爱喝酒、吃烧烤,本来就聚集了很多内热,若霜降前后不能及时保暖,一旦受寒,则外面的寒气和身体的内热“内外夹攻”,就形成了“寒包火”。扁桃体发炎、咽喉发炎是寒包火的主要症状。对此,专家给出了药方: 苏叶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牛蒡子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麦冬...

  • 夏季防治热伤风中医调理全功略

    夏季防治热伤风中医调理全功略

    夏季感冒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热伤风。热伤风的发热和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是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但是不解热。因此,如果夏天的热伤风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烧药,效果不但不好,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热伤风的内因,包括身体内热,消耗过大、天气热睡不好觉、活动太少等。外因包括冲凉水、空调温度过低、睡觉不盖被子、长时间吹风扇等。症状主要是头痛、流鼻涕,有时候稍微有一点发烧。 热伤风不是流行性感冒,没有传染性。但是热伤风可以诱发一些疾病的发作,比如慢性气管...

  • 喘咳咯血医案偶拾

    喘咳咯血医案偶拾

    黄某,男,45岁,已婚, 干部。患者自述已患喘疾已 10年余,每年春夏必发,发 则呼吸喘息,张口抬肩,不 能平卧,且伴咽干,口干不 欲饮水,呼出难,吸入更难; 近因处理家事不顺,郁怒之 下,其病复发。刻诊:证如上 述,且有咳咯黄痰,痰中带 血,继而演变成纯咯鲜血, 苔少,舌质平,脉细数。检 查:左下肺叩浊,可闻湿哕 音,呼吸减弱;胸透显示:支 气管扩张。此乃肝火犯肺, 伤及肺络及津液之候。方用 沙参麦冬汤加味:白茅根30 克,沙参24克,扁豆、麦冬、 藕节15克,玉竹参、天花 粉、苏子、仙鹤草各12克, 桑叶、大力...

  • 中医治疗体虚感冒(上)

    中医治疗体虚感冒(上)

    素体虚弱之人易患感冒,且感冒反复难愈。中医对体虚感冒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将体虚感冒分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型。 阳虚感冒症见平素自汗怕冷,易感冒(天寒尤甚)。患者恶风寒,不发热或低热,头身疼痛,甚则骨节酸楚,或头晕目胀,无汗或自汗,面色白光白,喷嚏流涕,咳嗽痰稀而白。舌淡胖,苔薄,脉沉细弱。治宜扶阳解表,散寒疏邪。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化裁。基本方:麻黄10克,制附子12克(单独先煎1小时),细辛3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桔梗10克,葛根10克,羌活10克,甘草3克。头身困疼...

  • 中医养生防甲型H1N1流感

    中医养生防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最初发现于墨西哥。由于其致病机理为疫疠时邪由表而入,与今年 “春应温反寒,夏应热反凉”的反常季节变化相合拍,导致疫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  《内经·素问》中指出,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而在适当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防范,例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时、思想闲静的健康生活方式,能使体内正气调和,精神充沛,保持形体与精神共存协调,从而提高机体抵御流感的能力。《内经·素问》中还指出,春夏之时宜晚睡早起,接续天地之阳气,调养精神,天人相应,才...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