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83页

病 第83页

  • 乳房诸病 中医临床经验 乳痈,乳癖,乳核

    乳房诸病 中医临床经验 乳痈,乳癖,乳核

    乳房属肝络胃,与冲任联系最为亲近。乳汁又为血之所化,而冲任为气血之海,上行则为乳汁,下行则为经水。乳房之病,有因外邪侵袭,也有肝气郁结,或见胃热壅滞,冲任失调,肝肾缺乏,心脾两虚,痰浊凝聚,瘀血阻络,更有乳络损伤、乳汁积蓄等。气是引起乳房病的首要病因病机。妇人情志不畅,多愁而善郁,肝气不舒,则乳络易壅,血脉易滞,痰浊易凝。然乳房诸病,多由此诱发。 乳痈 多见于妇人初产之后。多因外邪侵略,引起乳汁排泄不畅,乳汁郁结,郁而化热而有乳房肿痛,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前期称为蒸乳发热,多属邪在少阳,半表...

  • 乳胀之病机为一气二湿三瘀四虚

    乳胀之病机为一气二湿三瘀四虚

    笔者从事临床40余载,遇妇人患乳胀之症,常从肝调治,每获显效。乳胀因于肝者,常见肝气郁结,乳络不畅,肝郁脾虚,水湿阻络,肝郁血瘀,乳脉不畅,肝血不足,乳络失荣。故笔者认为乳胀之病机为一气二湿三瘀四虚,且均与肝有关。 肝气郁结 妇人情志不畅,肝失条达,气滞乳络不畅,不通则痛。常见经前乳房胀痛,痛无定处,时痛时止,甚则痛连两肋,情绪易怒,常伴食纳不佳,胸脘胀闷,月经量少,伴经行腹痛,脉弦数,舌淡苔薄黄。治疗当以疏肝理气散郁,方用自拟乳胀散加减:当归、炒白芍、瓜蒌、醋香附、川郁金、醋柴胡、木香、青皮、...

  • 肝与乳房的关系 治疗乳腺病乳房疼痛和肿块的经验方

    肝与乳房的关系 治疗乳腺病乳房疼痛和肿块的经验方

    •郭诚杰从肝论治乳腺病,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乳腺疾病多肝郁”“肝郁是乳块形成的最先要素和关键所在”,在治疗上始终以疏肝为要,针药并施,灵活自如。 •“乳乐方”为郭诚杰治疗乳房疼痛和肿块的经验方,是其历经临床50余年,经探索不同药物配伍组合及剂量化裁而成,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消痰化湿、软坚散结之功。 •郭诚杰重视心理因素在乳腺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防止复发中的作用,认为心理调节是治疗和预防本类疾...

  •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治带下病温病理法运用要点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治带下病温病理法运用要点

    国医大师班秀文为中医妇科大家,擅治各种妇人疾患,本于经典,临证活用,经验独特,疗效显著。其治带下,提出“治带不忘瘀”的学术观点,在对湿热兼夹瘀血及肝郁化火证等的辨治,充分体现了其对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温病分温热类与湿热类两种性质。班秀文认为病变过程中,正邪相争,除表现为热炽、热灼、热盛等病机改变以外,还极易阻碍人体气机,产生阳气怫郁。尤其湿为阴邪,最遏阳气;湿与热合,一阴一阳,异性相吸,互为阻遏;湿热有形,胶着难开。故湿热邪气侵袭人体,...

  • 田芬兰认为痛经的根源在于瘀 治疗原发性痛经病案举隅

    田芬兰认为痛经的根源在于瘀 治疗原发性痛经病案举隅

    田芬兰运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田芬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3、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确立了中医治疗心病“脾胃轴心,痰瘀互结,五脏相关”“宣痹通脉,活血化瘀”等学术思想和治疗原则,善于治疗内科各种疾病。 痛经是女性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症状,是随着月经周期出现的常见妇科疾病。痛经的发病可归纳为&ldqu...

  • 治外阴白色病变经验

    治外阴白色病变经验

    经验方:苦参、蛇床子、连翘各30 克,银花、当归各20克,冰片6克(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取药液坐浴20-30分钟,每日2次。坐浴后患处涂千分之0.1。求偶素软膏。2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保持外阴清洁,忌用肥皂擦洗,避免抓伤,勿食辛辣食物,衣服勤洗勤换。 疗效:本方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患者75例,治愈66例,好转4例,无效5 例。...

  • 痰气结聚 乳腺增生多为良性 前病后治 自我保健找天宗

    痰气结聚 乳腺增生多为良性 前病后治 自我保健找天宗

    乳腺增生现在发病率非常高,但其实不用过于担心,乳腺增生既不是肿瘤也不是炎症,它实际是女性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也就是雌孕激素失衡而导致乳腺腺体的增生或者是退行性的病变。乳腺增生好发于中年女性,青年女性或老年女性也时有发生。有统计说,适龄的女性大概有60%到70%都患有乳腺增生。 痰气结聚 乳腺增生多为良性 结节 有的人局部组织可以摸到明显的、有形的结聚物,结节所处的位置,在乳房外上四分之一象限居多,那么在下方也有一部分,基本上在这两个区域当中出现明显的结节。 疼痛 有很多人并没有明显的结节...

  • 乳腺炎病案 软坚清热处方

    乳腺炎病案 软坚清热处方

    【病案】   崔某,女,24岁,2015年10月21日就诊,患者诉五个月前顺产一女婴,母女身体尚好,三个月后不明原因左右两乳房胀疼,触之疼甚,恶寒发热,全身困疼,体温38.6℃,在街道诊所输液加抗生素治疗10天热退疼止,但左右乳房内各遗留有一大小不等的疙瘩。B超检查可见右侧乳房内结节20毫米×40毫米,左侧乳房内结节12毫米×18毫米,触之疼痛。患者精神郁闷不乐,脉弦缓,舌质红,苔淡白薄。此乃初产,乳汁分泌旺盛,乳汁壅聚伤于乳络,瘀滞不通,则肿且疼。   治疗 宜活血...

  • 练鹤首龙头功防治颈椎病

    练鹤首龙头功防治颈椎病

    练鹤首龙头功,可防治颈椎病,具体的练法是: 1.端坐,平心静气,头慢慢往下低,低到位就接着前伸,像鸭嘴趋食状;伸到位就往上抬,继而后仰,到“仰天长啸”状再接着往下低;还原后重复 36次。 2.端坐,平心静气,头慢慢往下低,低到位就接着向左、向后、向右转,转到位就向前、向左、向后,再向右,如此逆时针转脖颈36次。然后再顺时 针转动36次。偶尔会有 “咯吱咯吱”的声响,如感到头晕就稍停一下再继续,坚持2周后就顺畅了。 3.端坐,平心静气,头向左肩压,压到位后再往回向...

  • 痛风病的中医治疗

    痛风病的中医治疗

    痛风是属于中医“痹 证”等范畴,由于脾肾功能 失调,脾失健运,致使湿浊 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 失调,则湿浊排泄障碍,此 时若又酗酒暴食、劳倦过 度等,则促使湿浊流注于 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 不畅而形成痹痛,也就是 痛风关节炎。如湿浊之邪 进一步伤于肾则可导致肾 损害,导致痛风性肾病,甚 至慢性肾衰。中医辨证分 型施治,有良好效果。 湿热痹阻型 症见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 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 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 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 热除湿、活血通络。方用...

  • 乳腺癌中医辨证与辨病并重

    乳腺癌中医辨证与辨病并重

    卢雯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名老中医传承博士后、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科委评审专家、《中国医药》编委、《Cancer Letter》及《中医杂志》审稿人。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工作20余年,2010年10月~2011年10月赴美国高访研修一年。曾参与国家“八五”“九五”&ld...

  • 治疗骨病药酒效方

    治疗骨病药酒效方

    处方组成:穿山甲10克,肉桂30克,川木瓜15克,当归15 克,桂枝15克,红花12克,千年健15克,川芎10克,小茴香10 克,生麻黄30克,杜仲30克,僵蚕16克,茜草30克,川牛膝15 克,陈皮15克,石南藤12克,羌活12克,全虫12克,独活12 克,钻地风15克,木香12克,炮姜30克,制乳香15克,熟附子 15克,生草乌30克,生川乌30 克,天麻12克,五加皮’35克,公丁香12克,钩藤10克,制没药 10克,秦艽15克,石斛12克, J11断12克,石菖蒲12克,制马钱子35克(炒烫、香...

  • 中医乳腺疾病的治疗 清通法温通法

    中医乳腺疾病的治疗 清通法温通法

    楼丽华教授是第五批及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楼丽华在中医乳腺疾病的治疗上有着丰富独到的经验,归纳、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学术思想,即 “四辨识病”“温通治痈”“三机调增”“扶正抗癌”,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其中,“温通治痈”是楼氏乳科的一大特色,即以温通法治疗乳房炎症性疾病,突破清解法治疗乳腺炎的惯例,通过纯中...

  • 妊娠病的治疗 恶阻的治疗当平冲降逆

    妊娠病的治疗 恶阻的治疗当平冲降逆

    妊娠病的治疗,首当辨识胎元正常与否,安全用药是考虑的第一要素。中医药在保胎上具有很大优势,但并非完全无毒副作用,故治疗应谨慎。 平冲降逆治恶阻 谨防输液添水湿 恶阻,乃怀孕早期恶心阻其饮食,头晕呕吐,甚至食入即吐。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是恶阻的主要病机。从中医理论看,恶心呕吐者多责之胃失和降,而恶阻区别于其他呕吐,是由于孕早期冲气上逆,扰于胃而致。 治病求本,恶阻的治疗当平冲降逆。方用自拟桂芍平冲汤:桂枝9克,白芍9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陈皮9克,怀山药15克,紫苏梗6克...

  • 乳腺导管疾病 乳汁阻塞疏通有妙招

    乳腺导管疾病 乳汁阻塞疏通有妙招

    由于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影响,乳腺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而在众多的乳腺疾病中,乳腺导管疾病最容易被人忽视;如何在不同时期正确处理并预防乳腺导管疾病,值得每位女性关注。 哺乳前期 很多生过孩子的女性都有过这种经历,几乎在生下宝宝的同时,家人的各种“发奶汤”就端到了面前。殊不知,在乳管尚未完全通畅开放的情况下盲目“发奶”,会引起排乳不畅,乳汁淤积,乳房胀痛,影响产妇哺乳的情绪和信心,降低泌乳量。这些不能及时吸空的乳汁...

  • 卵巢癌病机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推荐食疗

    卵巢癌病机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推荐食疗

    卵巢癌病机为肝脾肾功能失调,痰瘀阻于冲任督带,结聚胞宫。中医饮食调理原则为利湿解毒,养肝滋肾。 推荐食疗 5 小茴香猪肚汤 [组成]小茴香籽(炒)30克,大猪肚一个。 [用法]先将猪肚外翻,用细盐搓洗干净,然后将小茴香籽装入猪肚,最后用竹签或粗线缝上猪肚避免里面的药材漏出,和冷水一起放入砂锅,水开后,中小火炖约2小时,直至猪肚熟透。和盐调味食用,可把猪肚切小块分食。 [功效]散寒止痛,温肾养胃。 [适应]卵巢癌、子宫体癌等腹水胀满、脘腹隐痛、消瘦纳呆者。 小茴香性味...

  • 常揉后溪穴防治颈椎病

    常揉后溪穴防治颈椎病

    中老年人多患有颈椎病.可通过揉手掌的方法来治疗。 中医认为.颈椎病多由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以致筋骨劳伤、气血瘀滞或痰瘀阻络所致、手掌部的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重要穴位。并与督脉经气相通,有舒经活血、补气助阳的作用.常用来治疗头颈部和腰部的僵直、疼痛。 后溪穴位于手掌小指的掌指关节处.把手虚握成拳竖放于桌面.与桌面接触部位(掌指关节的掌纹尽头处)就是,将手掌缘抵在桌子、椅子棱部,来回揉动.每天1~2 次,每次5分钟。经常练习可有效防治颈椎病。 (鲁莱光)...

  • 推介几款防治乳腺疾病的膏方

    推介几款防治乳腺疾病的膏方

    秋天是萧条的季节,是让人失意的季节,也是女性多愁善感的季节,因而容易导致肝气郁结,从而诱发乳腺增生。本期节目,我们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主任黄梅为大家推介几款防治乳腺疾病的膏方。 专家简介 黄梅,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主任。师从四川省名中医刘方柏老师,担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乳腺癌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乳腺健康管理委员会副主委。主持参与了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在国家核...

  • 中医乳腺病辨治“六郁治乳”的临床思路

    中医乳腺病辨治“六郁治乳”的临床思路

    中医乳腺病名家、首届全国名中医林毅提出“六郁理论”治疗乳病。“六郁理论”较其他中医理论而言,不仅更加关注情志致病因素,且其论述病因病机时,更加着眼于脏腑气血等内因作用,适用于乳腺相关疾病的辨证思路。因此,林毅在系统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体会,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创立了“六郁治乳”理论,对中医治疗乳腺病进行了系统阐述,现将该理论用于乳病的临床辨治情况整理并阐释如下。 “六郁治乳&rdquo...

  • 妊娠病俗称“胎前病”治病与安胎并举

    妊娠病俗称“胎前病”治病与安胎并举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金亮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为妊娠病。俗称“胎前病”,王氏妇科对妊娠病的治疗有一定特色。治疗之法多“治病与安胎”并举。用药宜平和,施治用药必须顾及胎元。   补肾系胞法   肾者主精,胞胎赖肾精之养,肾精充则胎有所养。肾主系胞,有提系胞胎之功。故安胎当先固肾系胞。肾虚常见胎前病有:堕胎、小产、滑胎、胎漏、子淋及妊娠腰酸、水肿等。治以补肾系胞,固肾益精,常用方:傅氏安奠二天汤、安胎饮、泰山磐石汤等。常用...

  •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 内服外敷食疗方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 内服外敷食疗方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沈宁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也是中医优势病证之一。上海沈氏女科认为,痛经不可单纯见痛止痛而堆叠止痛之品,必须辨证论治,分清虚实,追究病因以对因治疗为主,止痛为辅,配合内服、外治,包括针灸、食疗、意疗等方法,方能奏效,达到根治的目的。临床常见病因有寒凝、肝郁和血亏3类。   内服   寒凝胞宫证:苔薄白,脉弦迟,经前形寒肢冷,经期下腹凉痛,得暖稍舒,经行不畅,四肢不温,纳谷不香。以温经散寒为治则,方用温经汤化裁: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炮姜10克,...

  • 论治乳腺癌的临床经验蒋益兰病案举隅

    论治乳腺癌的临床经验蒋益兰病案举隅

    中国每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约17万,是女性第二位最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约4.5万,是女性第六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乳腺癌中医称为“乳岩”、“石奶”、“乳石痈”、“奶岩”等。古代文献早有描述,《妇人大全良方》云:“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疼,积之岁月渐大,馋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肘后备急方》云:“痈结肿坚如石...

  • 国医大师班秀文妊娠病主张辨证论治

    国医大师班秀文妊娠病主张辨证论治

    班秀文 ( 1919—2014) ,壮族,男,国医大师,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 60 余年,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学验俱,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对中医妇科造诣尤深。崇尚肝肾之说,喜用花类药物,用药常从脾胃入手,主张辨证审慎,用药精专。 班老师治疗妊娠病主张辨证论治、补益气血、固肾安胎、健脾养肝、调摄情志。 辨治要点 胎儿以气血为本 胎既成于气,亦摄于气,气旺则使胎元牢固,气衰则致胎堕,且胎元需血液的滋养,母血亦是胚胎的营养...

  • 张永康运用归脾汤治疗月经病经验探讨

    张永康运用归脾汤治疗月经病经验探讨

    张永康,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特需党支部书记、中医科主任,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3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2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原明忠学术经验继承人。张永康主任师承吕仁和、肖承悰、侯振民教授,善治内科心肺疾病、发热、肿瘤、疑难病、老年病等,尤其对于妇科疾病治疗有丰富经验。 月经病是以月经期、量、色、质的异常改变为主症,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明显症状的妇科常见病。中医治疗月经病理论完善,疗效显著。《妇人大全良方》指出:“故妇人病有三十六...

  • 郁仁存卵巢癌病证研究医案

    郁仁存卵巢癌病证研究医案

    郁仁存是国内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我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数十年来,他在实践中逐步构成了共同的中西医结合医治肿瘤的学术思想和名贵经历。本文依据郁仁存有关卵巢癌的论述及临床验案,总结郁仁存中西医结合医治卵巢癌的经历。 卵巢癌病证研究 在所著《中医肿瘤学》中,郁仁存以为《灵枢经·水胀篇》所记载的肠覃即属西医学的卵巢癌,原文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

  • “激经”的发病机制“激经”的出处

    “激经”的发病机制“激经”的出处

    “激经”在《中医妇科学》教科书上,一直被描述为“妇人受孕之初,仍按月行经,量少而无损于胎儿。亦称为‘盛胎’‘垢胎’”。 “激经”的出处 “激经”一词出自《脉经》卷九《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曰:“妇人经月下,但为微少。师脉之,反言有躯,其后审然,其脉何类?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阴阳俱平,荣卫调和,按之滑,浮之则轻,阳明、少阴,各如...

  • 缓解颈椎病症状常耸肩

    缓解颈椎病症状常耸肩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工作或学习了一整天后,脖子后经常会感觉像是“背”上了一座大山,非常不舒服。 这种现象多半是颈椎长时间受压迫,扭曲了颈椎前凸、胸椎后凸的生理曲线的后果。在休息时不妨多耸耸肩,就能达到缓解颈椎病症状的作用。 方法是:首先头要正直,挺胸拔颈,两臂垂直于体侧,然后两肩同时尽量向上耸起(注意,不是缩颈),让颈肩有酸胀感。两肩耸起后,停1秒钟,再将两肩用力下沉。一耸一沉为1次,16次为一组。每天早晚各做3~5组。当然也可以随时随地做,一有空就做。但每天累计总数应力求达到...

  • 中医对颈椎病的分型

    中医对颈椎病的分型

    中医根据颈椎病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三型:初起为太阳经输不利型,邪气在表;邪气人里则为痹证型;病久气虚则发展成肝肾不足型。 太阳经输不利型:颈项强硬,颈肌发僵或拘挛,并有肩背、四肢疼痛(尤以上肢为著)、头痛头重,畏寒,全身发紧。 痹证型: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索条状物并有压痛,上肢沉重、麻木或有肌肉萎缩,指端屈伸不利,不知痛痒。 肝肾不足型:病程迁延,精血耗伤则可见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头脑胀痛、发空,牙痛,失眠多梦,面潮热,腰膝酸软,筋肉怵惕,肢体抬举无力,头摇身...

  • 颈椎病 捏拿后颈头

    颈椎病 捏拿后颈头

    从事IT行业的小王,因每天上网时间过多,结果患上了颈椎病。 一个月前,小王去看中医,资深老中医李大夫给他开了一些中药,并且告诉他,患有颈椎病的关键,就是后颈肌腱因过度劳累而出了问题,除了用药外,颈部的活动更重要。 李大夫让小王每天拍打颈部,作狮子摇头状,以此来活动颈部关节和肌腱;早晚两次捏拿后颈肌腱,每次左右手轮换捏拿一百次。并告诉他,这种辅助自疗方法,往往比药物治疗更加有效。对于长期伏案工作,以及每天上网超过四五个小时的人来说,可以长期将它当作自我保健的防治手段,有益无害。 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小...

  • 围绝经期多汗证病案1则

    围绝经期多汗证病案1则

    患者,女,57岁,2019年5月6日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诉:汗出过多5年余。现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前额、前胸部及背部出汗过多症状,动辄出汗,后病情进展,静坐时亦汗出较甚,体倦乏力,汗出时间长达1~2h,每日2~3次,每日需换衣3次,手足偏冷,肤冷黏腻,伴潮热,偶有盗汗,无家族史,不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喜饮温水,5年前出现月经周期紊乱,3年前已绝经,舌质红,苔薄白有裂纹,脉细弱。西医诊断:围绝经期多汗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汗证)。治法:患者取俯卧位,选取肺俞(双)、心俞(双)、肾俞(双)穴,采用0.25m...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