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193页

病 第193页

  • 风湿性心脏病(秘方数:11)

    风湿性心脏病(秘方数:11)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是指由风湿性心脏炎后引起的慢性心脏瓣膜病变,其实质系指风湿性心脏炎在心脏辩膜上留下疤痕所造成的后遗症,使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辫膜受累情况以二尖辫及主动脉瓣最为常见。心脏瓣膜的狭窄与关闭不全都会影响正常血流的输送,形成有关心室和心房的扩大,最后超过心脏的代偿能力,而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咯血、心悸、咳嗽、心绞痛等现象。典型二尖瓣狭窄者可见颧面部暗红、辱紫,称作二尖瓣面容。主动脉瓣闭锁不全有其周围血管体征。本病病因一般认为起于风湿热的急性发作期间...

  • 多发性疖病

    多发性疖病

    多发性疖:颈项部多发性疖,逐渐变大,项部正中的疖脓栓已脱,向中间收束。颈部右侧二个疖高肿局限、脓头未脱,按之焮硬,无波动感。 治多发性疖病验方 紫花地丁、金银花各5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连翘、丹参、紫背天葵各15克,生甘草10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黄酒为引,7剂为1个疗程。 疖病与(肺风)粉刺的鉴别点为: 肺风粉刺好发于面颊及背部,初起为坚实之丘疹,挤之有米粒样的白色粉质,由于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更长。...

  • 肾病综合征(秘方数:7)

    肾病综合征(秘方数:7)

    肾病综合征为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征候群,共同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四大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静脉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等。肾病综合征病因多与免疫有关,部分为遗传因子、机械因子等非免疫因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见于类脂性肾病、膜性肾小球肾病、局灶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先夭性肾病综合征、肾移植排异反应等。继发性者包括各种感染和中毒、过敏反应、肿瘤、糖尿病、浆细胞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静脉血栓形成,先兆子痫等。本病诊断依据为大量蛋白尿(超过3.5g/24小时),低蛋白血症(血浆白...

  • 奇难病 寒疝 中医辨治

    奇难病 寒疝 中医辨治

    吴某某,男,27岁,本院学生。1982年8月20日初诊:以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腹胀、呕吐6天入院,经查诊断为“粘连性不全性高位肠梗阻”,即予禁食、胃肠减压、针刺足三里、按摩,并先后给中药粘连缓解汤、甘遂大黄散、旋覆代赭汤等上注下灌。连续治疗6天无效,拟定手术治疗。 但患者因16年前患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曾多次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腹部已做过3次手术,故不愿再接受手术治疗。查患者脘腹胀满,脐上及脐旁可见圆形、长条形包块突起,按之柔软,中、下腹部时而疼痛难忍,恶心呕吐,不能食,...

  • 病毒性肝炎治疗4方

    病毒性肝炎治疗4方

    【简介】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 【治法】 1   [药物组成] 生石膏90克,蒲公英60克,茵陈60克,大青叶30克。   [适应证] 急性病毒性肝炎。   [ 用法 ] 上药用旺火煎2次,取液混合,分2次服用,每日一剂,14天为1个疗程。 2   [药物组成] 田基黄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土茯苓20克,夏枯草15克,茵陈15克,山栀子10克,黄柏10克,木通10克,甘草5克。   [适应证] 急性病毒性肝炎。   [ 用法 ] 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3   [药物组...

  • 硬皮病(秘方数:9)

    硬皮病(秘方数:9)

    方 名 一味丹参方 桃益参红汤 软化硬皮方...

  • 肺原性心脏病(秘方数:9)

    肺原性心脏病(秘方数:9)

    肺原性心脏病是指由胸廓、肺组织或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所形成的一种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一般患有长期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逐渐出现乏力,呼吸困难,心悸,气急,紫绀等症,部分病人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呼吸循环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本病的病因,主要由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以及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矽肺、支气管扩张、胸廓畸形、肺膜增厚等因素相关。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是慢性肺部疾病,有长期咳嗽,咳痰,肺气肿。X线胸片、心电图、心向量图、...

  • 病毒性角膜炎(秘方数:10)

    病毒性角膜炎(秘方数:10)

    本病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症。角膜浅层有丰富的三叉神经末梢,故本病常有明显的刺激症状,有畏光、流泪、酸痛等。角膜本属透明,一旦有病,则其透明度发生改变,病人常主诉有视物模糊。本病一般沿三叉神经发病,病变部位侵犯较深,其感觉减退,但因炎症刺激角膜病变的邻近组织,因此刺激症状仍较明显。病毒性角膜炎,病程牧长,愈后且易复发。常可伴有葡萄膜反应,甚至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或继发青光眼,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 西医认为本病以单纯疱疹病毒为常见的致病原;...

  • 辨治肺系疾病应重视通大便

    辨治肺系疾病应重视通大便

    肺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肺脏功能失调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治疗必须先清楚认识其发病机理,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辨证施治,进而得到较好的疗效。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司呼吸。陈修园 (医学实在易》谈到: “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肺的呼吸运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反之,气的不足或升降出入运动的异常也会影响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的异常。肺主宣发和肃降,一方面肺气向上升宣、向外周布散,另一方面肺气向下通降并使呼吸道保持洁...

  • 肾脏囊肿性疾病(秘方数:3)

    肾脏囊肿性疾病(秘方数:3)

    肾脏囊肿性疾病包括一组可在肾脏不同部位出现的单个或多个囊肿性疾病。多为先天性,可发于单侧或双侧。多见于35-45岁。主要表现腹胀、腹痛(运动时加剧,平卧后减轻)、腹部肿块、高血压、血尿、贫血,少数有红细胞增多症,50%患有伴有肝囊肿,胰、肺、脾、骨骼、睾丸、卵巢、甲状腺亦可有囊肿,少数可有颅内小动脉瘤。多数患者并发肾脏感染和结石。晚期者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若是婴儿型常合并其他畸形,多在出生数周至1月内死亡。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至今不明,约半数有家族史,在成人型为显性遗传,而婴儿型为隐性遗传。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有家族史...

  • 鱼鳞病(秘方数:3)

    鱼鳞病(秘方数:3)

    鱼鳞病是一种皮肤干燥、粗糙,表面覆盖如鱼鳞样皮疹的先天性皮肤病。主要损害为皮肤干燥、粗糙,伴有菱形或多角形、淡褐到深褐色的糠秕状鳞屑,相互紧密相联,形如鱼鳞镶嵌在皮肤之上,边缘略为游离。多数对称地发生于四肢伸侧,尤以肘、膝伸侧面为重。轻者夏季消失,冬季出现或加重;重者皮肤变厚,皮纹明显,胸腹部也有皮损;严重者全身皮肤干裂,仅腋窝、肘窝、腘窝及腹股沟的皮损较轻。多数在出生后不久或幼年时开始发病,儿童期渐趋明显,至青春期后逐渐好转,但不会消失。夏季皮肤干燥少汗,少数因出汗困难,感到周身不适,或有轻微发热;冬季皮肤皲裂,...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秘方数: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秘方数: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SSS征),为多种原因导致窦房结的激动形成障碍或传导发生障碍,从而产生眩晕、心慌、心率心律快慢交替甚至昏厥的一组综合病征。本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常间歇发生。轻者可无症状,以致难以发现;重者因脑血流量减少,可引起眩晕、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甚至晕厥,出现阿-斯综合征及猝死。引起本病的原因,一般多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儿心肌炎、心肌病,以冠心病最为常见。窦房结受损时病变常较广泛,窦房结、心房、房室连接点及其他传导系统均可受损。本病诊断依据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每分钟在50次以下)...

  • 大骨节病中医疗法大全

    大骨节病中医疗法大全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基本病变是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严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终生残疾。多发生在偏僻的地区,呈局灶性分布。儿童时期发病最多,成人也有。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痛痹”一类,其发病是由于体内正气衰微、外邪乘虚而入引起的。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皆因体虚,腠理空疏”,“风...

  • 疖与疖病(秘方数:8)

    疖与疖病(秘方数:8)

    疖是一种急性化脓性毛囊及毛囊周围组织的炎症,局部形成炎性浸润结节。单个者称为疖,反复多发者称做疖病。本病多见于炎热季节。最初为与毛囊一致的炎性丘疹,渐渐增大成为粉红或暗红色浸润结节,具疼痛和触痛。经2一3天后结节化脓坏死变软,形成脓疡,中央有波动,并有脓栓,破溃后形成一个火山口状孔洞,不时有胜波溢出.当脓栓和坏死组织排出后,疼痛顿减,炎症红肿逐渐消退,约1一2用愈合,局部残留疤痕。患者可伴有发热头痛、周身不适、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体质弱者甚至可引起脓毒血症或败血症。轻者可不破溃,炎症硬结逐渐吸收消退。本病可发生于...

  • 冠心病(秘方数:20)

    冠心病(秘方数:20)

    本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主要为负责心脏心肌供立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甚或堵塞,使心脏的血液供应不足,甚则完全断绝,致使心肌营养缺如乃致坏死,产生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其他造成管腔狭窄的原因如冠状动脉痉弯等,也可产生类似的临床表现,故而将其总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绞痛的典型表现为痛的部位在胸骨后中部或1/3处...

  • 指端放血治热病

    指端放血治热病

    分布于手指端的穴位,一般都为所循经脉的井穴,在井穴点刺放血,可以治疗一些热病。一般点刺前,必须先洗干净手,将三棱针 (也可用缝衣针)消毒备用。先将所选井穴周围用手搓揉至发红发热,然后用另一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使之出血,可用手指挤压出血部位,以助出血,为的是让热随血而泄。最后将血擦拭干净即可。 一般上火引起的咽喉红肿热痛,可以取少商穴 (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 0.1寸)点刺放血。胃火上炎引起牙龈肿痛、出血等,取商阳穴(位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点刺放血。心火旺盛燥扰心神导致的心烦胸闷、心悸等不适.可以选少冲...

  • 老中医田淑霄治杂病

    老中医田淑霄治杂病

    田淑霄,全国名老中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名中医。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原为主治脾胃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病由脾胃中气不足而起,治疗当补益脾胃元阳之气,升阳举陷,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即为四君子汤之意,补中健脾,益气和胃,大补脾胃元阳之虚。 黄芪补气于外,扶助卫气向内以固中气;党参补气于内,鼓舞中气而向外以驱邪,散敛相配,攻守结合,更添“脾之正药”(陈修园语)白术,药中“国老”甘草,而成峻补中...

  • 膏方能通治百病吗?

    膏方能通治百病吗?

      问:膏方每次服多少合适?   答:一般来说,服膏方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初服时,可每日早饭后服一汤匙,约5~10克即可,以后可早晚各服一次,每次5~10克。需要注意,轻病、慢性病,剂量不必过大;重病、急性病,用量可适当增加。此外,老年人用量应小于青壮年;体质弱者用量应小于体质强者;妇女用量一般小于男子,并且妇女在经期、孕期及产后亦应小于平时。   问:膏方只能在冬天服用吗?   答:一般而言,入冬后才可服用膏方。因为入冬后阳气下敛,潜入肾水之中。此时服膏方,可以滋补肾精,加强阳气的敛藏作用,...

  • 中医没有“重症肌无力”这一病名

    中医没有“重症肌无力”这一病名

      重症肌无力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的骨骼肌无力。   中医没有“重症肌无力”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多按“痿证”辨证治疗。因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根据“五轮学说”胞睑属脾,故从脾论治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报道较多,但笔者对泛用从脾论治的困惑始终存在,现简述如下。   脾病的临床症状特点。《素问&m...

  • 外用酒疗祛病

    外用酒疗祛病

    传统的酒疗治病,历史悠久,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十四个方剂中,有五个就是以酒为主要成分的。将酒外用具有消毒去腐、散热止痒、舒筋活血的功效。用酒泡制药物可增加药物的疗效,而且酒还能引诸经、和百药。堪称“百药之长”。酒疗法不仅简单易学,使用方便,而且疗效好,副作用少,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风寒感冒 取白酒10毫升、葱白20克、生姜20克、食盐6克。先将三种食材共同捣成糊状,再加入白酒调匀,然后用布包好,涂擦前胸、后背、手心、脚心、腋窝及肘窝等处,每天1~2次。白酒味辛甘、性热...

  • 祛病强身“西氏养生法”

    祛病强身“西氏养生法”

    日本流行一种“西氏养生法”,据说可以祛病强身。这套养生法在日本风靡数十年.至今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枕硬枕用半圆形的木头 f也可用陶瓷或其他硬质的材料)制成枕头,其半径约为使用者无名指的长度。将此硬枕垫在颈部的中段,即颈后的第三、四节颈椎上。开始。每天用硬枕 10~20分钟.在硬枕上垫几层毛巾.适应后可整晚枕着睡。此法具有增强颈部肌肉的张力、防治颈椎病的功效。 睡木板床准备一张光滑、平直、硬实的木板床.晚间可直接睡在木板床上。如果开始不习惯.可在木板床上垫一层较薄的褥子。此法具有使全身肌...

  • 通过调和手段达到化解、祛除病邪

    通过调和手段达到化解、祛除病邪

      调和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是指通过调和手段达到化解、祛除病邪的目的。凡六经病症因阴阳不调出现营卫不和、肝脾不调、气血不畅、上热下寒等临床表现时,应用调和法治疗往往随手取效。   调和营卫   《伤寒论》原文第12、13条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第53、54条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 调治疾病 自然呼吸疗法

    调治疾病 自然呼吸疗法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呼吸,呼吸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我们平时很少去想呼吸的事,认为呼吸是再自然不过的生理反应。其实,一些特殊的呼吸却可以治病,改善人体健康状况。古代、现代的养生学家都很重视呼吸疗法。一呼一吸,包括呼吸之间的停顿。都有很多的学问; “有意识”地呼吸,使呼吸变得深、细、匀、长,可达到调治疾病的目的。 催眠呼吸法采用鼻子吸气,口呼气的方式。躺在床上,全身放松,慢慢吸气,胸微微扩张,扩张至一半时用口呼气,同时默念“哩”的音,反复呼吸数次。此法类似于催眠术的自我催眠...

  • 秋季防止风邪入侵 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秋季防止风邪入侵 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进入秋季,尽管日间气温仍很高,但早晚的秋风已很凉爽。这段时间颈腰椎痛、面瘫等患者已逐渐增多,医生提醒,此季应防止风邪入侵,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   42岁的赵女士洗完澡头发没干就上床睡觉了,晚上图凉快,卧室的窗开着。早晨一起来,她就感到自己的面部不对劲,一照镜子,吓了一跳,居然嘴眼歪斜了。家人赶紧陪着张女士来到浙江省嘉兴市中医院就诊。神经内科医生诊断为“面神经炎”,即俗称的“面瘫”,给予应用抗病毒药物及针灸治疗。据介绍,秋风极易诱发面瘫,特别是体质较差的女...

  • 体位疗法 巧祛疾病

    体位疗法 巧祛疾病

    体位疗法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运动系统常见病效果较好,也可作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常见病的辅助疗法。人们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患病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病姿势,每天练习2次,练习前还应做些简单的热身,动作难度要循序渐进。 腰椎间盘突出:站立推腰。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握空拳,轻推后腰部,同时向前挺胸,双腿绷直,臀后翘,头后仰,保持此姿势2分钟后放松,连做5~7 遍,每天1次。 心功能差:斜向扭臂。站在门前,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分别抓住门框上lO点和4点的位置。身体微微向前倾、双脚不动。做伸展、扩胸运动...

  • 归纳了几种治疗疑难病的方法

    归纳了几种治疗疑难病的方法

      以补药之体作通药之用,施于正气将竭、邪势猖獗之危候。此臌胀用峻补,乃塞因塞用之法。   当某种病证确认为某病因病机,依法治之,如石投海或病反增剧,当从与之相反的角度来考虑。   在一些疑难病中,或因脉证不典型,或因症状复杂,矛盾之处太多,或因假象干扰,在此疑似难辨之际,可采用投石问路法。   疑难病以常规治疗多难奏效。笔者根据古今名医的一些经验,结合临床体会,归纳了几种治疗疑难病的方法,与同道探讨。   突破常规法   所谓突破常规,是指治法和用药超出一般常规。治疗上突破常规,主要是立法...

  • 毛巾疗法 巧妙治病保健

    毛巾疗法 巧妙治病保健

    毛巾是人们每天都要使用的物品,将普普通通的毛巾巧妙地利用起来,就可以治病保健。毛巾疗法就是用毛巾按摩、外敷治病的方法。毛巾表面毛圈密集,手感柔软,吸水性强,耐磨性能好。毛巾疗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效地消除疲劳。 干毛巾搓背准备一条干毛巾,毛巾尽量粗而柔软。脱去上衣,把毛巾放在后背上,一手在上,一手在下来回拉动,2分钟后换一下手。还可水平方向来回拉动,直到背部发热为止,一般持续5~10 分钟。搓背时间不宜太短.若太短则起不到保健作用。为避免感冒,应将室温控制在 20℃以上。人体背部有主阳气的督脉,对其...

  • 暖气病的中医治法

    暖气病的中医治法

    口渴、咽痛、咳嗽、鼻干、便秘 ……冬季家庭开始采暖后,出现这些症状的人就多了起来,由于和供暖设备有关,所以又被称为“暖气病”。 冬季外界气温低,北方地区供暖开始后,室内温度比较高,许多人都不愿意出门,喜欢 “猫”在暖和的家里.并且都习惯于门窗紧闭,这样就会造成室内空气流通不畅、干燥。过于燥热则会损伤人体津液.而肺居上焦,为华盖之脏,更易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半夜口渴、咽喉肿痛、咳嗽、鼻出血、便秘等多种干燥不适,严重者则会诱发肺炎、哮喘、慢性支...

  • 冬季中药预防“暖气病”

    冬季中药预防“暖气病”

      这几天降温了,68岁的刘奶奶怕感冒便没像往常一样出去锻炼身体,而是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女儿还细心地帮她开好空调。昨天开始,刘奶奶突然感觉身体有点不对劲儿:咽喉不适,头晕眼花,浑身无力,家人赶紧带她来医院。医生告诉她,这是“暖气病”作怪。   入冬以来,不少家庭、办公场所都开了空调或用了暖气,温暖如春,很舒适,殊不知,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诱发“暖气病”,其中老人和儿童由于身体抵抗力较弱,更成为“暖气病”的高发人群。   &ldquo...

  • 关幼波创“十纲” 攻肝病

    关幼波创“十纲” 攻肝病

      关幼波(1913.5.9~2005.5.13)原名关霦。17岁随父正式学医,29岁独立行医。1950年参加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历任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现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顾问、北京市科协理事、北京市人民政府医药顾问、北京市高评委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数十个医药学术组织中任职。出访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行中医应诊或讲...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