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 第6页

现 第6页

  • 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剂合方体现辨证之微细

    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剂合方体现辨证之微细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其论“一头三尾”,历来已成为诸家共识。简述之,所谓头者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二三度发”,论述的是太阳病久而邪郁未传少阳、阳明,病久正气弱而邪气亦...

  • 四神煎 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

    四神煎 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

    清代医家徐灵胎曾有“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之论,四神煎便是治疗鹤膝风的专病专方。四神煎出自清代医家鲍相璈所著的《验方新编》。此方主治鹤膝风,功可扶正养阴祛邪,清热解毒,活血通利关节。 鹤膝风症见两膝疼痛,膝肿粗大,大腿细,形似鹤膝,步履维艰,日久则破溃之证。若痛而无脓,颜色不变,则成败症矣。 此方由生黄芪半斤、远志肉三两、牛膝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组成。根据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黄芪240克,石斛120克,怀牛膝90克,远志60克,银花30克(后下)。用...

  • 慢性盆腔炎的表现与验方

    慢性盆腔炎的表现与验方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所致。可表现为程度不同的下腹疼痛,轻者下腹不适,重者除疼痛外,还伴有腰骶部坠胀感,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及经期加剧。月经量增多,痛经,常在月经前2—3天发作,经期加剧。可并发不孕不育,常继发于慢性输卵管炎引起的输卵管阻塞。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包拈物理疗法及药物治疗等。物理治疗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常用的有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可加入各种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蜡疗等。药物治疗,用足有效的抗生素,同时,采用一糜蛋白酶或透...

  • “膏方热”体现健康意识

    “膏方热”体现健康意识

      “我经常感冒,而且睡眠不佳、胃口差、易疲劳,到医院检查又没查出什么病。听朋友说,这种情况吃中医院的膏方非常适合,所以,特意来咨询一下。”日前,在浙江省东阳市区一所小学任职的杨老师到东阳市中医院门诊服务处,咨询膏方事宜。   时下,空气中的桂花香宣告着金秋徐徐到来,人们也开始张罗秋冬进补,滋阴润燥。浙江省东阳市名中医、东阳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吴允华主任中医师说,进补选择膏方是较好的方法。   吴允华说,中医膏方作为独具中医特色的中药剂型,在全国各中医医院临床治疗、中医治未病、慢病防...

  • 青筋体现瘀痰毒

    青筋体现瘀痰毒

    打过点滴的朋友都知道,输液针头都要刺入手背的“青筋”里。这些“青筋”实际上是静脉血管。 如果静脉血管回流受阻、压力升高,“青筋”常常在体表凸起、曲张。对于手掌青筋辨证也有口诀:“青筋出现莫慌张,仔细查看在何方。拇指根下肺气阻,中指根下心气伤。食指根下肝气滞,掌心若有肠不畅。” 杨璞...

    养生秘方 2024-03-07 14 0
  • 从经络的发现谈中医认知方法

    从经络的发现谈中医认知方法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认为,人认识世界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为学”即外求的方式,另一种是“闻道”即内求的方式。我们可以把“为学”或外求的方法称之为理性的方法,“闻道”或内求的方法称之为非理性的方法或直觉方法。内求的方式是中国(东方)与西方在认知方法上最大的不同。   ●由点到线的经络起源说,其实就是用西方人还原论思维方法来理解中医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具体体现。中医古籍文献并不支持由点到线的经络起源说,经络很有可能...

  • 中医认为外在表现为疾病防冶判断

    中医认为外在表现为疾病防冶判断

    舌头溃疡心脏有火毒,指甲凹凸肝脏出问题,手脚凉为肾阳不足 北京朝阳区的赵大爷近几天感觉到右下胁胀痛.右后腰也有些酸胀.去医院一查竟然患了肝硬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诊断学博士王佳佳指出,在人的心、肝、肾、脾、肺五脏出现疾病之前.身体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如果能了解这些信号.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对减少疾病大有帮助。 记者近日采访王博士时了解到,早在两干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未病先防”的理念.金元时期的名家朱丹溪总结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说凡内脏疾病必...

  • 实现长寿之善 养生观

    实现长寿之善 养生观

      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有正确的养生观指导。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对此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和论述。然而,真正从医学角度对养生之道和长寿之法进行系统论述的,《黄帝内经》则为首创。因此,弄清《黄帝内经》养生观对于实现长寿之善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

  • 出现黑眼圈 肝肾不足

    出现黑眼圈 肝肾不足

    一些女性由于经常熬夜、睡眠不好等原因,会临时因血流淤积而出现黑眼圈。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以上临时性黑眼圈,切忌用手揉搓眼皮,因眼皮较薄,经常揉搓容易引起眼袋及其皱纹。最好的办法是用冷热毛巾交替敷眼皮,促进眼眶周边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祛瘀的目的。冷毛巾可放入冰箱急冻,效果更佳。 若经常性出现黑眼圈,则要考虑妇科疾病或者肝肾不足等原因。一些妇科疾病也会引起黑眼圈,比如痛经或月经不调、卵巢疾病等,使得气血运行失常。如果黑眼圈长期存在,不妨观察下白带是否有异味,去做个身体检查,尤其是妇科检查。 而对中年女性来说,肝...

  • 青筋出现异常 可能积滞不能排泄出体外

    青筋出现异常 可能积滞不能排泄出体外

    青筋其实不是筋,而是血管。正常情况下,它应该是看不清楚的,可一旦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它就会在皮肤表面凸起,甚至出现扭曲变色等现象。《黄帝内经》中也提到:经脉者,决死生,调虚实,不可以不通。中医专家认为,无论人体哪个部位的青筋出现异常,都是身体报警的信号,它反映人体可能患上了痰、湿、瘀、毒等积滞不能排泄出体外的病症。   指导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主任 何启扬   记者 蔡卫杨 通讯员 边江红   头部青筋 血压不稳多中风   何主任提示,当太阳穴青筋凸起时,一般都是肝...

  • 体现膏方的进补 冬病夏治

    体现膏方的进补 冬病夏治

    正值炎热夏季,在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不少的人前往预约夏季膏方。该院每年都要组织名老中医、知名专家开设夏令补膏门诊,今年也一样,因其适应症广、效果好,深受广大市民欢迎。 浙江省东阳市名中医、东阳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吴允华主任中医师介绍说,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会把膏方和冬令进补划上等号。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其中夏养长气,包括冬病夏治的各种手段,同样也可体现在膏方的进补。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人们在冬令进补的同时,对夏季进补也越来越重视了。统计数字...

  • 罗元恺: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宗师

    罗元恺: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宗师

    罗元恺是中医教育家,中医妇科学家,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他是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宗师。 古代中医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师徒相授,习医者常从背诵药诀方书入门,并随师侍诊,抄录医案,再从中悟出医理。另一种方式是以儒通医或由道、佛通医。文人学医有着较好的古典文学根基,往往从中医经典入手,饱览前人医著,再验诸临床,进而提出己见,立一家之言。罗老属于这二种的综合体,从他接触中医开始,他的个人命运就和整个中国的中医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近代中医发展之路,道路坎坷,命运多舛。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

  • 读《现代人看中医》引发的思考

    读《现代人看中医》引发的思考

    •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医学特征,天人相应的生态医学观,自稳调节的生命观,上工治未病的预防观,以人为本、因人制宜、“以平为期”的纠正失衡的治疗观,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保命全形”观等,无不显示着自身的科学价值,不仅具有现代品质,还具有引领未来的品质。 •如何看待中医学的价值体系,不单纯是中医的问题,也是中国的问题,更是整个东方世界的问题、人类思想史上的问题。 近日有幸获曹军及冯清先生所著《现代人看中医》一书。捧读此书甚感欣喜,该书通过趣谈、比较...

  • 嘴里出现了异常的味道 要提高警惕

    嘴里出现了异常的味道 要提高警惕

      中医认为,口腔味觉的正常与否,与五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中医师唐梁表示,当你发现自己嘴里出现了异常的味道,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你的身体内部存在健康隐患。   指导医生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中医师唐梁   记者蔡卫杨   通讯员陈瑶旋   口酸   自觉口中有酸味,甚者闻之有酸气。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除了食滞、嗳酸腐臭秽等食积胃肠导致的口酸外,最常见于肝胃不和的患者。前者因饮食不节所致,后者则多是因情志失调而起,患者常有情绪抑郁,或脾气...

  • 二论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论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才能有规可循,发展方能有条不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质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方向,也是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顶层设计的根本遵循。 然而,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治理体系与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

  • 中医药文化建设渠道和文化表现形式

    中医药文化建设渠道和文化表现形式

    四川作为中医药大省,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历经数千年逐渐形成了“川派”中医药文化特色,并且薪火传承,代代不息,在传统医药领域独树一帜。近年来四川省不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并赋予新的内涵,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中医药文化建设新高潮,较好地发挥了文化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对外交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提高认识,加强机制建设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行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是中医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制发的《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

  • 王贵亭:乡中医梦想成现实

    王贵亭:乡中医梦想成现实

    乡村中医王贵亭 人物名片 姓名:王贵亭 籍贯:山东省淄博市 年龄:64岁 学历:中专 从医生涯:40年 座右铭:弘扬中医药事业 坚守乡医阵地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槲坡村的王贵亭深山行医40余载,高超的医术获得乡亲称赞。他儿子子承父业,也当起了乡村医生,为偏远山区百姓把脉看病,在当地传为佳话。 2014年年末,记者慕名前往鲁中地区采访乡医王贵亭,用镜头记录了他忙碌...

  • 三论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论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当前,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能力都与时俱进了吗?中医药重大政策出台之后,各地贯彻落实,打通“最后一公里”了吗?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了吗?虽然如今中医药工作成效显著,但细问之下,仍有不少待改进的地方,我们运用制度管理中医药工作的能力尚有欠缺。中医药治理能力与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 解决上述问题,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势在必行。要针对中医药系统治理能力中的短板,着力“填平补齐”。否则,即使治理体系完备,体制机制完善,中...

  • 读《现代人看中医》有感

    读《现代人看中医》有感

    日前,《现代人看中医》一书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推出。该书受到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路志正、颜正华和刚刚公示的第二届国医大师入选者金世元和王琦的鼎力推荐。 《现代人看中医》是一本站在中医专业之外,向百姓及海外的中医爱好者们,介绍中医药及全息的科普读物。该书特别适合中医专业本科刚入学的学生,以及适合虽然是西医专业,但也想了解中医的学生。它是一本了解中医的启蒙读物。当然,对于那些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专业人士,该书的一些描述,如对于脏象与脏器的关系、气的一元论、阴阳与五行的解释等,也值得他们思考。 另外,该书呼吁将...

  • 2013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现状分析

    2013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现状分析

    •中医医疗服务量的增长源于三方面的推动:一是医保和新农合的广覆盖;二是中医医疗整体资源增长;三是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和自身工作效率的提高。 •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服务较薄弱,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中医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资源服务的培育利用,从政策到措施等方面真正的支持、扶持中医。 •应研究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如何科学制定,使之既能体现中医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不致亏损,又能真正控制费用,合理体现中医价格低廉,让患者受益 •呼吁有关部门能将中医...

  • 中医药文化科普现状 来自民间扎根群众

    中医药文化科普现状 来自民间扎根群众

    中医药科普,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突出。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和中医临床经典《伤寒论》,虽然是学术专著,也有科普风格。《黄帝内经》开篇就讲养生之道,而且特别采用便于普及的对话写法。《伤寒论》序言更是针对时弊,大讲养生。 中医药学来自民间,扎根群众,而民间大众又迫切需要中医药知识,所以自古名医就十分重视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历代均有代表性著作。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用和的《传家密宝》等。通过这些著作和医者诊病过程中的普及,使许多老百姓不仅知道怎样养生防病,而且了解一些望闻问切的诊病知识,懂得一些寒热虚实的医学...

  • 旴江流域涌现了一批针灸学家

    旴江流域涌现了一批针灸学家

    自宋代开始,旴江流域涌现了一批蜚声医林的针灸学家,出现了以席弘为代表的江西针灸流派。此后名家云集,薪火相传。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针灸各家学说》记述的全国历代62家针灸流派代表人物中,席弘、龚居中、龚廷贤等8人均为旴江医家。 南宋席弘是江西针刺学派的领军人物。席弘和其传人席灵阳、席玄虚、席洞玄、席松隐等一脉相传,传承十二代;当传至第十代孙席信卿时又外传陈会,陈会授徒24人,其门徒扩大到广东、四川、安徽、江苏等地,形成卓有影响的“席弘学派”。席弘代表作《席弘赋》,是我国针灸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针...

  • 出现“名中医”的乱象

    出现“名中医”的乱象

    如今,名中医越来越吃香,退休后不愁不被返聘。尤其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机构以及民营医疗机构、众多药店,抢着让名中医前去坐诊。这是一件大好事,说明基层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很旺,百姓喜欢中医药。由于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但去城市大医院看名中医又谈何容易,既不方便又要多花钱,百姓当然期盼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名中医的优质医疗服务。 医改的进一步深化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为此,各地都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许多乡镇、街道创建了“中医馆”,特别需要有名中医前去坐诊助威;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和药店要想兴旺...

  • 论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论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着力点,并对加快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课题,启动了倒计时。 会议启示,只有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科学研判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解放思想、树立改革创新理念和法治思维,加快促进中医药治理现代化,才能为“十三五”改革发展打好基础,实现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把握大势,方成大事。 首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l...

  • 胡广芹苦学终实现中医博士梦 传播中医药文化

    胡广芹苦学终实现中医博士梦 传播中医药文化

    走进北京工业大学校医院,只要问及“胡广芹”这个名字,人人皆知。 苦下功夫自学中医 胡广芹出生在山东德州,小时候的一次意外事故不幸患上败血症,住院期间,护士不慎扎伤她的坐骨神经致使左下肢无法行走。尽管家里已极度窘迫,仍未放弃医治的机会,母亲每日3次不间断地热敷和按摩让胡广芹瘫软的下肢逐渐好转。 汉代义妁悬壶济世、晋代鲍仙姑发明“艾灸”应对麻痹、宋朝张小娘子治疗疮疡臃肿屡见奇效……母亲口中一个个名医...

  • 古代膏方与现代膏方

    古代膏方与现代膏方

      古代膏方   特点是目的单纯,药味简单,可做为配药药对/基础药使用。   到了明清时代,有相似功效的药物精选并归为一类,如补血组、补心气组、滋肾阴组、活血化瘀组、健脾利湿组,再将这些组群进行整合,综合发挥这几组药物的作用。由这些不同组的药物分别承担其在总方中的君臣佐使的作用,形成方中的君剂、臣剂、佐剂、使剂。   治外科疾病《圣济总录》“一醉膏”,以没药、瓜萎、甘草,酒煎成膏,治“发背、脑疽及一切恶疮”。《洞天奥旨》“文武膏&rdquo...

  • 解开中医药的奥秘 让中医药讲“现代话”

    解开中医药的奥秘 让中医药讲“现代话”

    一位天津患者饱受头疼困扰,多方求医总是治不好。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诊断他为缺血性头疼,为他开了中药养血清脑颗粒。一个疗程过后,患者头不疼也不晕了,症状明显改善。 养血清脑颗粒最初主治“血虚头疼”,如今专用治疗缺血性头疼,高血压头疼。从“大水漫灌”变成“精确滴灌”,这源于张伯礼主持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该技术获得今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中药的“两个相对清楚&rdq...

  • 肝气旺的人多会出现眼屎多的情况

    肝气旺的人多会出现眼屎多的情况

      随着天气持续升高,有些人会发现清早的时候眼屎也有点多,是不是上火了呢?大多数人会出现这样的疑问。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郭雪霞提醒,一般肝气旺的人多会出现眼屎多的情况,夏天燥热的天气多会让很多人心情不佳,肝郁而化火,如果这时候贪吃一些肥甘油腻的食物,就更容易导致出现肝火,通常还会表现出头面部的不适。   本期专家 郭雪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记者蔡卫杨通讯员边江红   专家点评:该方适用于肝火亢盛型的上火,多表现为眩晕、头痛、口干、口苦、鼻干...

  • 中医理论能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路

    中医理论能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路

      中医理论是中医的核心价值,具有核心竞争力;而中药没有了中医理论指导,就会失去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批评中医者,有一个著名的论点叫做“废医验药”。“废医”,即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统统应当废除,而由现代医学理论取代。“验药”,即一切中药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确定成分、疗效和毒性,才能决定是否可以临床应用。笔者认为,中医理论是中医的核心价值,具有核心竞争力;而中药没有了中医理论指导,就会失去其独特的治疗作用。   中医的理论,尤...

  • “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

    “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

      笔者临证之余经常翻阅唐代的医书,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其中有很多方剂在临床上应用疗效甚佳。比如独活寄生汤,该方唐代孙思邈用独活是三两,笔者临床也多次体会到当独活用量达到40克以上时则疗效奇佳,有时甚至是“一剂知,二剂愈”,独活量少则疗效锐减。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多少克?关于这个问题,各个教材、文献明显不一致,如大学《方剂学》教材认为唐代一两为1.0075市两,即为31.484克。范吉平《经方剂量揭秘》认为唐代一两为13.75~13.875克(即一...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