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第2261页
-
“五更泻”高发季防治方
五更泻又名晨泻、鸡鸣泻,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症状是,每至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这类泄泻往往积年累月,久作不愈,所以,病人甚为烦恼。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促后天,后天促先天。先天之肾阳发生虚损,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阳,是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因则是感受寒凉,饮食失调,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致。 治方:熟枣肉250克,鸡内金60克,干姜粉60克,生白术120克。先将白术、鸡内金文火焙干,轧成细末,再入干姜粉和枣肉同捣成泥状,制成小饼,放在烤炉或锅上烘干,空腹当点心吃。要细嚼慢咽,每剂分4日-6日...
-
治五更泻 几则健脾温肾的食疗方
五更泻是指发生在黎明前、五更时辰 的腹泻,又名晨泻、鸡鸣泻,是老年人的常 见病之一。每到黎明时,患者腹部在肚脐周 围的区域就会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中医认为,这种慢性腹泻是脾肾阳虚、命门 火衰的一种表现,所以有“肾泻”之称。五更 泻是由脾肾阳虚所致的慢性腹泻,所以在 治疗上,要以健脾温肾为原则。下面介绍几则健脾温肾的食疗方: 一、干姜红糖水 材料:干姜10克(药店有售),红糖少 量。 做法:将干姜与适量清水同煮20分 钟,去干姜,再加入少量红糖,煮至红糖完 全融化即可。每天早上、...
-
甘肃名医治慢性泄泻方
处方:党参20克,贾芪30克,白术、茯苓、陈皮、泽泻、大枣各10克,羌活、防风、柴胡、生姜、炙甘草各6克,黄连3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脾化湿,升阳益胃。用于治疗慢性泄泻,中医辨证属寒湿伤胃,脾胃阳虚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食用冰箱冷藏食品的人数增多了,大多数人从冰箱取出食物就食用,导致寒湿伤胃。症见吃生冷食物后即腹痛、腹泻,5—6次/天,稀软不成形,时间久则感觉身体沉重,肢节疼痛,四肢无力,不思饮食,口中无味,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濡弱。 专家点评:方中黄芪、党参、炙...
-
得了急性肠炎怎么办 饮食疗法偏方
急性肠炎 【病因与症状】 急性肠炎是由于饮食不当,进食发酵分解或腐败污染的食物所致肠道的急性炎症,其致病菌多为沙门氏菌属,由于微生物对肠粘膜的侵袭和刺激使天天发作的,在重症中也有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和运动等产生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加,临床上与急性胃炎同时发病者,又称为急性胃肠炎。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泄泻”范畴。 本病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病状及程度不等的腹泻和腹部不适,随后出现电解质和液体的丢失。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发病,并多有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有呈...
-
中医治疗疝气《冉氏经验方》
现代医学认为,疝是人体腹部肌肉薄弱或开裂的区域,导致脂肪组织或肠等人体器官通过这个位置向外,在皮下形成明显突出,伴有不适感和疼痛。特别长时间站立、大小便或举重物时症状会更加明显。大部分疝是由于人体内有长期存在的薄弱区。通常腹壁的薄弱区域是与生俱来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遭受创伤或手术切口变得更薄。举重物或干重体力活会加剧疝的严重程度。 疝的常见类型有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中医统称为疝气。其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时...
-
慢性胃炎中药方与饮食调理
慢性胃炎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其发病多与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合理的饮食调理对治疗慢性胃炎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原则如下: 【中药治方】苦参6~9克 当归10克 赤芍12克 制大黄6~9克 煨木香9克 海藻15克 桃仁9克 川朴5克 生白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溏时加山楂肉10克,便秘时加大麻仁12克。主治慢性胃肠炎。 1.避免吃各种刺激的食物,如烈性酒、浓咖啡、生蒜、芥末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冷、过热和过糙的食物。可选用易于消化的食品,并注意少用油炸、油煎等烹...
-
刘启廷经验方治急性阑尾炎
病案举例 林某,女,20岁,学生,2001年9月17日就诊。患者主诉转移性右下腹痛二天。患者两天前晚饭后即参加文艺会演,5小时后即感上腹部撑痛不适,伴有恶心、头痛,因表演后出汗受凉,家人按胃肠型感冒给予口服藿香正气口服液、吡哌酸等药物,至次晨渐觉满腹疼痛,阵发性加剧,腹部触压、咳嗽及身体震动时疼痛加重,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遂来院就诊。查见患者急性病容,痛苦表情,面色萎黄,拘体收腹。查体右下腹阑尾麦氏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明显,无腹肌紧张。时测体温38.6℃,舌质偏红,苔厚微黄,脉细数。化验血常规:...
-
理气化瘀方治胃溃疡疗效好
临床资料:治疗胃溃疡气滞血瘀型患者20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男12例,女8例;年龄28~53岁,平均36.5岁;病程2个月~14年,平均3.8年;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5例,浅表性胃炎6例,出血者l例。 治疗方法:理气化瘀方药,基本方:柴胡9克,川楝子、元胡、乌贼骨、白芍、炙甘草各10克,三七粉3克(冲服),白及12克,藕节15克,吴茱萸1.5克,枳壳、黄连、黄芩各6克。加减:泛酸多者,加煅瓦楞子10克;胁肋胀痛明显者,加制香附10克,佛手6克;胃痛较甚,夜间较重者,加刺猬皮6克,五灵脂10克;咽干舌燥,胃阴不足者,加...
-
腹泻8个月 利胆健脾 治则处方
李某,男,33岁,1992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腹泻8个月。8月前因饮食不当,引起腹泻至今,曾在某医院以慢性结肠炎长期治疗,但疗效不显,遂求中医治疗。刻诊:面黄无华,消瘦,大便平时2~3次/日稀,若食肉、奶及油腻食品则便频、4~6次/日,伴腹胀,肠鸣,食欲不振,头晕,失眠,烦躁,记忆力减退,厌恶肉、奶及油腻食品,易外感,口腔溃疡(长期复发性口腔溃疡),查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小腹压之柔软,苔薄黄,脉沉、细、弦,左关著。 病机:胆气犯脾,中气下陷。 治则:利胆健脾,兼以固肠安神。 处方:生黄芪30克...
-
长期情志不畅 慢性胃炎 中医验方
患者,女,41岁, 1月13日初诊。主 诉:反复胃脘部胀 痛,反酸嗳气4年。 患者近4年来反复 出现胃脘部胀痛、纳 差、嗳气、反酸,遇情 志不遂或工作紧张 则症状加重。外院作 胃镜检查确诊为“慢 性胃炎”。曾服用西 药予抗酸及保护胃 黏膜治疗,症状仍反 复发作,为求中医药 治疗,遂至我院门诊 求诊。诊见:胃脘部 胀痛,纳差,嗳气,反 酸,心烦,精神倦怠, 舌淡红,苔薄白,脉 弦细。中医辨证:肝 郁脾虚,胃失和降。 洽以疏肝健脾,和胃 降逆止痛为法,方用 逍遥散加减。处方: 柴胡10克,当归1...
-
消化功能障碍 妙方加乌梅一药
刘某,女,42岁,2003年11月初诊。患者3月前,曾患感冒发热,病后形瘦乏力,胃纳不佳,西医诊断为消化功能障碍,也曾服中药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之类,效果不佳,故来就诊。见其面色少华,胃中时有灼热,食欲不振,头昏乏力,大便量少不爽,小便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无力。 辨证属气阴两虚,胃阴不足,肝木承土,运化失常。治以益气养胃, 柔肝助运。 方药:党参12克,生黄芪15克,乌梅10克,生麦芽12克,枸杞子12克,鸡内金12克,金石斛9克,黄连5克,神曲9克。水煎服,每日1剂,5剂。 二诊:药后精神好转,饮...
-
在消化领域内优化联用中西药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简介:危北海, 男, 教授, 主任医师, 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已50余年, 擅长治疗脾胃病、肝胆病、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 是国内脾胃学说开创人之一, 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脾胃理论知识库, 多达400万字。 自1979年至今, 共获得国家卫生部和北京市科委等科技进步成果奖24项, 共发表学术论文112篇,担任6部学术著作的主编、 副主编, 1992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现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 副秘书长。 [...
-
通络止痛 李德江创方治疗食管炎
名医治食管炎(血瘀型)方 处方:生地、红花各9克,桃仁12克,牛膝10 克,三棱、莪术、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桔梗、川芎 各5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治疗食管 炎,中医辨证属血瘀型。症见胸骨后刺痛,吞咽梗噎, 舌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 创方者:李德江 名医治食管炎(气虚型)方 处方:黄芪18克,山药、党参各15克,白术、茯 苓、法半夏各9克,陈皮、木香各6克,砂仁、炙甘草 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脾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