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 第2页
-
小儿咳嗽伴气喘 唐为勇教授古方的联合使用
唐为勇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名中医。从事中医儿科50余年,学验俱丰,尤其对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颇有心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擅用自拟的固表方、肺喘方、疏解合剂,提倡扶正达邪的学术思想,临床疗效显著,受到广大患者欢迎。 笔者有幸能跟随唐老师抄方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家庭的核心是孩子,孩子的核心是护理 唐老师在门诊看病,结束就诊最后常常跟家长讲的一句话就是“家庭的核心是孩子,孩子的核心是护理”,对这...
-
外感咳嗽古方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
周南山,男,1941年出世,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中医专家,曾任区卫生局副局长、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曾担任成都中医学院函授大学潼南函授站站长,并主讲《黄帝内经》《医古文》等课程。在省(市)级以上医学期刊宣布学术论文50余篇。 周南山擅长于外感咳嗽病的医治,他以为咳嗽病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医治起来却颇为扎手,有咳嗽数日不愈者,有重复咳嗽数月难痊者。周南山从医50年,在外感咳嗽的医治中常常运用麻杏石甘汤、二陈汤、千金苇茎汤、止嗽散等四个古方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 风寒袭...
-
古方阳和汤临床新用
药物组成:熟地30克,白芥子(炒研)6克,鹿角胶9克 (烊化),肉桂3克,炮姜2 克,麻黄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痈疽阴证、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症见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 本方是王洪绪编著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中刊载的专治一切阴疽的名方。 阴疽多由人体阳气不足,气血虚损,邪气侵袭从寒化所致,或寒邪乘虚内侵附于肌肉、筋骨、血脉之中壅滞而生。局部皮色不变或呈灰色,全身呈虚寒证候表现。治宜大补气血,散寒通滞。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营血为主药i鹿...
-
古方八正散的临床新用
八正散是宋代大观元年陈师文等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通淋名方。 药物组成:车前子 12克,瞿麦15克,扁蓄15克,滑石18克,山栀子12克,生甘草 3克,大黄(用面裹煨去面切焙)9克,木通 12克,灯芯草适量作药引,水煎去渣温服。 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症见小腹急结,腰腹胀痛,小便淋涩混赤,尿频尿急,甚或癃闭不通,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实者。 该方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之淋证而设。湿热下注膀胱,水道不利,故小便赤,淋沥涩痛,甚或癃闭不通;热邪上蒸,故口燥咽干;下蕴肠道,传导失常,故大...
-
寒热体质 喝茶有别:附古方
许多人都喜欢喝茶,当然.适量喝茶对身体有上定的好处,但是喝茶不能盲目,需要辨明自己的体质,根据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这样才可以起到防病治病、营养保健的功效。 常见的茶叶有绿茶、红茶、黑茶(普洱茶)、清茶(铁观音、乌龙茶)等几类。这基本上是根据茶叶的发酵程度来划分的。一般来说,绿茶、铁观音发酵程度较低,属于性凉的茶。乌龙茶、大红袍属于中性茶。红茶,普洱茶则属于温性茶。 治寒热肌瘦方:木香(一两) 鳖甲(一两酥炙黄去裙 ) 川大黄(半两锉微炒) 当归(去芦洗净焙半两) 槟榔(三个) 陈皮(汤浸去白焙秤半两) 柴胡...
-
论中医经方和古方剂量折算
经方本原剂量经现代考证后,已确证《伤寒论》中经方1两等于现代13.8克,千年之谜似已冰释。但按此折算标准选择经方剂量,仍然令人难免有所顾虑。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的剂量为四两,按前折算标准的剂量合55.2克,而临床应用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用10~30克即可达到满意疗效。又如小柴胡汤中,半夏用量为半升,按照伤寒名家郝万山教授提出的折算标准,其剂量约为50~60克,这与《中国药典》规定的3~9克的用量范围相去甚远。故此折算标准仍然难以作为临床处方用量的参考。 笔者通过对《伤寒论》所载方剂...
-
经典名方 尊崇古方出处原义 正本清源
•经典名方是历代医家实践的宝贵经验结晶,功能主治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的一项重要关键信息。功能主治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药品的临床价值及其上市后的合理、有效、安全使用,也是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生命力的体现。 •经典名方应用历史久远,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和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原方出处记载的功能主治可能已不符合当前中医药理论发展与临床实际需求,应以服务现代临床应用和满足当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目标来界定经典名方的功能主治。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