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 第6页
-
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 中医药专方辨证论治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 黄玉凤,汤莉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中医药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 种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占育龄期妇女的 5% ~ 10% [1] , 占无排卵性不孕症患者的 30% ~ 60%,近年来发病率 呈上升趋势 [2] 。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月经后期”“闭 经”“不孕”“癥瘕”等范畴 [3]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尚 未达到比较理想的预期治疗效果,而中医药治疗的优...
-
妇女绝经后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辨证论治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发生的一组临 床综合征, 是由于性激素波动或减少而出现的一系 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 范畴 [1 ] 。此病好发于46 ~56 岁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以烦躁、 潮热、 盗汗、 头晕、 失眠、 畏寒、 倦怠乏力、 体痛、 肢体麻木和皮肤蚁行感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是 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相关资料显示, 当前全球 范围内超过 50 岁以上妇女数量处于逐年增加的趋 势, 预计截止至 2030 年该类人群数量可能...
-
不孕症 辨证治法处方
兰某,百货公司职工,1983年5月27日初诊。 已婚5年不孕。24 岁结婚,婚后夫妻同居,性生活正常,迄今未孕。平素月经错后 7~10天,经前乳房胀痛,月经量中等,无痛经史。妇检除子宫后位外,余无异常。平素偶觉心悸,末次月经为1983年5月20日。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不孕症。 辨证:肝肾亏损,冲任不足。 治法:滋养肝肾,调补冲任。 处方:菟丝子20 克,归身10克,川杞子lO克,党参15克,白术lO克,覆盆子10 克,肉苁蓉15克,狗脊10克,仙灵脾15 克,大枣10克。6剂,每日1...
-
白带病分型加辨证施治
对于白带病中医根据其病因、病性等,确定治疗方法,对病情多作整体考虑,治疗用药上有其独到之处,原则上是分型加辨证施治。 脾虚型带下色白、无臭味,患者少气乏力,食欲减退,大便溏薄,下肢轻度浮肿,舌苔白。宜采用健脾化湿的中药治疗,常给予含有党参、山药、茯苓、苍术、车前子等药材组方的中成药愈带丸,每日服2次,每次服用15克。 湿热型带下色黄,黏稠有臭味,小便黄赤,舌苔黄。宜采用清热化湿的中药治疗,可给予含有黄芩、黄柏、猪苓等组方的中成药治带片,每日服3次,每次服5片。 肝火型带下症状为阴部瘙痒,灼热刺痛,局...
-
子宫肌瘤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因 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 而成.所以中医对子宫肌 瘤治疗.一般是从调理气 血、化瘀散结、补益冲任着 手.通过全面调理女性各 脏器功能,调整内分泌.改 善微循环,清除体内淤积. 从而达到消除子宫肌瘤的 目的。 子宫肌瘤这个病名中 医文献上虽然没有记载.但 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属于 中医“瘕”范畴f瘕:中医指 腹腔内结块的病).与感受 风寒、郁怒气滞及气虚血滞 有关。中医以活血化瘀、软 坚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 痰、兼调寒热。同时。必须根 据患者体质的强弱及具体 病情随证施治。...
-
辨证继发性不孕2年 方治湿瘀阻滞胞脉不通
秦某,26岁,工人, 1989年11月13日初诊。 继发性不孕2年。15 岁初潮,月经周期规则,量 中等,7天干净。自1987 年1月人流术后,迄今未 避孕亦未孕。今年2月份 始,无明显诱因出现经前 经后恶心呕吐,月经量中 等,色鲜红,夹少量血块, 平素两少腹隐痛,带多色 白,质稠,末次月经为 1989年10月25日,经净 后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 影示:双侧输卵管伞部不 完全性梗阻,左侧输卵管 积水。 诊断:不孕症。 辨证:湿瘀阻滞,胞脉不通。 治法:养血化瘀,健脾 除湿。 处方:当归10克,川 芎10克,...
-
胎漏与胎动不安 流产先兆用中医辨证治疗
怀孕后阴道不时少量流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妊娠期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称胎动不安。胎漏与胎动不安常是流产的先兆,除注意休息外,还可用中医辨证治疗。 (1)肾虚型: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腰酸腹坠痛,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舌淡苔薄白,脉沉滑。治法宜固肾安胎益气,以寿胎丸加减,方药为菟丝子、阿胶(烊化)、白术、益智仁各10克,覆盆子、杜仲各12克,桑寄生、续断、党参各15克,水煎服。 (2)气血虚弱型: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薄,腰腹胀痛或坠胀,伴神疲肢倦,面色 白,心悸气短,舌质淡...
-
辨证不孕症 气血调和胞宫温暖摄精成孕
王某,35岁, 干部,1991年4 月5日初诊。 结婚已11 年,夫妻同居,男方 精液检查正常,未 避孕迄今未孕。15 岁月经初潮,经行 规则,量中,色暗, 夹块。经前右偏头 痛。平素带下量 少,腰腹冷痛,大便 微溏。1991年3月21日输卵管通液及造影示 输卵管不通。近年来体态丰腴,常觉腰腹冷痛, 纳可,大便溏,每日1~2次,末次月经为1991 年3月21日。舌质稍暗,苔薄黄,脉沉细。 诊断:不孕症。 辨证:肝肾阳虚,痰湿郁阻,胞脉不通。 处方:制附片10克(先煎),当归10克, 川芎10克,赤芍10克,...
-
产后缺乳 体穴按摩 辨证用药膳
母乳是婴儿最天然和最理想的食品,然而不少新妈妈却在产后缺乳,为此苦恼不已。乳汁的分泌与乳母的精神、情绪、营养状况、休息和劳动都有直接关系。任何诸如忧虑、惊恐、烦恼、悲伤等精神上的刺激都会减少乳汁分泌。新妈妈在保持心情愉快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食通乳的水果和食物,配以体穴及耳穴按摩,使新妈妈乳汁丰盛不断。 耳穴按摩、适吃具有通乳功效的食物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均可达到催乳的效果。 体穴按摩 乳根穴在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左右乳房各一个穴。按摩者用中指点按被按摩者乳根穴1分...
-
产后恶露不尽50天 路志正辨证方
王某,女,37岁,2014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主诉产后恶露不尽50天。患者于4月25日剖腹产一健康龙凤双胎后,恶漏一直不断,至42天时突然出现出血量增加,颜色鲜红,渐至暗红,现仍有恶露,伴下腹隐痛,平时汗出如滴,以自汗为主,纳呆,近日出现胃脘部胀痛,食后痛甚,空腹疼痛减轻,夜寐尚可,时伴有腰膝痛,二便调,四肢关节疼痛,伴右侧偏头痛,望其面色萎黄,精神欠充,舌体胖、舌质暗红、苔薄白微滑,诊其脉细、尺稍弱。 路志正辨证后认为,证属气阴不足,冲任不调,治宜益气养阴,和胃畅中,佐以止血活血为法。...
-
产后左下肢疼痛 辨证治法处方
黄某,26岁,会计,1993年2月20 日初诊。 产后左下肢疼痛,阴道流血未净1 月余。自诉于J993 年1月4日因滞产而行剖宫产分娩,手术经过顺利,产后1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疼痛,甚时痛连髋部,以掣痛为主,活动、翻身受限,曾用青霉素治疗、中药外洗不效。左下肢疼痛不能行走,触地尤甚,右腕关节疼痛,自汗,恶露时有时无,量少,色暗红,迄今未净,纳少,夜寐欠佳,二便正常。望其面色苍白,痛苦面容,形胖,由夫扶来就诊。左下肢被动体位,皮色如常,无明显触痛,外形与右下肢无异,脉虚细,舌淡红,苔薄白。 诊断:①恶露不绝;⑦...
-
中医辨证治疗 挽救“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中医称之为妊娠腹痛、胎漏下血。若无阴道出血,而仅有腰腹酸胀坠痛者,则称为“胎动不安”。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原因多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气固则胎有所载,血有所养,胎孕可正常生长发育;反之,则发生胎漏,胎动不安等证。 中医辨证治疗,多分为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跌仆伤胎四型。现分述如下: 1、肾虚型 主要症状: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下腹坠痛,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有自然流产史,舌淡苔白,脉沉滑,两尺脉弱。治宜补肾安...
-
中医从本治疗乳房增生辨证求因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临床以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为主症,且多与月经周期、情绪变化、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或伴乳头痒、痛、溢液等。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乳腺增生明显增加了癌变的危险。因此,当引起重视。 中医治疗乳房增生性疾病,本着辨证求因、从本治疗的原则。 补肾助阳、调补冲任肾气、天癸、冲任构成一个性轴,同时作用于胞宫和乳房,而肾为性轴的核心。若肾气不足,天癸不充,冲任二脉不盛,胞宫与乳房必同时受累而发病。临证可出现月经经期紊乱、经量减少或淋漓不尽、闭经、不孕等征候,也可出现乳房结块胀痛等...
-
辨证气虚自汗兼阳虚恶风寒
彭某,女,37岁,门诊病例。 2004年6月30日初诊:诉恶风畏寒自汗5个月。患者临产时感受风寒,出现恶风、畏寒、自汗,病已5个月。症状愈来愈甚,至今已漏汗不止;伴见口干、喜热饮,下肢厥冷而酸软无力,站立行走均感困难。患者寒冬临产时所着棉装,至今不仅未减1件,而且还外罩风衣、风帽,特别畏风;坐必居于屋角而谨避风吹。就诊时症状如前,舌苔薄白,脉虚细。 辨证:气虚自汗兼阳虚恶风寒。 治法:益气敛汗,温补肾阳。 主方:玉屏风散合右归丸。 处方: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0克,熟地15克,山药10...
-
采用辨证治疗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最初感觉乳房肿胀疼痛,有硬结,表面皮肤红热,同时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炎症继续扩大,疼痛剧烈,上述症状加重。若治疗得当,多数消散痊愈;若失治或误治则可形成脓肿。中医学称之为“乳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辨证治疗。 初期乳头肿胀,乳汁停滞不下,乳部坚硬壅塞较剧。舌红,脉红数。治宜清热解毒散结通乳。药用金银花20克,连翘12克,皂刺10克,蒲公英10克,瓜蒌皮10克,茯苓10克,红花6克,陈皮10克...
-
安胎中药也要辨证选用
桑寄生:性平,味甘,有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固冲任、安胎之功,多用于肝肾精血亏虚之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常与阿胶、川续断、菟丝子等同用。 砂仁:性温,味辛,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适用于妊娠初期胃气上逆所致之胸闷呕吐、胎动不安等,常炒熟研末单用,或配苏叶、藿香、黄芩、白术、当归等一同使用。 艾叶:性温,味苦、辛,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之功,适用于下元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的胎漏下血、胎动不安,常与香附、当归、小茴香、川续断、桑寄生等同用。 紫苏:性微温,味甘、辛,具有解表发汗、宽胸利膈、顺...
-
放环后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中医辨证施治
余临证每见放环后妇女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以中医辨证施治常获良效。 经量过多 妇女放环后常见月经量明显增多,出血甚者常致贫血,应积极调理,中医认为环卧胞宫,损伤冲任二脉。环为异物,常可郁而化热,热迫血行致使经血流溢无度。久之气血不足,体质虚弱,摄纳无权,使冲任不能约制经血所致。或致体内瘀血内聚,瘀血不去,则新血难安。 临床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别采用清热止血,凉血止血,益气止血,化瘀止血诸法,缓则治其本,多采用安冲固冲以治本,使冲气安则血海宁。立方常用《傅青主女科》治疗月经过多之加减四物...
-
经前期综合征 中医辨证分型治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育龄妇女在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西医治疗主要是纠正水钠潴留和控制神经症状,中医辨证分为以下三型: 心脾两虚型:症见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纳欠佳,月经量多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养心脾。 方药:党参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白术9克,茯神9克,生姜6克,远志9克,郁李仁6克,木香9克,炙甘草9克,龙眼肉12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肝郁气滞型:症见经前乳房胀痛,下腹胀满连及...
-
月经不调用中医辨证治疗 疗效不错
月经不调主要是指月经周期,持续时间,月经色、量、质发生异常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主要包括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过少,经期延长、崩漏等,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不错。 月经过多:月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正常者称“月经过多”,一般月经以30-80毫升为适宜,超过100毫升者为月经过多。 气虚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晰;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坠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方药:人参、白术、升麻、地骨皮各10克,黄芪、海螵蛸、续断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
月经先期中医辨证施治疗效好
月经先期证又叫经期超前证、经早证、经行先期证。是指妇女月经周期至少连续两次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六、十七天潮者。中医辨证施治疗效好。 肝气郁结型:症见月经提前,经行腹痛,经前乳房胀痛、常伴有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善太息,胸胁胀痛或窜痛,嗳气,头痛,失眠,烦躁,下腹胀闷不适,或咽间有异物感,舌苔薄自,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方药:柴胡、菊花、茯苓、厚朴、枳壳、白芍、香附、青皮、陈皮、合欢皮、夜交藤、山楂、鸡内金、神曲、当归、丹参、旋复花各15克,半夏、川芎、郁金、代赭石、苍术、生姜、佛手各 lO克,甘草6克,水煎3次,合并...
-
辨证治疗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是妇科临床常见症和多发症,临床上多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单纯性子宫肥大、急慢性盆腔炎等疾病。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有血热、气虚、血虚、肝肾阴虚、血瘀等,治疗重在清热凉血,益气养血。 诊断标准: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或经量超过100毫升,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血热迫血:月经经期第2-3天,阴道出血量多,有的高达200-400毫升;血色深红,质稠,伴血热兼证,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则:清热凉血止血,佐以益气固涩,方用丹栀逍遥散合生脉散加减:丹皮、焦栀子、生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