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 第3页
-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中医辨证治疗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其特点是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疹块,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良好。 风寒型 皮疹呈白色或淡红色,瘙痒,遇风加剧,得暖则减,伴有恶风恶寒,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方用麻黄桂枝汤加减。 麻黄6克,桂枝、羌活、独活、荆芥各9克,白芍、白鲜皮各12克,生姜、甘草各3克。每日1剂,水煎服。 风块型 疹块色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剧、日光照射更为明显,得冷则隐,伴有微热恶心、心烦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辛凉解表,清热止痒,...
-
中医辨证治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春季多发,以突然发作、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痒而不痛、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本病易反复发作,一般病程在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发病多与风有关,如外感风邪、血虚生风、郁热风燥。治疗上以祛风为本,同时还要根据病程、虚实及受邪之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风邪束表型 每于风吹而发,表现为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色淡红或淡白等。多由卫外失固、风邪束表、营卫失和所致。治宜疏风解肌、调和营卫。取防风、知母、苦参各12克,当归、生地、蝉蜕各9 克,甘草、丹皮各6克。水煎服;一日2次。有恶寒症...
-
荨麻疹 瘙痒剧烈 辨证分型治疗
荨麻疹为最常见多发皮肤病,瘙痒剧烈,抓后起大小不一条状丘疹团块,时起时消,无定时发作,有的短期内治愈,部分迁延时间较长。其病因机较为复杂,在临床中对此病辨证分型治疗,获效明显。 胃热炽盛症见瘙痒难忍,抓后皮疹色红,烦躁不宁,胃脘灼热,口苦口渴欲饮,溲黄便干,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证属胃火炽盛,风邪侵袭。治宜清胃泻热疏风。方取:生地30克,丹皮12克,黄连10克,石膏10克,天花粉10克,知母10克,大黄12克,木通6克,蝉蜕9克,白鲜皮12克,蛇床子10克。水煎服,日1剂。 脾胃虚寒症见皮肤...
-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病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红,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绵难愈。总之,该病属湿热,血热,湿阻,血燥所引起。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脉证,选方用药,不可拘泥成方。 本病的治疗,辨别皮疹的湿、热、风对于立法非常重要。皮损分布、颜色、性质的不同是湿疹辨证的依据,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背部的属阳;屈面、腹部属阴;头面、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下肢及阴部的多属湿。同时结合脉、舌的变化加以全面分析,舌红为血分有热;苔黄腻为热在肝胆;苔白腻为湿...
-
辨证分型治疗手足皲裂性湿疹可收佳效
手足皲裂性湿疹是冬季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病程不一,可达数月甚则数年不愈,四季均裂。临床观察,虽是皲裂,但皮损与症状却截然不同,有的反复起水疱,痒感剧烈。有的起水疱较少,以干燥皲裂为主。另有除皲裂外,伴灼热痒感。总之,本病病因比较复杂,但如按皮损表现,结合症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可收佳效。 湿热蕴结型症见皮肤皲裂,肤色潮红,内有较多粟粒至高梁粒大丘疱疹,或有少许黏液渗出,边缘不清,触之皮损灼热,痒感剧烈。口苦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纳食不香,小便色黄,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濡数。治宜:健脾除湿清热...
-
中医辨证治疗湿疹效果较好
湿疹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伴有瘙痒、糜烂、渗出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疾患,中医称湿疮、浸淫疮、血风疮、粟疮等,特殊部位的湿疹又称旋耳疮(耳周湿疹)、四弯风(肘窝、腘窝湿疹)等,中医辨证治疗此病效果较好。 湿热蕴肤型 发病快,病程短,皮肤潮红,有丘疱疹,灼热瘙痒,抓破有渗液,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治宜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 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水疱多者,加土茯苓、鱼腥草;热盛者,加黄连;瘙痒重者,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脾虚湿蕴型 发病较缓,皮肤潮红,...
-
甲癣 鸡爪风中医辨证施治
鸡爪风,又名甲癣,亦称灰指甲、油灰指甲等,多为手足癣日久蔓延,毒邪侵袭甲板,湿毒内蕴,加之肝血不足,爪甲失养所致,中医辨证施治疗效尚可。 湿热蕴结型:症见指甲远端或两侧有黄白斑点,渐扩展至全甲及甲下,甲板增厚,变脆,凹凸不平,色泽不良,或甲板变薄,翘起,其下蛀空,或甲板色红,甲沟红肿,或有脓包瘙痒刺痛,舌红,苔薄腻,脉滑数。 治当清热渗湿,方用清热渗湿汤:连翘30克,蒲公英30克,地丁20克,虎杖15克,白鲜皮12克,地肤子15克,蛇床子15克,萆薢12克,生薏仁20克,黄柏12克,丹皮12...
-
慢性湿疹 辨证血虚兼有风寒 治法
慢性湿疹 齐某,男,67岁,风疹反复发作7年余,曾多方治疗效果不显,每年冬末春初即易起病。2015年4月21日初诊,刻下症见:双上肢外侧对称性皮肤多发淡红色粟粒状湿疹,伴明显瘙痒,皮肤多处抓破结痂痕迹,颈后皮纹粗糙、增厚伴色素沉着,夜间因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睡眠,伴手足凉,口淡不渴,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血虚兼有风寒。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处方:《伤寒论》桂二麻一汤加减。蜜麻黄8克,杏仁12克,桂枝20克,炙甘草5克,干姜20克,大枣15克,茯苓10克...
-
干燥综合征 对燥痹辨证论治 蠲痹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以明显的口眼干燥为特征。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口干、眼干,同时可累及肾、肺、甲状腺和肝等多种器官,出现间质性肺炎、肾小管酸中毒、胆汁性肝硬化、外周及中枢神经损伤等表现。 该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不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者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女性多发,发病年龄集中于30~55岁。 历代古籍中,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的记载,但与该病相关的论述,...
-
国医大师李今庸重视辨证施治 四例皮肤紫斑的治疗
国医大师李今庸不仅中医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也极为丰富。在半个多世纪的医疗活动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想。现剖析如下,或可有益于后学。 强调理论指导临床 中医药学理论是对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反过来又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古往今来,读医书而不临床者有之,然而不读医书而能灵活地从事临床工作者却见之不多。没有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李今庸非常强调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定的医学理论指导,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正确的医疗活动。疾病是极其复杂的,疾病的变化...
-
禤国维教授辨证论治脂溢性脱发经验
脂溢性脱发(SA)又称雄激素性秃发(AGA),目前认为本病是一种雄激素依赖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秃发。临床表现为前额发际线后移,随病情进展可表现为头顶部毛发密度不同程度减小。本病属中医发蛀脱发、蛀发癣等范畴。广东省中医院禤国维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有“岭南皮肤圣手”之美誉,2014年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禤教授以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颇具特色,注重使用岭南道地药材,辅以外治法,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禤教授辨治脂溢性脱发经验总结如下,为本病的临床...
-
夏季虫咬性皮炎的中医辨证防治
每到夏季,虫咬性皮炎患者就较往日明显增多,其中又以婴幼儿为多。由于气温不断上升,蚊虫活动逐渐频繁,这是导致虫咬性皮炎患者增加的根本原因。而婴幼儿皮肤稚嫩,抵抗力较弱,故虫咬后易发生过敏性皮炎。 虫咬皮炎又称为“丘疹性荨麻疹”,常见致病昆虫有螨、蚊、跳蚤、臭虫、狗疥虫、鸡剌皮螨、米恙虫、蠓虫等。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皮损一般多发于躯干及四肢暴露部位,呈散在或群集分布的绿豆至花生米大小,如叮咬发生在婴幼儿眼周、手足背等组织疏松部位,还可引起大面积红肿...
-
神经性皮炎 辨证思维程序 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
本病因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且坚,故名牛皮癣。 其特点是皮损多为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剧烈瘙痒,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样变。 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性皮炎。 【主要病因病机】 1.初起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硬领等外来机械刺激阻滞肌肤发而为疹。 2.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去濡养。 3.肝火郁滞,情志不遂,郁闷不舒,紧张劳累,心火上炎,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为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
-
中医采用辨证分型治疗雀斑
雀斑是常见的一种面部斑点状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颜色呈黄褐色或咖啡色,如同麻雀卵壳上的斑点,故名雀斑。本病多与遗传、内分泌系统失调、日晒等因素有关,好发部位多在眼眶及双颊。中医对本病多采用辨证分型治疗。 风火外袭型:本型皮损呈针尖至粟米大小黄褐色斑点,以颜面、前臂、手背暴露部位多见,在被日晒后色素加重,舌脉如常。治宜祛风泻火,方用犀角升麻汤加减:水牛角30克 (先煎),升麻10克,羌活 lO克,防风12克,绿豆衣 18克,白附子5克,川芎lO 克,红花10克,生地1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冬仁瓜12克,甘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