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脾胃 第67页

脾胃 第67页

  • 毛德西从“脾胃虚寒夹滞”论治消化性溃疡

    毛德西从“脾胃虚寒夹滞”论治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并具有反复发作倾向的常见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历代医家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尤其是诸多当代名医,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本病做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为中医药防治消化性溃疡提供了新的思路。河南省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从脾胃虚寒夹滞立论辨治消化性溃疡,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将其辨证治疗思路及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虚”“滞”是贯穿消化性溃疡的突出病理特点 消化性溃疡可归属于中医学&...

  • 戈焰:脾胃经典养胃方法

    戈焰:脾胃经典养胃方法

      戈焰,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学会常委,全国名中医继承人。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各种内科疾病,效果显著。专长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道急、慢性炎症,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肠功能性疾病、慢性结肠炎、便秘以及胆囊炎、胰腺炎的中西医诊治。擅长肝病专科,对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脂肪肝、肝硬化等肝病有独特治疗经验。   名医   白衣飘飘英姿飒爽   当记者问起戈焰选择当医生的原因,她...

  • 秋养脾胃食藕粉

    秋养脾胃食藕粉

    秋季正是莲藕上市之时。秋藕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是老年人秋季补养脾胃的好食材。生藕味甘性寒,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将藕加工至熟后,其性由凉变温,功能变为健脾开胃,止泻固精。尤其是把藕加工制成藕粉,更是老年人食补佳品,既富营养,又易于消化,更有养血止血、调中开胃之效。平时脾胃不好的老年朋友,更宜多吃一些藕粉,也可自己在家做藕粉。 制作方法 将较老的藕洗净拭干,连皮切成薄片,为了加快干燥的速度,可先蒸5分钟,然后将藕片平铺在干净的纱布上晒干。等晒干、晒透之后,再放...

  • 例举几种脾胃病常见病 经方加减

    例举几种脾胃病常见病 经方加减

    脾胃同居中焦,经脉相互络属:表里相通,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脾胃往往同病,相互影响较深:湿困于脾,脾不运不升,则胃不纳不降,可见胃脘胀满、食少恶心、呕吐呃逆等。若饮食不节伤胃,胃不纳不降,则脾不运不升,可致腹胀泄泻等。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 笔者例举几种脾胃病常见病证如下: 心下痞 心下,指胃脘。心下痞,是指胃脘部的满闷堵塞,按之柔软不痛的病证。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脾胃疾患,可见于各种胃炎、胃溃疡、幽...

  • 夏季不少脾胃不适 三个典型案

    夏季不少脾胃不适 三个典型案

    每到夏季,门诊就会遇 到不少脾胃不适的患者。究 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不良 生活方式引起的。在此,挑选 三个典型案例,希望大家引 以为戒。 【案例一】文小姐是一位 每天坐在空调房上班的白 领.日常工作压力大.经常熬 夜.精神紧张.饮食与作息都 不规律。尤其在夏天.面对电 脑总觉得口干舌燥。为了降 火.她常喝凉茶.餐后吃雪糕 降暑。不久,文小姐上吐下 泻,茶饭不思、手脚冰凉、浑 身无力。 夏天人体体力消耗较 大,需要加强脾的“工作”才 能不断地从食物中吸收营 养。但也往往由于过度运转, 造成...

  • 脾胃系疾病辨治心法

    脾胃系疾病辨治心法

    脾胃病总论 脾胃经常同病,寒热每多错杂,治当明辨。温脾附子干姜,补脾人参黄芪,健脾云苓白术,运脾厚朴陈皮,泻脾大黄黄连,醒脾藿香佩兰。诗曰:脾虚痰湿用六君,脾滞肥甘泻黄散。寒热错杂诸泻心,脾约肠燥麻仁丸。胃热清胃(散)寒建中,胃肠感冒正气散。土壅木郁大柴胡,肝木乘脾逍遥丸。 调脾心法 肾为先天脾后天,消化吸收代谢管。 脾实因滞生瘅热,脾虚气弱功能减。 启脾兰苍除陈气,清热泻脾疗脾瘅。 运脾陈皮与白术,脾滞健脾保和丸。 补脾四君温附理,参苓白术诸法...

  • 调理糖尿病 从脾胃入手

    调理糖尿病 从脾胃入手

    血糖为什么会升高? 现代医学认为是胰岛素不足所致。过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是设法补充胰岛素,或是刺激胰岛细胞的分泌。 但现代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不足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机体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糖游离在细胞外,看似血糖很高,而真实的情况却是机体组织细胞内处于缺糖的状态,久之肌肉缺乏养分而松弛。 正是因为组织内处于这样一种糖缺乏的状态,所以机体启动各种方法来设法补充。患者能够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易饥,要多食,这是身体的本能。因此,治疗糖尿病的关键问题是要设法解决糖的利用问题。...

  • 慢性鼻炎调补脾胃

    慢性鼻炎调补脾胃

    小胡今年11岁,已—上小学六年级。去年春季患重感冒治好后,又得了鼻窦炎,鼻子常流出浓涕,鼻塞呼吸不畅,晚上睡觉还打鼾。请耳鼻喉科医生开过不少治鼻炎药,内服与外滴并用,治疗半 年多了,仍未能治愈。后来胃口也差了,不想吃饭,人也瘦了许多,每天回家一上楼梯总是气喘吁吁的。 看着儿子的病久治不愈,小胡的妈 妈心急如焚,决定找中医试试。她带儿子来到中医院,老中医何主任为小胡看舌把脉后说,这孩子脾胃已虚,只有健脾补气,调养脾胃才能治好鼻炎。他开出了中药处方: 党参15克,黄芪12克,白术10 克,茯苓12克,淮...

  • 防治口唇干燥 脾胃积热出现津液不足

    防治口唇干燥 脾胃积热出现津液不足

      天干物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的水分也随之流失,使得阴血亏损、耗伤津液。另一方面,寒冷季节人们往往爱吃一些肥厚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导致体内脾胃积热,进而出现津液不足、口唇干燥等症状。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陈红涛主任医师提醒,要想缓解上述不适,首先要注意多喝水,保持环境中的湿度,适当使用润唇膏等。此外,可以泡上一杯“双冬茶”,日常饮用。取麦冬、天冬各10克,可加少许白砂糖,放入杯中,用300毫升左右的开水加盖冲泡10~15分钟左右即可。   麦冬的功效被总结成四句话...

  • 尴尬口臭问题 最重要是调理好脾胃

    尴尬口臭问题 最重要是调理好脾胃

      中医认为,口臭病多由脾胃积热或食积不化所致。有些人口臭较为严重,可以闻到自己的口气。但有些人需要通过他人反映,才意识到自己有口臭。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口臭病患者的正常社交和心理健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指出,如果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小肠不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精华,食物达到大肠时会形成食积滞留肠道,并释放臭气。食积会使老年人容易患上感冒,并出现口臭、胃口欠佳和腹胀等问题。因此,要祛除令人尴尬的口臭问题,最重要是调理好脾胃。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口臭病的祛除最重要是调理好脾胃

    口臭病的祛除最重要是调理好脾胃

    中医认为,口臭病多由脾胃积热或食积不化所致。有些人口臭较为严重,可以闻到自己的口气。但有些人需要通过他人反映,才意识到自己有口臭。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口臭病患者的正常社交和心理健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指出,如果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小肠不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精华,食物达到大肠时会形成食积滞留肠道,并释放臭气。 食积会使老年人容易患上感冒,并出现口臭、胃口欠佳和腹胀等问题。因此,要祛除令人尴尬的口臭问题,最重要是调理好脾胃。 口臭偏方释疑 口臭...

  • 中风病从痰论治尤重痰热 顾护脾胃选药有方

    中风病从痰论治尤重痰热 顾护脾胃选药有方

    丹溪学派中风病诊治规律文献研究 朱震亨 ( 1281—1358) ,字彦修,号丹溪,金 元四大家之一,尊其为宗师的医家学者众多,分布 广泛,后世称以朱丹溪为代表的医家为丹溪学派 ( 滋阴派、养阴派) ,其历经三百余年的传承与发 展,学术成就显著且学术影响深远 [1 ] 。丹溪学派 理论体系中,对中风病的防治突破陈规,主张治痰 以治风,中风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 血,其从痰论治的观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2 ] 。 本研究通过梳理古籍文献中丹溪学派代表医家的代 表性著作,检索关于中风病的医话、...

  • 基于《黄帝内经》从脾胃理论预防中风复发

    基于《黄帝内经》从脾胃理论预防中风复发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据流行病学统计,平均每40s即有人发病,每4min便有患者因其丧失性命[1]。另外,其高复发率的特点不仅影响患者自身,还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讨中风的发病机制,预防其复发是临床亟须解决的问题[2]。纵观中风历史沿革,前人之述备矣,然各有所长,笔者采撷众说,略述浅见,简要阐述脾胃论治理论对预防中风复发的重要性。 1 略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年长则求之于腑” 《素问·热论》曰:“病热少...

  • 从脾胃论治心悸验案1则

    从脾胃论治心悸验案1则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 惊惕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1], 又称“心动悸”“惊悸”等, 病名最早出现于《伤寒杂病论》。张其梅主任医师从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20余年, 临床经验丰富, 擅治心血管方面疾病。现介绍张其梅主任医师运用中医辨证思维治疗心悸医案1则。 1 病因病机 心悸多因体虚、感邪、情志不畅所致, 病位在心, 与脾胃密切相关。《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其...

  • 调理脾胃治疗高脂血症

    调理脾胃治疗高脂血症

    刘宗莲,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特需门诊主任。全国第二届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北京名中医身边工程”专家团队负责人。 路志正认为,高脂血症多见于过食肥甘,形体肥胖,又缺乏运动的人,这与中医的“脾失健运”有关。一旦脾失健运,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小肠不能分清泌浊,水湿不归正化,则水不化津液而成湿,谷不化精微而聚浊,浊聚成痰,痰浊阻滞血脉,痰瘀互结,沉积脉中,就形成高脂血症。临床高脂血症以肥胖乏力、夜眠打鼾、头晕头重、脘痞腹胀、食后犯困、颜面油...

  •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

    中医学认为,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好,则人体营养充足,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人体所需营养不足,身体羸弱,疾病丛生,影响健康和长寿。下面有常见六种胃的问题,不妨对照一下自己的情况。 症状1: 一觉醒来,突然感到头昏脑涨 身体发热,胃腹部冷痛、胀气 还伴有恶心想呕吐的感觉 诊断 这种症状大多属于脾湿外感型脾胃疾病。可用平胃散加杏仁、葛根、藿香、桂枝、羌活、防风等辛散祛风和胃的良品,一同服用。此外,还可以将它们与瘦肉或牛肉共煮,不但味道鲜美,...

  • 脾胃食积有治法

    脾胃食积有治法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脾胃不舒,如消化不良、嗳气、腹胀及腹部不舒等食积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老年人出现食积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吃得太多“堵住了”,而是由于吃得不对,没能根据自己体质特点“辨证进食” 所致。 根据中医临床观察,脾虚、脾湿、胃寒、胃热、肝郁、肺热等老年人,最容易产生食积。如脾湿体质的老年人,常觉得口水多、痰多、下肢浮肿,若食用肥甘厚味的肥牛肉、肥猪肉等,就会加剧脾湿程度,妨碍脾胃消化,进而导致食积。所以在...

  •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治浅表性胃炎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治浅表性胃炎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马骏是第2~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国医名师;“理清温润通补”理论是马骏在长期从事脾胃病证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疗效显著。现将马骏的学术经验及相关临证验案介绍给广大读者,以期对指导治疗脾胃病临床有所裨益。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主升,胃主降,脾气不升,不仅不能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其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水液的功能亦发生障碍,同时其统摄、升提内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完成。胃气不降,则传化无度,壅滞成病,不仅饮食不能顺利下行,而且经初步消化...

  • 基于调理脾胃法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浅析

    基于调理脾胃法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浅析

    失眠是一种身体不适的症状,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经历,失眠症更是一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可以表现为早醒、难以入睡、睡眠时间过短和因睡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日间精神或行为异常的多组症状。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显示,失眠症的患病率在10%~48%之间不等[1],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有长达10年的病程[2],失眠症正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长期困扰着大众的身心健康。 在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方案中,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心理疗法主要通过对患者进行睡眠教育和放松训练等方式,纠正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睡眠态度,此方法没有不良反应...

  • 脾胃寒热错杂证与抑郁症的关联

    脾胃寒热错杂证与抑郁症的关联

    抑郁症为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之一,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抑郁症属于中医神志性病变范畴,中医从“神志”与人体五脏、阴阳的关系出发辨治抑郁症,疗效颇佳。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所致的阴阳失衡与脏腑功能失调是抑郁症重要的发病因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情志疾病关系密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上脾胃疾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证,多诱发精神类疾患,故脾胃寒热错杂证与抑郁症的联系密切,现笔者将二者的联系浅述如下。 1 寒热错杂现象在抑郁症中的表现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与快感...

  • 莲肉茯苓糕 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大便稀溏等

    莲肉茯苓糕 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大便稀溏等

    莲肉茯苓糕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冯时茵中药师 材 料 莲子肉、糯米(或大米)各200g,茯苓100g,白糖适量。 做 法 将莲子肉、糯米(或大米)炒香,茯苓去皮,共研为细末,白糖适量,一同搅匀,加水使之成泥状,蒸熟,待冷后压平切块即成。 功 效 茯苓为补脾利湿药,与莲子肉、糯米同蒸糕食,则补脾益胃之功尤著。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大便稀溏等。...

  • 眩晕治则 调理脾胃化痰息风处方

    眩晕治则 调理脾胃化痰息风处方

    血管痉挛性眩晕属眩晕病范畴,常继发于中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硬化,个别青年人因精神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烟酒过量等,也极易发生。症见天旋地转、不能睁眼,甚至恶心、呕吐、不能站立。 该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阻;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因火而动;或季节变化、起居不慎、外风引动内风、因风而动等,均可使痰浊之邪随之上犯于脑而发眩晕。 治则:调理脾胃、化痰息风。 处方:茯苓、钩藤、白芍各20g,炒山楂、炒神曲、炒麦芽、郁金、白菊花、葛根各15g,天麻12g,陈皮、清半夏各10g,僵蚕、全蝎、蔓荆...

  • 调节脾胃气机治疗老年颤证

    调节脾胃气机治疗老年颤证

    中医学脾胃理论历经长期的实践、发展日臻成熟,尤其是脾胃气机升降理论,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治疗颤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亦称“振掉”“颤振”,“掉”即为肢体震颤摇动之意。《医学纲目》记载:“颤,摇也;振,动也……此证多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亦有风夹痰湿,治各不同。”西医学中震颤麻痹、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

  • 过节吃撑,怎么破?脾胃病科专家为你开出消食方!

    过节吃撑,怎么破?脾胃病科专家为你开出消食方!

    今天是中秋佳节,正式开启3天的小长假。节日期间,亲朋好友欢聚,吃得多运动少,易消化不良,如饱胀感,没有胃口,甚至呕吐,腹痛;大便臭味重。家庭可常备保济丸、保济口服液、保和丸。也可用以下几个食疗方。 1 白萝卜。煲鸡汤、牛腩、羊肉、猪骨的时候放一点白萝卜可以起到消食理气的作用。 2 山楂。山楂泡水消食的作用非常好,尤其是肉食。煮肉时加入30g~50g山楂还可以让肉更容易烂,且不油腻。 3 金橘。与前两种比,金橘的消食作用弱一些,但理气化痰,对吃得肥腻且痰多的人更适合。...

  • 脾胃不和之证建中和胃汤

    脾胃不和之证建中和胃汤

    处方组成:太子参15克,生北芪15克,紫丹参10克,川桂枝6克,杭白芍12克,广橘络6克,炒白术10克,大红枣10克,生姜片10克,鲜饴糖20克,生甘草5克。 方药歌诀:建中和胃太芪参,化裁活用小建中,加用橘络和白术,健脾和胃又温中。 功能主治:具有益气温中、健脾和胃的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脾胃不和之证。症见气短,心悸,手足烦热,腹痛喜按,小便自利或频数,舌质红或暗红或淡紫,舌苔白或微白或白腻,脉虚或虚细或虚细且涩或弦细或芤。 用法用量:每日1剂,煎煮2次,合约500毫升,分2次服用,早...

  • 焦虑体质与焦虑性脾胃病简析

    焦虑体质与焦虑性脾胃病简析

    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形态结构、代谢功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中有“抑郁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研究”项目中“气郁质”的总体特征是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常见表现有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古今文献未见有“焦虑质&rd...

  • 脾胃病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 中医方剂

    脾胃病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 中医方剂

    寒热并用的理论来源于《内经》,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正治法的升华,《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伤寒论》将寒热并用施之于临床,创立了一系列寒热并用的代表性方剂,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大黄附子汤等。寒热并用法既保留了药物固有的四性及功效,又通过合理的组合搭配,去性存用,体现了中...

  • 王生义治疗脾胃病临证验案

    王生义治疗脾胃病临证验案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中“胃脘痛”“嗳气”“胃痞”“便秘”等病证皆属其范畴,临床常见症状有胃脘胀满及疼痛、打嗝、反酸、便秘等。《黄帝内经》最早记录了有关脾胃病的解剖、生理病理特征,并奠定了理论基础[1]。如《素问·五脏别论》言:“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汉·张仲景《伤寒论》则提出了脾胃病的诊疗原则[2]。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的成书为脾胃病学说奠定...

  •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未有专论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未有专论

    张锡纯“脾胃病治法”未有专论,其论散见于各篇中,但也论之甚详。今就以下三点概述其要,以飨读者。   关于生理病理的论述 ①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又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张锡纯说:“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机,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皆为病态。”又说:“脾也者,原位居中焦,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②脾胃为坤土,能资生一身。张锡纯说:“《易》有之,至哉坤元,万物滋生,言土德能...

  • 脾胃病 陈宝贵心解

    脾胃病 陈宝贵心解

    脾胃之论,前人论之甚详。《内经》有太阴阳明论专篇,其余散见于各篇章中。综其要为:脾胃为仓廪之官,互为表里;脾胃属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五脏;脾为胃行其津液,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及至张仲景,倡导“护胃气,存津液”之要旨。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一书,专论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并创有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方。明清以降,叶天士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胃之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