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胃病 第4页

胃病 第4页

  • 胃病是脾胃虚弱所致 进食肉或胃

    胃病是脾胃虚弱所致 进食肉或胃

      不少胃病是由于脾胃虚弱所导致,适量进食一些动物肉或胃,可以起到较好的健脾益胃或养生保健作用。   猪肚 常吃猪肚有益胃病的康复,野猪肚效果更佳。   菜肴:生姜猪肚汤 猪肚一只洗净,生姜15克切碎,将姜末放入猪肚内,然后用线把猪肚头尾扎紧,慢火煲至猪肚酥软,将猪肚切丝,加适量食盐调味,汤、肚都可食用。生姜具有温胃散寒的作用,猪肚具有补养脾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纳食不振、心腹冷痛、胃脘胀满及虚寒型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病。   羊肉 羊肉具有健脾胃、祛寒冷、补虚劳、补气血、助元阳等作用。...

  • 李振华脾胃病辨治经验

    李振华脾胃病辨治经验

    我跟随李振华教授学习,最大的收获是老师缜密的中医临床思维和脾胃病学术思想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内经对脾胃均有虚、实的记载,《灵枢·本神论》:“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李振华教授在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研究中并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观察发现,脾胃病据统计90%以上都为脾胃气虚,创新性地提出,脾本虚证,无实证之论点。   “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其运化食物精微之功能赖于脾气,甚则脾阳。如脾失健运,饮食入胃,则不能及时和降,食物停留在胃,故胃多实证。其他如肝气郁滞横逆于胃,使其疏泄条达失常,胃气不能下降;或暴饮暴食...

  • 姜良铎运用气化升降理论辨治脾胃病

    姜良铎运用气化升降理论辨治脾胃病

      笔者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对脾胃病的治疗提倡从调动人体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脏腑之间生理功能协调出发,采各家之长,轻灵用药,以通为补,达到升降平衡得宜,气机转化正常。从各个脏腑的功能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胃主和降,脾主升清,大肠主传导,肝主疏泄,肾主关约等。由于消化系统有关的各个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彼此制约的关系,并以经络气血为媒介相互联系和传递信息,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所以临证辨治时,要有整体观。   升清降浊  为治脾胃基本大法   脾主升清,为脏宜藏,胃司降浊,属腑宜通,脾胃之...

  • 《回回药方》脾胃病诊治特色探讨

    《回回药方》脾胃病诊治特色探讨

    回族医药典籍《回回药方》 原书共 36 卷, 现仅 存四卷残本, 保留继承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中的 “真一 ” “四元” “三子” 与“四体液” “禀性” “疾病根 源” 说, 以及中世纪以来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基础理 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同时也融合了中医学 “元气 ” “阴阳” “脏腑经络” 等学说, 其所代表的回 族医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以下就 《回回药方》 中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治 疗用药特色做一探讨。 1 《回回药方》 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回回药方》 中将原发病因和继发病因...

  • 脾胃病治疗常用的方法

    脾胃病治疗常用的方法

      温病方证体系方法的运用重点在辨方证,一是先辨卫气营血、三焦病位,再辨方证;二是辨特征症后用方,突出辨证重点;三是复合方证用合方,此为温病方扩展到杂病治疗常用的方法。   方证论治强调以经典原著的原始方证为依据。要求医者必须熟谙《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的原文,掌握其中方与证相关的规律、方证效应的规律以及辨识方证的思路。因此,辨方证要有深厚的理论为依托,遵循前人已经建立的规范。温病方证体系方法的运用重点在辨方证,即温病方剂的适应症,从而迅速定出有效方剂。这个辨识方证的过程,同时也是辨认患病机体疾病演变...

  • 辛智科治脾胃病经验

    辛智科治脾胃病经验

    陕西省中医医院辛智科教授是陕西省名中医,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积有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本人有幸跟随老师学习,现将辛智科教授对脾胃病的认识及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对脾胃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中医认为,食物入胃,胃主受纳腐化,脾主吸收输布,脾胃是人体运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脾气主升,主运化,胃主受纳水谷、腐熟消化,主降浊。辛智科教授认为脾胃并居人体之中央,为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升降出入的运行状态全赖气化。脾气升则肝肾之气皆升,胃气降则心肺之...

  • 脾胃病 病在胃而关乎脾 健脾当和胃

    脾胃病 病在胃而关乎脾 健脾当和胃

    脾胃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在胃而关乎脾,盖脾与胃同居中焦,通过胃纳致脾运、脾升胃降、脾燥胃湿(润)功能的协调完成对水谷的纳化、谷精的输转以化生气血。脾胃病的发生是脾胃的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失衡而引起的病证,调治脾胃病以纠其偏,以平为期。但病位有在胃在脾之偏重,病性有实与虚之异,病势有逆与滞之不同,治病以求其平,贵在用药适中,用药不及不能纠其偏,若用药太过反伤其正,亦可致偏。   【健脾当和胃,燥湿防伤津】     胃为市,主纳谷消食,脾为使,主转谷化精,脾胃纳化相助以完成消化功能。脾转谷化...

  • 脾胃病常用药对经验整理

    脾胃病常用药对经验整理

    周春祥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浅述 周春祥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伤寒金匮教研室主任。吾师长期从事脾胃病的临床, 科研, 教学, 对脾胃疾病诊治经验丰富, 擅长以经方为 基础进行加减治疗脾胃病, 尊仲景之旨, 师其法, 不拘 泥其方, 其用药轻灵平淡, 辨证准确, 擅用药对, 屡起沉 疴。兹对吾师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经验整理如下, 与 同道共享。 1 常用药对 1. 1 太子参配薏苡仁 太子参益气健脾, 养阴生津, 用于脾肺气阴两虚。其性略偏寒凉, 药性平和, 属于清 补之品, 补而不滋腻, 气阴兼顾,...

  • 张声生脾胃病治疗用药特点举要

    张声生脾胃病治疗用药特点举要

    张声生运用祛湿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张声生教授从事脾胃病的研究30余年, 精研古籍, 学验俱丰, 师古纳今, 用药精当, 每能药到病除, 屡起沉疴。   脾胃运化水谷, 化生人体所需的气血津液;还能运化水液, 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滋养, 并将多余的水液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 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不仅水谷不能运化, 水液也不能正常输布, 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2]。同时, 脾喜燥恶湿, 湿邪侵犯人体, 常先困脾, 无论感受外界水湿之邪,...

  • 中医探究其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

    中医探究其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新解 李东垣, 名杲, 字明之, 晚号东垣, 金元四大家之 一。师从易水学派开山鼻祖张元素, 尽得其传, 为“补 土派” 的代表人物。其在南宋北金战乱年代, 根据人 民久居动荡, 饥饱无常, 脾胃多损的特点, 创立补土诸 方, 极富效验, 直至现在仍然适用于临床。当代对李东 垣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研究者甚多, 本文基于数据 挖掘对李东垣著作进行系统整理, 探究其治疗脾胃病 用药规律, 以期能够窥得一二, 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 践。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本文选用的研究资料均出自张...

  • 郁证性脾胃病治疗四原则

    郁证性脾胃病治疗四原则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蒋健     •基于临床实践及中医古代文献的梳理归纳,系统构建郁证诊疗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郁证概念、形态及诊疗特点的新见解,首次将脾胃病划分为“非郁证性脾胃病”与“郁证性脾胃病”两类,指出临床上部分患者看似脾胃病,实际乃是郁证表现,属“郁证性脾胃病”。     •郁证性脾胃病病因为七情不遂,病位在肝、心、脾,治需从郁论治为主,具体可分为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七情内伤所致肝病郁证、脾病郁证及心病郁证均可产生脾胃病类症状;其临床特征为具有情志类、脾胃病类以及脾胃病以外...

  • 脾胃病治疗浅析 益气健脾助胃纳运

    脾胃病治疗浅析 益气健脾助胃纳运

    新安王氏医学辨治脾胃病学术经验探讨   新安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领域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明显的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发源于江南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肇启于晋唐、形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并流传至今,以历史悠久、儒医辈出、医著宏富、影响深远著称于世,学术贡献卓著,临床成就突出,重视固本培元,用药风格灵动,是地域文明中认知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新安王氏医学”又称“富堨王氏内科”,其先祖为王履中先生,受业于冯唐程敏之先生,薪火相传,传至第六代王键先生,世代名医,效显乡里。   脾胃病包括现代...

  • 脾胃病治疗重调寒热

    脾胃病治疗重调寒热

    中医认为,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临床上脾、胃功能常相互影响。脾胃失调多表现为寒和热的病理现象,如饮食生冷、外感寒邪,可使脾阳不振,寒遏中宫,胃失和降,失去运化,此为寒证。若邪热入腑,湿热交阻,导致胃中郁热,火毒内壅,胃腑传导失畅,则为热证。临证之时,治寒以热,药用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助阳散寒;治热以寒,常用黄连、黄芩、栀子、黄柏、知母、石膏等清泻胃火。临床中也常见脾胃寒热错杂证,治疗多寒热并用,温凉互调,遵仲景诸泻心汤法,以黄连、黄芩、大黄与干姜、附子同用。李东垣著《脾胃论》倡升脾阳...

  • 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探析

    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探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心身疾病。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可导致人体脏腑气血失调,脏腑气血失调又可引起情志失调,可见疾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病直接影响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景岳全书》云:“脾胃伤于劳倦情志者,较之欲食寒暑更多也。”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病种繁多,发病率高,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情志因素是目前临床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1],本文主要探讨情志因素对脾胃病的影响。   1 中医“形神一体”观与现代“心身医学”关系 中医认为“...

  • 连建伟治疗脾胃病验案6则

    连建伟治疗脾胃病验案6则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 生命之本。 脾胃若病, 常 可导致各种疾病。 吾师连建伟教授, 治疗脾胃诸种疾 患,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 从整体出发, 灵活运用各 种方剂加减治疗。 今总结6则验案与同道共享。 小柴胡汤治不欲饮食案 患者某, 女, 67岁。 2007年4月6日初诊。 不欲饮食 1月余, 畏寒发热, 口苦, 心烦欲呕, 小溲少, 左关弦, 右脉缓, 舌苔薄黄边有白涎。 西医诊断: 消化不良。 中医诊断: 不欲食。 中医证型: 少阳病。 治以调和少 阳、 理气和胃, 拟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 柴胡10g, 黄...

  • 苏娟萍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探析

    苏娟萍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探析

    苏娟萍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苏娟萍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30余年,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其擅长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脾胃系统疾病,临床疗效显著。现将苏娟萍教授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病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 四逆散临床应用理论基础及组方思路 四逆散出自《伤寒杂病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其言:“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1]本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4味药组成,主治少阴枢机不利,阳气郁遏...

  • 中医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

    中医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

    第三届国医大师李佃贵杏林悬壶50余年,博采众长,衷中参西,在长年脾胃病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中首创浊毒理论,提出中医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并将化浊解毒法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   运脾醒脾,不喜补脾   朱丹溪《格致余论》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之人。”中医学中,脾不仅具有承载,受物的功能,还具有化物、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故说其既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运。近代医家江育仁认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李佃贵认为“脾少...

  • 沈舒文:脾胃病三维六纲辨证与维度组方

    沈舒文:脾胃病三维六纲辨证与维度组方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技术,迄今为止仍发挥着其他医学无法替代的疗效优势,但自身存在的证候辨识依据不确定性与施治方药的个体经验化成为影响辨证论治发展的瓶颈。尤其作为证候依据的症状资料,通过患者对病情的描述而获得,当病情复杂或缺乏医学常识的患者往往病情描述不清,主诉不明,再三询问引导有些仍答非所问,或喋喋不休,不知所云,使医者挠头难辨,不知所措。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反思,如何将证候辨识按照病系特征纲领化,执简而驭繁,或许是减少证候误辨,提高辨证精准度的方向之一。据此,对脾胃病提出三维六纲...

  • 治疗脾胃病辨别寒热之性 注重润燥关系掌握证候虚实

    治疗脾胃病辨别寒热之性 注重润燥关系掌握证候虚实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张恩树从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更显特色。他提出在明确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前提下,临证辨别寒热之性,掌握证候虚实,灵活调节脾胃升降,注重润燥关系,强调疏肝调志,重视饮食起居,提倡中西医结合,可使脾胃调和,中州得健。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将张恩树老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灵活调节升降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若脾胃功能失司...

  • 单兆伟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单兆伟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

    透法,轻清宣泄,引邪外出,用药醇正,不伤正气,是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之一。全国名中医单兆伟跟随孟河医派张泽生学习多年,在治疗温热病中尤善用透法,并将透法进一步拓展为宣透、渗透、通透、润透四法,在治疗脾胃病中用之,亦屡起沉疴。笔者有幸跟随单兆伟老师学习,现将其运用透法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   宣透   宣透,适用于气机郁滞、胃失和降、痰湿阻遏胸膈之证。症见胸膈满闷,或胸骨后隐痛不适,吞咽不畅,恶心,呕吐,舌淡,苔薄腻,脉弦滑。常见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急性胃炎、胃肠型感冒等病症。气机郁滞、痰...

  •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理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理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精研脾胃病证治,现将其总结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归纳如下。   胃病多分气血寒热   胃之所病,气、血、痰、湿、食滞、虫积,寒、热、虚、实,缘由诸种,责其要者,首求气血之变、寒热之偏。   气病:徐景藩认为气滞不畅,可表现为胃脘痞胀,疼痛,不知饥,食入而胀尤甚。气滞甚则窜络,并可撑及两胁,或恙于胸腹。嗳气、矢气可以排其滞气,故得之觉舒。气逆不降,可致呃逆、恶心、呕吐等病症,并常伴气滞之象,表现为食后嗳逆,时可出现食物反流。实证常...

  • 治疗脾胃病首当祛痰利湿

    治疗脾胃病首当祛痰利湿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沈绍功对于此病的诊治,具有独创经验和明显疗效。现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将沈绍功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辨证要点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皆依赖脾胃。在脾胃病辨证中,沈绍功倡导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强调以虚实为纲,辨寒热两性,重痰湿、气滞病因。   以虚实为纲:脾胃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阳明胃病多为实证,太阴脾病多为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其运化之功能,主要来自脾气(阳)。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虚,甚则脾阳虚。胃主受纳、腐熟...

  • 六经辨治脾胃病

    六经辨治脾胃病

    “自古医家出经典,从来创新源继承。”余学医临证四十余载,尤长于六经辨治脾胃病,以“吐、利、痞、痛、秘”概括脾胃病证候病机,用经方治之,注重内外治结合,达事半功倍之效。   六经辨治脾胃病溯源   六经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者脾土也。阳明者,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为太阴阳明论”“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六经中包含脾胃,同时脾胃又是六经基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行气于三阳,为六...

  • 脾胃分治思想 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

    脾胃分治思想 中医对脾胃病的认识

    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需脾胃化生的营卫之气滋养,脾胃受病则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皆为之不利。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名桂,号香岩,幼年即传承家学,先后拜师17人,尽得各家之长,临证经验丰富。叶天士基于《黄帝内经》理论创立“脾胃分治”思想,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叶氏思想有助于完善脾胃病治疗的法度。笔者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现就叶天士“脾胃分治”思想进行总结阐述。   1 对脾胃病的认识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运化水谷,其精微之气渗灌诸脏,化生气血营卫[1]。《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

  • 脾胃病 调节脾胃气机 补益脾胃以治疗他脏之病

    脾胃病 调节脾胃气机 补益脾胃以治疗他脏之病

    浅谈名医张锡纯论治脾胃病思想及用药特色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中医大家,对古籍经典莫不探索其精奥,又敢于大胆创新而不拘泥,为近代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广为流传,书中所载方剂大多被现代中医学院方剂教材保留,被誉为“第一可法之书”。张氏尤善论治脾胃病,且见解新颖,但其思想并未单独论述,而是散落在其著作的各个章节中。本文就其论治脾胃病的思想及用药特色总结如下。   1 注重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 脾胃居中焦,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

  • 唐旭东用滋水清肝饮治脾胃病

    唐旭东用滋水清肝饮治脾胃病

    •唐旭东提出“调中复衡”理论,倡导升降相因,降在先,通降即为补;纳化相协,调为要,上中下兼顾;脾胃辨治,论分合,燮理有侧重;五脏调理,土为枢,平衡乃关键。   •滋水清肝饮所治之脾胃病多属他脏及胃(脾)之类,正体现出“调中复衡”理论之整体观思维优势。患者有肝肾阴虚之态,多因胃、肠、食管不适症状伴随抑郁、焦虑、失眠、盗汗等症而就诊。病在肝肾,须解肝肾之困而脾胃之症得舒矣。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仅涉及脾、胃本脏腑之病变,更涵盖大肠、小肠、肝、胆等多脏器疾病,一直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中医脾胃学...

  •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因

    徐景藩论脾胃病病因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徐景藩精研脾胃病证治,现将其总结脾胃病的主要病因整理如下。   先天不足,后天损伤徐景藩常谓临床上往往从病史、体质形态,结合症状、脉象等而推断其先天情况。人的体质有强有弱,每常与先后天有关,而先后天又互有关联。对先天不足,主要责之于肾,然亦常兼脾胃之不足。从脾胃的解剖结构而言,有位置、厚薄或大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与胃的功能亦密切相关。人不离饮食,味有甘辛,气有温凉,质与量亦难免有不当,稍有不慎,饮食不节或不洁,皆易损伤胃。过饥过饱,尤易损伤脾胃。...

  • 危北海脾胃病治法四特色

    危北海脾胃病治法四特色

    全国名中医危北海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临床研究工作60余年。率先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脾胃理论知识库和脾胃病方药知识库。提出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疾病理论,脾虚综合征、胃肠复元理论、脾主生肌理论等。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北海长期从事脾胃学说研究,曾较为系统地梳理脾胃学源流,建成中医脾胃理论知识库和脾胃方药资料库,深入探索脾虚证本质。危北海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危北海治疗脾胃病的治法特色介绍如下。   益脾胃重气阴同补,兼以益肾   脾胃虚弱是...

  • 白长川从“滞”论治儿童脾胃病经验

    白长川从“滞”论治儿童脾胃病经验

    白长川是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潜心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形成以“滞伤脾胃”和“三纲二化四期辨治热病”为代表的学术观点,对脾胃病、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的辨治见解独到,经验丰富。脾胃病是儿童临床常见的病种,因五脏生理病理特点不同于成人,其症状表现上以“滞”伤脾胃多见。白长川教授立足当代脾胃病特点,创新提出“滞伤脾胃”学术观点,制定运脾和胃基本治则,采用运脾七法进行辨证治疗。   “滞”是儿童脾胃病的主要病机   脾胃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种。滞与脾胃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

  • 和法治疗脾胃病思路探析

    和法治疗脾胃病思路探析

    “和”是人体达到阴平阳秘、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和法则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王健教授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名老中医白兆芝主任医师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王健教授擅于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思路介绍如下。   1 和法的历史沿革 和法是中医主要治法之一,其形成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黄帝内经》中有“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