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 第9页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学科发展历程
201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医药事业迎来振兴和蓬勃发展的70年。在董建华、步玉如等第一代和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杨春波、劳绍贤、田德禄等第二代脾胃病老专家建功立业的基础上,近年来,脾胃病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水平不断扩展和提升,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完善经验传承及理论体系建设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脾胃病学积淀深厚,名家辈出,深入挖掘历代名家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理论体系的建设是脾胃病学发展的基础。2012年发表的《脾胃学说传承与应用专题系...
-
周乐年治疗脾胃病经验
周乐年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国中医科学 院西苑医院消化科主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早年从师于脾胃病专家 步玉如先生,从医 50 余载,推崇仲景学说,兼通 临床各科,尤其对脾胃病的辨证论治颇具特色。 1 善辨主证,四诊合参 1. 1 症状与主证 对患者的症状,如疼痛、泄泻、胀满等,临 证时要详细询问其发病和加重的诱因,从诱因中 可分析其主证。如在进食寒凉或外受寒邪时发作 或加重,此必属寒证。卒发者属实寒证,反复发 作者属虚寒证。如主证是在劳累后引发必属虚证, 见燥者属阴虚,不见燥者属气虚...
-
李佃贵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及常用对药
国医大师李佃贵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尤其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方面,有独特认识,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学术思想 治疗脾胃,首倡浊毒 古代医家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病因的认识多以《内经》所论为本,不外乎情志失调、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不节、他脏传变等,而对病机的认识各有不同,不外乎正虚( 脾阴、阳虚、胃阴、阳虚、脾气、胃气虚) 、邪实( 气郁、血瘀、痰湿、湿热) 或虚实夹杂三个方面。而浊毒不但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李佃贵...
-
姚希贤诊治慢性胃病特色
慢性胃病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往往缠绵难愈,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国医大师姚希贤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消化系疾病诊治,尤其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其在慢性胃病方面的临床经验作一总结。 注重综合辨证 姚希贤对于慢性胃病非常重视辨证,认为中医治疗必须以辨证为基础,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抓住疾病的本质,才有可能确定正确的治则、治法及有效的方剂。目前中成药的应用,也已趋向于系列药物的辨证应用,也...
-
由长期精神情志因素导致的脾胃病 宣阳化痰开郁汤
王庆其,男,1944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从事《内经》教学工作40余年,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运用与文化价值研究有较深造诣。 组成:柴胡12g,桂枝6g,郁金12g,石菖蒲12g,制半夏12g,竹茹6g,枳壳12g,枸橘李12g,玫瑰花6g,厚朴花6g,茯苓、茯神各15g,藿香梗、紫苏梗各12g,炙甘草6g。 功效:宣阳开...
-
针对脾胃病的治疗
脾胃病已成为当下一种常见多发病,其表现为食欲差、胃疼、胃胀、便秘、腹泻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脾胃病的治疗,西医西药大多以遏制症状为主,而中医凭借精准辨证、定位调理而见效明显。 春夏之交,人体阳气正旺,是调理脾胃病的大好时机。此时,可以借助健和堂推拿按摩、周天药浴、正阳艾灸、透肤熏蒸等中医技法借助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将体内的浊毒之邪通过汗液排出体外。 在调理时健和堂采用独特的推拿按摩手法进行辩证治疗,以消散其中的结节,带动阻滞的经络恢复通畅,使气血得以正常运转,增强胃肠蠕动功能。另外配合...
-
揉腹防天凉胃病复发
每逢秋凉,一些原有胃病尤其溃疡病的人常易复发,严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胃穿孔。因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因此,天凉后需预防胃病复发。 脾胃是运化饮食和水谷的脏器,人体消化和吸收功能都靠脾胃完成。脾胃强,则气血生化有常,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肠胃健康。如脾胃虚弱,会不思饮食,面色萎黄,消瘦,气短乏力,胃脘隐痛,腹胀,大便溏泻,甚至失眠,月经不调,免疫力下降,易患感冒。脾虚生湿,痰湿内阻,还会出现肥胖、身体困重、口干、口中黏腻、闭...
-
记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田旭东
田旭东是甘肃省第三批名中医、省先进工作者、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质量控制处处长。多年来,他的门诊量、住院患者量均排名全院前列。在他的带领下,脾胃病科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甘肃省卫生厅临床重点学科、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药专科。他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8项,主编或参编医学专著5部,撰写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承上启下 带出过硬团队 田旭东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师从甘肃省名中医王自立、廖志峰、沈为众等知名老专家,不断的学习与长期的实践,锻...
-
胃病患者忌食品制品
豆类所含的低聚糖被肠道细菌发酵,能产生二氧化碳和氨气,进而引起打嗝、肠鸣、腹胀、腹痛等症状。严重消化性溃疡病人不要食用豆制品,因为豆制品中蛋白质和钙含量高,有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急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也不要食用豆制品,以免刺激胃酸分泌和引起胃肠胀气。 分解豆类需要的酶只在肠道细菌中存在,如果平时没有吃豆类的习惯,消化道可能没有足够的酶去消化豆类,一旦吃入豆类就容易产生腹胀。在日常的膳食中要逐渐把豆类食品增加到饮食中,这样会慢慢增加消化豆类所需酶的用量,有助于身体逐渐产生所需的酶去分解豆类。通过做汤的方法烹饪豆...
-
春季胃病食疗汤五款
春季是胃病的多发期。胃病主要是指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治疗胃病除可用复方胃友、双层胃友、胃炎胶囊、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等外,还可配合饮食治疗,以促进病愈,防止复发。为此,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就胃病的食疗汤介绍如下,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一、党参鳙鱼汤:鲜鳙鱼1500克,党参30克,料酒、食盐、大葱、生姜、草果、陈皮、桂皮、植物油、鸡汤各适量。先将党参、草果、陈皮、桂皮、姜洗净,装入纱布袋扎口;将鲜鳙鱼去鳃、内脏,洗净后下油锅稍煎;锅中倒人鸡汤,加入药包和葱、料酒、食盐,煮至鱼肉熟烂后,拣去葱、药包即可...
-
老年胃病食疗方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胃脘痛的主要原因有:病邪犯胃,感受外寒;过食生冷或肥甘厚味,或暴饮暴食等;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气逆犯胃;再者是饮食、劳倦等因素久伤脾胃,导致中气不足、脾胃虚寒。中医按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不同病症治法各异,可根据病情选方治疗。 1.鲜土豆100克,生姜10克,榨汁加鲜橘汁30毫升调匀,将杯放热水中烫温,每日服30毫升,适用于神经宫能症性胃痛、恶心、呕吐。 2.粳米60克,砂仁(研末)5克。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好后调入砂仁末,再煮沸1-2沸即可,早晚服食。此方对虚寒胃痛...
-
列缺穴治头痛 合谷穴治牙痛 足三里治胃病
1.列缺穴:缓解头痛 受风感冒而突发剧烈头 痛的时候,可以掐按手腕凹陷 处的列缺穴。列缺穴在前臂 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处。它属于手太阴肺经 穴位。在该穴处按摩,除了能 治疗腕臂部病变外,还有助于 治疗头部、项背部病证。剧烈 头痛时,可用指尖点按列缺 穴,力度要有疼痛酸胀的感 觉,维持点按3分钟左右,可 以有效缓解头痛。 2.合谷穴:缓解牙痛 若牙痛是因牙齿本身的 问题,要尽快寻求牙医帮助, 若不是牙齿本身的器质性病 变,可掐按合谷穴来快速止 痛。合谷,别名虎口,此穴在手 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
-
治脾胃病 中西医结合建奇功
中医和西医是两大体系,从理论来说的确有很大差别。中医强调整体观,强调辩证施治。西医则是从细微入手,比如要学习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不过,消化类的疾病运用中西医结合会比较好,因为在消化类疾病里,西医西药的用药已经比较固定了,有较好的药物可以选用,可中医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比如运用中医的久病必瘀,久病必虚的理论,我们也用了很多健脾活血化瘀的方法,治好了很多老胃病、老肠病,建设出了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品牌学科。 好医生胃镜一定要行 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我认为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好消化内科医生,那么你就一定要会...
-
胃病吃稀饭反而不消化
许多胃病患者喜欢吃稀饭。他们认为,稀饭柔软,容易消化,可以减轻胃肠负担。所以干脆每顿都吃稀饭(泛指汤汤水水的食物,如稀粥、汤面等)。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不仅不会缓解胃病,还会造成消化不良。 细嚼慢咽是我们一再提倡的进食方式。其实这不只是为了慢慢品尝和把食物嚼碎,还具有使食物和唾液混合的作用。唾液中含有可分解淀粉质的消化酶素,食物与其混合后,可由胃液来加以消化,最后由肠液协助完成整个消化过程。所以唾液、胃液、肠液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不可缺少的。如果只吃稀饭,就无法慢慢咀嚼,进入胃内的食物就无法在口内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
猪肚食治胃溃疡 慢性胃病
我父亲有慢性胃溃疡,病情反复发作。后来母亲听人说猪肚可以治疗慢性胃病,于是她就买了猪肚,按照她自己的方法做了父亲喜欢吃的胡椒炖猪肚。 做法:白胡椒15克,压碎,生姜9克,切丝,共纳入洗净的猪肚内,用线扎紧。将猪肚放入沙锅中酌加清水,文火煨炖至熟,即可调味服食。2~3日服1次,连服3~5次。父亲吃了该菜1个月,觉得效果很不错,还推荐给他的胃病朋友。 猪肚,为补脾胃之要品,脾胃得补,则中气益,利自止矣。主补虚损,苏颂主骨蒸劳热。血脉不行,皆取其补益脾胃,则精血自生,虚劳自愈,根本固而后五脏皆安也。 ·猪肚...
-
胃病患者别用四类药
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胃病患者平日应避免服用下列四类药物。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钠、索米痛片等。这类药物退热效果较好,但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有胃病史的人患感冒发热时,不应服此类药物。应选用物理降温和中成药退热。 消炎镇痛药:有吲哚美辛、布洛芬、吡罗昔康等,常用于治疗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和损伤。因此,患胃病而又必须服此类药时,要在饭后半小时或与胃黏膜保护剂同服。如有胃部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 糖皮质激素:常见的有泼尼松、可的松、曲安西龙、地塞米松等,具...
-
治胃病;抗酸要准点
抗酸药是冶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常用药。临床治疗溃疡病的药物有两大类:即抗酸药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其中碱性抗酸药能中和胃酸,发挥明显的止痛作用,如碳酸镁、氢氧化铝等。此类抗酸药抗酸效果强、作用快、止痛效果好,但对溃疡愈合不如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好。故临床上常将两药配合使用,既能缓解疼痛,又可达到治溃疡的目的。 选准时间,事半功倍影响抗酸药使用效果的有3个因素:抗酸药的中和能力;胃酸分泌的速率;胃排空的速率。其中以第3个因素最重要。因此抗酸药的用药时间便成为合理治疗的最重要一环。 尤其是碱性抗酸药,如果饭前空腹服药,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