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 第5页
-
栀子消虑汤用于治疗焦虑性脾胃病
王庆其,男,1944年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第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从事《内经》教学工作40余年,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临床运用与文化价值研究有较深造诣。 组成:山栀12g,淡豆豉12g,黄连6g,莲子心12g,灯心草6g,连翘12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柏子仁12g,天麻12g,枳壳12g,郁金12g。 功效:清火消虑,疏...
-
脾虚理论源于脾胃病学说
“调中复衡”理论强调中州脾胃功能的核心作用以及中焦气机升降功能正常和五脏功能协调的重要性,倡导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纳化相协,调为要;脾胃辨治,论分合;五脏调理,土为枢,是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通降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脾胃病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金代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脾胃学说是指导脾胃病诊治的基石,其奠基于秦汉时代《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基础理论,在汉末至两宋诸医家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至金元时期形成了李东垣关...
-
脾胃病诊治理论传承创新实践
脾胃病诊治理论的传承需注重以先贤经验为基础的成果验证、优化与拓展,而创新应找准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问题与需求,在多学科交叉的支撑下,以适宜的方法、技术和理论加以研究、阐释和融合,进而有效解决脾胃病不断出现的新临床问题。 传承和创新是中医药事业永葆活力的根本,对促进中医理论实践应用、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中医药学术和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病诊治理论的传承需注重以先贤经验为基础的成果验证、优化与拓展,而创新应找准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问题与需求,在多学科交叉的支撑...
-
临证善用经方四逆散治疗脾胃病
全国名中医高上林是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临证善用经方四逆散治疗脾胃病,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四逆散方义 四逆散一方首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高上林以为,方中“四逆”是由于气机不畅、肝阳之气郁滞于里,不能宣达四肢所致,与四逆汤证的阳气衰微致四肢厥逆有着本质区别。四逆散之四逆病位在肝;而四逆汤之四逆病位在肾。因此前者用四逆散宣散气血之瘀滞,后者用四逆汤以温通肾阳。将...
-
小儿脾胃病的治疗 陆长清 陆氏调治法
陆长清是青海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从医60载,以过人的才智、丰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为世人所称道。他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四诊所见,审明主症,找到疾病症结,立法用药,灵活多样,疗效颇佳。尤其在小儿脾胃病的治疗上更是得心应手,疗效显著。陆长青认为,小儿脾胃病证的治疗要立足于调补相结,补中寓消,消中兼补,以防损伤脾胃生生之气。现将陆氏调治小儿脾胃病八法分述于下: 补脾消积法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乳食积滞,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或面黄消瘦,烦躁口渴,舌苔厚腻,脉弦细。 方药:自拟小儿消食散。本方由太...
-
小儿腹泻厌食脾胃病中药方药
笔者从事临床30余年,发现儿科以脾胃病为多,消化不良、厌食、腹泻等症最为常见,笔者常用以下方药治疗。 厌食小儿厌食当以调和脾胃为先,笔者常用理脾汤治疗:苍术3克,陈皮3克,厚朴3克,神曲6克,焦山楂6克,炒麦芽6克,鸡内金6克,砂仁3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服3~5剂常可获效。 腹泻小儿消化不良致腹泻,呈水样便,甚则日十数次,多为脾虚水湿不化所致,方用自拟车术散:焦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频饮,日1剂。嘱适当节制饮食,尽快治疗,谨防脱水而成重症。 食滞发热小儿食滞除影响正常消化功能,常可...
-
倪菊秀从肝论治小儿脾胃病经验
倪菊秀老师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师侍“儿科泰 斗” 董廷瑶老师, 秉精诚之思, 以仁为本, 以义为衡, 行 医六十载, 于中医儿科有较深造诣, 临床经验丰富, 疗 效显著, 更在继承前人经验之上, 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诊 疗思路, 广受业内同行及患者好评, 曾获陈香梅妇女基 金基金奖等多项殊荣,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 贴。笔者有幸随师临诊, 受益匪浅, 对于倪师从肝论治 脾胃病颇有感悟, 现记录如下, 以飨同道, 抛砖引玉, 互 学共勉。 1 肝与脾胃病 脾主升主运化, 胃主降主...
-
胃病患者慎用没药
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其他同属植物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味辛、苦,性平,归肝、心、脾经,功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外科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滞心腹肿痛等。 该药材味苦气浊,入煎剂常致汤液浑浊,胃弱者多服易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故对脾胃虚弱者要慎用,病情需要使用时,用量也不宜过大或过久,且宜在饭后服用含有该药材的制剂,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同理,同类药材乳香胃病患者也要慎用。该药材入煎剂常用量为3~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外敷。外用则生用炒用均可,较少单独应用。...
-
怎么样治胃病 治胃病方法
天一冷,不少胃病患者的胃又不舒服了。胃是喜暖怕冷的,寒冷的冬季是胃病容易复发的季节,特别是老胃病患者,胃部常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专家告诫,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注意保暖,要定时吃饭,不要有一顿没一顿的。特别是老年人心胃病肟,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有相当部分老年人心有慢性胃炎时,平时却无自觉症状,如未能早期发现与治疗,则预后不佳。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宋洪江教授介绍,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导致胃酸分泌大量增加,同时胃肠道发生痉挛性收缩,致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加上不少人在冬...
-
胃病安排自己的饮食 胃病食疗方
胃病是冬季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是春节期间更容易患胃病。对本有胃病的患者,更应针对不同病情安排自己的饮食。 胃溃疡患者宜少量多餐,每天可安排5-6餐,注意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食物宜选用易消化、营养价值高及对胃有保护作用的食物。忌食粗纤维多、硬而不消化的食物,避免过甜、过酸、过冷、过热及辛辣食物。 萎缩性胃炎患者尽量吃易消化的食物,可适量增加醋调味并帮助消化。宜进食含优质蛋白质及铁丰富的食物,多吃新鲜绿叶蔬菜,如番茄、油菜、菠菜、胡萝卜等。 浅表性胃病患者少吃多餐的同时,可增加无糖牛奶、苏打饼干、多...
-
胃病患者的运动调养
胃病的调养,除了保证规律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胃的调理。运动能加强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运动还可促使膈肌上下移动和腹肌较大幅度地活动,从而对胃肠道起到按摩作用。胃病患者可以参加的运动包括:气功、太极拳、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 胃病患者刚开始锻炼时,运动强度宜小。如采用速度缓慢、全身放松的步行,每次20-30分钟,运动时脉搏控制在110次/分钟左右。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加大运动量,运动时脉搏可以达到 130-140次/分钟左右。每天最好坚持运动20-40分钟。 急性肠胃炎、胃出血、腹部疼痛者不宜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