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第264页
-
基于中医气血理论探讨推拿与中医美容的关系
中医美容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中医特有的方法对损美性疾病进行掩饰或矫正,主要运用中药口服、膳食、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手段对身体进行养护和调理,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的目的[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养生保健、美容意识的增强,中医美容作为医学美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医学界的关注和广大群众的青睐。推拿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手法的运用以疏通气血、舒筋活络,使机体失调的功能得以调整,减轻或解除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带来的痛苦,同时能够消除疲劳,调节血液和淋巴液循环,促进机体软组织修复,改善新陈代谢,调整人体...
-
鸭梨滴醋保肝明目 柚子降血糖
一片鸭梨几滴醋可以保肝明目。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将鸭梨去皮切成片,每片鸭梨滴上一滴米醋后直接吃,每天坚持吃10片。 酸味入肝养肝,而养肝可以明目。而酸性入肝经,酸对于肝有养护的作用。所以在干燥的秋天,鸭梨加醋,滋养肝阴。这样的吃梨方法,可以改善眼睛的酸涩和干煤,达到很好的明目效果。 林兴增 多吃柚子可降血糖 以色列科学家最新发现,柚子中的柚皮索还能起到降糖的作用。 柚皮素是一种抗氧化剂,正是它让柚子具备了独特的苦味,不仅能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能在糖尿病患者吃下卡由子后,使其肝脏燃烧更多的脂肪,让体重保持在正常...
-
丁学屏诊治肥胖病伴高胰岛素血症经验
丁氏学屏, 祖居余姚, 弱冠入泮, 立志学医, 寒 窗萤雪, 敦敏善思, 得张耀卿、 刘树农、 程门雪等大 家医道神髓。 数十载寒窗, 观省杏林垂法遣药之得 失; 上下求索, 广阅诸家, 识越前贤。 丁氏析百病, 重 视审证求因, 辨证论治, 强调灵活机变, 尤善古方今 用, 复方多用。 更于半百之年, 潜究代谢疾病, 蹊径 横生, 应手愈症, 乃成沪上中医翘楚。 桑榆晚年, 力学 不倦, 编写 《古方今释》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 《分 类颍川医案》 《张耀卿学术经验集》 《陈道隆学术经 验集》 《程门雪未刊医论...
-
治寻常疣 治血管瘤破溃溃疡方
治血管瘤破溃溃疡经验 方法:取鸡蛋8枚,连壳煮熟后 弃壳及蛋白,将蛋黄取出,置铁锅内 压碎,小火煎熬,至蛋黄枯焦后,锅底 即留有黑褐色油,滤渣取油。再取利 福平胶囊2粒,倒出药粉,与蛋黄油 搅拌均匀备用。用时取棉签蘸药油适 量,涂在溃疡面上,每日2次,7日为 1疗程。 主治: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 管瘤因摩擦、大小便、潮湿等因素,引 起的瘤体破溃溃疡。 周 兆 白蒺藜治寻常疣 鲜白蒺藜(带节)适量,砸烂如泥。先洗净患处,再将上药泥敷于患处,用手指在患处反复揩擦,至有灼热和微痛感即可,每日1次,擦后不要用水洗患处...
-
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
中医认为,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故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大致可将皮肤病分为阴虚血燥和湿热内蕴两种类型。 阴虚血燥型 此类患者的皮疹一般呈浅红或暗红斑,皮肤表面粗糙干燥且覆有鳞屑,患者虽有口干现象但不喜欢喝水,舌质红或暗红。治疗应以滋阴、养血、润燥为主。 方药:地黄饮子——蒺藜、乌梢蛇、麦冬、茯苓、生地黄各15克,僵蚕、白鲜皮、牡丹皮、赤芍各12克,珍珠母2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可起到祛风润燥、化瘀止痒的功效。...
-
白癜风 中医治调和气血滋益肝肾
白癜风:李某某,女,38岁,2005年11月4日初诊。额部发白斑4年余,并渐行扩散。患者诉四年前发现额面小片白色斑点,继则成片扩展,并渐渐泛发及胸背等处,尚无明显痛恙,注射过补骨脂素3个月。检查:头、面、颈项、胸背上肢出现淡白色斑,分别约(3X2)厘米或(4X3)厘米大小不一,部分境界欠清。舌质淡,薄白苔,脉细缓。西医诊断:白癜风,中医诊断:白驳风,辨证:气血不和,肝肾不足。治法:调和气血,滋益肝肾。 方选紫铜消白方:铜绿0.1克,紫丹参、紫背浮萍、稀莶草、紫河车、核桃各15克,紫草、紫苏、红花、郁金各10克,鸡血...
-
自拟方治血管性皮肤病
笔者在临床中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某些血管性皮肤病,获效较好。 基本方 丹参30克,当归10~12克,赤芍10~15克,红花6~10克,牛膝10~15克,桃仁10~12克。亦可据不同病变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一剂。 案例 过敏性紫癜:刘某,女,19岁。大腿、小腿起针尖至粟粒状大紫红色皮疹,较密集分布,玻片压之不褪色20天,触之灼热。曾服激素、钙剂、维生素C等,皮疹仍反复再现。化验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均无异常,无腹痛关节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诊断:单纯型过敏性紫癜。活血化瘀方加味:丹参30克,当归...
-
皮肤瘙痒症:养血滋阴治方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据了解,在我国老年人群中,皮肤瘙痒症患病率达10%以上。特别是秋冬季节,不少老年人夜晚脱衣上床时,身上的皮肤就会痒起来,且越挠越痒,越痒越挠,如此恶性循环,直至皮肤被抓破或掐痛,才能稍稍止痒。 皮肤瘙痒症食疗方:胡萝卜100g、白芨10g、杞子20g、海参20g、肉皮100g、粳米100g,煮粥。或者可用熟地当归粳米粥:熟地黄30g.当归20g,粳米40g。陈皮末少许。每日服2次,中晚各1次。 该症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
-
接触性皮炎巧用血竭治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某些物质受刺激后,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对酸、碱等的缓冲能力而发生的损伤性炎症。现代医学对此病重症多采用脱敏;止痒等治疗。但若处理不当,水疱破裂后继发感染,疗程延长,患者痛苦。笔者采用中药血竭外治该病,疗效满意,现将该法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用消毒水洗净患处,取适量血竭粉敷在患部,并用生理盐水浸湿无菌纱布外盖固定,4小时换药1次,并嘱患者避风寒,忌一切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畅。 点评: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乃“禀性不耐,毒邪浸淫皮肤,郁而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治宜清热、凉血、祛湿、解毒。...
-
中医治皮肤瘙痒症 凉血祛风汤
中医认为,皮肤瘙痒症多因素体不足,阴血亏损,又感风邪,郁于皮肤腠理,邪正交争,邪盛正衰,则出现全身皮肤瘙痒不适。治宜活血凉血,清热燥湿,疏风止痒。笔者采用凉血祛风汤治之,收效颇佳。 方法 生地30克,白鲜皮、玄参、苦参、金银花、连翘各15克,地肤子、牡丹皮、赤芍各12克,紫草、荆芥、防风各10克,升麻、薄荷、生甘草各6克,蝉蜕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药渣再加水煎汤反复擦洗患处。一般用药两剂后即可。 上方中生地清热凉血;白鲜皮、苦参清热燥湿止痒;玄参滋阴凉血,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
养血祛风治老年肤痒
老年皮肤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属中医“血风疮”范畴。其特点有四:一是多为老年人,年龄一般在50-60岁以上;二是以秋冬发病为多;三是病程较久;四是周身皮肤瘙痒,剧痒,痒无定处。占质偏红,苔薄黄腻,脉象多见细数或细滑数。该病虽全身瘙痒,但多无原发性皮损,经反复搔抓后,则可引起抓痕、血痂、皮肤粗糙少泽,搔时有白屑纷落等继发皮损。究其原委,现代医学认为是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或萎缩,分泌减少,脱水,皮肤干燥所致。 中医学认为,年老体虚,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而致血虚生热化毒,生风化燥,热毒风燥阻于皮肤之间,肤失濡养,久病及...
-
日晒皮炎验方巧治 血虚脱发洗桑叶水
日晒皮炎验方巧治 日光性皮炎患者皮肤出现红 斑、无水疱,或有细小水疱未破溃, 可用中药湿敷治疗。 方法:野菊花20克,蒲公英、地 榆、马齿苋各30克。诸药水煎去渣, 待药液冷却后用毛巾蘸药液冷敷 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1日 1剂,7日为一疗程。 郑玉容 服香薷饮治空调病 夏日出现恶寒、无汗、发热、头 痛、头重身倦、胸闷恶心或腹痛吐 泻、舌苔白腻、脉浮等“空调病”症 状时,可服用香薷饮治疗。 方法:香薷15克,白扁豆、厚朴 各12克。将上述三味药入砂锅中, 加水600毫升,浸15分钟,旺火煎 沸后改用小火煮1...
-
皮肤瘙痒用什么药 补气养血为本
隆冬季节许多中老年人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中医认为,中老年人由于本身就气血虚弱、皮肤衰老、腠理不固,加之外出后,又感受风邪的侵袭,所以就会出现皮肤瘙痒、千燥等一系列不适症状。中医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治疗风证应以补气养血为本,祛风止痒为标,标本同治,从根本上消除瘙痒。下面介绍几则药膳以供选扦。 黄芪血藤肉汤 黄芪25 克,鸡血藤15克,猪瘦肉150 充(切片备用)。黄芪、鸡血藤择净,放入药锅加入清水适量,浸泡10分钟后,水煎去渣取汁,加叨女/的猪瘦肉片煮,快熟时加入食盐少许,熟后即...
-
葡萄疫证属血热证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患者。女,16岁。患 者于10天前突然发现 双下肢有大小不等紫红 色瘀点,逐渐增多,遂来 就诊。刻诊:双下肢皮肤 可见密集成片分布的紫 红色瘀点、瘀斑,压之不 退色.皮损稍高出皮肤 表面.表面光滑,无腹痛 及关节红肿、疼痛等症 状.尿常规检查有微量 镜下血尿.口渴.二便如 常,眠差,舌质红绛.舌 苔薄黄,脉数。中医诊断 为葡萄疫,证属血热证。 治宜清热凉血.止血消 斑。 方用犀角地黄汤加 减:生地炭30克,赤芍、 丹皮各15克.水牛角10 克.玄参15克.紫草15 克,茜草15克.白茅根 30克.槐米30克,仙鹤...
-
姚乃中运用温肾益精法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姚乃中(1937- ), 男, 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 上海 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 1 ~3 届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 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 医疗、 教学、 科研工作 50 余年, 历任龙华医院内科主任、 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医疗副院长。博采众家之 长, 深研经典古籍, 发皇古义, 融汇新知, 在中医血液病治疗中形成独特风格。 学术上推崇阴阳平衡、 治病求本, 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