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第124页
-
详解中医药酒
中药的传统剂型有汤、丸、散、膏、丹、酒、曲、胶等。汤剂即煎剂;丸剂有蜜丸、水丸之分;膏剂有内服膏和外敷膏之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又有片剂、胶丸、浓缩丸、口服液、袋泡剂、气雾剂、灌肠剂、膜剂、乳剂、熨剂、茶剂、霜剂、注射剂等新剂型。 药酒就是酒剂,是将药物用白酒作溶媒制得的浸出液,分冷浸和热浸两种。冷浸,是将药物切碎或研为粗末,加定量白酒密闭浸泡(酒的浓度除处方有规定外,一般用50度以上的白酒),每日搅拌和振荡一次,浸泡30天即可取出上清液,过滤即得。热浸法是将药物切碎或研为粗末,加入定量白酒.隔水或用蒸汽加热...
-
过敏性紫癜的治疗方法:中医方
治过敏性紫癜(风热伤络)方: 处方:水牛角30克,生地20克,赤芍、金银花各12克,连翘、荆芥、淡豆豉各10克,丹皮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风散邪,清热凉血。过敏性紫癜是由于变态反应,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同时有血浆和红细胞渗出,血小板计数正常,此种皮疹即呈丘疹样,又伴出血,故可称为“出血性丘疹”。属于中医学血风疮、葡萄疫等范畴。 本方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中医辨证属风热伤络型。症见起病较急,全身皮肤紫癜散发,尤以下肢及臀部居多,色泽鲜红,大小不一,...
-
夏天发汗治病:中医药大学常立果博土
进入夏季,人体出汗增多。其实,出汗不仅是正常的生理降温现象,用之得当,还是治病保健的良方。北京中医药大学常立果博土认为,在病变局部促进人体出汗,可活血通脉,达到祛除中老年人胃寒疼痛、足跟痛、腹痛呕吐等疾病的目的。常博士告诉记者,中医出汗治病的方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由于人体受到风寒湿等各种病邪的入侵,导致经脉不通、气血不畅,才会引发各种疾病。发汗就是通过开泄腠理、将病邪随汗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这里所说的发汗,不是指全身出汗,而是根据发病部位和病情需要,运用特殊的治疗手法,在某些特定部位促进出汗,使邪从...
-
水肿 中医分型治方
水肿,有的先从脚肿起,有的先从头面肿起,肿得厉害 的时候,全身没有一个地方不肿,小便很少,甚至没有,呼 吸也很困难。水肿病的产生是由于长期在潮湿的地方工作, 或汗出当风受凉,或由于营养吸收不好,或由于脾肾有病, 或因大病后体质虚弱等原因引起。根据水肿的原因和证候不同,可分为伤风水肿、伤湿水肿、肾虚水肿、脾虚水肿等。 伤风水肿 多半是汗出当风受凉所引起。起病很急,先 从眼皮、头面上肿起,渐渐地手足上也浮肿起来,用手按在 皮上,就会凹陷下去,发烧,怕冷,身上没有汗,怕风。脉 浮,苔白润。治宜疏风发表。 处方...
-
中医“痿证”重症肌无力症
重症肌无力属中医“痿证”范畴,而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再结合西医分型,又可属于中医的不同病证。笔者临证将该病分为8种证型论治,由于脾胃气虚多为常见证型,故拟健脾益气汤,针对重症肌无力(西医分型:眼肌型;中医辨证:脾胃气虚证),症见以上睑下垂或伴斜视、复视,目睛转动不灵或上下睑闭合不全,伴见四肢倦怠,少气懒言,气短胸闷,纳呆食少,思睡,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者疗效良好。 组方黄芪30~90克,党参15~60克,白术15克,茯苓25克,炙升麻12克,柴胡12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
-
老中医用验方给郭沫若治病
1959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因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有人向他推荐,可请中国中医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著名老中医郑卓人先生医治。郭老知道郑老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著有《灵枢经白话解》,医术高明,便欣然同意了。 郑卓人老先生来到郭家,他知道郭沫若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煎中药,对郭老说:“我从民间搜集了一个验方,叫桑枝酒。我已用此方20余年,医治半身不遂效果很好,可否一试?”郭老一听很高兴,忙叫郑老先生开处方。郑卓人见郭老愿意用此方,便把桑枝酒的配伍、制法和服法...
-
涎液不断外涌 治喜唾中医方
王某某,男,45岁,教师,1980年11月2日初诊。唾液增多2个月,加重2周。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两个多月前忽觉唾液较常增多,未予在意,诸症渐次加重,两周来每分钟要唾四五大口之多,说话吃饭时更是涎液不断外涌以致不能讲课,饮食几废。曾经中西医治疗,服用西药维生素B1、B6、谷维素等以及利咽开胃之中药多剂,皆无效验。刻诊:唾液如涌,诉说病情时唾涎涟涟不绝,色清且冷,夹有白痰,咽喉干燥,四肢乏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色白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辨证属“喜唾”,由脾阳亏虚不能摄...
-
汗证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过度出汗者,中医称汗证。其临床表现通常有两类,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见于西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风湿热、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过程中。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气虚血亏型:以自汗为主,或有盗汗。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心悸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固表止汗,可选大补黄芪汤(《丹溪心法》)加减:黄芪、防风、川芎、山茱萸、当归、白术、甘草、五味子、人参、茯苓、熟地黄、肉苁蓉、浮小麦、...
-
胸部不明原因胀痛数月 中医方
今年1月21日“患者求援” 中,安徽省池州胡女士的母亲胸部不明原因胀痛数月,求医诊治。 胸部胀痛以胸膜炎为最常见病因,产生患侧刺痛并在深呼吸时加剧疼痛;气胸常伴发气急,肋间神经痛分布于神经径路。食管痛在胸纵隔后部、吞咽时更重。心绞痛则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并可向左臂部位放射。创伤等原因引起的肋骨骨折,常伴有局部疼痛。 中医认为,胸痛多由寒盛、痰凝、气滞、血瘀等原因致病。中医药治疗,宜活血祛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为主,笔者谨献上中药内服汤剂一帖如下: 柴胡9克,当归12克,赤芍9 克,川芎5...
-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中药治疗
病案:患儿,男,12岁。双上肢远端、大腿、小腿、踝足部较密集的紫红色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20余日。诊为过敏性紫癜,经西药常规治疗,当时紫癜有所消退,但过后仍不断反复再现。 诊见其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述其肢体倦怠乏力,纳差,舌质淡苔白,脉弱无力。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均无异常。辨证为脾气虚弱,固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瘀滞于皮下呈现紫红色瘀点瘀斑。治宜补脾益气摄血,佐以化瘀消斑。 处方:黄芪、党参、茜草各 15克,白术、茯苓、山药各10克,炙甘草、砂仁、牛膝、赤芍各9克,丹参12克,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
-
中医中药秘方网验方真灵
我经常游览中医中药秘方网很多年了。经常将网上的验方运用到实践中,效果 很好. 我小儿经常夜间盗汗,上医院打针吃药.见 效甚微,后从中医中药秘方网上看到一则小验方: 霜 桑叶100’克,烘干研细末,每次9克.取米汤适 量送服,连服5天后就见效了。 邻居二爷患肩周炎两年多.经多次服用中成药、中草药汤剂、药液穴位注射、针灸。疗效甚微。我建议他试用mifang.fuwenhao.com上刊登的验方。 处方为:防 风18克,鸡血藤30克,羌活、没药、乳香各12 克,米醋300毫升。上药共煎25分钟.趁热洗...
-
特发性水肿 中医治病方
李某,女,46岁,2009年10月6日初诊。颜面与四肢浮肿4年,加重2年。刻诊:面部、上肢从肘至手指,下肢从膝至足面明显浮肿,午前面部与上肢明显,午后下肢严重,按之窅而不起,劳累、受凉、尤以月经期加重。月经周期40天1次,量少,质薄,色淡,淋漓10日方净,白带多。全身畏寒,腰酸腿沉。小腹不温,脘痞,大便溏,尿量少,面色淡黯,目眦青黑,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象左寸关沉缓,右寸关浮弦,双尺沉弦细涩,曾就诊几家医院,血、尿常规及肾功检测皆无异常,诊断为特发性水肿,中西药治疗乏效,无奈自服西药利尿剂,以求暂时缓解,过后...
-
超级细菌感染 中医处方(3)
2010年11月1日三诊:患者服药一剂后,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7.5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2%。痰质较前清稀,量减少,呈白色泡沫状。患者于10月31日下午咳出大量黄色黏稠痰,咳嗽明显缓解。于11月1日凌晨2:00体温高达40.0℃,寒战,汗出,体温渐降,于晨7:00测体温37.0℃。此后患者咳吐白色黏稠痰,伴白色泡沫,量中等,味咸,较前易咳出。神志欠清,欲睡,上半身微汗出,汗出不畅,小便量2886ml,色白,大便不能自控,不自主溢出。伸舌迟动,舌质淡嫩,扪之水湿,苔薄白,双脉沉缓无力...
-
中医夏季治病用导法
导法是将药物塞于肛门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根据肛门直肠的解剖生理特点,肛门给药与口服给药相比,具有以下四个优点:①胃黏膜可免受刺激性药物的刺激;②对伴有呕吐患者的治疗增加了一有效途径;③ 经直肠吸收,药物不因胃肠pH 值或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且有一半以上药物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因而较口服用药干扰因素小;④对不能或不愿意吞服药片、药丸及胶囊的患者,提供了其他的给药途径。夏天天热本就让人胃口不佳,而药物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又是胃肠道症状,因此在夏季不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的导法很容易被...
-
手足心热中医调理
很多人常有这样的感觉,手心经常发烫;有的人还有夏季手心热,冬季反而手心冷的特点;还有一些人手心、脚心都感觉热,甚至心里老是烦烦的,容易发脾气。在中医学中,这叫“五心烦热?,多见于阴虚、血虚和食积。前二者多发于女性,后者多为儿童。 阴虚所致手心热多见于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少津,严重者可出现性机能虚性亢奋。这样的患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这一类滋阴清热的药物。 血虚所致手心热,多见于年轻女性,多伴有痛经。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夏天手心热、冬天反倒手脚冰凉。这类患者...
-
治急痛症中医有方
中医认,不少急性疼痛症(非器质性)、抽搐痉挛常与肝阴不足、津伤血虚有关。芍药甘草汤为柔肝解痉、和营止痛之良方。此方仅由芍药(白芍)、甘草两味药组成,白芍味酸,养阴柔肝,调和营卫;甘草味甘,缓急止痛,且能补虚。酸甘化阴以养肝,肝得柔养,气急则平,故能解痉止痛。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经临床证明,此方对急性痛症,尤其是平滑肌痉挛引起之疼痛,均有较佳疗效。现介绍如下: 治小腿抽筋:表现为小腿肌肉频繁抽搐,或伴有酸胀痛感。白芍30克,甘草8克,水煎服,将药汁浓缩至200毫...
-
全国名老中医治杂病经验
王仲青,全国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在其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对中医医圣张仲景的理论造诣颇深,临证辨治,每遵仲师法度,经方运用得心应手,屡起沉疴顽疾。下面介绍其治疗杂病临床验案三则。 一、表寒里热案。王某,男,75岁。诉10日前因感受风寒而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曾服西药,病未缓解,又服中药数剂,亦无效,乃邀王老诊治。症见发热恶寒,胸闷咳嗽,咯痰白粘不爽,纳呆,时有恶心,肢体关节疼痛,精神萎靡,神志恍惚,心烦,汗出不畅,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恶寒过后颜面潮红,舌淡苔白,脉浮而缓。证属表寒外束,里热怫郁。治...
-
老年脏器下垂的中医治疗
脏器下垂,是临床常见的中老年疾患。老年人由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亏损,中气下陷,出现肝肾等脏器下垂。 一,肝下垂 肝血不足,脾胃气虚。症见右胁不适,或胀痛,劳累加重,伴头昏乏力,苔白,脉细等。B超检查:肝下垂。治宜益气补肝。药用黄芪20克,党参20克,炒白术10克,柴胡8克,升麻8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配合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服用。如胁痛较甚,加玄胡10克。 二、肾下垂 肾气不足,气虚下陷。症见腰部酸痛,时有坠胀,劳累加重,腿软怕冷,尿频,舌淡白,脉细弱。B超检查:肾下垂...
-
老中医罗铨治老年病经验
罗铨,全国名老中医,教授,云南省 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 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尤其对心脑血管疾 病、老年病有较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丰 富的临床经验。现将罗老治疗老年病的 经验简述如下。 罗老认为,老年病的治疗及用药原则是由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和老年病的病理机制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补虚重在脾肾:老年病与脏器组织功能减退密切相关,五脏虚损,精气神渐减是老年发病的一个主要方面,五脏虚损是人体衰老的原因,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但是五脏之中,尤以脾肾为关键。因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
-
中医奔豚气 温中散寒治之
胡某,女,45岁。2008年2月15日初诊。自述近一周来时常出现小腹部有一股气上冲至心胸,其状如豚之奔跑。每日发作7~8次,苦不堪言。刻诊:气上冲心发作刚过,仍有心烦不宁感,遂即作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心电图。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有胃病3年余,平素常感上腹部痞满不适,间有嗳气反酸,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每当脘腹受凉或进食寒凉食物后,上述症状即加重,出现胃脘疼痛,同时小腹部会频频有一股气上冲心胸,搅得心烦不宁。近来就因脘腹受凉而引发。年初曾查胃镜示:慢性表浅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出血)。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白微腻,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