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125页

中医 第125页

  • 中医对症治低热疗效佳(上)

    中医对症治低热疗效佳(上)

    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临床实践体会到:低热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现将常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 一、气郁发热:此类患者多性情急躁,平时情绪不稳定,多言快语,面色青。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制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舌苔黄,脉弦数。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

  •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

    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疼痛、腹痛及肾脏损害等综合症状,属中医“发斑”与“血证”范畴。   《医宗金鉴》载:“感受疫疠之气,郁于皮肤,凝结而成,大小青紫斑点。”对于紫癜的形成原因,中医认为除“血热妄行”外,多存在“瘀”的现象。紫癜乃皮肤出血,其实为“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不仅阻碍新血化生,且可致经络瘀阻,而致新血难...

  • 呃逆不止 中医有法

    呃逆不止 中医有法

    “呃逆”又称“打嗝”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多由于饮食不当,进食过饱、过快、过食生冷或情志刺激及突然吸入冷空气而致胃气上逆动膈。其临床表现: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短则数小时,长则数月,常伴有胸膈痞闷,胃脘不适,情绪不安等表现。还有部分久病体虚,胃癌,肝硬化晚期等疾病均可引起呃逆,这一类型呃逆需到医院诊治。一般轻症呃逆可以采取以下自我解除的方法。  1.点按内关穴方法 以左手拇指按右手内关穴,然后再用右手拇指点按左手内关穴(位于手前臂腕...

  • 感染性休克“脱证”中医疗法

    感染性休克“脱证”中医疗法

      根据病因不同,休克分为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达到一定程度造成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休克多属中医“脱证”范畴。   病因病机   (1)亡血失津:突然内外出血,如吐血、咯血、便血或外伤出血、妇女崩中;或暴吐暴泻;或治疗不当,汗吐下太过,均可使阴液亏耗,阳失依恋,阴阳失衡,欲脱欲离。   (2)阳气耗散:喘证日久,耗伤肺肾,或邪毒内陷,正不胜邪,耗气伤阳;或肺脾肾久病不除,功能失司;或年迈体衰,过汗亡阳,致阳气耗散...

  • 面部发热病 中医药治案

    面部发热病 中医药治案

      发热一症包括全身发热和局部发热,虽为常见之症,但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故治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跟师戴天木教授,目睹其治愈两例面部发热病人,今总结如下。   案1   江某,男,22岁,2010年11月22日初诊。患者一周前拔右下智齿后即感右侧面颊部、耳后、颈胸部发热不退,伴咽痛,夜间体温38℃,次日微减,经西医消炎治疗三天后无明显改善。现口苦,咽干,口中有异味。舌红,中根部苔薄黄,边有齿印,脉数,左细右弦。辨为邪在少阳阳明,化火伤阴,立少阳阳明两解、养阴透热之法。方以小柴胡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15...

  • 中医治疗恶寒方

    中医治疗恶寒方

      何某,男,38岁,于2010年6月就诊,以恶寒为主诉就诊。自述恶寒3年,尤以背部恶寒为甚,观其形体肥胖,面色白润,语音洪亮,但口中有秽浊之气。舌质暗红,舌下静脉略有迂曲,舌苔白腻而厚润,脉象沉弦而细。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8年。曾在省市级医院治疗,多按阳虚论治,服用附子、干姜温阳剂数十剂,附子曾用到30~60克,但恶寒症状未见好转。笔者仔细分析,认为此属痰湿与瘀血互结证,应以健脾化湿与活血化瘀并用,佐以辛温通络之味,以求络脉通畅,阳气温运,恶寒症状或可减轻。   方选桂枝茯苓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处方:茯苓15克,桂...

  • 伏天热湿重 中医防治方

    伏天热湿重 中医防治方

    易上火者 一般多为实热体质,常表现为口舌生疮、口干汗多、常烦躁、 易发火、便秘、小便黄赤而量少等。这类体质的人特别喜欢喝冷饮、吹空调。由于过度贪凉,寒邪伤及体内阳气,致使全身水液代谢失常而生湿。到了秋后寒凉之时,极易引发急性支气管炎、胆囊炎、急性膀胱炎、急性胃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祛暑湿以清热利湿为主。伏天常食豆芽、蘑菇、苦瓜、西红柿、绿豆、赤小豆、梨、西瓜、香蕉、桑葚、生菱角等消暑食物,维持身体之寒热平衡。最好不吃生姜、辣椒、桃、龙眼、荔枝、石榴、菠萝、花椒、茴香、羊肉、狗肉等辛温食物。可常食用冬瓜虾米汤,将冬瓜...

  • 中医“上火”辨虚实

    中医“上火”辨虚实

    中医不仅借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并且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实火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是用补法。 上火治疗方:菊花、金银花各10克,生甘草、胖大海各6克。上药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剂。具有疏散风热、利咽清音之效。怎样来分辨是实火还是虚火呢?其实通过看二便和发热情况就可做出初步判断: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为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仍为虚...

  • 治老年嗜睡症中医验方

    治老年嗜睡症中医验方

    嗜睡症老年人常见,其特征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又睡,兼有神疲食少,懒言易汗,或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发病原因,多由年老体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于脾,使脾肾阳气俱虚,阴寒偏胜、伤及心阳,形成本症。   根据老年人阴盛阳虚的病理特点,中医治疗予以温阳益气健脾法。   组成:可取制附片5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石菖蒲10克,山药10克,炒扁豆10克,黄芪15克,炙甘草8克,红枣10枚。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阳虚而兼阴血不足者,去附子、干姜,加当归10克、熟地...

  • 百合病的中医治疗

    百合病的中医治疗

      百合病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嗅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行如和,其脉微微。”由此可见,百合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两方面:其一是阴虚内热引起的心神不安证候;其二是脾胃内伤所引起的饮食失调证候。发病的基本原因多为热性病之后,阴液耗损,或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日久郁结,化火消灼阴液。阴虚内热是其基本病机。   对百合病的治疗,《金匮要略》指出:...

  • 名老中医钟坚治紫斑 过敏性紫癜

    名老中医钟坚治紫斑 过敏性紫癜

    钟坚,全国名老中医,浙江省衢 州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全国老中医 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验俱丰,擅长于疑难杂证的诊治。 钟老致力于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研究 20余年,对许多疑难杂证在辨证论治 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法,疗 效显著。钟老认为,活血化瘀法是血 瘀证的治疗总则,在临证时要根据形 成瘀血的不同原因和兼挟证,需结合 疏风、清热、凉血、泻火、理气、利 湿、益气、滋阴、温阳、散寒等治疗, 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现择钟老临床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紫斑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治紫斑(过敏性紫癜) 病案...

  • 中医治疗低热案

    中医治疗低热案

      编者按: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杨牧祥教授,从事医、教、研至今近五十载,理论功底坚实,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于舌诊,长于内科,尤擅治咳喘病、慢性胃病、心脑血管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痤疮等疑难杂病,法严、方活、效著。其学生于文涛和史奎竹总结并详析了跟师所见十则医案,本版今起将陆续刊出。      张某,男,66岁,已婚,2009年7月12日初诊。患者午后低热月余,体温在37.5°C~38°C之间,曾在某医院诊为不明原因发热。治疗一周未见改善,故前来就诊。就诊时...

  • 老年病中医药虚实论治

    老年病中医药虚实论治

    中医药防治老年病源远流长,自明、清以来,医家对老年病的诊治就注意到虚中夹实问题,主张以虚实主次辨证论治,反对“胸横一老字,动手便参苓” 的呆补风气。治疗老年病,须根据临床表现,虚实主次,标本缓急,适当兼顾,辨证处理。 多脏虚损,肾衰为主人体自五十岁以后,五脏的功能逐渐减弱,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阴阳逐渐失去平衡。因此,多脏虚损是老年人发病的重要因素。而“肾为先天之木”,“肾藏精”,精属阴,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脏腑、经络、四...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法略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法略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证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根据其症状特点,当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是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气阳亏虚,还涉及阴伤,蛀器以心为主,还与肾、脾,肺相关;标实主要是血瘀,痰饮和水湿为患。针对以上病因病机,其相应治法有以下几种:益气活血法 心衰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治宜益气活血,此法也是目前治疗心衰最为常用的治法。方选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加减。 益心气,养心法 心主血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气虚日久必损及阴,或长期治疗...

  • 中医的“疰夏”如何防治

    中医的“疰夏”如何防治

    问:每到夏季,我就会出现饮食减少、全身疲倦、四肢发软、时发低热等症状,夏天过去后才会慢慢恢复。中医说这是“疰夏”。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应该如何防治? 邵阳市 董志锷答:“疰夏”并非指某个单一的疾病,而是指夏三月中,经体质和传媒的相互影响,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病证、病象、病体不尽相同的若干病状。造成这些症状的病因尚不清楚,应该是人体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气温、湿度等因素)不相适应的结果。“疰夏”最常见的表现类型有风热、暑湿两种:1.风热型。病人身热较...

  • 性交晕厥的中医调治

    性交晕厥的中医调治

      性交晕厥是指在性交时发生昏厥,现代医学称血管抑制性晕厥。医学研究表明,房事晕厥症多发生于初次同房的新婚夫妻及约会中的青年男女。   如果在房事中,已经发生头晕、不适、面色苍白等轻度晕厥症表现,不要慌张,可暂停性交,并饮一点白糖水,稳定一下情绪,大多可逐渐恢复。若已发生晕厥,可立即去掉枕头平卧,将头偏向一侧,下肢可略抬高(用枕头之类),用针刺或指压人中(鼻唇沟正中)、合谷穴,大多可以好转,待病人苏醒后可服些糖水。对于那些经常发生房事晕厥的人,无器质性病变的,可参照下述中医方法调治:   1、精气暴脱型:身体虚弱,...

  • 中医四种药引可增疗效

    中医四种药引可增疗效

    1.鲜藕汁 藕汁有清热止血的作用。服用治疗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成药,如八宝治红丹、十灰散、荷叶丸等可用藕汁送服。藕汁的制法:将鲜藕洗净,切碎,加少许凉开水捣烂,用纱布挤压取汁即可,也可以用榨汁机榨取。 2.葱白汤 葱白有通阳散寒的作用。服用治疗外感风寒的清瘟解毒丸时,可取葱白2—3段(每段约一柞长),切碎煎汤送服,若再加上淡豆豉10克同煎汤送服,疗效更佳。 3.大枣汤 大枣有补脾胃、益气生津、和药解毒的作用。服用人参健脾丸、人参归脾丸、香砂养胃丸等健脾养胃成药时,可取大枣5叫0枚煎汤送服。 4...

  • 全国名老中医治胁痛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胁痛经验

    胡永盛,国家卫生部首批名老中医,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方剂学》教学及临床、科研近60载,医理精湛,医德高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胡老善用古方经方,加减化裁,用药独到,疗效显著。本文仅举其用葛花解酲汤治疗胁痛1例,以观其运用古方之独到。 葛花解酲汤出自宋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方由葛花、党参各15克,木香1.5克,白茯苓、猪苓、陈皮各5克,青皮9克,白术、神曲、砂仁、白蔻仁、干姜、泽泻各6克组成,主治饮酒过度,湿伤脾胃的眩晕呕吐,胸膈痞满,食少,身体疲倦,小便不利,或泄泻等症。胡老运用本方加减化裁,多治疗胃、肠、...

  • 老中医张震治虚证经验方

    老中医张震治虚证经验方

    张震,全国名老中医,国内知名的中 医证候学家,云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 张老认为,根据临床经验,西医所说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大多属中医虚证的范畴,其次为虚实互见之证,而纯 实之证较少。受病范围常’较广泛,五脏 六腑几乎都可以波及,但最多见者仍为 心、肝、脾、肾之病证。不少病例均有不 同程度之“气阴两虚”症状,如神疲乏力、 肢软倦怠、自觉短气、颧红面白、自汗盗 汗、五心烦热、潮热低热、眠差多梦等。 这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较易出现的证 候。在气阴两虚...

  • 痰饮病中医治疗验方

    痰饮病中医治疗验方

      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52岁,农民。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

  • 老中医治湿证经验方

    老中医治湿证经验方

    潘智敏,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于湿证、瘀血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多有心得。现将潘老治疗湿证经验介绍如下。 1.湿温案:杨某,女,35岁。怀孕七个月,麻疹之后,余邪未清,已有二月。晚上10时,即发寒热(38.1℃),汗出津津,咳嗽偶作,大便秘结,耳鸣,脉来细滑,舌质小红,苔黄腻。治以解表化湿,清热安胎。拟方:大豆卷、杏仁、桔梗、前胡、大力子、制半夏各12克,炒黄芩30克,苏叶、苏梗、薄荷各6克,浮萍、蝉蜕、淡竹叶各8克,鱼腥草、野荞麦根各30克,莱菔子15克,川厚朴、枳壳各9克。服药2剂,复诊:寒热汗...

  • 结核性腹膜炎的中医治疗

    结核性腹膜炎的中医治疗

    我最近腹部胀痛,上医院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请问能否用中药治疗?如何治疗? 广东信宜 周 强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按病理改变分为渗出性、粘连性、干酪型三种。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盗汗、腹痛、腹水、脐周块状物和腹泻,属中医“腹痛”“积聚” 等范畴,辨证施治如下。 1.肝虚湿郁证:患者腹部胀满,腹诊有水,食欲差,神疲乏力,便溏尿少,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健肝利湿。 处方:猪苓、泽泻、大腹皮、百部各 10克,白术...

  • 老中医张海峰治肝脾失调

    老中医张海峰治肝脾失调

    张海峰,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专家、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对脾胃学说造诣很深。张老常运用调和肝脾法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取效良好。张老认为,肝脾关系非常密切,肝脾功能失调可引起很多疾病,调和肝脾是临床常用治法,但应根据不同病因及病理变化,采用不同的具体治法。如:疏肝健脾、抑肝扶脾、补脾抑肝、健脾养肝等。下面介绍张老调和肝脾法的临床应用。 一、疏肝健脾法:此法适用于因忧思日久而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脾土阴凝板滞的木郁土中之证(注:木郁土中为中医术语。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即肝郁脾虚。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窜痛,善太...

  • 中医一剂良方“五皮方”

    中医一剂良方“五皮方”

    中医讲春季多风,风属肝,易引起肝阳上亢,引发春燥,导致肝火旺盛,使人心烦气闷,情绪不安,影响血压的稳定。怎样可安然应对这种“上亢型”高血压呢? 中医开了一剂良方,因其中五味药材均带个“皮”字,故命名为“五皮方”。该方为取桑白皮50克,大腹皮30克,赤茯苓皮15克,陈皮9克,生姜皮5克,五味药一起入锅煎水服用,每日1剂,分3次服,7天为1个疗程。春季常服用,还有平肝清热、宁心凉血、利水散浊、消烦益气的功效。 吴一福...

  • 清暑利湿 中医名方六一散

    清暑利湿 中医名方六一散

      进入炎夏,人们常会感到身热口渴,心烦,小便不畅,有时还会出现呕吐、泄泻等中暑症状。中医学认为,暑即是热,但暑热多兼有湿,故统称为“暑湿”。老百姓常说的“中暑”,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也有“中湿”的成分。中医名方六一散,正是清暑利湿的一则名方。它价格便宜,疗效又好,很受欢迎。   六一散出自《伤寒标本》,它具有清暑利湿的作用。方由滑石180克,甘草30克组成,两药共研细末,药量之比为6:1,故名叫六一散。本方为夏季外感暑湿所设,被誉为&...

  • “风病”中医防治

    “风病”中医防治

      中医学“风病”的概念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风(病),一类为内风(病)。外风(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而患的病,如面神经麻痹等;内风(病)指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合,气血运行逆乱引起的诸症,如肝阳化风所见的头晕头昏、面目(或肢体)麻木;阴虚生风所见的腰酸膝软、头目昏花;血虚生风所见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抽搐等。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雨水偏多,空气湿度大,人们容易罹患皮炎、荨麻疹、风疹、湿疹等属于中医学“风病”范畴的皮肤疾病。这类皮肤病,多因...

  • 肺结核的中医治疗17验方

    肺结核的中医治疗17验方

    本病是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中医认为,本病外因即“痨虫”传染,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指下体气血虚弱,阴精亏损,正气不足。临床常用的有效的偏、验方主要如下。 [方一] 党参、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8克,沙参9克,陈皮5克,百部、杏仁各9克。水煎服,日1剂,2次服。 本方健脾益肺,适用于肺脾两虚所致的肺结核,常见于肺结核的早期。 [方二] 百合、生地、人参、熟地、麦冬各9克,白芍、贝母各10克,百部9克,橘梗1克。水煎服,日1剂,2次服。 本方滋阴润肺,适用于肺肾阴虚所...

  • 中医八法及其代表方

    中医八法及其代表方

    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常用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正如《医学心悟》说“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隔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证。代表方为二圣散、瓜...

  • 疑难症验案:名中医赵斌

    疑难症验案:名中医赵斌

      甘肃省名中医、陇南市成县中医院院长赵斌主任医师使用中医方法治疗疑难病症颇有心得,现举4例验案。   筷子蘸药滴服解昏迷   1987年5月,农民赵某打水时突患脑出血,顿时神志昏迷,急诊入院。赵斌初与本院一高年资西医主治医师同诊,续以营养脑细胞、止血、抗感染、纠正酸碱与电解质平衡等西药静滴,三天后复苏。不料第五天,病情复发,且昏迷程度转为深度,伴发全身高热、紫斑、时时搐搦,右侧肢体全瘫,因虑输液药用已不能满足病情需求,遂排除一切输液建议,赵斌通知将救治药改为中药犀角地黄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用筷子头蘸药持续从患者口...

  • 中医辨治气虚发热 内伤发热

    中医辨治气虚发热 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在临床上误诊、误治者比比皆是,这与辨证施治不当有很大关系。 中医认为,气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怯气短,易受外感,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脉细数而无力。这种发热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卫阳不固,营卫不和,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对于这种发热,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是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以除大热,但用药后效果往往不理想。 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加减则疗效大增。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各15克,当归...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