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第28页
-
晚上补钙易患尿结石
许多人在睡觉前吃钙片或者晚餐吃大量虾皮、豆制品等高钙食品。但是,你知道吗?这样做容易患尿结石。 尿结石的主要成分是钙,而食物中含的钙除一部分被肠壁吸收利用外,多余的钙全部从尿液中排出。人体排钙高峰一般在饭后4—5小时,如晚餐食物中含钙过多,或者晚餐时间过晚,当排钙高峰到来时,通常已经上床睡觉,尿液就会全部潴留在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这样;尿路中的尿液的钙含量也就不断增加,并沉积下来,久而久之极易形成尿结石。日本松下医院曾对270名尿结石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97人都在21点后进晚餐,25人有吃完夜宵就...
-
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原国家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慢性病发病率为53.9%,是调查人群平均水平的4.2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已达2.1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5.5%。庞大的慢性病老年群体,对医疗的依赖和养老的需求不断加大。而长期住院的慢性病老年群体的日益增加带来了大医院的人满为患——老年人慢性疾病康复时间长,有些病人治疗结束但护理康复未结束不愿回家,加之优质医疗条件有限,住院难的现象长期得不到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纷纷出现养老床位一床难求、甚至排...
-
先天性巨结肠症
先天巨结肠症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病因是一段结肠肠壁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如,这一段肠管没有推进式正常蠕动,只有收缩,经常处于痉挛状态,粪便通过困难,其近端肠管长期肠内容物淤积,逐渐扩张,而形成巨结肠。 先天巨结肠症临床表现与病变肠管长度有关,痉挛段长度越长,出现的便秘症状越早越严重,严重者生后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胎便,可于2~3日内出现低位部分甚至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呕吐腹胀不排便,症状轻者出现腹胀、便秘,如果孩子长期便秘、腹胀,应警惕先天巨结肠症,需要到医院检查。 痉挛段较短的巨结肠,便...
-
双管齐下防泌尿系结石
夏季,是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的高发季节。泌尿系结石患者随着气温的升高而不断增加。泌尿系结石大多都来源于肾脏,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结构等引起的。结石一旦生成,对肾脏将会发生继发性损害。专家提醒,结石病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教师、学生人群,暑期一定要做好结石病治疗预防措施。 专家推荐双管齐下防结石: 1.调节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①多饮水,尤其是热带生活或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不要等渴了再喝,同时注意水源的清洁卫生。 ②饮食注意平衡,不要偏食。适当限制含钙、含草酸及动物...
-
淋巴结肿大之“三最”
淋巴结是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中的一种淋巴结构,多为卵圆形,分散在全身各处淋巴回流的通路上,如颈、腋下、腹股沟、肘、肠系膜及肺门等处。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也可见于多种疾病。那么,哪些疾病最容易引起淋巴结肿大?哪些淋巴结肿大又是最危险的?要排除恶性淋巴瘤,必须做哪些检查呢? 最常见的3类疾病 1.各种感染: 细菌感染,如口腔、面部等处的急性炎症,常引起下颌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软、活动度好,伴疼痛发热。一般可随炎症的消失而逐渐恢复正常。病毒感染,如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可引起淋...
-
饮食防结石复发
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等疾病,往往需要外科手术来取出结石。术后为了防止结石再次复发,需要在饮食上加以选择。会增加患结石风险的食物,平时应该注意少吃或者不吃。 食疗防结石:刺梨100克,粳米150克。刺梨洗净去刺切成薄片;粳米淘洗干净,先加水常法煮粥,初沸时放入刺梨,稍煮即可。粥宜清稀,不必粘稠。 食法:每日早晚分服。用于预防胆石证时可经常吃,每周1次;用治胆石证时宜连服一段时间;用于多发性胆石证、泥沙样胆石证者,或发作频繁、症状逐渐加重者,此粥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该手术治疗的,应及时手术,不宜拖延时机;对于单发性胆石...
-
《伤寒论》六经本质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
《伤寒论》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澄清六经之本质联系到对六经辨证论治系统的精确了解与熟练运用。历代关于六经本质见地颇多,或从经络学说论,或从脏腑功用论,或从病变阶段论,或从征兆群论,或从气化学说论等。许多见地中,似以气化学说诠解六经重量较重,如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以“标本中气”论之就是。本文拟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动身,结合《伤寒论》本身的相关条文,试图简明地给出《伤寒论》六经本质一个自恰性的确定。 人体阴阳的本体结构 人体阴阳本体结构指人体生命活动最底子...
-
中医理论 痰瘀互结 邪实正虚 多脏同病
痰瘀互结 津血同源,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散于脉外、组织空隙之中则为津液,经过脏腑气化效果,收支于脉管表里,互为资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不只能够津凝为痰,血滞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为津血不归正化的产品,同源异物,故在病理状态下,又有内涵的联络,往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 既可在同一病因效果下,一起影响津血的正常输化导致痰瘀同生。如热邪能够炼液成痰,而血液受热煎熬,又可结而成瘀;寒邪客于络脉,寒凝血滞而瘀,寒邪伤阳,液聚为痰。另一方面,亦可体现为痰瘀互生。痰浊阻滞脉道,阻碍血液...
-
盖天说宇宙结构模型在《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成书年代有黄帝年代说、战国年代说、秦汉年代说、西汉说、两汉说等,近20年来更有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说。笔者以为,《内经》成书应当是在《史记》面世(公元前91年)今后至公元前6年刘歆《七略》完稿的近百年间。此前近两个世纪,西汉帝国的政治、经济、文明、科技(尤其是医药科技)的开展为其成书发明了杰出的条件。因为任何严重工作的发作都不是偶尔的,都有其相关的特定布景,《内经》的成书也不破例。华夏文明的开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现存古文献之追述或代代传说及出土文物,阐明早在上古时期,劳动人民便逐渐...
-
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 以“和”思维通观疾病
周安全(1939—2017年)是我国闻名呼吸病、热病、疑难病专家,长时间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专家委员会专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在长时间临床实践中,周安全着重要在完好承继、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和办法的基础上,充沛学习现代医药学甚至现代科学的常识和办法,建议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学术开展的重要途径。晚年进一步凝练其学术思维,以“和法”统领临床诸法诸病,医治规模逐步扩展至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病...
-
中医体质辨识机器人体系完结
中医认为体质是个性化的,决议了个别对某些疾病的易理性,决议了患病之后的反应方式及医治作用和预后转归。例如有些人感觉身体不适,呈现头晕头疼、两眼干涩、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到医院查看方针都正常,但经过中医确诊,体质上却表现出偏颇,因而可经过中医医治和饮食调度来纠正偏颇的体质,然后康复正常。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都有对应的医治和调度计划,经过中医体质测评,就可认为疾病的预测和健康辅导供给依据。现在,中医体质测评已有国家规范,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率领团队完结,研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在,绝大多数的...
-
构建方药剂量理论结构“态靶因果”临床处方
•中医史上,任何一项巨大的立异,都有其激烈的年代布景。这种立异,往往不是出现在这段前史长河的起点,而是拐点。21世纪,触及多病因、多体系的疑问杂乱疾病将是中医大显神通的最佳舞台。 •中医的辨证论治,不是辨症状论治。辨症状是直观的、片面的、客观的。而辨证需求对一组临床体现进行抽提。这种证(知)和针对证的处方(行)是一个闭环的有共性的中医思想形式,是中医进步效果的底子。 •依据现代确诊,探究疾病的中医规则,捉住疾病的规则性和共性,从头分类、分期、分证,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
-
六经的结构观之阳明与太阴
经方扶阳法认为,太阳与少阴是循环系统在机体对抗疾病时出现的变化,阳明与太阴是细胞机能在对抗疾病时出现的变化。疾病初期,体温升高,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属于太阳病与少阴病。病势向里发展,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细胞兴奋,肌筋膜舒展,力图多产生热量,机体能量全部用于对抗疾病,新陈代谢和产热中枢都兴奋到了极点。这时,大量胃肠道中的水分与糟粕进入到血液中,机体和疾病的反应进入极期。看上去是正气最旺盛的时候,其实背后隐藏着巨大危机。若机体持续这个状态,则能量逐渐衰竭,疾病进入太阴或者少阴。 阳明病 阳明病本...
-
六经的结构观之少阳与厥阴
少阳的定位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在宏观的定位是表,即肌肤腠理、循环系统以里,胃肠道以外的结构范围,包含着全身的肌筋膜系统、淋巴系统与组织间液系统。 从细胞的角度,半表半里滋养着细胞的生长,支持细胞修复功能。细胞和细胞内的细胞器不是漂浮在细胞外液和内液中,而是被纤维蛋白丝固定在相对的位置上。网状蛋白丝汇聚并对多个细胞形成的组织器官进行分割包形成肌筋膜系统。肌筋膜连接微循环、细胞、细胞内部的细胞器,起到连接、支撑、包裹、物质交换、赋形等作用,是一个密闭、完整、封闭、连绵不断的整体系统。 根据三层表里观...
-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病名是临床实践中最基本的概念,代表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因中医病名较多,容易混淆难辨。中医和西医病名命名体系存在差异。由于现代人在古文修养方面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应用,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成为制约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中西医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背景下形成的学术思想、学术传统,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直接借用西医病名、排斥西医病名、固化坚持中医传统病名均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医病名诊断应在挖掘、传承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及外延,最终走向规范化。坚持临证中医和西医...
-
六经结构观之太阳与少阴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独特的视角认识到,在标准状况下,外感疾病从太阳病开始,随着病情的演化发展,以及不同的治疗手段干预,继而出现了六经的传变。为了更好地理解六经传变,现结合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相关概念试做论述。 从疾病开始到结束,机体对抗疾病的能量来自细胞,可以狭义的认为是免疫细胞的作用,但其实每个系统都为对抗疾病贡献力量。中医称这种机体产生的用以生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量叫阳气,即“用阳”。阳气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抵抗、抵御杀死致病因子,分解、排泄病理代谢产物并对其解毒,修复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