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第9页
-
主治风痰上扰所致之眩晕恶心 宁风定眩汤
李玉贤,男,1948年生,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名中医、昌吉州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理论联系临床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辨证思路及诊疗方法,在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以及外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编辑出版专著《草山堂医验录》1部,获国家专利1项。 组成:茯苓15克,泽泻15克,白蒺藜15克,白术9克,钩藤15克,半夏9克,陈皮6克,天麻9克,制首乌12克。 功效:散饮化痰,熄风止...
-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滑肉门深刺法 滑肉门主治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也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临床上可表现为食后上腹胀痛、呕吐等一系列症状。跟诊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凯发现SMAS患者1例,采用程氏三才进针法,重视层次辨证,以滑肉门为主穴论治,疗效甚佳。现整理分析如下,并探讨滑肉门穴的主治特异性。 医案 患者,男,14岁,诉呕吐10个月。患者于2013年7月开始呕吐,发于饭后1小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自觉腹胀,于沈阳医科大二院就诊,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且有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史。舌尖红边暗,苔薄黄,左关弦,右关细。诊断为呕吐...
-
仝小林从湿热论治肠上皮化生
湿热蕴结是肠上皮化生的核心病机。治疗要点:一为改善胃内湿热环境,改善黏膜生存状态,使其滋润;二为保护消化道黏膜,不局限于胃黏膜;三是仍需要继续寻找针对某一靶点的特效药。 仝小林临床常使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山茱萸为基础方治疗此病。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泻胃热,解毒利湿,二药均为甘凉之品,燥湿而不伤胃阴;山茱萸为治疗肠上皮化生的经验用药。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非独立疾病,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合并存在,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治疗目前多从肝、脾、胃等方面论治,病机多为脾虚、胃热、血瘀,并...
-
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医案
当今还有少数人认为中医只能看四时感冒病、慢性病,不能治急重病,这是一种偏见。他们不了解中医史,也未看到中医师救治急重病人。许多中医名家就是因为治愈急重病而名噪一方的,如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急重病而千古流芳的中医名家,后来把经验著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二部巨著,至今仍是中医药院校的教材。 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年时父亲就亲传救治毒蛇咬伤的秘方给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6年至临床工作50多年,时时得到恩师邓铁涛、罗元恺教授的热情传承,医术日臻,琴心剑胆救治许多危重病而名扬一方。现介绍几则纪实医...
-
呃逆之因系胃气上逆所致 治方验案
病案:张某,女,53岁。患呃逆3 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现见 患者身体消瘦,行动无力,步行至 二楼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 遏止。诊其脉沉细,寸不应指。辨证 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 气机升降失常,故呃声连连。投补 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当 归、炒鸡内金(打粉)、炒山楂各12 克,升麻、生姜各8克,黄芪30克, 党参、炒白术各15克,陈皮10克, 大枣8枚。共7剂,水煎分3次服, 每日1剂。药后患者呃止过半,体 力、精神、饮食亦较前好转。共服上 方30余剂,呃止体健。 体会:呃逆之因,多...
-
上呼吸道感染分类 如何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冬季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是由病毒引起的,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上呼吸道感染分类 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打喷嚏、鼻塞、流涕、咽干、咽痛、头痛乏力等。临床检查时,有鼻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现象,咽部轻度充血。一般3~7天即可痊愈。 急性咽喉炎 主要有咽部发痒、灼热、疼痛、干咳症状。 细菌性扁桃体炎 起病急,有恶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咽痛明显、吞咽时疼痛加剧、头痛乏力等症...
-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刮痧疗法
一年中最难熬的盛夏又到来了,高温度加上高湿度,如果通风条件差,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容易失常,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主要是由于病人体质虚弱,加之劳累过度,导致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轻则暑热夹湿郁于肌表,重则暑热燔灼,蒙蔽心包而发病,且发病骤急。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中暑先兆,如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体温升高不超过38℃,通过刮痧可以有效缓解。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
-
牛黄上清丸新用
牛黄上清丸 (包括片剂)是一种价格便宜的常用中成药(一般药店均有售)。传统应用于风热上扰、头晕耳鸣、头痛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鼻干眼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病症。近年来发现,本品经中医辨证后灵活使用,对下列疾病也有较好疗效。胃热嘈杂泛酸 方法是病发时,口服牛黄上清丸 1丸(每丸重6克)。有医务工作者用本药治疗71例胃热嘈杂泛酸患者,收效灵验,服药20分钟左右,均收到疗效。急性结膜炎 口服牛黄上清片,每次4片,1日2 次,5天为1个疗程。本品能祛风解表,疏风清热,故能用于急性结膜炎的治疗。 口腔溃疡 内服牛黄上清...
-
肾气丸加减治愈疑难病(上)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等篇。组方:生地24克,山茱萸、山药各12克,泽泻、茯苓、丹皮各9克,桂枝、炮附子各3克。功能:补肾壮阳,化气行水。主治:肾阴阳两虚证。用法:中成药肾气丸药店有售,温开水送服。用方指征:腰膝冷痛,四肢发凉,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遗尿,浮肿,消渴,咳嗽喘促,脉细弱。下面介绍几则肾气丸的临床新用,供大家参考。 1.房事后小腹痛:王某,男,34岁,每行房事后即感小腹冷痛,喜温按,约1 小时后缓解,腰酸膝软。查: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肾阳不足,寒滞经脉。治宜...
-
中医对症治低热疗效佳(上)
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临床实践体会到:低热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现将常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 一、气郁发热:此类患者多性情急躁,平时情绪不稳定,多言快语,面色青。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制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舌苔黄,脉弦数。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
-
脐上一寸压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石某,男,32岁。2009年8月31日初诊。患者反应迟钝,时有短暂意识丧失,发时自觉头痛欲裂,颈项板滞不舒。去年5月份因昏迷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在协和医院昏迷10天,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询问病史,知2000年骑摩托车出车祸,当时右额头受过严重外伤,无他不适。舌暗苔薄白,脉细涩。腹部按诊:脐上一寸压痛。处方: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当归、川芎、五灵脂、红花、枳壳、香附各5克。7剂,水煎服,日1剂。9月7日复诊,颈项板滞感稍减,脐上压痛减轻,后宗此方加减调治月余而愈。 按:《灵枢·邪气脏腑病...
-
六味地黄丸 能助上一臂之力
很多人都知道,同仁堂的补肾常用药六味地黄丸能用于多种病症,例如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如丝、失眠健忘、盗汗遗精、腰膝酸痛、口燥消渴等,而且都有明显的治疗和改善作用。对于亚健康人群证属肝肾阴虚者来说,六味地黄丸也确能助上一臂之力。现今社会,人们对于养生越来越重视,六味地黄丸因为适应证广、疗效显著,而被不少朋友当作了日常保健良品。 临床上,六味地黄丸也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咽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小儿发育迟缓、脱发、复发性口腔溃疡、视神经炎、中心...
-
上海名医范文虎巧治虚寒顽疾
范文虎名赓治,字文甫,是上海 近代名医,自少悟性超人,先儒而 后医,初擅疡伤,继专精内科,患 者进门望之,即知病所在,投药无 不愈,曾治好很多疑难杂症。他乐 于助人,急人之急,亲友中有求助 者,慷慨解囊毫无吝啬,曾有一理 发师傅贫而病,他授以人参而却 其酬,传为美谈。他曾言:“但愿人皆 健,何妨我独贫。”《近代中医流派经 验选集》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生 动的故事。 有一书生,年四十有余,常年感 到寒冷,服遍中西药无效,遂延请范 文虎诊治。范文虎至病家,见门窗紧 闭,书生面色无华,虽值盛夏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