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寒热 第46页

寒热 第46页

  • 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的红外热像图识别方法初探

    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的红外热像图识别方法初探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医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 进步, 中医的辨证不仅要重视传统的宏观辨证, 更需 要结合现代仪器设备进行微观辨证 [1] , 以实现中医的 客观化、 可视化, 促进中医的发展。 红外热成像技术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在被认知以后便开始广泛的应 用于全球各个领域, 现已在中医学领域尤其是中医 诊断学领域有了较大的研究进展 [2-4] 。 但目前为止, 从文献检索来看, 尚未有将证素特征和红外热像图 识别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就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 与红外热像图识别相结合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做一个 初步的探讨。...

  • 七情过度伤五脏之气与寒热理论

    七情过度伤五脏之气与寒热理论

    《素问·举痛论》云: “百病皆生于气也。 怒则 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 则气结” [1] 。 其言多数疾病的产生都源于气的功能失 常, 尤其与情志关系密切。 中医学的情志是指七情, 即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7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 情志反应 [2]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天有四时 五行,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 气, 以生喜怒...

  • 生吃食物也要注重寒热搭配

    生吃食物也要注重寒热搭配

      除了果蔬,海鲜、肉类也是生吃达人们的心头所好。然而,从养分学的角度看,生的海鲜和肉类当中丰富的蛋白质并不能很好地被人体吸收,这些蛋白质必须加热到一定水平,使其结构发生转变才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同时,有营养专家建议,在海鲜、禽肉、蛋奶中,只有生吃海鲜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营养的。这当中,深海鱼类选择生吃,可以获得其体内更多的营养成分,而通常在高温下,三文鱼有益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就反而会被破坏。   很多蔬果都是适合生吃的,但是由于不少蔬果表面都会残留有农药、细菌等,所以在生吃前必须进行妥善处理,祛除蔬果表面...

  • 夏季感冒选药分“寒热”

    夏季感冒选药分“寒热”

    盛夏季节,人们由于大量使用空调、风扇,常会感受“寒湿邪”;而工作环境闷热或长期从事户外作业者,常会感受“暑热邪”,这两者虽然都属暑湿感冒,但治疗上有所区别。 病案举例一:刘先生吃冷饮过多,室内空调温度较低,午睡后出现发热、无汗、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厌食油腻、腹痛腹泻等症状,经诊断为“阴暑”,即感受寒湿邪气的感冒。 专家点评:这样的病人多是外感寒湿偏重,内有湿邪困阻脾胃所致。治疗上,应解表散寒,化湿和胃。药物可用十滴水、藿香正气软胶囊。或用...

  • 中医升降 寒热 燥湿三个方面的平衡

    中医升降 寒热 燥湿三个方面的平衡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阴阳合一的复杂有机整体,即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二者对立统一的结果。健康人被称为“平人”(《素问·调经论》)或“阴阳和平之人”(《灵枢·通天》),其标志是“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实现的前提于外是要做到天人合一,正邪相安;于内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在各自履职尽责的同...

  • 寒热错杂 湿热肆虐

    寒热错杂 湿热肆虐

    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是患者个别在同一时间既有寒证体现,又有热证体现,寒证与热证稠浊而成的一类证候群。 寒证与热证,多系脏腑阴阳失去平衡而发生的临床体现。各个脏腑之间的寒热体现各有差异,或一脏有寒、一脏有热,或同一脏腑既有热象又有寒象,临证时不可不具体区分。如肝热脾寒之泄泻、痢疾;肾阳虚寒、痰热蕴肺之咳嗽、哮喘;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证、胃痛等。 寒热错杂的临床特色是既有热象,又有寒象,寒象与热象一起并见。如肺热咽痛痰黄,与肠寒腹泻冷痛交织并见的上热下寒证;上感外寒,下有湿热的上寒下热证;外邪...

  • 食物寒热温凉“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

    食物寒热温凉“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

    《黄帝内经》有这样一段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意思是说:日常饮食,通过粮食、果品、动物肉食、蔬菜的滋养,同时要“气”“味”合和之后再来食用。如此,才能补益人体的精气,达到维护生命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因此,日常饮食不仅要注意食物的种类齐全和比例恰当,更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平衡。 食物“四气&rd...

  • 月饼种类分寒热选食看体质

    月饼种类分寒热选食看体质

    9月15日是中秋节,无论在家或是出外,跟家人、好友相聚,“吃”恐怕还是最重要的主题。月饼、螃蟹、田螺、芋头、板栗、红柿……中秋的应节食物可谓琳琅满目。 专家提醒市民,在大快朵颐之前,请先摸清各种食物寒、热、湿、燥的独特“脾性”,并好好分析一下自己体质的寒、热、虚、实。特殊人群如糖友和脾胃不好的人群,则无论吃什么都应悠着点,别为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吃伤了身。 小贴士 食物配搭不当 可致腹胀腹痛 1. 柿子&...

  • 中医八纲 寒热定义 寒热转化

    中医八纲 寒热定义 寒热转化

    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的总称,以之形成的八纲辨证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论治方法。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到:“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病情既不外此,则辨证之法亦不出此。”阴阳的偏胜和出入的失衡使机体形成虚实状态,而寒热则是虚实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临证问诊时也总是将“问寒热”放在首位。 寒热定义 寒热具有两层含义,一为症状之寒热,二为病机之寒热。首先是症状之寒热。寒就是畏寒、肢冷、精神差、出虚汗、腹泻等...

  •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医痛症诊治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医痛症诊治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诊治痛症颇有特色。他认为中医从古到今对疼痛的认识都比较直观,主要指症状而言,常把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称作疼痛,虽然有各种不同证型的疼痛,但通称为痛症。针灸治疗疼痛优势明显,除各种急性疼痛外,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的持续疼痛,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疼痛,多见于某脏器或某一处软组织慢性劳损性疾病。程莘农认为这些慢性疼痛多数本身就是主症,也是一种疾病,如关节痛、颈肩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但不能把慢性疼痛简单地看作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疼痛有寒...

  • 寒热并用法 和解枢机法

    寒热并用法 和解枢机法

    《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治法思想,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消法、清法、温法、补法等,其中和法因涉及治疗范围广,在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和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和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治疗措施达到祛除病邪、留存正气,调和阴阳、恢复机体脏腑功能的作用。正如《伤寒论》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和略》云:“和方之治,...

  • 止咳化痰中成药也有寒热之分

    止咳化痰中成药也有寒热之分

      最近,天气的持续寒凉,让不少南宁市民感染风寒,又是咳嗽又是咳痰,药店的止咳化痰药也因此热销。不过,有的市民因为分不清自己症状的寒热,从而选错了药。      小儿喝糖浆半月未止咳   2月18日,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中医内科,南宁市民陈女士抱着3岁的小冬在候诊。小冬咳嗽有半个月了,没有发烧,但是有痰,经常睡到半夜还听到他喉咙“呼呼”地响。家里买了有“止咳化痰”作用的急支糖浆,就给小冬喝了几瓶,但是症状却一点没有好转,于是带他来求医。   该科的徐冬英...

  • 湿阻的治疗 须首先辨明寒热与虚实

    湿阻的治疗 须首先辨明寒热与虚实

    湿阻之证以全身困重、乏力胸闷、腹胀、纳呆、舌苔腻为主要特征。湿邪最易阻滞中焦,湿阻一般起病比较缓慢。本病多发于夏令淫雨时节和潮湿之地,无论湿自外来或湿由内生,皆由中焦脾失健运,气机受阻所致。治疗当以祛湿健脾为其总则。 本病当与湿温相区别,前者为湿邪阻于中焦,并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为主,一般不发热;后者乃湿热蕴结,充斥三焦,多有发热,甚至高热稽留不退,并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 湿阻的治疗,须首先辨明寒热与虚实。一辨寒热,口苦黏,渴不欲饮,或有发热,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则为湿热熏蒸之证;若...

  • 寒热药并用

    寒热药并用

    临证处方时常需要寒热药并用,应在辨清证情的前提下合理搭配。今列出寒热药并用之“四可”与“七不宜”,以示参考。 寒热药并用“四可” ①助君药行使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寒热药并用。例如治疗外感风热而见咽痛身热的银翘散,其中君药金银花、连翘用量皆为一两,配合温性的荆芥穗四钱,取其助君药辛开以祛邪。再如治疗风湿热痹的白虎加桂枝汤,方中用大剂量石膏、知母,配伍小剂量桂枝,以增君药石膏散邪之功。 ②应用反佐法时可以寒热药并用。例如...

  • 寒热不耐受 推荐食疗

    寒热不耐受 推荐食疗

    转眼已进入十二节气之立冬,北方已是大雪纷飞,岭南人民一边调侃第N次入秋失败,一边感受着今日短袖明日大衣的气温起伏。该如何应对这样忽冷忽热的天气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护理中心副主任医师欧志穗指出,一般体质尚好、身体无恙的人,能够轻松应对;可有一种人,冷热均不耐受,处于亚健康状态,天气多变之时需要重点防护。 “内忧外患”致寒热不耐受 “冷热不耐受的人稍微吹到一点冷风,便会怕冷,浑身不自在,甚至头痛、颈痛、恶心不适;到了较热环境,又会比一般人怕热,汗出淋漓,甚...

  • 寒热交替 见招拆招 食疗妙方

    寒热交替 见招拆招 食疗妙方

    【寒热交替 见招拆招】 “倒春寒”、“回南天”反复折腾,天气一会冷一会热,让人顿觉无所适从。不过无须过度担心,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杨小红教授指出,对岭南地区来说,雨水时节实质上依然是冬春交替的气候。寒气来临时可适当延续冬季进补,当暖湿天气驾到,则可马上切换为祛湿健脾应对,掌握以下几点,内调外养,你完全能轻松应付这个鬼天气。 倒春寒,寒来我补 食 疗 妙 方 1 牛羊肉火锅 药补不如食补,在吃药进补前,应该先把每天的饮食调理好。冷...

  • 论中医之寒热

    论中医之寒热

    中医之寒热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体与物质或环境相互作用后的一种指向和力量,因而认识寒热不能简单地依据量化指标,而是应放在中医理论体系的语境加以理解。 寒热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或作为症状,或作为病证属性,或作为病因病机,或作为药物四气等。但受现代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对中医的寒热还存有不少误解。兹对此加以梳理。 病因之寒热 寒来暑往、四季轮回,是自然界之常。而若出现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冷暖骤变,寒热即可成淫为患。 寒邪具有...

  •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理论 谨和五味寒热适宜顺应四时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理论 谨和五味寒热适宜顺应四时

    •《黄帝内经》关于饮食养生理论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在饮食作用、饮食基本原则、饮食养生方法和病家饮食禁忌等方面已成体系,对后世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了饮食的重要作用,对饮食结构也给出了合理建议。提出饮食要建立以五谷为主,以五果、五畜、五菜为辅的合理结构,对现今人们饮食生活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关于饮食养生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在饮食作用、饮食基本原则、饮食养生方法和病家饮...

  • 寒热交替外感不适 清代名医小膳方

    寒热交替外感不适 清代名医小膳方

    古膳今用 葱白豆豉葛根汤乃清代名医小膳方,特别适合寒热交替导致的外感不适。其出自清代名医俞根初的著作《重订通俗伤寒论》,“葱豉葛根汤:鲜葱白2枚,淡豆豉3钱,生葛根1钱半。伤寒愈后,伏热未尽,复感新邪,头痛发热,恶风或恶寒,舌燥口渴,或兼咳嗽。”春天气温虽然逐渐升高,但早晚仍寒,并且近日气温不稳定,寒热交替。此清代小膳方很适合用于初春季节寒温不定引起的外感不适,症见头痛、发烧,怕冷怕风,口干舌燥,或者兼有咳嗽症状。 葱豉葛根汤 材料:葱白80克,淡豆豉15克,葛...

  • 针灸辨部位 疼痛辨虚实 辨寒热辨气血

    针灸辨部位 疼痛辨虚实 辨寒热辨气血

    国医大师程莘农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诊治痛症颇有特色。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临床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将程莘农痛症诊治要点分述如下。 辨部位 对于疼痛,程莘农按照“诊病之处即是治病之处”的规律,常常采用压痛选穴法,以压痛点作为针刺的治疗点,分穴位压痛选穴和非穴位压痛选穴,前者常用的有募穴、背俞穴以及四肢的穴位;后者又称阿是穴压痛选穴,广泛用于扭伤、痹症、落枕等病。 患者,女,48岁,2002年12月17日初诊。诉心...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